2003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三项措施保乡镇机构分流精简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出现反弹,而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通过不断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着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的有效办法——
  本报记者 杜若原
  机构精简动“手术”一条对应减负的“下降线”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享有“中国桂花之乡”的美誉。如今,年年减负,农民们种桂花的积极性更高了。
  桂花镇刘祠村一组村民刘纯淦种了两亩多责任田。过去除了要承担农业税外,还要承担特产税、三提五统、教育集资等五花八门的税费。1999年至2000年,刘纯淦家每年负担达328元,每亩负担120元。农村税费改革送来一缕春风,2002年,他们家的总负担减至142元,每亩负担52元;到今年总负担更是减至4..3元,每亩不到18元。
  农村税费改革使咸安实现了户户减负。1999年,全区农民负担总额为4473.35万元,亩平119.8元,人平160.7元;今年,全区核定的农民负担总额减少到2084.19万元,亩平和人平负担分别降至56.7元和66.6元。
  农民负担一降再降,原因何在?因为咸安区有一条与农民减负对应的“下降线”: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从2000年春开始,咸安先后推出13项改革举措,由财政供养的机构、干部一年比一年少。2000年3月,咸安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第一次“大手术”,撤并区直行政机构14个,分流2000多人,清退编外人员214人。
  2001年初,改革的触角又伸向乡镇,全区乡镇办由21个撤并为12个,精减党政班子成员104人、财政供养人员484人。
  这场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使全区12个乡镇内设机构精简为党政综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财政税务4个办公室;机关工作人员由774名减为341名,比核定编制减少132名,首次出现了编制富余的现象。据当地财政部门测算,近3年来,全区人员分流共节约人员经费3957万元,节约办公经费1080万元。
  “五保合一”促保障“干部打工”闯市场一系列保障分流的举措
  有人说,咸安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的确,精减干部近半数,这么大的举动,却没有出现一起找领导说情或上访、闹事的现象。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何而来?咸安区委书记宋亚平说:“五保合一”这个“减震器”和“安全网”以及选派干部到沿海打工的举措,使干部淡化了官本位思想,能冷静对待个人得失与竞争。
  1999年11月,咸安区率先在湖北实施“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区所有用人单位,全面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从而建立一个实现了统一参保对象、统一费率、统一征缴、统一发放、统一管理“五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五保合一”已覆盖全区所有438个单位的29950余名干部职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分流干部、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保合一”为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2000年以来,咸安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先后有3000余名干部职工分流。乡镇农机站、农技站等“七站八所”事业单位顺利转变成社会中介组织。
  有了“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网,分流人员除每月领到210元基本生活费外,其余部分由财政或单位投入全员社会保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全区有700多名分流人员创办了90多个实体,500多人外出经商,还有200余人从事个体经营。
  2001年开始,咸安区委每年选派一批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自谋职业,为期两年。打工佼佼者归来后都被委以重任。现在12个乡镇新当选的近半数党委委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打工经历。落选的干部也大多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打工干部陈茂红落选后说:“我此次落选班子成员,很多人以为我会有很重的思想包袱,其实不然。经受打工锻炼后,我知道了市场经济的一个规则就是优胜劣汰。”
  以服务农民、发展经济为第一责任一块生机勃勃的热土
  采访途中,记者遇到了贺胜桥镇党委书记李平,他刚帮几户农民栽完速生丰产林,手上满是伤痕和血泡。李平感慨地说,乡镇干部精减后,现在手头的工作比往年同期要翻了两三倍,压力也比以前增加了好多。咸安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精简机构和精减干部,只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而要从治本上着手,还必须下大力气转变乡镇职能,乡镇干部要以服务农民、发展经济为第一责任。
  桂花镇因多野生桂花树而得名,但由于繁殖技术不过关,没有一户农民愿意大规模种植桂花,党委书记镇权引来了科技人员,制定了每种一亩桂花补助50元苗木费等优惠政策,自己带头搞了两亩桂花苗木示范基地。在干部的带动下,农民纷纷在地里种起了桂花树。今春咸安区共销售桂花苗木300多万株,收入400多万元。
  过去以收粮收款为主要任务的干部如今走村串户,为农民充当了“宣传员”、“信息员”的角色。马桥镇濯港村村民潘明厚根据干部提供的信息,扦插了2万株桂花苗,今年这些树苗被客商以0.6元一株的价格全部收购,赚了1万多元。
  负担的减轻,政府和干部的因势利导,使咸安农民信心倍增,外出打工者成群成群地返回故里。前不久,听说镇里要开退耕还林现场会,横沟桥镇付桥村党支部书记佘连生匆匆赶到镇里反映:“我掐算过,镇里分到村里的指标不到100亩,可听乡亲们的口气,500亩还满足不了要求。”镇委副书记黄小洪告诉记者:“现场会上,全镇4000亩退耕还林计划分解到各村,没一个村不说分少了。直到下午两点,各村的党支部书记饭都顾不上吃,还在争指标。”
  采访结束,记者穿行在咸安的乡野田畴间,放眼望去: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一片片亭亭玉立的意杨林,一山山郁郁葱葱的楠竹……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改革措施要配套
  胡健
  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食之者众,生之者寡”,是乡镇机构经费入不敷出,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要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到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如果不同步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乡镇干部要吃饭,庞大的乡镇机构要正常运转,农民负担反弹又势所必然。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正是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经验。
  应该说,全国许多地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路与咸安区相同,即在“减人、减事(机构)、减支”上做文章。但其中一些地方却又出现农民负担减轻又反弹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改革没有配套措施,流于形式。如乡镇机构人员分流只是简单的减人,结果只是分流在纸上,分流出去的人员百转千回仍由财政供养。
  而咸安区在人员分流上并不是简单的减少人员,而是采取了多项配套措施。一是“转”,为干部办理“五保合一”,让有一技之长的“七站八所”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敢于下海办企业,或搞科技示范点。二是“变”,将乡镇的涉农部门转变为经济服务组织,既分流了人员,又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直接的服务。三是“送”,让一部分干部出去打工,在发达地区锻炼本领。正是这些措施,使干部走出去比较“放心”、比较积极,消除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咸安区的经验说明,任何一项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农村税费改革必须与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整体推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取得长久效果。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卫生部要求尽快恢复正常诊疗秩序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记者朱玉)卫生部近日要求各地及时调整发热门(急)诊及非典定点医疗机构,尽快研究和拟定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尽快恢复正常诊疗秩序,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医需求,保证就医安全。
  卫生部下达的指示说,各地要根据本地当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实际疫情和疫情预测,及时调整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做到布局合理、数量适宜、设置规范,并及时将调整后的定点医院和设立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的医疗机构名单向社会公布,以方便群众就医。
  卫生部还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不再设立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和作为定点医院的医疗机构,要继续保留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隔离设施,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救治后备医院。要认真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安排好原承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任务的医务人员的健康检查,认真排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尽快恢复正常的诊疗秩序。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防非典不得矫枉过正
  卫生部重申开展非典防治工作的医学观察要科学、规范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朱玉)卫生部8日重申,各地应及时纠正无正当理由对所有来自非典流行地区的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或变相隔离的做法;无症状者不能隔离或变相隔离,不能限制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卫生部表示,他们已于2003年5月26日下发了《关于做好流动性经商务工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最近,卫生部接到报告,极个别地方对外来人员、外地返乡民工、流动性经商务工人员、返校学生采取了强制隔离。对此,卫生部重申医学观察的做法: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每天对有关人员检测一次体温,观察有无相关症状。根据他们的去处或活动情况,落实到社区或居住地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
  卫生部说明,各地应组织街道、学校、宾馆、饭店以及企事业单位,对来自非典流行地区的人员每日进行体温检测,实行健康报告制度,并登记其姓名、性别、年龄和详细居住地。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非典防治组要求
  每例非典病人都要有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据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朱玉)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防治组近日发出加强对非典病人、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的补充通知,要求就诊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应详细询问并记录病人出现症状前10天的行踪以及与其曾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情况,并立即组织追踪调查;对以往调查中未发现接触史的患者,再次组织补调查,并于6月30日前将调查结果报告卫生部。
  自我国出现非典疫情以来,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非典病人、疑似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文件,就加强流行病学史调查提出了要求。但是,从目前实际工作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重视不够,工作不细,导致很多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不清楚,既影响了对患者诊断,也影响了对疫点的处理和传染源发现工作。
  必须对非典病例做好流行病学的意义在于,我国是少数几个有可能通过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较全面地了解非典流行规律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而分析的基础,是具有足够数量的、反映客观情况的、详尽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资料。搞好这次流行病学调查,即可为应对今后非典可能的再次流行而掌握正确的控制方法。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办公室要求
  认真做好蜂农转地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紧急通知,针对蜂农在转地放蜂时遇到不合理限制,严重影响蜂农的生产和收入等问题,要求各地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期间,认真做好蜂农转地工作。
  通知指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手抓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一手抓经济建设的方针。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非典型肺炎的同时,确保养蜂生产的正常进行。
  各级农业、卫生防疫、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蜂农转地过程中的消毒和防疫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阻拦和驱赶蜂农,不得毁坏蜂具。
  各地区要对进入辖区内的蜂农实行健康申报和定期体温检测。对来自非典型肺炎发生地区的蜂农,卫生防疫部门要检测体温、询问有无其他异常症状和是否与非典型肺炎病人有接触史并进行健康登记。要注意保护好蜂群安全,不对车辆外表、蜂箱和货物进行消毒,以防止蜜蜂中毒。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的所有与养蜂业生产有关的消毒免疫措施不得收取费用。
  农业部门要引导广大蜂农适应防治非典型肺炎新形势要求,尽量避开疫情发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尽量减少转地次数。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艾滋病合并非典患者要就地收治
  卫生部严肃纪律,违者要追究医院责任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记者朱玉)为做好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巩固非典防治工作成果,卫生部近日要求各地对就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首先应考虑有无非典的感染,对于已感染非典或疑似非典的要就地收治。非典定点医院拒收的,予以严肃追究;同时要求转诊时,原收治医疗机构需将非典患者患有艾滋病的情况告知非典定点医院。
  卫生部此项要求是根据有的医疗机构存在拒收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合并非典患者的现象发出的,卫生部提出要求的依据是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下发的有关文件和预案以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
  根据如上要求,卫生部还在转诊和双重医疗防护工作上予以具体指示:各地在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工作中,如发现其同时感染非典或疑似感染时,要根据非典防治的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将病人就近转诊到当地的非典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在转诊过程中,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机构要与非典定点医院密切配合,将非典患者患有艾滋病的情况告知非典定点医院,以便于定点医院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艾滋病防治提供技术服务。
  做好非典和艾滋病的双重医疗防护工作。非典定点医院对感染非典的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做好非典和艾滋病的双重医疗防护工作,尤其是在开展气管插管和医疗用血方面,既要做好非典防护,又要做好艾滋病的防护工作,避免出现新的交叉感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每日商情通报

  我国内地没有新增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据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8日下午通报,6月7日10时至6月8日10时,我国内地报告没有新增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治愈出院124例,死亡1例。
  6月7日10时至6月8日10时,北京治愈出院97例,死亡1例;报告治愈出院病例的还有:内蒙古10例;河北6例;山西、吉林各4例;广东2例;江苏1例。
  6月7日10时至6月8日10时,广东报告新增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3例。
  各地还报告排除疑似病例140例,其中北京118例;内蒙古12例;吉林、湖北各3例;山西、黑龙江、广东、新疆各1例。截至6月8日10时,我国内地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合计为663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巫山旧城半入水
  本报记者 范伟国
  出租车司机找不到所在城市的码头,这种新闻也许只在涨水中的三峡库区才能发生。6月8日上午9时,记者因赶船急赴港口。巫山新城在旧城之上,水未涨足,坐船还得在旧城的废墟中。可是前天到码头接我们的司机却认不得路了,原来昨晚大雨,江水急涨,老路淹没了,码头趸船又转移了位置,好几辆出租车也跟着我们的车乱转一气。
  站在港口回头看,巫山旧城已半成泽国,客船的跳板就直接搭在旧城中心广场附近的土堆上。大宁河口135米水位线的标志牌离水面只有二三层楼高。
  万州旧城沿江一带是“一片汪洋都不见”,万州八景中的“石琴响雪”、“金岛浮印”等三景和老货运码头、沱口码头已入水中。老客运码头好几百步高的石梯在8日下午2时半,只淹剩了最后几级。三四位中年妇女抓住最后时机在这石梯上漂洗床单、衣裤。她们说,水清了,在这里洗衣服放得开手脚,又洗得干净。
  新客运码头水泥步梯启用了,这步梯的最低一级原先离江面有20余米,现在没走几步抬脚就到了。
  江水确是涨高不少,据重庆水文站报告,8日上午8时,巫山水位达127.09米,万州水位为127.86米,预计9日早晨水位就能达到130米。
  江水涨了,航标工忙了。7日上午10时半,万州航道处的航标工们在长江云阳段的江旁抛下了一块重达500公斤的锚石。随着钢缆的下沉,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帮助,峡江“盘沱大梁”处的深水航标一次设置成功。据介绍,这个新航标水深达80米,创下了内河航道设标的最深纪录,也是三峡库区第一个深水航标。在蓄水结束前,有40多座深水航标将设在巫峡、瞿塘峡这一带。(附图片)
  6月8日下午,三峡坝区的清污排渣工作正式开始进行。图为工人们在施工作业现场。(本报记者 雷声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归州新景入画来
  本报记者 彭俊 刘成友
  太阳已然偏西,江面仍有薄雾。一条新开的公路,缠于江畔山腰。在推土机的来回中,过往车辆小心绕行。沿江伸展的古归州镇,尚未淹没的,只余下孤零零的十几栋旧楼房。三两个女子抱着娃娃闲聊,猫狗静静地趴着。归州中学的教室里,偶尔传出学生们念课文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安详。犹如一个老者,这座数千年的江边古镇,正在默守最后的时光。
  傅纯刚停下手中的活,默默注视着山脚的峡江。今天是2003年6月7日。来自三峡工地的消息说,水位已逼近125米。江水的变化过程,肉眼无从分辨。但他知道,每分每秒水位都在上涨。“那里原来是我的家,就是那条船的地方,现在淹到水下了。”
  傅纯刚是3万秭归移民中的一员。政府给了他们一家三口3万元搬迁费,还有秭归新城的一小块地。在那块地上,四层新房拔地而起,套内面积超过300平方米。“花了10多万块钱,还该了别人点钱。”(“该”在方言中意“欠”)老归州镇即将逝去,在它之后,是新生的归州镇,新生的秭归县和开始崭新生活的秭归人。从去年端午节的搬迁典礼,到今年端午节,新归州刚好一周岁生日。依山而建的新归州镇白墙黛瓦、滚龙屋脊、石板小路,像极了一幅清新的水粉画。
  “归州历史文化灿烂,我们不想让它们从我们手上灭种。”归州镇镇长谭科说,按照“乡土味、文化型、生态镇”的设想,千年古归州正在新归州中重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