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非典对就业的影响大于对经济的影响。农民工、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成为受影响较大的群体——
非典对就业的冲击有多大
  本报记者 白天亮
  受非典影响大的行业的需求弹性都比较大。岗位明显减少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年底,但不会出现连续几年、大规模就业岗位的减少
  有关方面估计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可能为50%,估计到6月初有800万农民工返乡,很难在短时间内返城
  有关部门应当在尽快控制疫情的同时,继续开展促进就业工作。可以在特定时期,给低收入人群以临时性工资补贴
  岗位不会大规模减少4月15日至5月7日,有关部门对北京市18个区县210万名从业人员的从业状况进行了监测,发现有19%的人员陆续放假轮休,其中社会服务业放假人员比例更是高达23%。在商贸业中,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已开始裁减临时工;不少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小型零售业则直接关闭,并在关闭时辞退了一批农民工。
  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分析,目前受非典冲击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不小。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2001年产值占GDP的2.8%,但其提供了470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存量的6.5%。从这个角度看,非典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短期内,受影响的企业因经济活动的减少或停止,会裁减用人,进而影响就业存量。从中长期看,在疫苗生产使用之前,人们还不得不采取控制人员流动等相对严厉的措施来防止非典扩散,已停顿的项目和投资重新起步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不仅影响就业存量,还影响增量。
  “不过,老百姓也不用过于紧张。”莫荣认为,受非典影响大的行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需求弹性较大。疫情严重时,需求大幅缩减,就业岗位明显减少;一旦情况好转,需求会迅速扩张,岗位也将很快恢复。这一点在某些地方、某些行业已显端倪。因此,岗位明显减少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年底,但不会出现连续几年、大规模就业岗位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都要求这些岗位的存在。
  农民工、下岗工受冲击最大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职工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群体。疫情的高峰期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65%,今年受疫情影响,用人单位或取消了用人计划,或不到学校招聘,有关方面估计初次就业率可能会降到50%。
  从4月下旬起,湖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开始一拨拨回乡。省里摸底发现,在1个月内约有10%的外出人员返乡。湖南的情况并不特别。企业裁员时,农民工往往最先被裁掉。国家统计局估算,全国有1亿左右农民工在大中城市打工,到6月初已有800万劳动力回流。尽管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服务业已开始复苏,但用人单位仍会担心人员流动带来的危险。因此,有专家认为,这返乡的800万农民工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返城。
  对下岗失业人员而言,除了一部分已就业的人可能会再次失去工作机会,更主要的是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因为他们再就业的行业集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依托主要是小企业,就业的方式以临时工、小时工等灵活方式为主。疫情发生后,这些岗位需求严重萎缩,尽管有社区清洁、医务护理等新需求出现,但很难弥补数量上的损失。新出台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在不少地方也因疫情而推迟执行,使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关注岗位,更要关注收入
  有专家指出,在重视非典对就业岗位影响的同时,更要充分估计对收入的影响。因为有的人虽然没有失去岗位,但收入却减少甚至停薪了。而那些失去岗位、收入减少的大多是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他们将直接面临生活难题甚至因此陷入贫困。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分析,2002年2476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务工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438元。务工收入增加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现在800万农民工返乡,预计会损失400亿元的劳动收入。留在城里的农民工也不是都能顺利地拿到收入。许多企业在减薪时,以农民工为主的临时工、合同制工人往往首当其冲。在一些企业,非典还成了拖欠工资的借口。
  如何降低非典对就业以及收入的这种不利影响?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王爱文。他表示,最关键的当然是控制疫情,使经济生活恢复正常。同时也要看到,疫情严重的毕竟是少数地区,应要求多数地区继续开展促进就业工作。如各地要结合落实中央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增加投入,解决小企业当前流动资金困难的情况,帮助小企业渡过难关,并鼓励更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疫情控制住后有可能出现就业需求反弹,政府部门也应抓住机会做好事前的培训工作。他还建议,目前政府对有关行业实行的减税等政策优惠主要惠及资本所有者一方,如果从缓解就业矛盾的角度考虑,更应直接补贴劳动者,例如依照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特定时期,给低收入人群以临时性工资补贴。(附图片)
一名民工在工地上悬挂防非典知识挂板。(李青山摄)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换洋车标说明啥
  王政
  近来市场传言天津一汽威姿轿车要改换丰田车标,引发了汽车业内人士关于自主汽车品牌还能扛多久的担心。而市场却认同这一传言。一位消费者说,组装威姿拥有比较纯正的丰田“血统”,如果改用丰田品牌,他可能会考虑去买一辆。一位经销商甚至表示,如果威姿一上市就采用丰田车标,销售至少要比现在增三成。
  在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汽车,比如长城赛弗、哈飞赛马等,明明是国内企业生产,明明有自己的品牌,可车主偏偏给它换上丰田或三菱的车标。暂且不论这是否合法,从中折射出的消费心理,是很值得企业揣摩、研究的。其实,向往知名品牌,追求知名品牌带来的产品之外的满足感,是消费者的正常心理,也是企业努力提升品牌含金量的动因。一家本土企业,为促进市场销售,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建议,与外方合作伙伴达成协议,给原先的产品更换一个洋商标,虽然从弘扬民族品牌的角度看有些惋惜,但毕竟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正常运作,无可厚非。
  不过,换洋车标也确实折射出我国汽车企业的无奈。打响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人多年的梦想,能凭借自有品牌取得优异的市场业绩,谁会愿意去多交一笔品牌转让费?说到底,还是我们的自主品牌不够强大。长期以来,自主品牌技术落后可以说是我国汽车企业的一条软肋。如今,随着汽车工业全球化分工趋势日益明显,走以我为主、借鉴国外技术的自主研发道路,正越来越成为可能。现在,我国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产品多了,技术先进性也提高了。它们凭借较高的性价比,赢得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初步站稳了脚跟。
  技术软肋初步解决后,提高品牌含金量就成了企业下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道理很简单,品牌形象提升后,同样的产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同样的价钱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自然也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未来车型的研发,投入产能的扩充,尽快做大做强,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提升不是件容易事,需要系统规划和踏踏实实积累,单纯铺天盖地做广告,或者用其它形式造势,只能奏效一时。只有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完善营销服务、努力追求技术创新、诚信透明,才是打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根本之路。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北京烤鸭悦远客
  左图:随着非典疫情的缓解,人们的消费也渐趋正常。日前,21名澳大利亚游客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前门全聚德品尝烤鸭。这个旅游团是非典疫情发生后入京旅游的第一团。(新华社记者 张旭摄)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权威释疑

  什么是书报刊分销
  提问:从5月1日起,我国已经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了境内的书报刊分销市场。请问,什么是书报刊分销业务?
  解答:商务部世贸组织司有关负责人
  作为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重要步骤,从5月1日开始,我国允许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市场上从事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从此,我国的书报刊分销市场正式向世贸组织成员开放,中外投资者可以在这一领域展开公平竞争。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今年3月17日共同颁布的《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规定,书报刊分销业务是指图书、报纸、期刊的批发和零售业务。外国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境内与中国投资者合作建立或者独资建立书、报、刊分销企业,其中,外资投资书、报、刊批发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投资书、报、刊零售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留源)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土地流转要处理好稳定和流动、“动人”和“动地”的关系,健康有序地进行——
土地流转不能“拔苗助长”
  土地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进行。还要把功夫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
  要重视流转中的问题
  在新阶段,保持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当前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是很低的,但最近几年,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一些地方规模有所扩大,速度有所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有的在大多数农民不知情或不赞同的情况下,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地方的形象工程;有的在推进土地流转时,只顾当前利益,不考虑未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的在收回农户承包地后,甚至不对农户作任何经济补偿等。
  流转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我们认为,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稳定和流动的关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就是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承包期内,无论农民是否从事农业,是否仍以农为生,除非他主动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否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通过任何手段使农民失去承包的土地。只有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让农民真正感到自己是土地的主人,农民才有爱惜土地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如果随意调整农民的承包地,农民没有经营土地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就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影响农村稳定。我国农业经营确实存在着土地规模狭小的问题,要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适时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但这必须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只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离开土地的农民才能放心地转出土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是“动人”和“动地”的关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实行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解决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片面强调土地集中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会使相当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实行土地流转,要把功夫放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城镇化上,为农民稳定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虽然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很多,但他们的就业并不稳定。在无法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前,必须保障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最后的一道生活安全保障。扩大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着力点应该在于“动人”,农村人口转移了,“动地”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链接

  何谓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原国锋)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山东诸城市枳沟镇有一个特殊的“银行”,6000多亩土地通过它进行流转——
“土地银行”吐银生金
  本报记者 何勇
  5月26日,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养鸡大户张仲和的第一批鸡出笼了,直接送到了全国肉鸡行业的龙头老大——诸城外贸集团,7000只鸡净赚了1.5万元。一想到一年可以出笼4批鸡,收入很可观,张仲和就乐了,他觉得年初花500元一亩的价格从枳沟镇“土地信托中心”租赁4亩土地这笔“生意”很合算。
  这个土地信托中心,被当地人称为“土地银行”。
  土地流转的“银行”
  在诸城市枳沟镇,从事饭店、旅馆等服务业的人很多。这些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无暇顾及土地,但土地不种,税费还得照样交。而同时,一些人想多种地可又没有那么多地——搞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针对这种情况,枳沟镇成立了土地信托中心,那些不愿意种地的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中心,通过中心将承包经营权流转给需要它的人。“存”土地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土地的等级收取不等的“利息”:若流转给当地农民承包种瓜果蔬菜,“主人”每亩能收取承包者150元的“利息”;若土地地段良好,对方看中用作了二、三产业用地,则“主人”可收取每亩500元的租金。
  “主人”还可以从中心“取”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除自己的口粮田外,倘若想多取,则按照土地用途不同交纳每亩150到500元不等的租金。
  镇长张汝华说,所有的土地租赁收益,中心不收取一分钱,全部交给土地“主人”。目前,全中心有6000多亩地在有条不紊地流转着。
  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土地银行”切切实实地增加了各方的收入。在枳沟镇,发展二、三产业已蔚然成风。枳沟三村有330亩地,进入“土地银行”的就有140多亩,全部用来发展二、三产业。去年,村里的二、三产业为镇里上缴了15万元的税收,而此前,这些土地每年只能收取1万多元的农业税。
  农民更是喜上眉梢。运输专业户周家星自从把自家的地存进“土地银行”后,种地、农业税,都不用管了,生意做得更红火了。他家有3辆大车,去年一年赚了30多万元。种田大户鞠和平也了却了自己多种地的心愿,他从“土地银行”租了10多亩地,大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枳沟镇的土地信托中心由镇政府成立的经管站负责。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确保土地的使用、价格等关键环节透明,确保土地流转的收入全部落入土地“主人”腰包。经管站人手少,既要无偿地为进入中心的土地服务,又要负责招商等工作,有点“力不从心”。采访中,不少人认为,中心应当改建成为中介性的服务中心,适当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采取市场化的模式运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