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坚持“两个务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蒋金锵
  内容提要
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是与时俱进的大敌,是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的。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要求我们不论取得什么样的胜利,都切不可骄傲和自满,不能懈怠和停滞,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更加充分认识坚持“两个务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高度警惕脱离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高度重视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时处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同志就在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郑重地把坚持“两个务必”提到了全党面前。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应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同坚持“两个务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坚持“两个务必”,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需要坚持“两个务必”
  与时俱进,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科学性和革命批判精神,能够不断顺应并指引社会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紧跟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解答时代课题、推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其本身就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应当与时俱进,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前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真正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同与时俱进相反,骄傲自满,贪图安逸,固步自封,势必导致停滞、倒退、失败。纵观历史,“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事例,不胜枚举。秦以“骄”二世而亡;隋以“奢”二世而败;唐贞观之治后,统治者逐渐忘乎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而衰;清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落后挨打,急转直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日趋腐朽。再看历次农民革命,像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等,都在历经苦斗后,走上了胜利—骄傲—失败的悲剧之路,一次次重蹈覆辙。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骄傲自满是与时俱进的大敌,共产党人的大忌。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是典型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它根本违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违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违背党和国家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是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的。我们强调解放思想,就包括要从骄傲自满这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经验说明,当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在取得巨大成绩之后,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这是十分危险的。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要求我们不论取得什么样的胜利,都切不可骄傲和自满,决不能懈怠和停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的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需要坚持“两个务必”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立足现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前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坚持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根本依据、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一定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同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密切联系起来。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就充分表明了党以发展不断履行执政的使命、以发展不断检验执政的成效、以发展不断实现执政的目标。
  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撑和鼓舞,需要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使这些精神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党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指引下,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大好局面。新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进入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应当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使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我所用,大有作为;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可能将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转变为更高水平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可能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执政为民这个本质,需要坚持“两个务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在。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都要落实到执政为民上来,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始终以群众观点为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以群众路线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而能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一重要论断既总结了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其他政党兴衰成败规律的深刻思考。从党的自身情况看,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长期执政;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员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党员数量增大,党的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凡此种种,都使党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求党始终高度关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所面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更加充分认识坚持“两个务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我们党的性质、地位、作用,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增强忧患意识,首先要增强忧党意识;决定了居安思危,首先要警惕脱离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在党领导人民不断成就伟业的情况下,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内一些人容易忘记权力永远属于人民,模糊以至颠倒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的关系,把人民赋予的职权看作自己的既得利益,用来捞取和维护一己私利;也容易忘记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抛在了脑后,陷入权钱交易、骄奢淫逸、贪赃枉法的泥潭。如果我们不警觉,让这类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的错误思想和腐败现象蔓延开来,就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两个务必”警示我们:敌对势力从外部搞垮我们的党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脱离群众,自己毁掉自己。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就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时处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法宝。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的一切奋斗,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心中装着人民,坚持艰苦奋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保证我们党不断强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开掘力量之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柴米油盐非小事
方海洋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牢牢把握这一本质,既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而关心群众生活,认真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小事之中有大局。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要生活,就要吃饭、出行、安居、看病、求学和就业。这些事情,事事牵动人心,件件关乎百姓,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对于群众来说却往往很大。把柴米油盐安排停当,让日子过得顺心一些,是人民群众的追求,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常做雨中送伞、雪中送炭、授人以渔、帮人解困的事情,力争使农民有一个好收成,职工有一份好收入,下岗失业人员获得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畅通的再就业渠道,其实质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多做事,莫“作秀”,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桩桩具体事情做起,从自己实际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就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群众不欢迎那些“喊得凶、抓得松”的干部,谁丢掉百姓这些“小事”,谁就要被百姓丢掉。
  小事同样凝聚人心。小事和大事,是相比较而言的,大事事关全局,影响重大,自然不能含糊;小事紧贴群众,天天要做,一样不能马虎。实际上,人民群众往往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实事中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认识我们的干部的。柴米油盐方面的小事办好了,同样可以凝聚人心,促进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严肃批评那些只抓“中心工作”,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倾向。他说,要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就必须关注“妇女学犁耙、小孩读书、修理木桥”这样一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研究它,解决它。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困难总是存在的,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一遇天灾人祸就陷入困顿的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即使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也还有过更宽裕、更富裕日子的追求。生活这个大主题,永远都不可能脱离柴米油盐这些小事情。干工作,促发展,不能没有中心,不能不抓重点,但首先应当关注的正是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好他们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把力量集中起来,推动工作,加快发展。
  办好小事不容易。有一句古话,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说明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而小事也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忽略,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因此,能否一以贯之地做好柴米油盐方面的小事,实在是一个大考验。生活如水涨船高,日子像芝麻开花。同是柴米油盐之事,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对象,内容是不同的。如果说过去大多数群众要解决的主要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则是富裕问题;如果说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较多地为求学就医而犯愁,那么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可能较多地为出行不便而苦闷。善于做好柴米油盐之事,就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不同群众的不同要求,时时了解群众缺什么、少什么、愁什么、盼什么,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事情做好,不能光凭一时的热情,仅靠临时的突击,而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柴米油盐之事,就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挑战了。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百年树人别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赖德胜
  百年树人是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但要问百年树人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会说,它是指培养一个人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也有人会说,它是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这样的回答当然不能说错,但还有其他的解释。
  要准确地回答百年树人的含义,有必要探寻它的出处。我国古代名著《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一论述被后人简要地概括为百年树人,意思是从长远来考虑,投资于人是最合算的。为什么?因为对于稻谷,投资一次只能收获一次;对于树木,投资一次只能收获十次;但对于人,投资一次却能连续不断地得到收获,即它的回报是长期的。
  显然,与多数人的理解相比,对百年树人的这种解释至少可以使人们得出下面两点结论:一是它不仅考虑了投资于人的成本,更看重的是投资于人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长期的。如果光强调培养人的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那谁还会有积极性投资于人呢?二是它不仅看到了投资于人的宏观价值,即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国家千秋大业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了投资于人的微观价值,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能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如果光强调宏观价值,微观主体则很可能没有动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各国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个人能从投资于人力资本中得到很高的回报。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很多,包括教育、培训、健康、迁移等,这里仅以教育投资为例。有个叫萨卡洛布洛斯的经济学家曾经计算(收集)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数据,发现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房地产合算得多。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平均高达32%,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也平均达到了23%,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简直就是“暴利”。而且,与其他投资相比,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还表现出相当大的稳定性。比如,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有相关计算以来,其大学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一直稳定在8%—11%,但在同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却经历了多次的大起大落,很多投资于股票的人都有过大喜大悲的经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整体教育程度比较低,按理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应该比较高。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由市场评价劳动力价值的机制,因此教育的个人回报一直不十分充分。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正在不断提高。根据有关学者的估算,1988年我国全国平均的教育收益率为3.8%,1995年上升到5.8%。十几年前还十分流行的“脑体倒挂”现象,正在走进历史的橱柜,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理由相信,个人投资于教育的价值还会得到进一步释放,教育将成为热门产业。这一点也正为人们所认识,因为最近几年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已经把教育看成是“潜力股”了。
  正因为投资于人有如此高的价值,所以很多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都曾对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着墨不少,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天,重温《管子·权修》的精辟见解,不由得令人感叹:百年树人真可谓千古一理。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以重点地带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于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的思考
孙效东
  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是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是国家确定的“两带一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大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地带。兰州白银经济区作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核心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对于带动甘肃省的大开发、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区域位置、基础条件、要素禀赋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实。因此,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进行梯度推移开发,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生产要素向资源配置见效快、效益高的区域集聚,支持重点区域先走一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技术、信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快速、大范围地集聚和流动,任何一个地区,不管其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不能孤立于经济发展潮流之外。只有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利用市场化的方式,遵循市场规律,广泛开展区域协作,才能求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具备可行性兰州、白银两市自古就是西北战略要冲,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白银伴随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享有“铜城”美誉。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兰州、白银不仅是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纽带,而且成为连接我国与中亚、西亚、中东及欧洲的交通要道,在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兰州、白银两市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中部的最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两地加强联合与协作,既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又有利于增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既能增强两市的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又能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以重点地带的开发推动全省的发展。
  兰州、白银两市山水相连、互相毗邻,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极为密切,具备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的基础。从历史渊源看,在白银恢复建市以前,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白银区是兰州市的一个区,两市之间的语言风格、民间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从区位关系看,两市同属于全省交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既可东进,又可西出。从工业发展看,两市同属于重化工业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工业基础雄厚,2001年两市工业增加值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二位。从农村情况看,两市同属黄河流经区域,灌溉农业是两市农业的共同特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占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16.3%,农业基础较为坚实。
  经济区建设应把握几个关键点一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议事协调机制,破除“画地为牢”,打破行政界限,坚持“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兰州、白银两市看作同一经济板块,一体规划,明确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二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依托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加强院地、院企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立足于发达的灌溉农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绿色产业,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借助兰州西北商贸中心的辐射带动,培育区域性商品流通大市场。
  三是搭建区域发展平台。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核心区的建设重点,尽快建成发达的立体交通网和通信网,促进兰州、白银两地之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革除体制壁垒,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是营造区域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建设信用社会,促进公平竞争,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建设和创业环境。切实做好招商引资这篇大文章,下气力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敞开大门,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使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在抗击非典中弘扬民族精神
  ——“抗击非典与弘扬民族精神和北大传统”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叶帆
  日前,北京大学召开了“抗击非典与弘扬民族精神和北大传统”座谈会。与会者围绕抗击非典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就如何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北大传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虽屡屡遭遇灾难和危机,却依然生生不息,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弱变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齐心协力精神,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关怀友爱精神,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敬业奉献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与会者指出,北京大学是在民族危机中诞生的,它的发展历程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今天,面对非典这样一场灾难,北京大学师生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传统,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与会学生代表表示,中国青年的命运总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近代以来的百余年间,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中国青年总是以天下为己任,一次次走在历史最前沿,喊出时代最强音。今天,在国家和民族遭遇非典这样的突发事件时,青年学生同样应当增强主人翁意识,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唱响爱国主义的壮歌,在抗击非典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磨练意志、砥砺精神,在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