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总理抵达香港
  出席《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和香港回归祖国6周年庆祝活动
  新华社香港6月29日电(记者钱彤、白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9日乘专机抵达香港,出席《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和香港回归祖国6周年庆祝活动。
  6月的香江,生机盎然,繁花似锦。中午11时45分,温家宝总理乘坐的专机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等候在机场的140名少年挥舞手中的国旗、香港特区区旗和鲜花,热烈欢迎温家宝总理的到来。
  当温家宝总理走下专机时,乐队奏响了欢快的迎宾曲,一名少年向温家宝总理献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等到机场迎接。
  在机场,温家宝总理对记者说:我第一次来香港,来到祖国自己的地方,看望香港同胞,我非常高兴。他希望记者转达对香港同胞的问候。
  据悉,温家宝总理在港期间,还将出席特区政府表扬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的聚会,会见社会各界人士,到一些单位参观视察。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香港同胞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
  同机抵达的温家宝总理陪同人员有:国务委员唐家璇,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商务部部长吕福源,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吉佩定、驻港部队司令员王继堂和政委王玉发,以及先期抵达的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田期玉、陈佐洱、徐绍史、李冰、刘山在、周波等也到机场迎接。(附图片)
  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抵达香港,出席《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和香港回归祖国6周年庆祝活动。
  (新华社记者 武斌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举行
  温家宝出席并在会见香港社会人士时发表演讲
  新华社香港6月29日电(记者罗政、钱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9日在香港礼宾府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会见香港社会人士并发表演讲。他指出,这次受胡锦涛主席的委托来香港,带来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决心,我们将毫不动摇地继续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香港基本法,中央政府对香港既定的方针政策都不会改变。
  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来到香港礼宾府,与迎候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亲切握手。在董建华陪同下,温家宝步入礼宾府前厅,在嘉宾册上挥笔题名。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全文见第二版)签署仪式随即举行。商务部副部长安民和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分别代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字。
  接着,温家宝会见香港社会人士并出席演讲会。董建华致欢迎词后,温家宝发表演讲(详细摘要见第二版)。他说,第一次踏上香港这片自己祖国的土地,看望自己的同胞,由衷地感到激动。他引用清朝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的诗句,激励香港同胞以杜鹃啼血之情热爱香港、热爱祖国,以精卫填海之心建设香港、建设祖国。
  温家宝介绍了《安排》的基本目标、内地经济形势和对香港经济的看法。他指出,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这个《安排》,是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作出的特殊安排,反映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与香港作为单独关税区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体现了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希望,这能够为香港工商界带来更多的商机,为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关于内地经济形势,温家宝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经受了非典疫情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松劲,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他指出,非典疫情使二季度经济增速减缓,但从整体上看,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没有伤害中国经济肌体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初步预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现在看,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定目标是有把握的。
  温家宝指出,为了克服非典的影响,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在近期内将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促进就业,改善生活。
  在谈到香港经济时,温家宝指出,香港回归祖国6年来,各种挑战接踵而至。以董建华先生为首的特区政府团结香港民众,在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又克服全球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总体上保持了香港经济、金融和社会的稳定。今年,香港与内地一样,也遭受了非典的严重冲击。面对新的困难,香港特区政府沉着应对,迎难而上,香港同胞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纾缓民困、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香港经济开始出现回升的势头。
  温家宝说,目前香港经济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经济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快发展。希望香港发挥优势,保持特色;调整结构,优化产业;艰苦创业,拼搏奋进。
  演讲后,温家宝回答了与会人士提出的民营企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战略、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等问题。
  温家宝的陪同人员唐家璇、廖晖等出席签署仪式和演讲会。出席签署仪式和演讲会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
  下午,温家宝还会见了董建华,并与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


第1版(要闻)
专栏:坚持两手抓 夺取双胜利

加大投资力度 调整产业结构
 山西力保经济发展好势头
  本报太原6月29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山西尽管发生了严重的非典疫情,但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今年前5个月,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868.4亿元,预计上半年可完成980亿元,同比增长11%左右。
  3、4月份,非典疫情一度给快速增长的山西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太原市1.4万个饮食服务网点大多数暂时停业,144家旅行社营业收入减少81.3%,星级宾馆入住率不足20%,外汇收入减少64.4%,铁路旅客发送量比去年同期下降77%,公路客运班车营业收入减少80%以上,8200多辆出租车半数处于非正常运营状态。面对非典冲击,山西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一方面严控疫情,安定民心;一方面出台一系列应急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省委书记田成平提出,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让投资担当重任。在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山西将投资结构进一步向农村和公共事业倾斜。4月8日,山西、河南、江西、湖北四省联合就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向亚行申请贷款一事有了佳音。山西将获得贷款800余万美元和相应的技术援助及赠款,这笔钱将用于全省农村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计划建设农户利用模式3500个、大型沼气综合工程4个、秸秆回收转化站2座,打造山西农业新生态。全省还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贷款共9.63亿元,集中用于“移民并村”、种草、养畜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增收工程。5月27日,山西省宣布将2.5亿元资金用于全省三级疾控网络建设和抗击非典项目建设。总投资233亿元的大运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最大投资项目,成为贯通山西南北的黄金通道。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为标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古城乳业、屯玉种业、水塔陈醋、怀仁蒙牛、天渊枣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崛起。截至5月底,山西省固定投资完成6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1%。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49.2亿元,同比增长47.6%。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1亿元,同比增长32.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山西各地竞相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山西焦化90万吨机焦项目、阳光集团70万吨机焦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山西焦炭行业高起点、大规模升级换代的开始。运城市21项效益好、消耗低、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达产达效,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目前,山西省已实现调产的101户企业一季度产值增加44.4%,拉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按照“平川抓精品,山区抓特色”的思路,全省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0.1∶29.9调整为68.2∶31.8,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面积增加140万亩。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今年中央级林业建设投资将达四百二十九亿元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
  本报北京6月29日讯 记者彭俊从国家林业局获悉:在2002年中央级投入林业建设资金34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中央级将投入的林业建设资金达429亿元,比2002年增加89亿元,增幅为26%。其中,直接用于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将达347亿元,占中央级林业总投资的81%,比2002年增加82亿元,增幅达36%。
  为了加速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全国今年计划完成造林任务1.6亿亩,比2001
  年增长8500万亩,比2002年增长4000万亩,同时对六大工程的投资也相应增加。其中,退耕还林工程投入247.6亿元,比2002年增加99.9亿元;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64.8亿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投入21亿元,比2002年增加8亿元;“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投入10亿元;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投入..2亿元,比2002年增加5000万元。
  今年以来,全国已完成造林面积8601万亩,占全年计划的62.0%,同比增长26.5%。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直辖市已经超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一千六百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
 占全部人员的百分之四十九
  本报北京6月29日讯 记者白天亮报道: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54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占全部人员的49%,其中624万人实行了社区管理。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包括管理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及保健工作、提供护理康复服务、组织文体活动等,努力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让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去年以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确定了100个重点联系城市进行这项改革的试点,首先把一大批在实施关闭破产和兼并重组过程中失去企业依托的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等措施扩大实施范围。据介绍,从已经实施这项改革的城市看,推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受到企业和退休人员的欢迎。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抓紧建设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大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力度,争取用两年多的时间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并保证各项管理服务措施及时到位,切实解决好退休人员的有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长春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改革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6月27日至28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李长春在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十六大精神统一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会议认为,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为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准备。这是宣传文化战线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步骤和实际行动,也是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会议指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
  李长春在讲话中指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有新突破,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从基层和群众的实践中获取改革动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认识新事物,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实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李长春强调,改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要把试点工作和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兴起新高潮学习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党委、政府和试点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录用人才好时机
  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长了46%,达212万人,对用人单位而言,这是一个录用人才的大好时机。
  高校扩招,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关口就把得松了。扩招,着眼的是高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着力的是为社会多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用人单位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期望值更加实际,中西部地区和各行业的基层单位将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取向的一个基本选择。各用人单位不妨利用这一大好机会,加大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力度。人才多了好干事。有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盟,实现本单位本行业的发展目标将有更雄厚的人才基础。同时,用人单位也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的环境,不妨适当调整发展思路,清理摒弃那些不适合人才发展的制度和做法,使高校毕业生们愿意来,留得住,干成事,早成才。


第1版(要闻)
专栏:

道德教育从少儿抓起
——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三礼”教育纪事
本报记者 赵兴林
  北京市朝阳区对在校17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礼仪、礼节、礼貌”教育,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喜人变化。有资料显示:“三礼”教育以来,学生吃饭不再挑拣的占78.4%;尊重长辈、听从教育的占70.5%;进出家门向家长打招呼的占97.6%;节假日主动做点家务的占93.8%;学习成绩普遍看好的占90%以上。用家长的话讲:孩子变了,孩子长大了,孩子懂事了。
  “三礼”教育作突破口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朝阳区呼家楼学区是“三礼”教育发祥地。执教40年的学区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周宏林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人云:‘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各种文明冲突中,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美德?这是近年来老师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周宏林说,今天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面是聪明伶俐,一面是娇生惯养。有些孩子说话做事随心所欲,没规矩,引起社会上对现在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满意。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却暴露出学校的德育课程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弱点。找到症结,有必要在学校进行规范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促使学生懂得自己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地关心和尊重他人,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环境、服务社会。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1年4月,呼家楼学区联合花家地小学开始进行“三礼”教育试点。两年来,“三礼”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的学校开办“家长学校”,有的举办“学习型家庭”演讲活动,有的请来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作报告。如望京实验学校的“三礼”教育侧重培养举止美、语言美、行为美,为“举止美”制定坐姿、站姿、行走“三姿”标准;“语言美”要求谈吐文雅、朴实、有涵养,严禁粗俗污秽语言;“行为美”旨在养成一种高雅的气质。望京实验学校的教育实践成效明显,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一致好评。
  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打造“三礼”教育互动圈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三礼”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需要从“行”的培养和训练入手,诲之以做人的道理,动之以真诚的情感,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引导其正确行动。这就需要教师作表率、家长作楷模、社区作监督,使教师、家长、社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起步较早的呼家楼学区团结湖二小,在开展“三礼”教育伊始,就明确向教师提出:“你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你打算为礼仪规范做哪些工作?”激励教师率先垂范。如今,呼家楼学区所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每天早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到来,主动向学生们问好。师生互相尊重,关系更加和谐。
  新源里中学倡导“三礼”教育进家庭,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要求家长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身体力行作榜样,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而今,有些家长上班离家时互相说一声再见,回到家里互相道声问候;以往外出乘车,家长上车后首先是给孩子抢座位,而今是孩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者让座。令人欣喜的是,涌现出孙子蹬小三轮车载奶奶去医院看病,一个同学有困难众人相帮的新气象。
  花家地实验学校把“三礼”教育延伸到社区,他们联合居委会把社区学生编成46个小组,选出学生任副楼长协助楼长一起开展工作。通过孩子,化解了许多家庭之间长期未能和解的邻里纠纷;通过孩子,楼道卫生条件、安全保卫明显改观;通过孩子,以往难以管理的居民饲养宠物遗留问题迎刃而解。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道理变成了自觉行动。花家地实验小学还主动同附近一所接收智障儿童的幼儿园结对子,28名同学作为志愿者,定期给这里的弱智儿童喂饭、表演节目,纯真的爱心很感人。
  “三礼”教育推动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官员林川真纪女士对朝阳区中小学开展“三礼”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纳入中小学正式课程的这种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人类公共文明礼仪规范相融合的德育活动,实属罕见,尤其是中国孩子给父母洗脚、照顾长辈令我吃惊。这种让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德育方式非常值得赞扬、学习和在全世界推广。”
  今年4月,北京市遭遇非典疫情,市教委决定中小学生停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北京朝阳区决定结合“三礼”教育开展学生“平安在家”系列活动、争做“健康卫士”活动,全区中小学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些同学给自己认识的医护人员或非典患者打电话表示问候;新源里四小创办的《真情驿站》校刊,其中“学生心声篇”表述了孩子们对白衣天使的敬意;“5·12”国际护士节特刊,由学生精心绘制的爱心卡,每一张都代表着一颗纯真的童心。
  目前,朝阳区委区政府已把中小学“三礼”教育的成功经验作为创建文明区的一个品牌在全区推广。他们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礼仪、礼节、礼貌规范丛书》系列教材17万册,免费向全区发放。《丛书》内容既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又体现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倡导“三礼”教育从小事做起,从学生身边的事做起,从生活实际做起,在说一说、做一做、练一练、演一演、评一评中经受锻炼。随着认识不断升华,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区委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书记韩子荣接受采访时说,朝阳区是首都对外交往的窗口,又是北京市商务中心区所在地,2008年奥运会比赛主场馆大都建在朝阳区。坦率地讲,不担心场馆建设,也不担心环境,就是担心软件工程。软环境的营造说到底是人的素质。如果从在校生看,2008年他们正好是“奥运”志愿者服务年龄段;如果把视角放大,17万名中小学生涉及17万个家庭,辐射和影响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学生家长及亲属。因此,“三礼”教育的社会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