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5月23日至25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南京舆情调查分析中心对北京等5大城市进行了非典舆情的第二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的主持人之一王燕文分析调查结果——
危机促进成熟 灾难蕴含机遇
本报记者 顾兆农
  非典流行首先是医学问题,但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动态跟踪了解、分析和研究不同阶段非典的社会影响,5月23日至5月25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南京舆情调查分析中心受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委托,进行了非典舆情的第二次大规模调查。本次电话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五大城市城区的市民,共调查了1034户。调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主持。
  谣言止于公开
  让流言失去传播空间与避免过度恐慌的出现,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并教会人们如何应对
  记者:非典事件中,谣言、恐慌与媒体新闻报道有什么相关性?
  王燕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是从主流媒体最先知道非典的有关信息的,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其中疫情出现较早的广州有近60%的受访者是从非正规渠道最先得知有关非典的信息。从流言的传播路径来看,主要以“听别人说”(56.7%)、“与人交谈”(如通过电话等)(19.4%)与“网络”(14.2%)传播为主。正式公开报道非典疫情前,流言满天飞,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北京、广州等地出现的抢购风潮等就是最明显的佐证。
  4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地总结此前非典防治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包括非典疫情公开等在内的一系列果断措施,使流言趋于消失,民众恐慌趋于缓解,非典疫情处于逐步控制之中。
  当前,信息传播已呈多样化,信息的不透明则为流言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想让流言失去生存空间,避免公众过度恐慌,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并教会人们如何应对。
  危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受访者中,有高达80%的人回答,卫生习惯发生了较明显改变。此外,分别有45%、33%、18%与10%的人回答其出行、饮食、生活起居与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记者:此次非典疫情,在给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带来威胁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审视自身行为的机会。它让我们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原来如此重要。有人说,非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调查中,有这样的体现吗?
  王燕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63.4%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典的流行与中国人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有关,大大高于持否定态度(15.9%)的人所占的比例。受访者中,有75.5%的人坚信,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部分人随地吐痰、吃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会因此发生改变,大大高于持否定态度的人口比例(13.5%)。受访者中,有高达80%的人回答,卫生习惯发生了较明显改变。此外,分别有45%、33%、18%与10%的人回答其出行习惯、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习惯与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记者:非典让我们认识到健壮体魄的价值。记者在南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人、孩子、上班族、学生等都加入到运动的行列,散步,打拳,跑步,打球……这种健康意识和休闲方式,有多少广泛性呢?
  王燕文:调查结果表明,在非典流行期间,市民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67%的受访者回答,在非典时期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之一是看电视、听音乐等,人们选择的其他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分别是:读书看报(45%)、体育锻炼(26%)、户外活动(20%)与上网(16%)。没事也不扎堆聊天、打牌了,学习和健身的人多了,这些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政府沉着应对威信提高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与中央政府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透过本次调查结果,我们看到中国政府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
  非典并不是人为的事故,它是天灾,但如果处理不当,天灾也会带来人祸。非典给我们的警示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必须面对挑战、面对风险的社会,我们必须随时有应对的准备。
  记者:政府在这次处理危机当中,是引领人民抵御危机的核心。上次调查,我们已经注意到,2/3的受访者对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次有没有进一步的变化?
  王燕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与中央政府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非典事件也使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增强。76.4%的受访者表示对政府的信心提高了,仅有1.7%的受访者认为对政府的信心下降。这个结果,比第一次调查的结论,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透过本次调查结果,我们看到中国政府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政府的公信力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灾难蕴含着机遇
  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对非典过后的中国经济回升抱有信心。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尽快走出非典的阴影,重新恢复以往快速增长的态势
  记者:非典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影响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将危机两字分开来,可以理解为危险与机会。这是否意味着,灾难也是一种机遇?
  王燕文:当被问及对中国经济回升是否有信心时,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抱有信心。公众的信心是努力消除非典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尽快走出非典的阴影,重新恢复以往快速增长的态势。调查结果表明,有7.1%的受访者认为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认为还有1个月和3个月才能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比例分别为17.3%与28.1%,三者合计占受访者人数的一半以上(52.5%)。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三周后的第二次调查结果表明,公众估计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所需时间有所缩短。
  调查中,74.1%的受访者表示,非典危机的背后也隐藏着机遇。68%的受访者认为,非典流行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56%的受访问者认为,非典流行将迫使人们对以往所推行的公共政策进行必要的检讨,研究对付这种疾病的方法与措施,从而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包括公共卫生政策的完善和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此外,在回答“非典虽然是灾难性事件,但还存在积极一面”的受访者中,分别有24%、22%、9.8%的人认为,非典事件有利于公民意识的提高、政府形象的改善、新闻媒体改革步伐的加快等。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院士力谏奏效 政府从善如流
 哈尔滨动物园建设工程停工
  本报哈尔滨6月2日电 在以我国著名动物学家马建章领衔的1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多次力谏之下,盲目开工不久的哈尔滨动物园建设工程近日宣告停工。哈尔滨市有关部门表示,哈尔滨动物园新址将在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之后予以确定。
  马建章院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动物园须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方案和论证可行性报告等,购买动物还得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才能实施,有关部门在没有获得必要审批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开工建设,实为不妥之举。马建章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哈尔滨市政府首次提出将原动物园搬迁的设想。2000年初,马建章等专家通过综合比较论证,首选距离城区仅3公里的天恒山风景旅游区为动物园新址。但当时由于位于天恒山出口的向阳山火葬场暂时无法搬迁,这一最佳方案只好忍痛放弃。
  2002年6月,马建章等专家组成员同意把新址拟定在鸽子洞。2003年3月,马建章又来到施工现场踏查,结果发现施工现场已不是当初论证签字时的鸽子洞原址,而是顺着公路又向前推移,距城区的实际路程已超过50公里。这意味着哈尔滨市民游览动物园将要承受高昂的费用和浪费大量时间。更严重的是,马院士还发现了附近存在强烈的噪音源,将对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而此时,哈尔滨市政府已决定将向阳山火葬场搬出天恒山,计划在天恒山地区建设以旅游为主的大型生态园。于是,马建章和其他科学家决定弃鸽子洞而选天恒山。
  目前,哈尔滨动物园新址仍然悬而未决。马建章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广大的哈尔滨市民,公开召开听证会。
  (蒋升阳 李长彦 丛明申)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金台数据

我国媒体广告经营“百家争鸣”
林汉志 朱剑敏 编制(新华社6月2日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我为院旗添光彩
  6月2日,在北京顺义乡村乐园隔离休息的北京宣武医院医护人员手持由该院第一批抗击非典一线工作人员签名的宣武医院院旗欢呼。这面院旗将送国家博物馆展出。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非典疫情的发生,使得许多昔日熙熙攘攘的“三级甲等”医院骤然变得冷冷清清——
三甲”医院就诊者何以锐减
本报记者 张玉来
  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大学第一、第二医院和中日联谊医院(吉大三院),惊讶地发现,这三家在东北地区享有盛誉,以往经常门庭若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如今竟然变得冷冷清清。
  吉林大学医院管理处聂素滨处长告诉记者,眼下这三家医院的日平均门诊约1800人次,与往年的日平均门诊6500人次相比,约下降了72.3%;日住院病例约下降了60%。
  来医院就诊者寥寥,患者坦言:实在挺不住了,才来医院
  5月26日上午8时30分,记者走进吉大二医门诊大楼一楼大厅,只见昔日摩肩接踵排长队的现象不见了。8个挂号、收费窗口前,时而来一两个患者,时而空无一人。
  “这种状况前所未有!”二院副院长赵吉光教授告诉记者,以往二院的日门诊约2250人次,但自4月中旬长春发生非典疫情以来,日门诊量急剧下降到每天约500人次。记者走进二楼心血管科专家门诊。科主任李淑梅教授介绍说,以往每天前来就诊患者约80—90人次,目前每天也就十几人次。
  在吉大一院和中日联谊医院见到的情况,与二院所见大体相同。
  记者与在医院就诊的一些患者交谈,他们坦言:“实在挺不住了,不得不来医院。”
  众多患者不到医院就诊,却另寻治疗途径。专家提醒要慎重
  病理学家、吉林大学副校长李玉林教授指出,在文明社会,民众对卫生医疗的需求是个常态。不论发生任何情况,人们患各种疾病的人数大体都是一个常量。非典疫情的发生,决不可能抑制其它疾病的发生。
  “眼下正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一院呼吸科副教授许力军说,4至5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可患者怎么一夜之间就骤然减少了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们满脸的忧虑。
  众多患者不到医院就诊,是否就放弃医治了呢?不是的。据十来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掌握的情况,这些患者往往另寻治疗途径:一是到社区诊所、个体诊所医治;二是电话咨询熟悉的大夫。这些医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几个自己诊治过的患者的咨询电话;三是按以前医生的诊治方案,或按广告宣传,从药店购药自我治疗;四是“小病挺,大病扛”,扛不过去才去医院。
  “一般来讲,应是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日联谊医院内分泌科姚文华教授说,社区卫生服务站无论是医疗实力,还是医疗环境、条件都远不如“三甲”医院。
  吉林省卫生厅厅长李殿富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某些急重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近来,长春市各种慢性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仅4月份就死亡106人,比3月份翻了一番。与6人死于非典疫魔相比,讳非典忌医猛于非典
  讳非典忌医,延误治疗,将导致怎样的后果?李淑梅教授神态凝重地说,“心血管病发作时如得不到及时医治,是极其危险的!”心绞痛刚发作时,使用硝酸甘油等扩冠药物静脉点滴,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拖延治疗,失掉最佳治疗时机,极易发展成为心肌梗塞。近来李教授就救治了两名延误治疗、险些丧命的心血管病患者。其中一位68岁的周老太由于拖延治疗,导致心肌梗塞。经成功抢救、现已住进病房的周老太谈及这段经历追悔莫及,“发病不去医院,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呀!”
  “是及时治疗,还是延误治疗,医治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于挺敏教授的话语透着沉重。上周她抢救了一名脑干梗塞发作,拖了一周才来救治的患者。由于失掉了抢救时机,医护人员竭尽全力也未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来,短暂性脑缺血刚一发作就来医院治疗,用很简单的医疗方法,就可阻止脑干梗塞,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
  据长春市卫生局局长提供的数据,由于讳非典忌医,使得全市各种慢性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仅4月份就死亡106人,比3月份翻了一番。至5月29日,肆虐的非典疫魔吞噬了长春市民6条生命。与此相比,讳非典忌医猛于非典!
  医院为防止交叉感染均采取了严密的措施。长春4家医院4710名医护人员除直接参与救治非典病人的,无一人感染非典,所有就诊患者也无一人感染非典
  发生非典疫情城市的医院安全状况究竟如何?记者对吉大的三家医院进行了探访。
  走进一院大门,只见所有就诊患者和陪护人员都需先检查是否发热,然后再准其进入门诊大楼。入住三家医院住院部的住院患者,均需经过常规检查:量体温、化验血常规、拍胸片。“太严了!”就诊患者的这种感受,包含着对医院为防止交叉感染采取的强有力措施的认可。
  自抗击非典战役打响以来,三家医院参与救治非典病人的医护人员有7人感染非典。除此之外,三家综合医院和一家口腔专科医院总计4710多名医护人员均安然无恙。这期间,4家医院诊治的约7万余名患者无一人感染非典病毒。
  发热门诊是与非典疫情相伴而生的新事物,也被视为“危险之地”。记者佯装发热病人探寻了吉大二院的发热门诊。这里有一个独立的小门,走进小门,里面是接诊室。护士邱仲玉先免费发给每人一个口罩,然后为患者量体温。后来,值班大夫李东复教授告诉记者,设在综合医院的发热门诊均设有独立的门诊室、处置室和观察室。前来就诊的患者如发热,还要化验血常规、拍X
  光胸片,才能做出初步诊断。自4月20日成立发热门诊,已接待了约800名患者,尚未发现一例非典疑似病例。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与医治他们的疾病同样重要。应适时调整非典医疗救治策略,消除民众就医恐慌
  “增强民众的就医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已迫在眉睫。”吉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孙志伟教授说。
  传染病学家、原白求恩医大副校长吕美德教授说,应适时调整非典医疗救治策略,减少非典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在民众心目中,多一家定点医院,就等于增加一个非典传染源。
  吉大哲学社会学院刘少杰教授认为,在防治非典斗争中,政府应及时全面发布信息,介绍医院的防护措施,这将有助于消除民众就医恐慌心理。
  李殿富厅长指出,医院应及时汲取抗击非典的经验,修订传统的就医流程,把对就医人员实行分诊、对入院人员进行全员体温检测、减少人群集聚等做法纳入新的就医流程,以大幅度降低医院的交叉感染发生率。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重庆奉节 白帝城穿上“防护围裙”
  三峡库区著名景观奉节白帝城山体大部分为土质,屡有小型滑坡发生。为了防止三峡二期蓄水对白帝城山体造成伤害,有关方面对白帝城山体实施了防护工程。图为白帝城的山体防护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福建 万名渔民将弃船上岸
  本报福州6月2日电 记者蔡小伟报道:福建省日前首次对15艘渔船进行集中拆除,对将转业“上岸”的渔民收缴捕捞许可证、船舶检验证书和船舶所有权证书,并发放了转产转业专项补助。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在福建省全面展开。
  从2000年起,福建每年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将使1350艘渔船和14200名渔民从传统作业的渔场撤出上岸。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天津 区域形象标识侵权者遭惩处
  本报天津6月2日电 日前,天津高院审结了一起因非法使用区域形象标识引发的商标侵权案。1996年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将“TEDA”作为该区区域形象标志。2001年12月,授权管理该无形资产的天津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发现天津平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在为其产品所做的广告上标明的注册商标,主要部分与开发区已经注册商标相同,并将“泰达”和“TEDA”分别作为商品名称。于是起诉了这三家公司。一审法院判决侵权行为成立,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30万元。但被告提起上诉,天津高院经过审理后维持了一审判决。(陈杰 王海亮)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四川长宁 再次发现珍稀动物云豹
  本报成都6月2日电 日前,在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的大山里,再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
  连续一段时间,梅硐镇东河村五组一带的村民家中喂养的鸡、鸭等家禽经常被不明野物偷吃,村民们设法将这野物捕获。该动物身上长有类似白云一样的斑纹,长1.5米,高0.7米,重13公斤,为雌性。经专家鉴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2001年,在长宁也曾捕捉到一只云豹。目前,长宁县将这两只云豹喂养在“竹海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展示中心”。(梁小琴 左孝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