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散文的“心”与散文的美
曾镇南
  当年郁达夫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时,曾提出寻找“散文的心”的主张。他说:“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的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在外国修辞学里,或称作主题或叫它要旨的。”就一篇散文而论,须寻其心而衡之,也就是寻求其思想价值予以适当的评价;就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散文总体而论,也要寻其作者群体之大心,找出其总体的思想价值而考量之。对于空心无魂或病心有害的文章或文章流派,读者、评论家当批评之,弃置之。中国的传统是,读其文章,见其为人,衡文与衡人是统一的。论文不论心,或论心存苟且,那难免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散文创作的取材是具体而微的,但它的“心”,却可以是深刻宏大的。记岳阳楼,可以拓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记捕蛇者,可以激起“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愤怒;述内蒙古访古的见闻,可以见历史学家探究民族兴衰的深沉思考;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个人遭厄的惨烈经历,可以见文学家坚韧著书、垂鉴后人的良苦用心。总之,散文之心,可以关乎天下兴亡,世事递嬗。这就对作者的人品器识,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我觉得严肃的作者,应该是高其标的、严其文则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就上不就下,求高不趋低,才能保证创作的思想质量。
  对散文的“心”也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主要是一种纯情或诗意,与理无涉。这种误解导致了滥用抒怀或强索诗意的所谓美而飘的散文大量出现。对此,孙犁在谈中国古代散文的优长之处时,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诗,而在于理。它从具体事物写起,然后引申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这种见解和道理,因为是从实际出发的,就为人们所承认、信服,如此形成了这篇散文的生命。”这可谓对散文的知“心”之论,对于廓清俗见,一扫浮华,推动散文趋于正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散文的“心”,是深藏、包裹在散文的血肉里的。也就是说,主题是在散文的血肉饱满的内容里孕育、生长、生发、表达出来的。一篇好的散文,其内容应该言之有物,从具体事物的描摹、绘状入手,表现社会现实、人生实际。有所感发,也是笼万物于笔端,感从事出,及物生情,完全建立在对具体事物的艺术掌握上。孙犁在回答那种主张“空灵的散文”的人时说:“所谓空灵,就像山石有窍,有窍才是好的山石,但窍是在石头上产生的,是有所依附的。如果没有石,窍就不存在了。”他用一个妙喻,把那种镂空的散文写作的幻术给捅破了。是的,石之不存,窍将焉附?从求切实入手,以主观反映客观,散文创作就会有源头活水,时代形象和时代感觉也会联翩而至;从求空灵入手,凌虚蹈空,谈文说梦,置客观的大千世界于不顾,一味地主观膨胀,在“内视”、“内宇宙”上下功夫,散文创作就会走入苍白干枯、邪僻不祥之路。
  散文的内容要切实,着重客观,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主观态度、主观情理的灌注。主观的真诚,对散文创作是至关紧要的。一般地说,散文作者对自己所写的具体事物,都应该是亲历亲见、并有所感发的。散文多用第一人称,即使用别的人称叙写,也仿佛有一个“我”徘徊于字里行间。在散文之中,“我”是不假服饰,衫履随意,以本色本相亲炙读者的。说散文最具自我色彩,最见性情,说散文贵在有真我,这都是深谙这一文体的独特风神之论。各种文体,无不以真实自然为贵。但散文的真,不是小说、戏剧的那种幻设之真,不是诗歌那种意境之真,也不完全是通讯、特写那种事实之真,它主要的是作者为文时流露出的那种展“我”的意态之真。当然,散文所记之人与事,也是不容捏造的,但它不求巨细无遗、原委曲包,只要作到存其大体、得其形神也就可以了。它有时不妨有所疏略,但却绝不能编造。大的情节不能编造,小的细节也不能编造。一露编造之痕,就会产生幻灭感,危及散文的生命。
  散文美的另外一个要素是含蓄。散文的含蓄,见之于体式,就是要求清爽精炼,简短隽永。林语堂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倾向于文字的绝端简约”,的确道出了古典文言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这种“绝端简约”的追求,“简炼专注”的笔法,历经文言白话之变,到了现代散文的领域里,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会出现一些堂庑阔大,文气丰沛,宏于中而肆于外的长文;但就散文这一体式的常态和定数而言,清爽精炼,简短隽永,仍然是散文作者应加宝爱的。在素材的处理上,散文作者要下一番剪裁笔削的功夫。在语言的提炼上,要以朴素自然为尚,讲究含蓄,节外生枝,累赘琐碎,是为大忌。要有曲折,有控制,有余想。要懂得“至乐不笑”、“长歌当哭”、“似谲而正”、“主彼写此”、“无声胜有声”、“咫尺论万里”等等语言上微妙的美学道理。朱自清曾说过,好的散文的语言风格是“朴素之风华,忠厚之幽默,平淡之腴丰,就是说含蓄的最好。”当然,散文的语言还要讲究自然,讲究声调,讲究色彩,但总以归于敛凝含蓄为要。
  对于中国,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是一个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世纪。战争和动扰、革命和改革、破坏和建设,这一切汇成了在中国引起了持久而猛烈的社会震荡的历史风暴。一个古老的、农业的、封闭的、停滞的中国,就在这历史风暴的洗礼中,逐步向一个年轻的、现代的、开放的、发展的中国变化。“兴衰系于时序,文变染乎世情”。作为“一切作家的身份证”的散文,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必然会与世同变,与时俱进,个性纷呈,气象万千。20世纪中国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努力,在文学史上是留下了独具的光彩的。
  从20世纪散文史的整体观之,几次大的“文变”与大的历史变动、历史事件的互动呼应关系,是非常之明显的。“五四”运动前后,文言一变而为白话,散文发生了旷古未有之巨变,影响之深巨,被覆整个20世纪。30年代以鲁迅为首的文化新军之崛起,左翼文艺运动之勃兴,此散文观念、散文思想影响于散文的衡文标尺者极大。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所引起的整个文学面貌的革新浪潮,自然对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次文变开始时仅限于解放区,尔后声势渐大,至1949年后便有了全国的规模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散文史,就是以这次文变为序曲,拉开了自己的序幕。五六十年代,从总体上看,成绩不能低估,经验应该重视。对这一段散文史近来有一种过于贬抑的倾向,我觉得是缺乏历史眼光的。“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衡文鉴人,还是顾及整个社会状态,避免苛求前贤为好。至于“文革”之变,那是对一切优秀散文不论古今中外的“颠覆”,是对一切固有的散文美学观念的“扫荡”,是一次真正的文化史、散文史的“断裂”。新时期散文像浴火的凤凰重生了,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划出了一个新时代。这时期散文的天地,最是海阔天空;散文的样式,最是深涵万汇;散文的写法,最是灵捷多变;散文的个性,最是舒展自如。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心”与美的特性,就是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长河中涵育、形成、发展起来的。当代散文创作,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汲取新的时代生活的营养,为涵育民族的大心,弘扬民族文化的真美,谱写出新的华章。


第15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生动反映西藏文化的恢宏画卷
——评《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
成志伟
  《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重庆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深厚文化内涵、珍贵史料价值的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皇皇巨制。本书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藏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国台湾的藏学学者读过此书后,称之为“精”、“新”、“博”,是反映中国西藏文化历史和现状的精粹之作。这部大图集荣获2002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是当之无愧的。
  当前,以图片为主的各类图书大量出现,受到广大读者普遍欢迎。图片形象、直观,比文字描述更真实生动,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以越来越被读者重视。《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读者的需要,采用以图片为主要表达手段,再辅以相关的文字说明,突出图而缩减文,收到了很好的阅读视觉效果。这种编撰方式,看似容易,其实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为困难。许多反映西藏历史文化的照片,湮没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浩瀚的库藏之中,还有不少散落于民间,搜集起来殊为不易。为编撰这部大图集,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民族学系、图书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在海内外百余位藏学学者、专家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劳作,收集了1万多幅各类图片,经过反复精选,挑出1600幅印入本图集。图片中首次发表的约占1/3,珍贵图片占15%。有1600多幅图片作为主干,这部大图集给人以直观、形象、丰富、绚丽的视觉感受,读完全书,对灿烂多彩的中国西藏文化风貌留下了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西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来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西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璀璨瑰丽的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这本大图集所收录的大量照片,是西藏文化和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见证,雄辩地证明西藏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族人民与中华民族其他民族历来是一家,西藏文化与中华民族各族文化始终存在着血肉联系。针对国外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所散布的所谓民国时期西藏“事实上的独立”的谬论,图集中收录了1945年西藏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委等照片,以无可辩驳的铁铸事实,向全世界昭示,西藏也在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一切“藏独”的叫嚣在这些照片所展示的事实面前,都陷入了不攻自破的失败命运。
  这部大图集通过西藏自然风光、文物历史、社会经济、宗教信仰、风俗民情、传统科技以及美术、文学与娱乐历史与现实状貌的图像显示,使读者沉浸在了解与欣赏西藏优美风光、珍贵文物、独特风俗、淳朴民风与精致文化的审美愉悦之中。书中的图片既有黑白的历史照片,又有当代摄影家精心创作的彩色摄影精品。不少照片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值得称道的是,这部大图集在印刷装帧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堪称精美豪华、货真价实。全书3巨册,封面均以羊皮精装,书名镶嵌以铜牌。紫红的底色庄重沉稳,书名铜牌的设计独特奇崛,是近年来国产图书中少见的设计精品。全书用重磅铜版纸精印,文字说明全部采用中英文对照,为本图集直接进入国际图书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西藏是中国的一片古老、广袤、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令人向往。今日的西藏大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来自海内外的旅游观光者逐年递增。西藏已不再神秘,正以开放的姿态敞开自己的胸怀,笑脸相迎海内外蜂拥而至的友人与宾客。在西藏发展最辉煌的时刻,《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的出版正逢其时,定会受到越来越多关心西藏、热爱西藏的中外读者的欢迎。


第15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荷塘月色(装饰画) 王莉萍


第15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镜头凝结的水乡诗情
——读摄影集《江南古镇》
武文俊
  江南,一块充满灵动的土地。黛山碧水,江河港汊,青青芳草,浓浓绿意,置身其中你会觉得飘然心动,快意良多。星星点点的江南古镇恰如琴瑟,稍一弹拨即发出令人心怡的弦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贾忠杰在工作之余,端起手中的镜头,花费几年工夫和心血,如舞者挥袖,把江南八大古镇的秀美、自得与浑然天成揽起,汇成一集可算是美轮美奂的画册,奉献给世人。闲暇之余、烦躁之时随手捧读,真若聆听天音,情意缱绻,忘乎一切。
  我曾在江南生活过4年,中间也曾数度重游,但总未能把郁结在心的江南情结溶化开来;时常也吟诵一些写于江南的古诗,恍如相隔遥远,大致印象也难形成;零星也看过一些照片,恰似三暑饮杯水。贾忠杰摄影集一册在手,我便可时时抚看江南水乡,寄思故念旧之幽情了。
  江南有八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锦溪、南浔、西塘、乌镇、朱家角,其它如河畔茶楼、阿婆茶馆、民宅小院、古桥、河埠、倒狮亭、课植园、西式望月亭与中式五角亭、米行等等。
  翻看《江南古镇》画册,令我心悦诚服的不仅是水乡美景,更有古色古韵的文化底蕴。那种对自然的亲情、对生活的超俗、对理想的雕琢,无不透露着生命的神圣和伟大。同里的退思园,嘉荫堂“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
  的对联,南园艺苑正演奏的南乐,摇舟穿行的乡亲,无一不在你心灵的净土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启迪你的豁达和健康,输送力量和希望。
  小小纽扣也有王,就在西塘。那里还有现做现卖的姑嫂饼,比时空隧道更具人情味的老街,特立的立志书院。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镇,有一架800年前的马拉轿车,从“红梅多吉子,绿竹又生孙”的对联看,该是一辆婚车。让人值得为之慨叹的应是那块琴砖,砖是垫脚筑屋之物,而与琴相连,你不得不佩服江南人的巧思妙想,以及无限的生活情趣。
  江南八大古镇可谓文化之乡,水、桥、人、物、景无不透射出强烈的文化气息。润物细无声,让人不知不觉中陶醉,不知不觉中成为她的一页。那里也出生了不少文化名人,茅盾生在乌镇,叶圣陶先生的长眠栖息地就坐落于甪直,西塘还有柳亚子先生的铜像。积福堂的对联很概括地说明了这一点:“江南泽国多高士,嘉北平原有古风。”可谓一语中的。
  时下,旅游热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大标志,它所带动的不仅是经济,更有政治和文化。履齿所至好山好水好风景,让你在亲近中接受,在自豪中传扬。这不单是个人的美事,也是社会的美事。而贾先生的摄影集《江南古镇》,不啻是送至眼底的水乡美景,也应了君子有成人之美的古语,毕竟每个人受着这般或那般的限制,难以一一游至。
  贾忠杰的摄影技术也颇见功底,如他自己所言,是在用心用情去拍摄。照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健与灵巧、秀美与厚重相诙相谐相依相恃,使得古镇水乡内外之情状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我爱江南古镇。我非常珍惜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繁荣。


第15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坛恶意炒作当休矣
仲言
  搞不清何时开始文坛流行炒作之风。往大了吹、朝猛了说,一串串溢美之辞、一顶顶巍峨桂冠,鼓吹者唾沫飞溅、慷慨奉送,受捧者胸怀若谷,欣然笑纳。一向在人们心目中清高自傲的文坛俨然已成名利场。
  中国戏曲讲究“捧角”,大多名角周围都有一批自愿捧场的戏迷;早些年文学界也时有“圈子”现象,一旦某人有新作问世,哥儿们立马出来唱赞歌。这可算是文坛炒作的初级阶段。尽管这种带有某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式的赞许难免存在评价失当的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依然可以从见仁见智的角度加以体谅。然而,伴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圈子与媒体开始“结盟”,文化借助信息和市场强势合谋炒作的结果,导致某些艺人及其作品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圈子内的好恶与爱憎,也大大超出了友情出场的范围,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便明言的私下交易,以至于演化成一种人为恶意炒作、着意主导大众舆论的蓄谋。
  文坛上的恶意炒作种类有三:一是炙手可热的明星们的奇闻轶事。某歌星飙车撞人,某影星偷税漏税,某某艺人的婚外情、同性恋,哪出戏演员导演反目停机,哪个颁奖会上曝出黑幕等等,都是一些媒体争相炒作的猛料。二是人为地制造热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或添油加醋,或耸人听闻,什么剧组演员失踪,什么作品侵权诉诸法庭,什么新秀是某位名人的私生子等等,都是用些鸡毛蒜皮或莫须有的事件来扰乱视听、浑水摸鱼,制造轰动效应。三是在感官刺激上做文章、找卖点。一部十分严肃的反映惠安女悲惨命运的电影《寡妇村》非要以“儿童不宜”的招牌招徕观众;而另一部非常艺术化的故事片《周渔的火车》,同样被找出“情欲”的卖点,标上“首部国产情欲大片”。几个受欲望炙烤的“身体写作者”,曾几何时就不断以“美女作家”的“盛誉”在各类媒体上登台亮相。更出格的是,一部抗战题材的故事片《五月八月》,竟以“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南京大屠杀电影”相标榜,这种恶劣的行径让每个有血性的国人感到愤怒与汗颜。最近,一部《大鸿米店》则以“极具争议的情欲电影”和“乱伦、通奸、色情、暴力、七年开禁”等低俗至极的言词广而告之,连该片导演“路过这些宣传画时脸都有点红”,从而发出“牵着魔鬼的手过河”的感叹。有关方面甚至不得不因该片的不当宣传对观众产生的明显误导和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做出禁演决定。操办者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用色情和暴力走市场的伎俩,结果不仅没能受到社会青睐,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世人落下一个笑柄。某些媒体一哄而起的恶意炒作,有抢新闻的因素,有起哄看热闹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商业和经济利益运作下的舆论操纵,它们透过大众审美取向的诱导来达到其商业主宰的目的,散发出浓重的拜金主义的恶臭。为此,善良的人们不断呼吁:媒体当自重。
  文化传播与鉴赏需要作者与观众的双向交流。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为优秀作品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极好机遇,文坛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架设的平台,改变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努力扩大优秀作品的社会覆盖面。文艺作品的推介需要一定声势的宣传乃至炒作,但宣传和炒作的关节点一定要符合作品客观实际,遵从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群众审美需求。千万不要把人民大众一律视为追星族;不要以为胡吹乱捧就可以把庸作变成《红楼梦》;不要错误地判断群众的审美趣味,误以为没有凶杀就没有观众,没有色情就没有市场;不要把正常的文化传播等同于不良商品的推销,混同于欲望释放的狂欢。而被金钱收买了的变了味、走了调的炒作,会将文化消费拉向低俗的市侩主义的泥淖,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没谁会买你的账。文艺创作的繁荣、文化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良性互动。为了全社会有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为了媒体自身的荣誉和信誉,文坛应拒绝恶意炒作。追腥逐臭式的炒作当休矣。


第15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现实生活的馈赠
张炯
  花山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一方水土丛书”长篇小说共4部,即谈歌的《激情岁月》、关仁山的《共同利益》、陈冲的《车到山前》、阿宁的《城市季节》,全部反映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社会生活的现实和它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小说紧扣时代前进的脉搏,从不同的视角,透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各自的风格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出现实生活的众生相,表现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社会主流为反腐倡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所做的艰难努力。
  “一方水土丛书”的作者都长期关注现实生活,谈歌以写工厂生活见长,他的长篇小说新作《激情岁月》也以工厂生活展开自己的时代画面。它反映国有企业宏光厂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既有县办企业挖它的墙脚,又有外国企业妄图吞并它,而自身更有三角债,资金周转不灵,发不出工资,员工报销不了医疗费等种种问题。作者以他素有的简洁、洗练的笔墨和矛盾尖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构思,突出地塑造了党委书记李亚、厂长刘济舟、杨帆和总工程师陈西培、工人陈芳、董庆祥等为企业突出重围、夺取生路而做出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群像。关仁山过去以善于描写冀东农村的生活和人物而著名,《共同利益》写的则是渤海湾的一座城市建设的风云激荡,其中既有领导层的矛盾和斗争,也有社会层的腐败和反腐败的较量,更有不同层面人物动人心魄的爱情纠葛。小说除了比较有深度地刻画了老市长骆振江和新市长李云朋的正直、耿介的生动形象,以及与他们相关的种种人物和生活面,引人注目的是还献给读者一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性格复杂的人物王龙堂。他本来是老渔民,却成了新时期的暴发户,乃至成为黑社会的头子。他依靠自己的财力也做些社会公益的好事,以赢取名誉,更重要的是收买官员,包揽工程,从事非法经营,甚至雇用杀手,杀人灭口,成为妄图左右地方政坛的一霸。他在人前一副仁义良善的面孔,而暗地里干的却是见不得人的罪恶勾当,最终落入人民的法网。但这个形象的深刻的警醒意义,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却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陈冲的《车到山前》写的也是一个国有企业——
  天鹤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艰难处境:主要领导人被控贪污收审,企业人心浮动,处于混乱状态。小说的突出特色是塑造了一个新型的人物——被任命为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常萍。她虽然不过30多岁,却读过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当过美国某公司驻华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临危受命被聘用的3个月中,却以自己新的理念改造了这个企业,使之走出困境,从而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戴。她的平等待人,诚信为先,深入下层,坚持企业利益的作风以及她竟然爱上一个工人的情爱选择,都使这个人物焕发出一种新的光彩。
  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也加速进入城市化的过程。旧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城市的不断诞生,成为这时期突出的历史特征。因而城市生活越来越多地进入作家创作的笔下,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的激烈竞争,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空间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各个方面都出现挑战与机遇并存,正道与邪路共现的局面。
  “一方水土丛书”的可贵,我以为除了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过程的生动历史图画外,正在于它们的作者对生活都采取了分析的态度,能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对笔下人物的所作所为做出了富于严肃道德感的审美评价,歌颂了应该歌颂的当代英雄和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针砭和鞭挞了应该针砭和鞭挞的负面人物与泛起的沉渣,从而使自己的作品保持鲜明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呈现出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高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