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经济学专家谈非典的影响及应对
  编者的话: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积极响应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号召,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夺取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怎样认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怎样采取长短结合的措施把非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怎样通过抗击非典发现问题、完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几位经济学专家就这些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
我国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非典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非典虽对经济影响明显,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走势。今年7%的增长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甚至有可能达到8%,与2002年大致持平。
  第一,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从1993年起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2002年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三季度增长8.1%、四季度增长8.1%,2003年一季度增长9.9%、4月份增长8.9%。不仅如此,今年1—4月经济增长还实现了五同步:一是经济增长与结构改善同步。投资类产品、出口型产品、高技术产品、适应结构升级的消费品增长幅度较大,工业品的供求结构有所改善,产品的产销率有所提高。二是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提高同步。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盈利,盈亏相抵,实现利润87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倍。三是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1—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达到7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9%。四是经济增长与涉外经济发展同步。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都在去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外汇储备一季度末达到3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五是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供了条件。
  第二,受非典影响严重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不会改变宏观经济增长的总趋势。从我国三大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占14.5%,第二产业占51.7%,这两个产业受非典影响较小。受非典影响严重的部门主要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约占GDP的1/3。对受影响严重的部门要做具体分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占三产的18%,占GDP的5.4%,虽然客运受影响较大,但邮电通信业却得到增长,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三产中占24.5%,在GDP中占8.2%,这部分受损失较大,估计下降15%,但折算为GDP只影响1.8%。损失最严重的是旅游业,而且恢复也需时日。这表明,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第三,对全国来说,非典的影响是局部的。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基本未受非典影响;珠江三角洲受非典影响最严重的时刻也已渡过。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仍然存在,经济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继续正常有序地发挥作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继续平稳发展,这是保持我国经济上升势头的最主要条件。
  非典不会改变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势头进出口贸易不仅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对于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非典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国家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加以严格限制,有的国家借非典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的国家拒绝或限制我国商贸人员入境。由于外商对来华有顾虑,许多项目洽谈被延期。这无疑会对我国外贸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但非典不会改变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势头。第一,我国加入WTO后,落实各项国际承诺,连续两年降低关税;我国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为正常贸易提供越来越好的条件。第二,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为进口商品提供了十分巨大的市场,也为出口商品提供了充足货源,这是外贸快速增长的基础。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企业都极富吸引力。第三,我国出口商品中大约一半是加工贸易,其稳定性较高,像非典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对其影响较小。第四,我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会受非典影响。一些商贸洽谈和订单只是推迟,而不是取消。第五,我国出口商品,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价格较低的优势,是外国竞争者难以比拟的。
  非典不会改变我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非典推迟了一些外商对华投资,对下半年招商引资有较大影响。但我判断,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外商投资不是取消,不是转移,而是推迟。其主要根据是我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大:第一,加入WTO后,我国依据国际承诺,修改了有关法律,给予外商国民待遇。外商在市场准入、外汇往来、经营活动、税收负担等方面的条件大大改善,对外资有更大吸引力。第二,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和超过3000美元,市场潜力极其巨大,这是吸引外资的最主要因素。第三,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工资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外国投资者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第四,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逐步开放,为外国投资者提供越来越广阔、越来越规范的投融资、收购、兼并和产权重组条件。第五,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有效保护。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得益于改革 有赖于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贾康
  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成果是抗击非典最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为抗击非典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每年财政收支的规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按常规在各级预算内按3%左右安排的预备费(不规定具体项目专作应急之用)总计在600亿元左右,采取特殊手段(如发行国债)的资金动员能力就更大,完全有物质、资金方面的力量应对非典这样的突发公共风险。现在看,此次非典冲击所引起的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充其量只是一种中等程度的压力,不会对国民经济和财政运行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的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动员机制中的基础要素,为抗击非典提供了体制支撑和组织保证。改革中的制度创新,使我们在决策体制的一系列环节上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作出实质性的改进,在政府财力筹集和运用的体制上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框架,因而非典疫情突发之后,从4月中旬开始,中央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指挥、调度、协调措施,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及时配合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方面的紧急拨款、税费减免、贴息支持等措施,各级地方政府还根据本地情况出台大量区域性调控措施。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抵御公共风险的支撑力。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向具有的从中央到地方直至最基层的组织动员机制和组织基础,也表现出了巨大力量。
  对外开放的成果有力地支持、配合了我国抗击非典的斗争。我国和许多国家、地区的各界人士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和相互支持,一些国家启动援助机制对我国进行了紧急捐助。
  非典也启示我们,应进一步使公共风险应急机制制度化、程序化,以提高其有效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长期、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政府的宏观政策思路和相机抉择政策措施应有机地紧密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并无大的改变,2003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大思路,应当继续贯彻。同时,根据非典疫情和其他阶段性局部变动情况所采取的相机抉择政策措施,需在上述大的政策思路下有机结合,灵活掌握,及时调整。各级政府对受非典冲击最大的若干行业的政策扶持,现一般以今年9月底为期,但各地可根据不同情况在动态中掌握必要的弹性,在力度和持续时间的把握上,四季度尤需强调因地制宜。另外,政府的扶持措施应特别注重运用贴息等“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
  企业应立足竞争调动潜力,抓商机、求开拓。非典使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和经营者受到重创,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营业量正在恢复,而且在不少方面,恢复的势头相当迅猛,其间蕴含着不可忽视甚至十分巨大的商机。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能否敏锐、有效地抓住商机,开拓业务,是最为关键的发展条件。在非典过后的经济发展中,应当说来自政府的政策扶持只是辅助性的,主要还是要靠企业自身在立足竞争调动潜力方面取得成功。另外,非典疫情也使某些行业和企业(如电讯、轿车、制药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企业应乘势而上,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结构优化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非典冲击使我们对经济结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论是政府,还是行业和企业,都应该在结构优化方面作出更为积极的努力,以有效支持今后的发展。政府所应关注的结构优化问题,首先是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和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应当超出一般微观视野,考虑防范风险、弥补市场缺陷和提高国家、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问题;行业、企业应关注的结构优化问题,主要是在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和生产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快速反应机制方面,寻找和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相对优势,努力形成和发展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这一支撑、维护经济发展的“减震器”与“安全网”。非典疫情考验了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对今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健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短期看,非典冲击使一部分城镇人口收入下降,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的任务会更大,而且现有医疗管理体系中暴露的缺陷,需要及时弥补纠正;从长期看,全民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社保体系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除了在城镇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和低收入阶层医疗救助制度,还必须大力推进在农村建立合作互助医疗保健制度,逐步使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进入医疗保健网络的覆盖范围,享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并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创造稳定的投资环境与社会环境。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灾变中孕育生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荆林波
  之所以必须重视研究和应对非典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是因为: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第二,第三产业是先导产业,第三产业的异动必然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第三,研究产业对GDP的影响,不能把产业割裂开来看。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一个产业受损必然会波及其他产业。从第三产业来看,它不仅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紧密关联,而且第三产业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连带性。比如,旅游业的连带系数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7,就是说旅游业增加1元收入,会带来7元的其他收入。
  对旅游业的影响。受非典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业。人们自觉地减少了出行,同时为了防止非典蔓延,我国取消了今年的“五一”长假。旅游客源减少,严重影响旅行社和中介机构的业绩。4月份,国内旅游人数同比下降20%—30%,相应减少了近100亿元的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同比下降了30.1%,减少了约11亿美元的入境旅游收入。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旅行社纷纷把目光瞄向了9月和10月的旺季。
  对零售业的影响。由于人们减少了出门购物,所以从整体上看零售业受到了损害。4月下旬到5月上旬,百货业的销售同比下降了70%左右。在生活必需消费品部分,北京市场曾出现市民集中购买的暂时现象,但是,由于生活消费品消费具有刚性,集中购买并不意味着短期可以集中消费,比如米、面和油的集中购买将推迟未来的再购买时间。这样,反而不利于零售企业掌握这些商品的库存周期。对于非生活必需消费品而言,由于其消费是有弹性的,受到购物环境的影响,消费者推迟了对服装、家用电器、家居产品的购买。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零售业开始逐步恢复。
  对会展业和对外交流的影响。2002年我国会展业的直接收入近50亿元人民币,拉动相关产业如酒店、餐饮、旅游、购物、通信等收入高达36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随着一些大型会议和展览被取消或推迟,会展经济也受到冲击。这不仅损失了会展业的收入,而且失去了一些潜在的商机。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延迟或取消了原定前来中国的活动,许多国家对中国往访团组和人员采取限制措施。这影响了对外经济业务的开展,而且给未来的招商引资带来变数。
  对交通业的影响。4月份旅客运输量全面下降,客运量由1季度同比增长5.2%转变为下降6.9%,旅客周转量由同比增长9%转变为下降8%。与此相比,货运受影响较小,4月份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幅较一季度回落了1.5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增幅与一季度持平。交通业中受影响最重的是航空业,许多航空公司出于经营的考虑减少了航班。与航空相关的机场等行业也有损失。
  对餐饮业和酒店业的影响。非典期间,北京市的餐饮业营业额下降了80%左右。截止到5月22日,北京市关门歇业的餐饮企业占70%。北京的酒店业也面临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境况,个别酒店出现零入住现象。因此,许多餐馆和酒店利用生意清淡的时期进行内部装潢或者内部轮休。可以预料,非典之后,餐饮业将出现重新洗牌的局面,不规范的中小餐馆将出局,餐饮企业将更多地依靠健康卫生、品牌信誉来赢得市场。进入6月份,个别餐馆出现了火爆现象,有人认为消费者报复性消费将给餐饮业带来繁荣。我认为,第一,报复性消费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行为,它不仅打破了消费者的正常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而且给餐饮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流冲击。第二,报复性消费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无法保障经营者长期的稳定收益。第三,报复性消费无法完全弥补餐饮企业的前期损失,因为人的餐饮消费是有限度的。同时,经历了非典洗礼的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上会出现变化,比如以往餐饮中的大餐会被看淡,而这部分生猛海鲜又往往是餐饮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大头。第四,报复性消费现象说明消费者的心理并未平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鼓励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引导餐饮业逐步恢复到正常经营上来。
  非典也对一些行业带来了正面影响。比如,促进中药、制药和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刺激了与消毒、清洁有关的日化行业和纺织行业的发展,对健身用品和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投保健康医疗险件数增加,对电信、因特网以及网上业务的需求扩大等。害利互变,商机无穷,关键在于能否快速反应,把机遇变为财富。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影响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宾建成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撰著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一书,已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李晓西主持的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的成果。作者沿用世界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时数据前移两年的惯例,对截至2001年底的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测度,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该书的突出特色表现在:
  第一,客观确定市场经济的标准,并对中国市场经济现状进行了评估。市场经济有其内在规定性,但它又是以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各国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的形式甚至部分内容也必然不尽相同。我们既不能因差异而否定市场经济标准的客观存在,也不能把市场经济标准绝对化、简单化。该书从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借鉴美国、欧盟、加拿大反倾销对市场经济标准的法律规定,得出了5条带有共性的市场经济标准。第一,政府行为规范化,即资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使用和定价由市场决定,政府尊重和保护经济主体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对企业公平对待。第二,经济主体自由化,即企业产销活动的行为是市场化的。第三,生产要素市场化,即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第四,贸易环境公平化,即市场交易活动是自由的,市场基础设施、市场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参数合理化,即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形成,企业换汇及存汇方式有自主权等。
  对照这五条标准,该书认为,从政府作用上看,中国的政府职能已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从企业权利与行为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非国有经济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从投入要素看,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品的价格绝大多数由市场形成。从贸易环境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自由交易的机制正在形成,中介组织的发展明显加快,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改善与加强。从金融参数看,我国正在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利率正在市场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第二,全面评估中国市场经济的量化程度。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产品倾销幅度时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做出明确的量化认定已成为当务之急。该书借鉴国际测度思路和方法,测算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到2001年底已达到69%,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是一些国家所说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北京大学教授 刘方棫 复旦大学博士后 李振明
  非典对经济长期的滞后影响比短期的直接影响更值得关注迄今为止,有关非典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典的直接和短期影响的估计上,对非典的间接和长期滞后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非典作为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影响重点自然主要是旅游、交通(特别是客运)、商业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各种人员接触性、集聚性行业,但是,除对上述行业的直接和短期影响外,非典的间接影响和滞后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需求角度看,非典导致生活消费和商务交往活动减少,这除对相关行业的消费需求造成直接影响外,还将使投资和出口活动受到制约。首先,非典将使受影响较大行业的投资推迟甚至减少,对其他行业的投资也会因难以正常进行商务洽谈而推迟或影响其实施进程。这将导致今年我国利用外资减少,并对未来一个时期利用外资造成滞后影响。其次,非典所导致的外商来华采购和商务活动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今年的外贸出口,而且对此后一段时期的出口也有影响。第三,会展等活动的减少和取消,影响了贸易和投资等商务活动的开展,也将间接影响投资和出口。
  从供给角度看,非典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就业等方面。首先,商品和货物的供给不畅,并且相关成本也有所增加,这会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将影响劳动力的及时供给,这会对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损失;大量劳动密集型的餐饮、旅游等服务企业的经营受到严重冲击,不仅直接造成部分在职职工的暂时失业,而且还影响其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使就业形势更趋严峻。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因环境治理、健康保障、劳动条件改善等方面投入的增加而呈总成本上升之势。这在提高社会净福利的同时,必然会影响一定的GDP增长率。
  总之,就经济方面来讲,非典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对消费和出口的影响大于对投资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大于对GDP的影响。我们相信,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一个新的转变,一个面向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坚持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的协调统一为了减少非典对经济的长期滞后影响,有必要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提高经济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就当前来看,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二是“三农”问题十分严峻;三是经济和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四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非典的经济影响来看,上述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非典加剧了就业压力;再比如,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公共卫生条件差,存在非典传播的最大危险。至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经济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公共卫生保障问题,也必须重点加以考虑。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典的负面影响,必须考虑上述长期因素,既要努力促进当前宏观经济的稳定,更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尽快研究结构性减税政策(如变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等),进一步分析针对农村和某些特定行业的税费减免,有的可以制度化、长期化,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第二,实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典对就业的影响。可考虑把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比如,对非典时期执行的对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可在非典后通过与吸纳一定数量的新增就业挂钩让企业继续享受,从而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第三,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等的转移支付,建立适应城乡不同特点的、覆盖面广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第四,遏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那些寻租致富、违法致富者要坚决打击,对困难群体多方救助,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促进经济增长。第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能因非典而放慢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要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就业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第六,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度,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加强出口产品检疫、加快出口退税和进行金融救助等方式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第七,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它们顺利渡过难关,发挥其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防止资源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企业战略管理座谈会提出
 市场创新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
  首都经济管理学界企业战略管理座谈会6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市场创新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与会者认为,随着客户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创新成为对企业经营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其宗旨是开发高忠诚度、高满意度的客(用)户群。从企业的角度看,市场创新是企业变革的核心,市场创新带动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创新,甚至带动整个商业运行模式的创新。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国际经济竞争角度看,市场创新也将带动企业、产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这次座谈会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家委员会主办,北京钟岭企业管理研究院承办。(官竹)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新疆喀纳斯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图为喀纳斯湖全景。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