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观察与思考

垃圾分类处理 难在哪儿
本报记者 马国英
  这个世界流行的循环再生标志,也简称为回收标志,被印在商品和商品包装上。其含义是:第一,提醒人们使用印有这种标志的商品或包装后,要把它送去回收;第二,标志着商品或商品的包装是用可再生材料做的,有益于环境保护。
  近来,一些城镇里增添了许多色彩鲜艳的分类垃圾桶,桶上的标签告诉人们如何把垃圾分门别类投放。但打开这些垃圾桶,常会发现里面垃圾仍然混装在一起,且多是剩菜剩饭和塑料袋、废纸片,像玻璃瓶、废报纸等“值钱”的并没有多少。这些不值钱的垃圾该如何处理,什么样的垃圾分类模式适合我们?
  居民在家已经把垃圾分类了,但对可回收物不是扔,而是卖到收购站6月17日中午,在北京朝阳区红庙附近社区做保洁工作的曹师傅蹬着三轮平板车来到百子湾回收站,车上驮着两个大编织袋,编织袋下面垫着拆开压平的硬纸箱,车上还有两个大塑料桶和一些零散的东西———这都是他这两天从社区垃圾里挑出来攒下的。在一家收废塑料、废玻璃的摊位前,曹师傅叫人帮忙把编织袋抬下车解开口,袋子里的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倒了一地。摊主和帮工熟练地分拣清点,一会儿就数完了:玻璃瓶90个、塑料瓶212个、易拉罐160个,还有一小堆废塑料日用品。这一趟,曹师傅收入100多元。分拣的时候,曹师傅说:“这就是垃圾分类!”
  百子湾回收站占地20多亩,里面各种各样的废品堆积成山,都是附近社区收废品的或做保洁的人卖到这里的。红庙密闭式清洁站的赵师傅说,居民在家里就把垃圾分类了———能卖的卖,不能卖的扔。所以有了分类垃圾桶居民也不分类扔。一位大妈说,垃圾分类好就好在能分出值钱的东西去卖。这样,扔到垃圾桶里的主要是厨余垃圾和零碎杂物。
  废品回收无疑对资源回收利用起着重要作用,但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产业化,也使协调垃圾回收处理与废品回收的关系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年前,北京一家企业以欧洲模式经营垃圾处理,想以分类回收的废旧塑料作原料加工再生物资销售,但他们发现,垃圾里挑出的塑料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设备正常运转,他们只好出钱去买废旧塑料。苦撑一年半后停产,价值400多万元的设备闲置。
  物业公司要垫钱,市场运作的企业不好赚钱,垃圾处理产业化需政策扶持
  说北京的垃圾分类,不能不说宣武区白纸坊街道的建功南里小区。这个小区从1999年4月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几年来获得20多项荣誉称号,还分别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小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垃圾分类能坚持推行,是因为得到了市、区、街道各级领导的重视。许多领导来过这里,外宾也来参观,已经获得的荣誉让谁都不能懈怠。小区物业管理主任戚云龙介绍,小区700户居民每户每月交的3元垃圾处理费,支付4个保洁员的工资都不够。保洁员要把没有分好的垃圾再次分拣,分好类的垃圾都要由环卫部门清运走。小区里有两位居民回收废品,居民攒的瓶子、废纸卖给他们。可以说,物业公司是亏本运营。
  并不是大部分社区都能得到政府、企业的如此重视与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现在北京的垃圾清运处理由各区的环卫服务中心和4个环卫工程集团公司运作,这些单位经费由政府全额拨付。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处理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有利于行业竞争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对垃圾分类没有法律规范约束、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仍需继续改革、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等等。北京鹏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实践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以企业资金在北京200多个试点社区经营垃圾处理,派人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用专车分类清运、进行可回收物资综合处理。但营业不久,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企业不能和环卫专业部门一样拿到政府补贴,各职能部门也缺乏统一协调,企业参与垃圾处理使城市垃圾减量,可环卫部门不但没有因此少拿财政补贴,反过来还向企业收钱,甚至试点小区的居委会也向企业伸手,他们的理由是企业搞废物回收能赚钱。3年下来,鹏远公司投入八九百万元资金,但经济回报寥寥。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引进先进技术,使垃圾分类处理更有生命力
  2000年底,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天锡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研讨会上说,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可借鉴广州的做法,即居民先粗分,再运到分拣中心细分,最后分别进行再利用。“粗分”居民易于接受,如果直接让居民细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时间长了就会难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
  垃圾分类收集只是一种中间手段,它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再利用,但不可能代替任何垃圾处理技术和方式。因此,在倡导垃圾分类的同时,必须重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建设。
  北京鹏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金国建议,增加有效投入,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到垃圾最终处理环节,以补充源头分类的不足。他以将在北京丰台区建设的垃圾综合处理场项目为例,介绍了德国的“欧莱克”垃圾处理技术。这种技术集高科技电子技术与自动化机械技术为一体,进入处理系统的垃圾,经过粉碎、分选预处理,动植物性有机物、纸、塑料等轻物质和无机物得到有效分离,分拣出的可再生资源进入再生厂处理,可燃垃圾经过压缩密封打包进入焚烧车间燃烧取暖或作为能源储备,有机物进入生化车间沤肥。即使没有很好分类的垃圾,也能比较充分地再生利用。他说,先进的最终综合处理技术,在垃圾分类推行效果不佳的地方价值更大。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倾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扔撒或者堆放。
  第三十七条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编辑视角

让垃圾归位
  印象中,儿时的垃圾还是比较“干净”的,因为绝大部分垃圾是炉灰。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勤俭持家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倒垃圾之前,人们总要把其中没烧完的煤核捡出来,其余垃圾呢,烂菜帮烂菜叶喂鸡,桔子皮、牙膏皮、旧报纸、废铜烂铁之类平时积攒下来卖给废品收购站。那个年代,小孩的零花钱很多都是卖废品得来的,朦胧中知道了什么叫变废为宝,废物利用。但那时人们的意识中尚无环保二字。
  如今生活富裕了,很少看见有人将桔子皮晒干卖钱,也见不到有人收牙膏皮了。卖废品的那点钱对许多人来说已微不足道,孩子们再也用不着靠卖废品换零花钱了。生活虽然富裕了,但另一种贫困又向我们逼近。赖以为生的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水资源方面,一些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北京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土地资源状况也令人忧虑: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到2002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89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6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垃圾是水的污染源之一,随意倾倒的垃圾、渣土污染了太多河流,大量填埋的垃圾渗沥液不仅污染着地下水,也侵蚀着土地。继上次反映垃圾问题的专版之后,我们又推出这样一块版面,意在探讨解决垃圾公害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可持续发展鼓与呼。
  垃圾是害也是宝,关键在于如何处置。以厨余垃圾为例,混装填埋它是污染源,分类堆肥就变成资源。这也是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垃圾分类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第一步,是让垃圾这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归位。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正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模式,提高垃圾分类的实效、避免流于形式是目前尤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最少排放和资源最佳循环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态的一种必然选择。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作为地球村的村民,保护好我们的栖息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社会聚焦

垃圾之灾
  1、贵州贵阳市后巢乡麦关冲,原本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如今成了废旧物品和垃圾集散地。这里污水横流,灰尘漫天,蚊蝇乱飞。
(贵州贵阳市 宁坚)
  2、江西抚州市的抚河一些河段被乱倒的垃圾侵占,河床升高,河道变窄(仅为原来的1/3),河水被污染。(江西宜黄县 罗宜夫)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倡导“绿袋子工程”
 把厨余垃圾分出来
本报记者 王春兰
  2000年,《北京2008年奥运申办报告》承诺:2006年前北京市垃圾分类率达到50%,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如何让居民们自觉地将家庭产生的各种垃圾分类投放,如何将分类垃圾及时清运并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带着这些问题,6月16日,记者敲开了多年来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推行垃圾分类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大门。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该中心创始人、“村长”廖晓义十分惊喜:“咱们真是不谋而合啊!我们已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垃级分类操作性建议,倡导居民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并在部分社区试验实施‘绿袋子工程’。”被北京2008年奥组委聘为环保顾问的廖晓义介绍,“绿袋子工程”已受到北京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得到宣武区政府的采纳和大力支持。“北京地球村”与北京市宣武区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将于近期在10多个社区进行“绿袋子工程”试点工作。
  “‘绿袋子工程’是针对厨余垃圾的工程。”廖晓义说。为何要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按照以往的垃圾分类习惯,厨余物一般被认为是不可回收的垃圾。随着绿色农业的兴起,厨余垃圾已成为制作生物肥或绿化土的重要原料。况且,生活垃圾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厨余垃圾(易腐烂的瓜皮果屑、菜叶剩饭等)的有机污染,如果不将占垃圾总量30%的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就会污染另外70%的垃圾,影响垃圾的分类回收。廖晓义说,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既可减少污染,也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同时使垃圾分类变得相对容易,还可减少垃圾总量,降低用来填埋垃圾的土地用量。“绿袋子工程”旨在“让垃圾从消费终点变成消费起点”。
  绿袋子将以其特有标识作为回收厨余垃圾的载体。居民进行垃圾分类需要一个容易操作的载体。拿北京市来说,由于各社区条件不一,分类垃圾箱配置不齐,或标识不清,造成很多混乱,致使垃圾分类很难有效地进行。“绿袋子工程”将印有厨余垃圾标志的绿色塑料袋分发给居民专门用来盛放厨余垃圾。与之配套,社区安置的垃圾桶或垃圾箱也用绿色代表厨余垃圾。绿色是国际通行的厨余垃圾分类颜色。通过绿袋子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会形成记忆累积,分类垃圾桶普及之后居民容易分辨,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产生积极影响。
  “绿袋子工程”鼓励创建社区资源回收中心,支持垃圾回收系统,以减少垃圾总量和清运成本。
  由谁出资购买盛放厨余垃圾的绿袋子呢?廖晓义说,由企业出。企业为何会出钱购买绿袋子?廖晓义作了如下演绎:成千上万户居民使用绿袋子盛放厨余垃圾,绿袋子无形中将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企业可通过绿袋子扩大自己的影响。她希望并相信有眼光的企业会看好绿袋子这种新的广告载体,支持“绿袋子工程”,提升企业形象。
  在谈到“绿袋子工程”这一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可操作方案的出台过程时,廖晓义告诉记者,“它不是笔写出来的,而是脚走出来的”。在总结了7年垃圾分类经验教训之后,北京地球村的工作人员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搞调研。“绿袋子工程”是他们汗水的结晶。但要使垃圾分类这个系统工程顺利实施,还需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的通力合作。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小知识

投放生活垃圾该注意啥
  投放前:纸类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团;塑料垃圾(含食品物品袋)应清理干净;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将容器内产品用尽,清理干净;厨余垃圾应袋装、密闭。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地点和容器中。玻璃类物品应小心轻放,以免破损。
  投放后:应盖好容器上的盖子,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

小环保员的烦恼
咋处理这些废电池?(图片)
  安徽霍邱县看花村小学学生赵杰、徐礼杨、张振,从今年3月起自发到居民区、垃圾场收集废旧电池。每次捡回废电池,他们都认真地记下数量和品牌(见图),天气好时还晾晒一下,防止电池液渗漏。但令他们头痛的是,不知如何处理这些废电池。
(安徽省经济记者协会 刘容海)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

污染不容忽视,资源仍待利用,专家认为:
废旧电池应收集贮存
本报记者 王维香
  我国是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仅北京市年销售电池就达五六千吨。每年消费这么多电池,随之而来的便是回收和处理问题。虽然社会上已有一些环保人士热心此项工作,但基本上是自发行为。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废旧电池处理的产业化,废旧电池回收量微乎其微,绝大部分都随垃圾填埋了。那么,废旧电池究竟该如何处理?记者近日采访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强说,少汞和无汞电池并不是不含汞,只是汞含量大大减少,仍属于含汞垃圾。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是汞,还有其它重金属。汞随生活垃圾填埋时,在水、温度、甲烷的环境中,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机汞化学改性有机汞,毒性增强,更易为植物、动物吸收。即使我国按期实现了电池的少汞和无汞化,以我国这样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大的消费量,日复一日地将废旧电池随生活垃圾填埋,日久天长,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电池生产厂家中只有15%至20%具有生产无汞电池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用无汞电池完全代替高汞电池尚需时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高汞电池还会流向市场。况且现在我国市场上还充斥着为数不少的假冒伪劣电池,这种电池的防渗漏性能极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将含汞废旧电池随垃圾填埋。
  北京科技大学曾平荣教授认为,废旧电池不仅是垃圾,还是可以再生利用的二次资源。以占我国电池总量92.5%的锌锰电池为例,其中的有用物质为锌、放电二氧化锰、铁、铜、汞及石墨,占电池总量的75%左右,仅锌、放电二氧化锰、铁就占了70%,可以作为资源化的主要对象。根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提供的2000年我国电池生产的数据计算,仅生产锰锌电池每年就要消耗锌金属15万吨,放电二氧化锰27万吨,铜金属0.8万吨,钢16万吨,还有石墨的消耗。这些金属和非金属都取之于我国的矿产资源,把它们通通丢到垃圾填埋场,岂不可惜!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废电池回收利用循环模型课题组孙青副教授说,世界发达国家均有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措施,且回收数量相当可观。为了探讨废旧电池回收模式,他所在的课题组不久前在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中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800余份,回收近7000份。孙青副教授说,“在问卷发放及统计过程中,我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消费者对处理废电池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在5079份有效问卷中,对“您是否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高达88.39%的消费者认为“危害很大需高度重视”;对“如果没有经济利益您是否愿意义务将废旧电池送到回收点”的提问,94.53%的消费者回答“愿意”。课题组还进行了回收试验,在一个有万余居民的小区里,18个月就回收废旧电池1159公斤。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及试验,课题组的结论是:只要认真去做,规模回收是可行的。
  去年5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文要求在示范住宅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所分的6类垃圾中就有一类是废旧电池。几年来,北京市政管委所属的有用垃圾回收中心,已累计无偿回收废旧电池500余吨。为了避免二次污染以及确保这些废旧电池避雨、防潮,他们腾出多个大型垃圾集装箱,使这些小小的废旧电池有了自己安全的“家”。政府的支持,将极大地改变以往回收工作仅靠民间自发努力的局面。
  专家建议,应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通过垃圾分类等渠道,尽可能地收集废旧电池;在我国尚未实现废旧电池再生利用产业化之前,妥善贮存;积极开展废旧电池再生利用产业化的研究,尽快实现无害化再生利用废旧电池的生产能力。


第14版(社会观察)
专栏: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市区达50%,郊区城镇达20%
上海借助市场力量 防治垃圾污染
本报记者 王伟健
  家住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毛金娣如今已习惯了把生活垃圾分类放在不同的垃圾箱里,她说:“吃剩下的饭、菜等垃圾要放在黑色垃圾箱里,报纸、废玻璃等要放到绿色垃圾箱里,日光灯管、废电池等因为含汞等有害物则要放到红色垃圾箱里。”潍坊街道几乎每个小区都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已达到50%,郊区城镇也达到20%。
  上海从1999年开始对废玻璃、废电池实行分类收集。“当时主要是认为废玻璃可以回收、废电池污染严重而实行分类收集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副局长李子韦说。对废电池的分类收集先从学校做起,然后扩大到社区。当年9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提出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当年底,上海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涉及居民58万户,人口170万,中心城区23%的地区推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001年10月,为配合浦东御桥生活垃圾焚烧场运行,浦东新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上海市正在探索用市场调节机制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李子韦说:“对‘白色污染’的成功防治说明了市场的力量。”由于一次性塑料饭盒不可降解,随地丢弃易造成环境污染而被称为“白色污染”。“对一次性塑料饭盒,很多人认为应禁止使用,但假如市场有需求,禁止的难度将很大,也会因为禁止导致地下工厂生产不合格产品,对使用者更为不利。”现在,上海市对一次性饭盒没有采取禁止的措施,而是根据实际,利用经济利益的调节进行调控。2000年6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的暂行办法》,规定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饭盒的企业和个人,根据生产量或销售量缴纳回收处置费,并把这部分钱补贴给收集者。由于收集一次性塑料饭盒有利可图,一次性饭盒的收集问题也随之解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色污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