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切十六大精神

时代变化的积极回应 客观规律的精辟揭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现实依据和时代意义
包心鉴
  政党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巩固。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历史性决策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智慧结晶。
  党的指导思想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创新中丰富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一是时代的变化,二是实践的发展。“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时代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离开实践这块沃土,马克思主义之花就会枯萎;脱离具体的实践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创新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点,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注重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出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仅是三句话,而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系统的科学理论,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必须全面联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丰富的理论创造。这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特征,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2)科学地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3)明确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揭示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4)科学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5)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确立了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实现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道路;(6)科学地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7)深刻揭示了发展先进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强调必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8)深刻揭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文化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有机联系,开拓了一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道路;(9)精辟分析了时代主题和国际格局变化的新特点,确立了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加强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方针,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10)明确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上述10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现实依据正在于此。
  从国际看,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提升综合国力,主要依托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上。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要求,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因此,我们党如何不断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新时期出现的新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何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成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深入地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书本中没有现成答案,靠过去的经验也难以完全解决,必须依据新的实践,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现实和发展的新要求,是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从党情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的新发展,对我们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愈益复杂的环境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的两大时代性课题。面对党的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课题,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和党情变化对党的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三个规律”的认识,拓宽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
  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不断探索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前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只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从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拓宽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赋予党的指导思想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深入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执政与兴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归宿,这是我们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加强自身建设的新要求,是从党执政规律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进程,既要遵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又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说,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这种创造性思维和战略部署,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以冒尖求拔尖
赵安华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由于人们对拔尖和拔尖人才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明确强调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什么是拔尖?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拔尖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就总体来说,拔尖就是超出一般、出类拔萃,这是相对于社会和他人而言的;与此同时,拔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服输、敢冒尖,这是从拔尖人才的自身角度而言的。拔尖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内因和外因,就是人的主观努力和外部环境。拔尖也不是偶然的,而是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回报,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不懈的努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离不开鼓励冒尖、保护冒尖的社会氛围,离不开敢于和善于冒尖、以冒尖求拔尖的人。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就一个社会而言,敢于冒尖、善于冒尖,对于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敢于冒尖、善于冒尖呢?
  冒尖要有奋发有为、敢于当先的锐气。冒尖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说想冒尖就能冒尖的。冒尖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有雄心壮志。如果意识里想都没想过,也就不可能有敢于当先的行为了。当然,光有雄心是不够的。要出类拔萃,做出不凡业绩,只能通过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成功只属于那些勤奋、刻苦、敢闯、敢干的有志者,碌碌无为、明哲保身、安于现状、浑浑噩噩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拔尖人才的。具有昂扬的锐气,是冒尖的前提。
  冒尖要有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干扰的勇气。冒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墨守陈规、亦步亦趋,而要不囿流俗、大胆求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积淀而成一定的民族心理和习惯。我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中庸”之道,相对地排斥冒险,所以对冒尖也就多少有些回避甚至非议。古人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之训,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说。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冒尖者有些人往往看着不顺眼,心里不自在,说三道四,冷嘲热讽。因此,要想冒尖,还要从心理上战胜自己,有一股想干事、干成事、不怕事的勇气,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具有无畏的勇气,是冒尖的基础。
  冒尖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志气。任何人在通向成功的奋斗过程中,道路都不会是平坦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凡能胜利抵达彼岸者,莫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对困难和问题,要有足够的估计;遇到挫折时,不能失去信心,更不能轻言放弃;而在顺利的时候,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认识到,冒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冒尖了,不等于其他方面也冒尖了;一时冒尖了,也不代表永远都能冒尖。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能不断进步。如果满足、懈怠、停滞了,落后就是迟早的、必然的。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志气,是冒尖的保证。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帮款帮物解民难 扶志扶技促就业
——河南省驻马店市积极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
卢大伟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与生活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去年以来,河南省驻马店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开展了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和骨干企业与特困职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款帮物解民难,扶志扶技促就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而且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教育引导,增强帮扶意识。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主要靠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关键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此,我们抓了三项教育:一是思想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开展帮扶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二是形势教育。既教育党员干部认识国企对经济社会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下岗国企职工进行帮扶,不仅是党和政府也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教育困难职工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增强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依靠勤劳智慧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三是典型教育。对帮扶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形式加以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千家万户询民情、解民难、排民忧,增强帮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多策并举,拓宽帮扶路子。针对下岗困难职工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运用多种形式解决其实际问题。一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即一名党员干部与一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尽己所能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企业、部门对口帮扶。优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利用自己在资产、信息、科技和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优势,对口帮扶困难企业。三是对困难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抓住企业改制和开展东西部合作的机遇,千方百计救活困难企业。四是带动社会参与帮扶。由市政府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出资出力,安排就业岗位。市委、市政府在核实用工单位、就业岗位和求职人员的基础上,于去年10月举办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洽谈会,通过供需双方自愿选择,有4560人落实了就业岗位。
  因人施助,实施分类帮扶。把帮扶活动的重点放在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就业技能上。一是帮思想,理思路,树信心。针对那些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的下岗困难职工,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理清脱贫思路,树立致富信心。二是帮技术,找门路,上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困难职工发展小加工、小养殖、小门店、小修理、小经营,进行“二次创业”。三是帮政策,创环境,办实事。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帮扶困难职工的15条优惠政策,要求适合特困职工再就业的城管、保安、园林绿化、出租汽车等行业优先安排下岗职工;进一步减免工商行政性收费,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灵活就业。四是帮资金,解难题,促就业。制定小额贴息贷款帮扶困难职工的实施办法,建立由市总工会宏观管理、金融部门协调配合、县区工会组织实施、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帮扶机制,重点解决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以及特困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采取市、县(区)工会投放一点、地方财政匹配一点、企事业单位筹集一点、社会认捐一点相结合的办法多方筹资,并通过贴付银行利息,吸引信贷资金帮扶困难职工。
  建章立制,强化帮扶责任。一是管理机制。对全市的党员干部和特困职工登记造册,纳入管理视线,强化帮扶责任,扩大帮扶效果。二是监督机制。市帮扶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对县区帮扶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经验及时推广,促进活动健康发展。三是考评机制。要求参加帮扶的党员干部密切同帮扶者的关系,尽力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并把开展帮扶活动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市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

人品塑造 道德修养 党性锻炼
 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
毕沧耕
  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领导干部为人民掌权,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涉及全局,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作用。因此,要成为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公仆,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人品塑造、道德修养、党性锻炼。
  人品塑造体现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的基础。领导干部要锤炼高尚的人品,必须在确立志向、保持操守、树立风范上下功夫。在事业观上,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勇于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把个人志向化为高昂的士气、坚强的意志、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斗志。在生活上,要保持良好的操守,淡泊明志,脱离低级趣味;不听、不信、不传小道消息,不去不该去的地方,相信群众,慎重择友;既不孤芳自傲,更不玩物丧志。在社会交往中,既要热情礼貌,又要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不拿原则做交易,经得起金钱美色的诱惑,不干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在具体工作中,要树立“典范”意识,努力为群众树立工作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例、推广普及的样板;树立“师范”意识,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多做解疑释惑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树立“示范”意识,抓工作不坐而论道,善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群众趟出路子,做出样子。
  道德修养体现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集中反映领导干部的朝气、锐气、正气。领导干部要把道德修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既要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炼,又要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考验;既耐得住清贫,又耐得住寂寞,始终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力戒浮华,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树立权力就是职责、权力就是奉献、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义务的观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志干大事而不是立志当大官,坚决杜绝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袭。
  党性锻炼体现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是领导干部坚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加强党性锻炼,首要的是坚定政治信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和水平。要善于站在历史的潮头,与时代前进的节奏合拍,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善于总结改革开放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关爱人 服务人 教育人 凝聚人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
宋伟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核心与归宿。江东区作为浙江省宁波市的中心城区,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实施了以“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凝聚人”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社区工程,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建立关爱人机制,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利益,维护社区的社会基础。一是加大帮困力度,健全助困机制。扩大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区积极构建三级帮扶网络,建立了以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帮扶队伍,街道设立社会保障救助站,社区建立救助点,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二是积极开拓渠道,健全就业机制。各街道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社区工作者分片包干、进楼入户制度,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快捷高效的再就业信息。鼓励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举办社区服务业,发展便民服务网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三是面向老年群体,健全助老机制。积极兴办老年服务中心,开设阅览室、活动室、老年健身房等服务设施,努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建立服务人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物质利益,夯实社区的物质基础。从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不断完善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一是构筑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设施。以区级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为补充,建立上下联动、左右联网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二是不断丰富服务内容。紧贴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文化、卫生、治安、环境、党建等方面拓展新的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三是不断完善行政事务服务、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坚持把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合理设置服务项目,实行公开办事、明码标价、规范服务、定期办结等制度。
  建立教育人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利益,丰富社区的文化内涵。一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外活动场等为主体的阵地网络。二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由社区教育委员会、专职社区教育助理为主体的社区教育队伍,由楼群小组长等组成的群众工作者队伍,由社区党员、居民委员会干部组成的社区居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区街讲师团为主体、各级领导和先进模范等积极参与的公德宣讲队伍,由多方面人才组成的群众性文艺队伍。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坚持把主题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类教育与法制类、科技类、文化娱乐类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居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建立凝聚人机制,保障社区居民的政治利益,促进城市的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是依法开展民主选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抓住社区规模调整的契机,着重在落实居民对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选择权上下功夫。二是健全社区自治组织网络,实现民主决策。各社区都明确规定,凡社区重要事项,必须充分发挥居民小组或成员代表的作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对于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必须事先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三是加强民主管理。各社区重新修订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建立健全社区共建理事会议事制度。四是推进民主监督。积极发挥社区共建理事会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定期检查社区居委会工作,发现重大问题则按照有关程序对社区居委会进行质询。积极发挥社区居民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着重规范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监督和对居务、财务的监督,提高社区居务、财务的透明度,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干部的信任度。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委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