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聚焦

决胜未来战场
——国防大学加快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郭嘉 李绪成 廖伟文
编者按
  人才,是治国强国之本,也是治军强军之本。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
  军委江泽民主席要求全军各级党委和领导把人才建设摆到战略位置,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确保打得赢、不变质,不断开创我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本期推出一组报道,多侧面、多角度介绍和反映我军人才建设的新举措、新成就。
  伴随着世界军事领域的飞速变革,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求,国防大学应势而动,加大了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力度,使之更加贴近部队训练实际、贴近实战。
  从“尴尬”联演说开去
  几年前,国防大学校领导专门派出了军队指挥、军兵种、军事后勤、科技与装备教研室等一行7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急赴某战区所属陆海空部队进行以“联合战役理论研究、联合战役训练、联合战役演习”等为主题的联合调研。结果三军联演却存在形同拼盘、联合不连心等问题。一场联合演习的录像为此作了注脚:海浪滔天,舰机兵发。为达到突袭效果,“红军”陆军指挥员命令空降兵降敌左翼薄弱部位予以打击。无奈天公不作美,狂风骤起,空降兵难以定点着落。“蓝军”发现企图后动用各种火力反击,迟滞了“红军”行动。值此赶上退潮之际,“红军”指挥员仍急令大型登陆舰快速行进,造成登陆舰被搁浅于滩前,无法把兵力兵器输送到预定地点。战局僵持不下,直到二炮指挥员请缨参战时,“红军”指挥员这时才想起使用导弹部队予以反击。
  训练和演习是面镜子,折射出教学质量问题。国防大学举一反三,深刻查找教学与训练脱节等症结。他们着眼于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需要,从观念改起,拉开了军兵种三军指挥员从“貌合”走向神合的转变序幕。
  强化科技育将意识1999年8月,奉中央军委之命,南京战区和广州战区在两个不同地点,分别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在四维空间进行的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多次演示成功显示了我军指挥员联合作战能力,而这两个战区的演习组织者则是刚刚从战役班结业的国防大学高级学员。
  近年来,国防大学借鉴外军联合作战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训练路子。他们增加了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比例,学习内容由一般科技知识介绍,过渡到对高技术武器装备与发展趋势、未来作战对象的高技术装备系统及在作战中的优长劣短,以及未来战争全纵深作战等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样式的探讨,不断深化学员从技术角度加强对我军在武器装备的发展、谋略运用、作战方法等诸方面的对应性研究,并定期组织学员上军舰、进机场、赴导弹发射阵地见学,系统学习各军兵种的作战原则、主战装备性能和作战中的使用。
  加快“通才”施教步伐
  通过联合教学,使所有陆军部队指挥员熟悉空军、海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作战能力、特点和程序;空军、海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指挥员熟悉友邻军种的作战能力、特点和程序。此外,他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选送学员上学时,加大军种部队指挥员上学的比例,使军兵种从中学习、从中磨合。教学中,他们引导三军指挥员从联合作战的特性上讲清三军整体作战、系统作战的作战样式,从我军发展史上讲清我军早已跨入军兵种合成军的阶段,陆海空军和第二炮兵只有并肩联合作战,才能赢得辉煌的未来。
  联合作战理论先行
  他们先后完成了《战役军团工作教程》、《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司令部工作》、《联合战役司令部工作》、《作战指挥谋略概论》、《联合战役作战指挥》等一大批学术专著和教材,相继完成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前瞻性理论相配套的理论教材,从而形成了联合战役指挥、联合信息作战、联合司令部工作理论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他们先后与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总装技术指挥学院签订相互交流协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广泛吸纳全军智慧,成功地举办了全军联合作战指挥理论研讨会、联合战役信息作战研讨会,取得了一大批理论科研成果,对深化三军联合作战教学与训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对接未来战场
  借助科技驰骋战场,不断拓宽训练新路。国防大学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科研成果。特别是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全国首家大型战役训练模拟平台。我军高中级指挥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多个地点的陆海空、导弹、后勤、通讯、电子等模拟系统有机地联合起来,进行“红”、“蓝”两军异地“操戈”,同时练谋略、练指挥,使将校学员们足不出户,便在贴近实战的环境中进行多军种、多部门、多种作战方式的联合作战演练,使联合指挥训练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作战模拟是作战实验的技术基础,作战实验是作战模拟的军事应用。在完成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国防大学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建成了“作战指挥决策实验室”,填补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实验领域的空白,对于开创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作战实验室建设,改进作战指挥研究方法,进一步发展联合作战模拟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实行开放式办学模式
  国防大学密切关注总部和各军区多种作战课题的战役学习,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未来军事斗争的战场。如某战区进行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反空袭战役,既是全军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国防大学科研的重点。他们在校内学习联合反空袭战役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参战者身份进入角色,从观摩演习中揣摩体会,如此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使教员和学员深化了战役前沿理论的认识。这种以角色身份现场观摩的做法一举多得,促进了学校与部队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未来战场的对接。
  权威人士点评(国防大学军队指挥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队指挥分会长袁文先教授):我军真正意义的三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和实践始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特别是1999年1月,我军颁布实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战役纲要》,标志着我军在此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努力解决好高技术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问题,是军委赋予全军将士的重大使命。在未来战场上,空中、地面、海上的诸军兵种的千军万马能否联得上、打得赢,关键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联合作战指挥员,真正把“车马炮”有力地捏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决胜未来高技术战争。
  (题图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附图片)
  左图:北京军区某部在基层部队试行“官兵分教”的组教形式,他们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本着分层施教、统分结合的原则培养高素质人才。
刘贵利 朱民摄影报道
  下图:批学者式、专家型飞行员迅速崛起。
魏忠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高科技方阵

放眼全球 紧跟时代步伐
瞄准未来 抢占人才高地
  总参谋部
院校教育,加快现代化进程
  以加速培养高素质新型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为目标的“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已于日前全面实施。总参谋部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各大单位和全军院校通过实施这个工程,加快院校现代化教学进程,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全军院校紧紧围绕实现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的奋斗目标,建立起与培养5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教育观念先进,教学工作充满活力,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全面跃升,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教学现代化。(杨平)
  大连舰院营
莘莘学子,祖国海疆呼唤你
  优秀的学员苗子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近几年来,面对地方大学强大的竞争优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未雨绸缪,在总结学院多年招生经验、借鉴国外海军学校招生模式的基础上,首开全军院校招生先河,在全国124所重点中学建立了学员苗子选拔培养基地。
  为确保生源质量,大连舰艇学院给“学员苗子基地”设置了一个“硬杠杠”,即必须是市级以上重点中学。实际操作中,他们利用学院教员研制的“生源信息系统”软件,对来自全国22个省、1619名在校地方青年学员生源分布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在今年有招生任务的17个省份确定了100多所重点中学为共建考察对象。(曹金平 郭义)
  国防科大
数字校园,感受全新魅力
  一座座楼宇拔地而起,一台台信息化教学科研设备展现魅力。国防科技大学短短两年多时间,建成了一个能容纳6000多名学员的现代化教学园区。前来考察参观的总部首长和兄弟院校领导纷纷称赞这是推进现代化教学工程建设的大手笔。
  在一栋气势恢弘的教学大楼里,笔者发现每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闭路电视系统、投影机、电脑、语音系统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而一个能容纳300人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几乎可以与多功能国际会议厅媲美。据介绍,这样的大教室该校就有近20个,学校为每个教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员授课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室里的电脑也全部实现联网,基本形成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王握文 刘少)
  某研究所
防护工程,崛起专家方阵
  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文职将军”,1名专业技术少将,1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多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90多名正高职研究员,80多名博士、硕士,组成了我军防护工程研究“院士将军专家方阵”。这是笔者日前从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上获得的信息。
  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作为全军唯一承担防护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建所45年来,所党委始终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先后成立了人才队伍专业指导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家组,并实施了“创新工程”、“引凤工程”,申办了博士后工作站,创建了我军第一个抗常规武器实验室和17个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课题80多项,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孙现富 梁兆君
  空军某部
打破陈规,促人才涌现
  依托国民教育,加速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央军委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党委在贯彻这一战略决策中,坚持以实践来检验选拔、接收、培养和使用大学生干部工作全过程,变“盲目接收求数量”为“双向选择重质量”,变“一次分配定终身”为“以变应变定好岗”,变“引进门来就不放”为“支持人才多流动”,变“半信半疑少压担”为“放手使用多扶持”。近两年来,有17名特招大学生干部走上了营、团职领导岗位,85%的特招大学生有了科研课题,30%的课题组组长是由特招大学生干部担任的。
王维忠 申进科 杨军
  东海舰队
紧抓学习,向打赢聚焦
  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师以创建“学习型军营”为牵引,着眼“打得赢”目标,立足军事大舞台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了可喜成效。部队先后涌现出“海军功勋飞行员”孙来沈、“海军青年精武建功标兵”王长江等一大批成才标兵,先后取得100多项科研革新和战法研究成果,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全军科技进步奖。
  “创建‘学习型军营’就是抓部队战斗力”、“学习就是责任”成为该师上上下下的共识,部队成立了军政主官亲自挂帅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培养三年规划》。他们针对飞行部队和一线作战部队特点,根据战士成才愿望和市场、战场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和调整学习内容,激发了官兵浓厚的学习兴趣。
方立华 邢君成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说句心里话

我的事业在祖国
毕笃彦
  我是一名留法博士,从事的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研究工作。在法国攻读博士期间,我不但高质量完成了“动态图像压缩”、“计算机自动计数系统”等科研项目的研制、转化工作,还在博士论文答辩中,以满分的成绩为中国留学生赢得了荣誉。答辩结束后,导师阿斯兰教授和同事主动找到我,劝我留校任教。FAIVELEY公司也专程派人,送来了待遇优厚的聘书。
  但是,异国他乡的经历,使我心潮难平。在法国所遇到的法籍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华夏儿女。虽身在异乡,依然盼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依然盼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尽心尽力。说到祖国、讲到家乡、提到亲人,眼眶就会不知不觉溢出泪水。此情此景,深深感染着我:国家和军队培养了我,我的事业在祖国。在国外,成果再多,别人也不会承认是“中华牌”;待遇再高、条件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个“高级打工者”,不会是“主人”。
  1997年7月1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天,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我也告别了导师和同事,告别了美丽的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登上了回国的飞机,踏上了“老外”眼里穷乡僻壤的白鹿塬。
  回到空军工程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筹划组建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是通信、控制、计算机、雷达、声纳、空间探测、微电子技术的综合产物,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战争,已由传统的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因此,我分秒必争,努力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把自己的心血和真诚全部倾注在了国防科学和教育事业之中,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在教书育人和科研攻关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院党委为我这个归国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空军首长多次看望我,更使我备受鼓舞。几年来,在祖国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我和实验室的同事们“同频同振”,先后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实验室因此成为全军重点院校建设项目,我自己也先后被评为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空军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标兵”,还荣立了二等功。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学习成才标兵  
  唐鑫年 网页制作行家
  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测试站测试勤务连班长、一级士官唐鑫年,坚持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自己。他独立建起了连队计算机局域网,制作的“测试兵”网页受到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他热情帮助战友学习成才,自荐担任小教员,开办计算机技术培训班,编写教案120多份,给官兵讲课辅导230多次,使全连官兵普遍学会了微机操作,有9人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刘宝生 院士培养对象
  空军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宝生,着眼未来战争需要,刻苦钻研,成为空军年轻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被确定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对象。他紧盯世界军事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我军现有装备,有17项科研成果被推广运用,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研骨干。
  左莉 净化导弹阵地
  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六室工程师左莉,
  从事科研工作近10年来,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改善环境的艰苦实践探索中,撰写各类技术文件50多万字,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功了总体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一体化滤毒通风装置”,该装置现已装备部队,较好地解决了地下导弹阵地环境污染问题。
  孙强 扬威国际赛场
  沈阳军区某部七连连长孙强,发挥大学生干部优势,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开展战术教学训练,连队在旅组织的比武中夺得第一名。2002年8月,他带领队员在国际赛场上不畏强手,机智勇敢,穿越了从没有任何一个参赛队越过的“死亡沼泽”,成功突破上千名假设敌的围追堵截,战胜来自美、英等国的28支参赛队,勇夺国际侦察兵竞赛冠军。
  刘跃平 勇破技侦难题
  成都军区某部技术科科长、高级工程师刘跃平,勇闯技侦科研难关,为我军信
  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制开发了“某卫星信号侦收系统”、“某网络管理平台”等7项技术创新成果并投入使用。他研制的“某图像数据处理系统”,专家评价“克服技术难点多、产品全、应用前景好”。先后取得16项科研成果,其中有5项填补了我军空白,4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王雪松 研究成果靠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王雪松,是学校多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近几年来,他组织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解决各类项目核心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外前沿。
(本栏由总政组织部青年局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