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6-21

2003-06-21新闻联播 文字版

忆我的哥哥梁世奎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古井贡杯抗击非典英雄之歌<br/><br/> 忆我的哥哥梁世奎<br/> 董耀平<br/>  我的哥哥梁世奎,是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197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省人民医院,先后在内科、呼吸科和急诊科工作。4月24日早8时10分,一生以医院为家的哥哥,带着对医院和同事的眷恋,带着对亲人的依依深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出后,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哭了,那些被他救治过的非典患者更是失声痛哭……<br/>  抗击非典,我就是一道堤坝<br/>  今年3月初,山西省首例非典病人住进了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知道这种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哥哥作为急诊科副主任,具体事情本可由值班大夫去做,但考虑到大家对这种病例缺乏治疗经验,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第一线。为得到详细的病史资料,哥哥三番五次来到患者病床前询问病情,就在该患者入院的第三天,呼吸困难的症状越来越重,病人随时都可能死亡,必须做气管切开手术。但是在气管切开之后,由于病人气道完全处在开放状态,肺部的病毒会大量直接地排放出来,传染性极强。医院就是战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哥哥和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没有退缩,坚持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患者,把危险留给自己,果断地给病人做了手术。<br/>  就在与非典病魔抗争的那些日子里,哥哥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非常了解这种病的危险性,但他始终把生死置之度外,考虑更多的是患者和其他医护人员。急诊科作为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此时已收治了多名非典患者,哥哥总是冲在最前面,亲自制定医疗措施,在一个个非典患者的治疗方案上,总是毫不犹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哥哥的家距医院只有一墙之隔,随着治疗工作的扩展和深入,哥哥先后救治了二十多名患者,甚至经常吃住在医院,一连几天顾不上回家。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他没有被压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没有后退一步,用哥哥自己的话说:“抗击非典,我就是一道堤坝。”<br/>  4月7日,哥哥感到身体不适。此时,他宁愿相信伴随自己多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压又犯了,也不愿相信自己真的感染上了非典。但考虑到科里其他医护人员的安全,多年来很少请假的他,把自己关在家中休息了三天。但是三天过去了,症状没有缓解,而且开始发热,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被感染了。随即给医院打电话,经过确诊,证实被传染上了非典,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疗。<br/>  在住院期间,哥哥牵挂更多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医院的同事和患者。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他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服,多戴几层口罩,并多次给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打电话,要他们保护好自己。不久,哥哥的病情恶化了,省、市领导和医院的同事通过可视电话来慰问,哥哥却总是说:“谢谢领导和同事们,我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非典,并转告其他医护人员,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br/>  4月24日凌晨,哥哥把护士叫来,说自己情况可能不好,医院的专家赶到现场,并实施了抢救方案。在接到哥哥病危的通知后,我们也赶到可视电话机旁看望哥哥。此时他已呼吸微弱,在这生命垂危的时刻,哥哥断断续续告诉我们:“要……照顾好……父母;我……死后……骨灰……撒在……华山;我的……存款……捐赠……一部分……献给孤儿……院。”<br/>  无愧烈士的后代<br/>  哥哥的亲生父亲,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作为烈士的后代,哥哥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搞医的人都知道,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事务繁杂而且危险。同时,急诊科又是涉及多学科的科室,呆久了会耽误自己的专业。一般情况下,医生在这里干上一二年大都会调离,而哥哥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三年。<br/>  哥哥爱岗敬业,以院为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哥哥是极少请假的,即使是节假日,哥哥也很少休息,他太热爱自己的岗位了!平时我们到医院找他,总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有时抽空回来看望父母,也总是脚步匆匆,人在家里,还操心医院的事务,手机、电话响个不停。每逢节假日,我们多么希望能和哥哥在一起啊,可他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顶替值班,让更多的同事回家享受合家团圆的幸福。<br/>  哥哥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多年,可他从未向领导和同事提起过,这次又坚持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危险面前冲在前,脏活累活干在先,从不以主任自居。在他关爱的医护人员连连被SARS击倒,勤杂人员被辞退的日子里,每天午夜,待急诊科稍微平静后,他就默默地背起消毒瓶,对科里每个角落进行仔细的消毒。清晨,夜色还未褪尽,他又挽起袖子,将浸泡在消毒桶里的隔离服和床单捞起。面对有限的、价格不菲的防护用品,他总催着让其他医护人员穿戴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安全,而一生身先士卒,节俭自律的哥哥,却频频暴露在危险的场合。<br/>  哥哥对子女和弟妹要求十分严格,时常教育我们生活上要俭朴,要把心用在工作上,要有理想,有自己的事业。毛毛是哥哥的独生女儿,记得就在毛毛快要结婚的时候,哥哥要求他们必须先爬一次华山,否则不能举行婚礼。哥哥是烈士的后代,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是个英雄,只有高大伟岸的华山才能代表父亲的形象,只有险峻的华山才能培养自己和子女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也是哥哥一生钟爱华山、并多次攀登华山的原因。即便是弟妹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哥哥也多次建议我们去爬一次华山。哥哥用这独特的教育方法,是希望我们都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希望我们事业有成啊。<br/>  亲人的怀念<br/>  听母亲说,哥哥还在襁褓之中,他的亲生父亲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长大,直到十二岁那年,他才重新有了父爱。或许是哥哥特殊身世的缘故吧,打我们记事起,总能感到父母对他有特殊的关爱。在那困苦的年代,父亲用他微薄的工资,不仅支撑着全家人的生活,还全力供哥哥读大学。平时,哥哥的继父——我们的父亲,对他总是百般呵护,对他的关爱总是超过我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每逢过年过节,父亲知道哥哥工作忙,把母亲包好的饺子、炸好的油糕,总是提议先给哥哥送去,而且几乎每次都是父亲亲自去送。<br/>  前不久,当父母知道哥哥身染SARS住院后,每天更是茶不思,饭不想,牵挂的心情天天挂在脸上。每当我们去医院通过可视电话看望哥哥,父母的心也就随之而去。我们前脚出门,八十高龄的父母就坐在院子里,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快点回来,祈盼着能带回哥哥病情好转的消息。他们天天这么等啊、盼啊,等来的却是哥哥与我们的诀别。噩耗传来,全家人悲痛万分,体弱多病的父亲病情加重了,可怜的母亲眼泪都哭干了。<br/>  哥哥你知道吗?你的离去,你的不辞而别,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你孤零零地躺在病房里,我们无法接近你,在你最需要亲人关爱的时候,我们却束手无策。甚至在哥哥生命终结的时候,连再看你一眼、送你一程这人生最起码的亲情都成为我们的奢望。只能远远地望着你的棺木,眼睁睁地看着载有你遗体的灵车缓缓驶去……哥哥,我的心都碎了。<br/>  亲爱的哥哥,你静静地走了。你的一生是平凡的,尽管你只是做了一些你应该做的事,尽到了你应尽的职责,但你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你,给了你诸多荣誉。温家宝总理得知你以身殉职的消息,亲自作了重要批示;民政部追认你为革命烈士;中组部追认你为全国优秀党员;卫生部追认你为人民健康好卫士;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向你学习,并追认你为省特级劳模。<br/>  亲爱的哥哥,你放心地走吧,你的遗愿就是我们的心愿,我们一定会替你实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非典,以告慰你的英灵。<br/>  哥哥,你走好,我们将永远怀念你。

祖国我对你说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祖国我对你说<br/> 田祥<br/>  飙风骤至但不会终日<br/>  期雨的心情必会盼来甘霖<br/>  在每天五彩的屏幕里<br/>  祖国啊<br/>  你娓娓的馈之以我好音<br/>  或慈眉善目或容仪温婉<br/>  趋之于疫区避之于安逸<br/>  在灾难的沸沸扬扬中<br/>  祖国啊你有庇护你的忠臣<br/>  在祖国最高祭坛上<br/>  有了平凡而伟大的叶欣烈士<br/>  我才理解以子为贵的含意<br/>  祖国啊你今天更显尊荣<br/>  依依的杨柳会把凯风频送<br/>  骨弱筋柔能驱固克刚<br/>  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br/>  祖国啊<br/>  有多少提灯女神为你站岗<br/>  在恶煞的聒噪声中<br/>  在人歌人哭的五月里<br/>  我深谙静能胜躁的古训<br/>  在街衢中我为你迈着稳健步履<br/>  我虽不相信禳灾<br/>  如不知怎么为你祈祷<br/>  但在五月的惦念中<br/>  每天也焦灼地望着星空<br/>  在灾难觊觎的日子里<br/>  我已听到你的旷达心绪<br/>  因为在祖国五千年的历史中<br/>  中华民族有多少不屈的灵魂

阔什克拜——一个乌梁海蒙古族人的生活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阔什克拜<br/> ——一个乌梁海蒙古族人的生活<br/> 郭雨桥<br/>  阿尔泰乌梁海过去很有名,《辞海》中还有一条解释。如今却光剩了一个乡,叫汗德尕特。汗德尕特的乌梁海蒙古族人也不多,当地通用语是哈萨克语,因为哈萨克族人多。有的蒙古族人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哈语。比如我采访的阔什克拜,就是地道的乌梁海蒙古族人。他五十多岁,身材魁梧、结实,一见面就给人一种憨厚、和善和喜乐的印象。虽然不穿蒙古袍,但那背影和走姿,却再“蒙古”不过了。他家就住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村里,朝东开个过道,进去一溜正房四五间。门前葡萄成荫,房西瓜菜满园,已经农民化了。进家却全是蒙古族人的礼节,敬酒要屈膝,献茶要祭天。饼子、黄油、奶疙瘩应有尽有。奶茶中给你泡一两片奶皮子,上面撩上一勺黄油,特别好喝。奶疙瘩不软不硬,酸甜适中,也似比别家有味。自酿的牛奶酒,味道也很正宗。凭我多年走草地的经验,凡是奶食做得“技术”干净的,小日子往往都过得不错。一问果然是小康人家,去年人均收入七千多元,比全乡平均水平高出好几千元。听说我要摄像,老两口都很高兴,把蒙古袍也穿上了。我把几个屋子从外到里一一拍摄过,又把葡萄棚、菜园子和空空的棚圈都拍摄了。陪我来的哈萨克族干部那斯尔说:“山上还有好看的呢!”<br/>  山在村后不远,却是大山。越走越高,地势也越开阔,空气吸到肺里特爽,秋阳不冷不热。天生的大山也是天生的画,雄奇中透着温润。山下片片树林,被青一色的裸山衬得更加鲜翠。陪我来的蒙古族干部乌力吉说,这些林木都是阔什克拜栽的,这是他家的大树园子。我赶忙摘下可以当望远镜使的小摄像机,从取景器的小窗口望出去,果然看到半圈石墙,随山势起伏蜿蜒、时隐时现,这是东面的情景。西面被树林挡住,望而不见。北面则紧靠大山,大山既是石墙,又是天然屏障。园里非树即草,只有一小块躺着的涩地和立着的油葵,已经收割的小麦摊晒成一块金毯。阔什克拜刚才说他有十五亩水浇地,想来就是这里了。可是水在何处呢?正寻思,再看鞋头已经打湿。一股清流像蛇一样,从草里窜出来,顺着地形随意漫流,出没于秋草之中,极像一个探头探脑的有生命的活物。循水溯源,便钻进林子。草深没膝,树高落帽。以杨为主,大的已碗口粗细。每年已经能给主人带来五千元的收入。阔什克拜说,十五年前这里全是荒坡,我想改变房后的风水,就种上了树,没想到得上了它的恩惠。<br/>  我们将要离去时,老两口又把我们拉回去,吃了一顿葡萄。出来时天已经擦黑,一道逶迤的石墙兀现在面前。夕阳透过墙上的千孔百洞,把柔光洒落在我们身上,别有一番艺术的韵味。这自然是树园的西墙了。<br/>  越过西墙,心想走出阔什克拜的势力范围了,不料又一道清泉从侧面流来,那泉水比树园看到的大二三倍。从石坡上流过的时候,匆匆忙忙,欢欢腾腾,好像有谁在不断抖动一团揉碎的玻璃纸。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着实体会到了一半。顺水流望上去,原来是一道人工水渠。水从山上引来,渠绕石墙而流。为了取平,有的地方打了一二米高的石堰,全用水泥灌注,俨然一道“红旗渠”的袖珍版。乌力吉介绍,这渠都是阔什克拜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我们刚才在园子里看到的水流,就是它浇树以后溢出的一股小水。<br/>  阔什克拜有五匹马、二十多头牛、三十多只羊,都在夏牧场上他妻兄家放着。刚才招待我们的奶食品,便是在那里制作的。<br/>  阔什克拜的农牧林三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仅使他自己奔上了小康,而且也成了乌梁海蒙古族人的一个典型。他的放牧方式,在汗德尕特也有普遍意义:牧民在村落是聚居的,附近山坡、村前村后种树和庄稼。夏牧场都在北山。冬牧场在南边,有两天马程的距离。每年的九月二十几日,各人赶着牛羊,从北山下来,在村周围收割过庄稼的茬子地里抓膘,到十月下旬大雪袭来时,转移到冬牧场。冬牧场自古雪小,一秋一夏积蓄的牧草,足以使牲畜过冬。到来年五月冰雪消融,牧人和牲畜又跟着春天的脚步反攻回来,占领了阿尔泰山。

月是故乡明(图片)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月是故乡明(中国画)<br/> 李鸣泉

非常责任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非常责任<br/> 黄明胜<br/>  2003年的这个草长莺飞、花开花落的春天,非典突如其来,本该春意盎然的空气里弥漫着恐慌与不安的气氛。在病魔肆虐的时候,位于北国边陲的一家企业也紧急行动了起来。<br/>  4月16日,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办公大楼五号会议室的门上赫然贴出一张红纸——“伊利集团预防非典领导小组”。十六大代表、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任防治非典领导小组组长。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这里成了公司最紧张、最忙碌也最牵动人心的地方。<br/>  小组有两个主要的任务:对内千方百计阻断非典侵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对外在社会遭遇危机的非常时刻,伊利作为全国五百二十家大型企业之一,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战役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br/>  这一天,郑俊怀利用吃晚饭的时间到金川工业园的各企业查看非典的预防工作,刚走近生活园区的大门口,就听到吵闹声,园区的警卫与一位员工因为消毒、检测体温发生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郑俊怀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员工们说,非典在蔓延,情况严峻。每一位员工都要理解公司制订的消毒、测体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大家的健康,也是为了公司的安全生产。尽管程序麻烦了点儿,但这样做是对个人、对企业负责任,也是对社会负责任,每一位伊利员工都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像严格执行公司的其它规章一样执行非典消毒检测制度。<br/>  时近深夜零点,郑俊怀才结束巡查回到了家。他阅读了“防非”办的同志发到他邮箱里的一份重要材料,又习惯性地上网看了人民网的新闻,新增非典确诊人数和医护人员感染的报道,让郑俊怀心里非常沉重。他再也坐不住了,吃了几口饭,就又匆匆地赶往办公室。<br/>  值夜班的同志说,董事长办公室的灯亮了整整一夜。<br/>  第二天,伊利集团“防非”领导小组副组长、伊利集团总经理潘刚,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卫生部联系捐助钱物事宜,并迅速落实到位。<br/>  伊利是国内第一家与卫生部联系捐助抗非典的企业,4月23日,卫生部为此专门为伊利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伊利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向卫生部、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呼和浩特市以及企业奶源基地、生产基地所在地政府等,捐助五百七十万元人民币和价值二百万元的伊利牛奶,用于防治非典。到会的卫生部官员对伊利的捐赠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br/>  七百多万不是一个小数目,伊利这样的义举也绝非偶然。2002年伊利销售收入超过四十个亿,利税五个多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企业利税第一大户;伊利人深深懂得,伊利集团的快速成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受益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厚爱,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是理所应当的,特别是在社会危难时刻。他们建立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抗洪救灾时捐款捐物,地震时慷慨解囊……<br/>  不仅如此,伊利人心中,始终怀着一种更远大的责任——那就是通过企业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腾飞,使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帮助农民从借款开始,到提供优质奶牛、饲养繁育、防病治病等一系列细致周到的服务,还不断地把国内外先进的奶牛饲养管理经验和方法介绍给农牧民,使生产更加科学化。到2002年底,他们为奶源基地投入两亿多元,为农民发放购牛借款一点三亿元,十年来,共为农牧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三十多亿元。在伊利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公司+农户”的奶源基地模式,已经使十几万农牧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在内蒙古草原盛行着这样的民谣:家养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养两头牛,不把银行求;家养三头牛,盖起小洋楼;家养五头牛,富得直流油……伊利集团产业链还在扩大,在黑龙江、京津唐伊利新建的基地企业全部投入生产运营,加上集团现有员工,涉及就业人数高达几十万人。<br/>  董事长郑俊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责任就是我的信仰。”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切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今天的伊利人正团结一致,为实践自己跻身中国乳业第一品牌,进入世界乳业二十强的奋斗目标,也为民族的健康事业不懈努力着。

带着种子上路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世说心语<br/><br/> 带着种子上路<br/> 徐国安<br/>  生活是琐碎的,由不同形状的色块拼凑组成,展示在我们眼前。同时我们本身也被生活支解成零星碎片,每片碎块针对相应的生活发生不同的反应,或丰富精彩,或单调乏味;或积极进取,或低迷消沉。在我们不同的坐标及探索追寻中,人生价值逐渐浮出水面。<br/>  世界上充斥着各种诱惑,诱惑本身并不能给我们以真正快乐,我们知道。可人们的欲望有时却因这诱惑而得以延伸,直至左右和控制我们的思维。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天合上眼睛,远离喧嚣的我们终于得到片刻安宁,这一刻,我们醒来。然而,欲望这个魔法师,幻化成各种飘忽不定的念头雾般迷漫在我们眼前,掩盖事物的本质,迷惑我们的眼,转移我们的目标,不知不觉中分散我们劳累之余所剩不多的精力,在我们还没有把熟悉的真相与诱惑分清之前,一阵恍惚,我们被那厚重的夜卷入梦乡。当飘忽游离的意识淡去,我们浮躁的心渐趋平和,一幅三维立体交错的画逐渐清晰,上面有我们行走的轨迹,我们的目光没有停止,穿越历史,一幅巨大的坐标图立在我们眼前。<br/>  应该说,在舟荡平湖的顺境中,人是那种贪图安逸的动物,人的这种劣根性会让我们在没有风雨顾及的前提下,不自觉地做出逃避烦恼对自己现状影响的行为。当年在部队当兵,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校门。知识上的短腿逼着自己一刻也不敢放松在工作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西方哲人贺拉斯曾做过深层剖析,“他不做自己要求做的事,他却又要求做自己已经放弃的事,他摇摆不定,一生充满矛盾。”这种墙头草般的性格有时让我们感觉,“我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漂流,受到河水的挟制,根据潮水的涨落,时而平静,时而狂暴。”在这忙碌的过程中,岁月已悄然而逝。到头来于苍茫天地间,面对萧瑟古木,西下残阳,那只好悲唱白头歌。<br/>  诚然,由于我们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受教育的差异,每个人对成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竭力保守着自己的一方领地,面对干扰做出本能的反应,尽量不使其利益受到侵犯,向外扩展的眼光因此受到牵制。其实,机遇常在我们身边打转,我们并不是浑然不知,视若无睹,只是怕走出这个圈,担心新的天地能否适合于自己生存。有时,我们也能经受住新奇事物对自己的诱惑,看到别人吃馅饼,我们有的人竟说那是别人的命。命运,在强者眼里如车轮,只有努力推动它,使之不停地向前滚动,才能走出更远,停止转动,一切不过一个零。<br/>  不可否认,后天环境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我们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孟母三迁的典故给予我们很多启示,那不光是孟母教育下一代的事,更多的让我们认清自我,认清自我在这个社会所处的位置。也许,我们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在别人眼中不算什么,可我们的快乐恰恰就在这个过程中。待我们真正成就之时,我们更会感慨,追求成才的过程才最可留恋,成才不过是我们努力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附属品罢了。有句名言说得好:山若不肯到你面前来,你就走到山面前去。虽然那是一条布满荆棘坎坷的路,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实践,路就在脚下。<br/>  钢铁大王卡耐基对成功有过他的理解,成才是一种能获得人生中自己要追求的任何事物的力量,同时又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在他成才的十七条原则里,通过拿破仑·希尔较为完善的组织,综合人性、社会环境、个人品质及其需要等等,系统论述十七条原则是我们完成心愿的法宝。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就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行动由我们控制,习惯由我们形成,只要我们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们成就了社会的需要,社会自然就会给我们以相应的回报。前人留下的东西,我们不可盲从,更不能模仿。真正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与行动,我们只有与之相似的经历,但这些来源于他们经受住了现实给予他们的严峻考验。我们可以想象他们达成意愿之后面对世界的坦然,而我们在没有登临绝顶之前,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也不可能被我们体会到。同样,在我们意愿没有达成之前,这一切也不过是臆想。<br/>  确立成才的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我们一下就能把握住的。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在追梦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我。钱钟书先生说,成才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得成就,还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花开的美丽需要枝叶的腐败为养分,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我们像对花一样精心呵护。种下什么样的种子,你将有什么样的收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我们磨好手中利器,带着种子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