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认识党的先进性 坚持党的先进性
  内容提要
  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的根本要求。能否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坚持和实践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任务。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能否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全面实践党的先进性,努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先锋队,就必须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忠实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句话,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要求共产党要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成为工人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精辟的理论概括。
  我们党在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实践中,总是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解决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从而使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推动社会前进的神圣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面对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任务,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回顾党8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坚持先进性,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偏离先进性,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凝固和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实践先进性,发展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
  党的先进性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在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体现在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先进性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与时俱进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先进性在政治上的可靠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了不同时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胜利地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提出新的政治路线,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即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指引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科学的组织制度是党的先进性在组织上的显著特征。我们党最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先进的、有效率的制度,坚持这一制度,就能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能克服自由主义、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的影响,增进党的团结,凝聚党的力量,形成无坚不摧的坚强战斗力。我们党正是由于坚持了民主集中制,才形成了全党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先进性在作风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始终成为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是与党形成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分不开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使我们党克服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指导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使我们党能够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坚持和实践党的先进性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党的使命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远站在时代前列。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保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就是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努力使这一重要思想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掌握,不断提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衡量标准,切实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方面,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关系改革发展全局、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抓住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葆先进性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自己担负的工作与党执政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要善于学习,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用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新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筑牢执政为民的根基;深入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夯实我们党的工作基础。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创新党的基层工作,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不断壮大党的基本队伍和骨干力量,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王伟光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人们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把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为三大文明建设,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主义应当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按劳分配、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特征。他们还科学地论证了文明与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文明的高度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需要文明的高度发展。列宁曾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经过一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后,列宁又提出,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重视思想文化建设。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中,他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思路,并领导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赋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他虽然没有使用政治文明这一术语,但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科学设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战略部署,把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使三大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体现为物质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体现为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同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所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的总和,就是政治文明。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进步在政治法律理念、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组织、政治法律行为上的综合体现。人类社会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与之相一致,人类文明也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的统一整体。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三大文明整体发展状况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三大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缺一不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支持、政治保障,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按照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
  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最基本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十六大报告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实现“三化”的同时,提出必须要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六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七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八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九是维护社会稳定。这九个方面的工作,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是具体落实三者统一的战略举措。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根据我国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建立党委与人大、政协、政府、各人民团体之间的规范化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向德平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一目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宏伟图景,反映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发展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思想和理论,先后经历了从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人)为中心、由注重当代人的发展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点。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他还提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发展生产力和建设先进文化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实,还包括人与环境的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格局和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强调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一整套能够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机构和政治规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和政治氛围。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构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既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保证。
  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创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先进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而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