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基本组建完毕。请看本报记者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对话——
国资委如何创新监管
  ●国有资产考核体系明年普遍推行
●尽快将国有产权交易全部纳入市场交易
●国有股减持短期内不进行
本报记者 费伟伟
  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要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只能拿基本工资,连续几年完不成任务的人员必须调整。考核体系明年普遍推行
  记者:过去20多年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这方面,国资委有何打算?
  李荣融: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抓紧建立适合国有企业实际的,体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考核办法。初步设想是按照依法考核、分类考核和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的考核制度。
  要以业绩合同的方式考核年度国有资产经营业绩,以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方式考核任期国有资产经营业绩,把国有资产经营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国有资产的竞争效率。
  为全面评价国有资产经营的能力和盈利水平,在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基础上,我们又从出资人的角度设立了一套资产经营的总体评价监控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可以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评价统一起来,有利于实现出资人对资产经营的总体评价和动态监控。
  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一定要与奖惩结合起来,完成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要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只能拿基本工资,连续几年完不成任务的人员必须调整。
  在起步阶段,我们准备选择几个基本的考核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随着实践的发展再逐步进行完善。这套考核体系包括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等。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意见,准备进一步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即开始在企业试行。无论如何,这项工作明年一定要在我们所监管的企业中普遍推行。
  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将国有产权交易全部纳入市场交易。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产权交易的相关法规,国资委也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记者:目前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加快变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对此您有何评价?
  李荣融:财政部已发文明确要求制止这种行为。今后,国资委将对地方国资委加强指导和检查,一旦发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当前,摆在国资委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同时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在出售或转让国有资产时,保证其透明、公正和合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我们要把好三个关口,即行为审批、资产定价和进场交易。为此,将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充分借助市场手段,打破部门地区分割的格局,使国有资产的交易转让在市场中公开进行,制止私下交易和暗箱操作,让市场来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定价。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产权交易是在场外进行的,我们要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将国有产权交易全部纳入市场交易。
  二是建立健全产权交易的规章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国资委也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使国有资产的转让交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做好国有产权交易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要抓紧建立国有产权交易的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转让信息的发布和交易监测,逐步实现交易信息全国联网,并通过对国有产权的变动登记、注销登记、评估报告备案审查等手段,对国有产权交易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
  四是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国资委将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加大对国有资产交易行为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对各种因腐败或违规违法行为造成国有资产受到严重损失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制定出系统性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
  记者: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是读者十分关心的话题,请问近期国有股减持是否会继续进行?将来是否还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国有股减持?
  李荣融: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市场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还存在着流通和非流通的区别,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制定出系统性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因此,国务院2002年6月23日决定,停止通过境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做法。
  由于在海外成熟证券市场上,没有法人股不可流通的认知惯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形成已经考虑了法人股随时进入市场流通的预期,法人股减持不存在重大障碍。因此,目前含有国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上市发行股票时,仍然要按《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按融资额的10%减持国有股,减持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据统计,2002年通过股份公司境外上市减持国有股共筹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98.85亿元。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种了四亩地的林老汉,不久前领到了财政部门补贴的一百多元钱。这是发生在新一轮粮改试点县安徽省来安县的新鲜事——
补贴补到农民手
本报记者 刘杰 何聪
  安徽省来安县邵集乡70多岁的林老汉,家里种了4亩多地,不久前领到了财政部门补给他的100多块钱。“种了近60年的田,没想到老了见个新鲜事,种粮还能得补贴。”
  原来,去年安徽在来安、天长两县展开了“两放开一调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一调整”就是把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调整为以现金的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民。补贴给每个农户的现金,是按照前4年市场价和保护价之间的平均价差,并根据农户的田亩数量、商品粮产量等综合指标计算出来的。“两放开”就是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据统计,2002年两个试点县共直接发放补贴近4000万元,每亩平均补贴25元,每个农户平均获得补贴180元。
  过去通过粮食企业以保护价形式敞开收购农民手里的余粮,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对粮农的补贴在流通环节兜了个弯,结果农民不仅只得了较少的一部分,而且卖粮食也比较难。来安县邵集乡姚塘村农民杨定保说起当初卖粮的情形仍有一肚子苦水:当时粮食只能卖给粮站,什么都由他们说了算。有的粮站找尽借口压价,光排队就得等3天,真窝气。现在国有粮食企业态度好多了,增设了28个收购网点,还主动上门收购;另外,200多家经过批准的个体工商户和外地客商大多是上门收购,坐在家里就能卖粮了。而且谁价格高、谁服务好,就卖给谁,不管卖给谁补贴都照得。
  粮食市场自由交易、随行就市看货色,农民看到好粮不光好卖还能得好价,并且种粮补贴一分不少,种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过去撂田,现在要田;过去种常规粮食作物,现在种优质粮。
  杨定保听到村长宣传粮食直补,没有保护价,卖粮自主了,看到优质水稻“丰两优”好卖,价格高,决定在自己的10亩土地上种“丰两优”。2001年他种的全是品质普通、“不费神”的稻种,当时的保护价是每公斤1.02元,年底以每公斤0.9元卖给粮站3250公斤稻谷,挣了2925元。而到了2002年底,卖了3500公斤优质水稻,每公斤涨了一角钱,挣了3500元,还得了国家给的补贴212元。他高兴地说,今年是啥稻种好、价格高就种啥。
  来安县县长孙传权介绍说,实行新的粮食收购政策,使农民有了种植优质粮的内在动力。如今,来安县原来的4000多亩撂荒地都被农民要回种优质水稻了。去年来安县种植“丰两优”一下增加到2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2500万元。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让我们更健康
  抗击非典让户外活动受宠,也让相关休闲、保健产品走俏市场。图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一名儿童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玩“飞盘”游戏。
  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摄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非典不改经济增长内在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非典虽然可能使全年经济增长放慢,但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升温,负面冲击受到经济内在增势的抵御
  非典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初步评估了非典对今年经济走势的直接冲击和间接影响,并运用宏观经济月度计量模型和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了短期预测。
  这一预测的基本假定前提是,国际贸易趋势不发生大的变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典对消费信心、投资信心和出口环境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在这些基本假定下,按疫情可能持续的时间进行分季度预测,主要结果为:在不考虑疫情的基准情况下,今年全国GDP增长可望达到8.85%;如果疫情仅持续到二季度,全年GDP增长可达8.35%,放慢0.5个百分点;若疫情持续到三季度,预计全年GDP增长为8%,放慢0.85个百分点;若持续到四季度,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7%,放慢1.15个百分点。非典虽然可能使全年经济增长放慢0.5—1.2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升温,负面冲击受到经济内在增势的抵御。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有很大不同。当时我国经济恰好开始进入收缩期,经济增长自身存在减速趋势,内在抗冲击能力较弱。因此,非典疫情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今年的经济增速,但改变不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趋势。
  考虑到政府在抗击疫情中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特别是增加透明度、减免相关行业税费以及增加财政支出等带来的积极效应,疫情的负面影响会被部分抵消,疫情最终影响可能为0.5个百分点左右,全年GDP增速可能为8.3%左右。
  为了应对非典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报告提出按照“远近兼顾、供求结合”,采取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全力控制疫情蔓延范围和持续时间。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手段,严密控制疫情向华北地区以外特别是农村蔓延,尽可能将疫情控制在第二季度。
  第二,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应当因势利导,依法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注意改变人们的生活陋习,以防后患。
  第三,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和稳定减税措施。继续增加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建设国债可适当倾斜。对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适当延长已出台的有关税费减免时间,同时根据国家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方针,把短期税费减免与中长期税制改革结合起来。
  第四,改进消费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刺激城镇居民扩大消费。在住房、电信、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以及一些传统的高档消费品方面,加紧清理限制性政策。拓展互联网业务,发展“非接触型”的服务消费。优先增加医护人员的工资,提高城镇“低保”标准。降低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五,做好农村减负增收工作。农村税费改革要严防税内负担减轻而税外负担加重,考虑到非典马上会影响麦收,财政应继续增加农业补贴,粮价补贴应直接付给种粮农民。各城市应进一步清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
  第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就业。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承受力脆弱。除税费减免外,还需金融方面的救助,例如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设立政策性的专项优惠贷款,实行政府担保和优惠利率,对发放此类贷款的商业银行给予必要支持等。
  第七,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舆论监督,敦促政府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加强对突发事件影响的研究工作,提高分析预警的能力。(执笔:卢中原 张立群 李建伟)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外来劳动力集中的南方某省,10年来农民工年工资增加不足百元,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多——
别让民工就业向下竞争
晓白
  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在我国南方外来劳动力集中的某省,过去10年农民工年工资增长不足百元。有的地方农民工10年间月收入几乎没什么变化。这个结果与该省历年GDP增长的高速度形成鲜明对比。换言之,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并不多。
  将城市里的外来工纳入社会保障曾是劳动保障部门多年的工作目标,但收效甚微。有的企业因参保会增加用工成本而千方百计逃避,甚至一些农民工为保住自己的饭碗也“不予计较”。拖欠工资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去年全国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400多亿元,当年劳动监察部门仅追回14亿元。
  农民工这样的处境并不单纯是个别雇主不善待员工造成的。我国每年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近千万,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1.5亿之多。相对于有限的岗位需求,劳动力的供给趋于无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千方百计要降成本,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压缩劳动力成本。特别是那些简单、易替代的工种,一个岗位常常有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竞争。即便工资低廉、劳动条件恶劣、缺少社会保障,也不乏求职者。严重的供过于求使劳动力市场呈现向下竞争的趋势,这在一些主要从事外来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调控市场、保证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目前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政府对资产雄厚的企业往往为留住他们而网开一面。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为例,当这类企业表示如果要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就搬家时,政府往往选择了让步。而在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就业结构下,地方政府通常并不需要对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改善生活负责,这也使得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就业时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
  经济增长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竞争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的改善,要让每一个劳动者都从经济的增长中获得好处。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不仅包括城镇职工,也包括那些离开土地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民工。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面对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现象日趋突出的情况,政府有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控,如随着经济增长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等,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让劳动者都能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