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全新时代背景下,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是否还“特”、还要不要“特”、能不能“特”等问题越来越为人所关注——
特区,你如今还“特”吗?
  背景: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0多年来,经济特区发挥了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特区路在何方、如何继续生存和发展等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各特区面前。为此,我们特组织这组联合专访奉献给广大关心特区走势的读者。
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苏东斌教授认为——
深圳:优势犹存 忧患渐显
  时下,经济特区的概念只有象征性的涵义,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典型还是有独特优势的
  经济特区是针对当时国内实行计划经济的广大地区而言的。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在实质上已消失,特区也只有象征性的涵义了。不过,深圳作为特区的典型,还是有其独特优势的:第一是体制优势。深圳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在相当时期内仍会高于其它城市,为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是区位优势。深圳能够更好地借鉴港澳的体制资源,并为扩大开放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是结构优势。深圳把高技术产业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完成产业升级奠定良好基础。当然,优势是建立在20多年改革与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物质基础上的,每年3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为400万城市人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保障。
  特区的优势在于创新。这是灵魂和动力之源。只有继续“敢闯”、“敢冒”,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达到体制创新的结果
  深圳并不存在迈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先行先试的垄断权,且自身发展又受到教育滞后、人才不足等因素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会永远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可见深圳市委把增强忧患意识郑重地提出来是有战略眼光的。关键不是去保持一个“特”字,更不是样样争取“率先”与“示范”,而是继续实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求发展”的战略安排,继续秉承“敢闯”、“敢冒”的“深圳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达到体制创新。(本报记者
胡谋采写)
珠海市副市长周本辉畅谈——
珠海:推进新型工业化 增创发展新优势
  “特”与“不特”是辩证关系。特区在开改革开放之先河、与国际接轨方面有其优势,仍走在全国前列,特区还“特”
  从中央给予优惠、特殊政策的角度看,特区已不“特”。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没有了优惠政策就不是特区了。特区在开改革开放之先河、与国际接轨方面有其优势,仍然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走在全国前列。从这个角度讲,特区还“特”。
  经济特区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经济特区还有“特”的必要珠海已创造和积累了五方面的优势:一是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加速发展的最重要优势;建立起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三级经营管理架构;建立完善了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商用土地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覆盖范围比较广泛、险种比较完备、法规制度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初步建立了适应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珠海从1999年开始将行政审批项目从815项锐减至现在的96项。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优势。四是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实现了“绿色财富”与“金色财富”同步增长。五是形成了外向带动优势。
  优势是宝贵财富,也成为下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珠海新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着力加快新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珠海将抢抓加入世贸组织的先机,继续在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等方面增创发展新优势,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行探路。(本报记者 赵京安采写)
汕头市委书记李统书提出——
汕头:找准定位 经济强市
  在新形势下,特区仍应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且其窗口和示范作用必定更加明显
  李统书分析说,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讲,继续设立经济特区符合WTO的基本原则;其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的现状决定了特区存在的必要性;其三,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表明,特区试验田的作用仍未消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特区是在旧体制框架下实行对外开放,其能量尚未完全释放出来。
  重要的是特区应找准新定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闯出一条新形势下特区发展的新路子
  一方面,就汕头的发展而言,特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坚定不移地增创优势,继续办好特区;另一方面也应顺应形势变化,找准新定位,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闯出一条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路子。
  在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关键是要从“政策性特区”向“制度性特区”转变,即从原来主要依靠政策转型到借助制度创新发展
  李统书指出,相对于其他特区而言,汕头继续办好特区的特殊有利条件还在于侨乡优势明显。汕头是著名侨乡,其中80%侨居东南亚,侨资侨力十分丰富。此外,汕头的“特”还在于拥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优势。这一特殊优势,为汕头形成阳光政府、文明社会创造了条件。现阶段,汕头已确立了建成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创优势,重点在观念和体制创新上下真功夫。(本报记者 侯伟生采写)
  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林其屏教授指出——
厦门:继续先行一步 发挥带动效应
  核心观点:特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仍要发挥独特的作用。目前内地在信息、体制、观念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特区作为在市场化进程中起步早、与外资外商合作已积累了大量经验的特殊区域,应该也必须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事实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像厦门这样经济外向度高的特区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其在全国先行一步的独特带动作用只会比以前更加突出。
  林教授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厦门特区的“特”体现为先行一步,发挥带动效应。去年底厦门提出了争取在2015年以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符合其目标定位的。可以说,厦门已初步具备了融入世界经济,接受世界范围挑战的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厦门应推进四大基地的建设,即高科技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台经贸基地、现代物流集散基地。
  背景:厦门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外投资者;其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早、规模大、上档次,已开始显现规模效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厦门设立的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近20家,为厦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了基础;厦门人均GDP已达5800美元,具备了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同时,厦门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也为厦门在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方面创造了较大空间。2001年、2002年,厦门的GDP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形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快速增长期。
  (本报记者 余继军采写)
链接
  经济特区是超越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世界经济现象。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是为许多国家所接受的国际经济惯例。
  党中央曾明确提出经济特区“将贯穿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2000年);十六大报告则明确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这无疑为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记者来信

只修“路”不造“车”
 有些地方政府网站形同虚设
新华社记者 吴亮 徐寿松
  记者最近在华东地区调查时发现,许多地市甚至不少县区都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但一些地方只重“修路”不管“造车”,光纤铺了一条又一条,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跑的“车”却少之又少,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记者检索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发现内容丰富的很少,一些政府网站放了一些几年前的文件,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还有一些政府网站甚至无法打开。
  政府部门集中了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但真正被公众所利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部门画地为牢,拒绝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放进来。市场经济最讲究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信息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一工作在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口头上,“信息化”还是一个空架子。
  新型工业化的一个内涵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但许多地方只注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其实掌握和跟踪先进信息技术,将其导入到传统产业中去,加快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益。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乡村新事

山东青州——农民也有最低生活保障
本报记者 何勇
  在多数地方,“最低生活保障”还是城里人的“专利”。而今,山东省青州市的困难农民也有了这一“优待”。
  青州东夏镇农民李建国对记者说:“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一家四口生活极其困难。现在好了,从去年10月起,我每季度可从民政部门领到477元生活保障金,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和柴米油盐犯愁了。”
  青州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山区,连年干旱,加上风灾、雹灾、冻害时有光顾,粮食歉收,山区群众生活遇到很大困难。为此,从2001年起,青州市着力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困难群众做了认真调查,将年人均收入达不到500元的3182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今年以来,市财政列入“低保”的资金由原来的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低保”范围扩大到5800人。
  青州市还将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与实施临时性社会救济、经常性社会捐助结合起来,特困户在享受“低保”的同时,还可以得到适当的社会救济。去年,全市共为4156户农村特困户发放面粉1万袋、救助金110万元,筹集发放社会捐助款95万元。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金台数据

全球防治荒漠化形势严峻
陈瑛 朱剑敏 编制(新华社6月16日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湖北恩施——学生义务当交警
  图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民族实验小学的40名义务小交警,日前正在操场上进行立正、稍息等队列转换及各种交通规则手势的表演。这是恩施州成立的第一支学生“义务交警队”。(沈祥辉 覃彩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在甘肃民勤县,68岁的石述柱家喻户晓,向他学习的标语随处可见。40多年来,他早已成为当地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治沙的精神象征。国家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这位老当益壮的农民经过痛苦的抉择,带头忙起来。请看——
石述柱:治沙英雄退耕忙
本报记者 王方杰
  6月上旬,记者来到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的甘肃省民勤县。在薛百乡的宋和村头,满目青翠的苜蓿点缀着繁锦般的紫花,套种的红枣林白花一片,芬芳四溢。
  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指着自家退耕的责任田,满面春风地告诉记者:“30年没下过这样大的雨水,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为了能让沙地上长出绿荫,石述柱一干就是49个春秋,从村团支书到村党支书,始终不辍。他以全部的精力带领群众背土压沙、种草,等草长起来后再植树,等树林长大了,再开荒、种地,硬是把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1万多亩的富饶林场,粮食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在整个民勤,68岁的石述柱家喻户晓,向他学习的标语随处可见,他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治沙的精神象征。民勤县的沙漠超过总面积的90%,宋和村正处在民勤西线南端的风沙口上。解放初期,村西近10公里的风沙线上,只有8棵因缺水而衰败的沙枣树。一遇大风,沙尘铺天盖地,年年出现“沙上墙,羊上房”的奇特现象。由于风沙的侵害,宋和村土地严重沙化,亩产不足50公斤,人均收入三四十元。遇上沙暴较多的年景,庄稼就被风沙掩埋,颗粒不收。当时,全村200户人家,有30多户举家外迁。处在风沙最前沿的一个生产队,全部逃亡。
  苦熬不如苦战。1955年,当时19岁的石述柱组建了全县第一支“青年治沙突击队”,抗击风沙,保卫家乡。为了能让沙地上长出绿荫,石述柱一干就是49个春秋。
  如今,沙河村排排合抱粗的林木森森,瓜果飘香,粮食亩产量达到了400公斤。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石述柱也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个人”,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了全国有名的“治沙英雄”。
  几十年来,石述柱的光荣和梦想凝成四个字:治沙种粮。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石述柱和村里的一些乡亲们产生过疑虑,总觉得不踏实
  大儿子石光荣多次劝他,因为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全县许多地方的绿洲沙生植物大片大片地枯萎死亡。如果再不退耕,水源吃紧,宋和村的绿洲早晚会成为沙漠,全村人几十年的血汗就会白流。况且退耕还林还草政府有补贴,个人既可以种草搞养殖,又可以保护生态,一举多得。可石述柱听后,仍是犹豫不决。
  不管石述柱怎样想不通,宋和村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还是推开了。大儿子石光荣也把6亩责任田种上了紫花苜蓿和红枣,还买了38只羊。
  看着大儿子的责任田里“上结枣儿,下种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石述柱心里开始动摇了。他悄悄算了一笔账,退耕前是一亩地种小麦收入400公斤,按每公斤1.2元计算,一亩地最多收入480元,去掉成本,几乎不挣钱。退耕后,每亩地种苜蓿可养5只羊,每只可卖400元,一亩地平均就能收入2000元,套种的红枣一亩地也可收入1000多元,两项相加总收入可达3200元。
  经过反复比较,石述柱终于明白了:种树种草远比种粮划算。石述柱于是找到大儿子说:“给我几公斤苜蓿种子,我也种几亩。”他见人就说退耕还草好。一些思想有顾虑的乡亲纷纷效仿他
  看着父亲开始发生变化,石光荣高兴地笑了。
  第二年春天,石述柱把自家的10亩责任田种上了苜蓿和红枣,又从大儿子家用玉米换了9只羊圈养,当年就见了成效。3年前靠种植,一家6口人全年收入2000元,现在1亩地就收入1800多元,养殖也搞得红红火火,由3年前的9只羊发展到了36只。石述柱见人就说退耕还草好。
  治沙英雄石述柱开始退耕种草养畜,再次引起群众关注。一些思想有顾虑的乡亲纷纷效仿他。民勤县也做出规定,除享受国家补贴外,每亩地再补贴20元。同时,政府还帮助引进小尾山羊,提供扶贫贷款,帮助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
  “这几天我还要再买40只羊,到年底就能养到100只啦!”石述柱兴奋地说。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笨鸡
  6月15日,在鄂尔多斯市柴登镇漫赖村的草场上,几千只笨鸡以虫为食。笨鸡是当地一种纯天然、喜欢吃虫的草原鸡。为保护草场,鄂尔多斯市柴登镇漫赖村把不会对草场形成破坏的笨鸡实行放养。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草原鸡深受欢迎,成为当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安徽铜陵港98座码头八成非法
  据新华社合肥6月17日电铜陵港作为对外籍船舶开放的一类口岸,担负着铜陵市及安徽中南地区的货物进出口任务。然而,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私建小码头已危及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调查,在近30公里的港区岸线上,现有大小码头98座,其中按规定申报审批的码头只有15座,其余83座均属于非法私建的小码头。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山西研制成功“人工土壤”
  本报太原6月17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一种被称为“人工土壤”的科技成果———生长介质,近日由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留英博士焦小燕率先研制成功。该项成果是根据植物生长习性配制的固体物质,具有最佳养分组合、合理物理结构、不含病原体的特点,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生长环境。利用相应的生长介质可生产无污染、品质优的无公害蔬菜、精品花卉及高附加值的园艺产品。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柳州部分患者可在家设病床
  据新华社南宁6月17日电(邓苏勇、张婷)6月16日,广西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出《关于开设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的通知》,规定从7月15日起,部分患者可将病床设在自己家里。医生会定期按时上门提供诸如打针、用药、量血压等医疗服务。其适用对象为:因患尿毒症、癌症,需定期、多次到定点医院进行透析治疗或放射治疗者;因患脑梗塞、脑出血合并严重后遗症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又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治疗者。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甘肃沙漠逼近生命工程
  据新华社兰州6月16日电(记者邹声文)甘肃红崖山水库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20多万民勤人的生命工程,有“亚洲第一沙漠水库”的美誉。近年来,两大沙漠不断收缩包围圈,红崖山水库遭受着风沙入侵的严重危害。据介绍,库区周围大片的林木和草场死亡、枯萎,流沙开始向水库推进。两大沙漠离水库不过1公里,最近的沙丘只有几十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