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

曾培炎要求
 全面加强三峡工程管理 努力建设美好库区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记者赵承)在三峡水库提前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即将试通航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来到库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等陪同下,察看蓄水情况,检查移民安置,水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以及试通航前的准备工作。他强调,三峡工程已进入边建设边运行的新阶段。要继续精心组织,全面加强管理,努力建设美好库区。
  13日至15日,曾培炎走访了重庆、湖北的移民新区,详细了解了移民的生活情况。他对广大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抓紧启动后期移民搬迁工作,保持各项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切实搞好结构调整,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移民收入,保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蓄水后三峡库区江面开阔,展现出新的宜人景观。每到一地曾培炎都要实地检查污水处理和地质灾害治理情况。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库区管理条例,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当前要加快在建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保证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制度,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和库区安全。
  曾培炎强调,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继续搞好枢纽、移民、输变电,以及水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等项工程建设,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曾培炎还看望了正在三峡工地施工的职工,对三峡工程建设者表示慰问,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争创一流工程。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来自三峡的报道(16)

三峡永久船闸试通航准备工作就绪
  本报三峡工地6月15日电 记者龚达发、杜若原报道: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永久船闸的业主、设计、建设和航道部门正在作最后的调试,确保明天的试通航顺利进行。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自13日进行单船通航测试后,14日、15日连续两天进行了船队通航测试和试通航预演,两次测试都很顺利。据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介绍,试通航结束后,三峡船闸在目前水情状况下的运行观测还将继续,等到7月长江流量达到每秒4万立方米时,将进入汛期大流量试航。
  记者从长江海事局获悉,中断了20多天的三峡大坝至上游万州段近300公里江面的夜航,将于明天早晨8时恢复。与此同时,长江航道局加紧了水上安全保障工作,调整航标近4000座次,航道疏浚工程量近7万立方米,库区内的急流险滩从此消除。由于蓄水期间大坝上下积压了不少过往船只,有关部门正争分夺秒,争取尽可能将船闸正式开放时间提前。
  又讯 三峡枢纽5号发电机组今天下午首次启动,运转情况正常。(附图片)
  经过连续几天的清污排漂,三峡坝区的水面漂浮物明显减少,高峡平湖景象初显。图为太阳夕照三峡大坝时的情景。(本报记者 雷声摄)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

三代记者聚三峡
本报记者 龚达发
  从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长江、提出三峡大坝设想至今,湖北日报和其他媒体一道,关注、报道三峡工程已整整50年。以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报道忠实记录了工程的动议、勘测、论证、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参加报道的记者数以百计。6月15日,三代记者齐聚三峡,抚今追昔,感叹:三峡真的变了,三峡更美了!
  湖北第一个航拍三峡的老记者张其军,是采访团中最年长的。站在巍巍大坝,俯瞰高峡平湖,他时而攀高、时而下坎,不停地“咔嚓”着手中的相机,找寻着自己满意的镜头。
  湖北日报原社长周传仁是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4月3日,他为三峡工程投下了神圣的赞成票。他说,当时有不少代表担心我们有没有建世界第一坝的技术实力。现在,三峡大坝、高峡平湖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望着眼前景象,他将万千感慨化为一句话:我为自己当年那一票自豪。
  不知是谁提议,所有人提起笔,共同写下心中的感慨。退休老编辑魏加培的丈夫艾军曾于1958年写下长篇通讯《高峡一定出平湖》,以无比的豪情书写了一代人的雄心壮志。艾军已故无法亲睹,魏加培饱含泪水写道:“老艾,怀着深深的思念告诉你,你当年期盼的高峡平湖已经实现了。”
  三峡工程的辉煌让记者们震撼,新三峡的胜景让记者们陶醉。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一周视线

  在浙江,目前平均每天有二千多名农民成市民。如何保障这些新市民的利益,杭州市滨江区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为新市民系好“保险带”
本报记者 江南
  近年来,由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高教园区等加速建设,杭州市滨江区29个行政村中有23个村被征地,3.5万农民成为市民。
  如何保护这些因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他们“生活有保障,老来有依靠”,实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多业的转型?滨江区作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安居 提升生活质量
  新区建设征用土地后,滨江区江二村的农民戚关福一家,告别了传统的单门独院农居小楼,全家五口去年5月搬进了公寓式多层住宅,成为新型农民小区最早的一批居民。他搬进滨兴小区宽敞亮堂的新房,层高、楼间距、绿化率标准还比一般城市小区好得多。“刚开始要离开自家‘顶天立地’的小楼还真有点舍不得,又怕住了楼房上下不方便、生活不习惯,不如以前宽敞透气。”戚关福说,“新房子结构很好,现在住惯了觉得比以前更舒服、更干净。”
  在浙北一些较富裕的农村,以往农民自建的房屋外观气派漂亮,但往往缺少规划,布局分散凌乱,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差,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滨江区合理引导和规范农民建房,推广农村多层住宅,让农民住进新型小区,改变农居占地过大、住点分散、建设档次低等状况。
  区里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让这些新市民买得起房。农民小区的房价控制在每平方米670元左右。据测算,2000年农村多层住宅的建设成本价每平方米1200多元,差价部分都由区政府补贴。区政府也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经济来源问题,出租余房是解决办法之一。一般每户农民都能分到两套房,一大一小,一套自家住,一套可出租,拥有固定的收入。
  农民居住进小区,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提高使用效率。滨江区土管局局长沈晓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建多层住宅农民小区比原先农民建独院小楼,节约40%左右的土地,如安排1万户住进农民小区,就能省下2000亩土地,通过政府运作,这部分土地出让的获益完全能够补贴农民小区建设成本。
  乐业 帮助农民“离地又转产”
  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帮助他们“离地又转产”,解决生活出路问题,才能真正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滨江区将农转非劳动力纳入城市就业体系,列入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范围,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新出路。
  最近,记者在滨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看到该局印制的一种百元纸币大小的“技能培训券”,标明面值300元。给“农转非”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支持扶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这是滨江区帮助“失土农民”就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的内容之一。
  今年4月,区里发布招标公告,吸引培训机构入驻滨江,经过资格认证后,确定3家适合该区失业人员就业特点的培训机构。在每个村的劳动保障服务室都设立了就业培训信息栏,培训机构将“菜单式”的培训项目信息及时上墙公布,方便农民群众就近报名参加。今后,“农转非”失业人员到指定的培训点参加技能培训,都可以凭“技能培训券”充抵300元培训费用;参加其它职业技能培训的,也能在结业后凭券报销300元费用。今年区里将投入90万元,发放3000份“技能培训券”。
  滨江区曾组织专题调研,掌握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开展“定单式”技能培训。像电子装备、机械装配、缝纫等工种,需求量较大,区就业管理服务处就与用人单位合作组织专项培训,优先招用“农转非”失业人员。
  保障 管好用好“保命钱”
  土地征用费是对新市民补偿和安置的“保命钱”,以往一些村因为这笔费用的分配,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分歧很大、纷争不断,有的地方对土地征用费留集体的部分管理不善,出现投资办厂亏损、私下借贷无法收回等问题,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今在滨江区,土地征用费的分配比例、村组提留部分的使用规范等都有明确规定,以便管住、用好这笔农民的“保命钱”。
  滨江区浦沿镇杨家墩村近日刚刚举行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代表们详细报告近期土地征用费的投资使用情况。有村民说,原先大家都盯着这一大笔钱有没有被乱用、擅用,现在则更关心如何合理、稳妥地投资增值,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村民的生活和就业。
  杨家墩村几年来已被征用2360多亩土地,土地征用费近1.3亿元,除用于发放劳动力安置费之外,村里还有4800多万元,这笔钱严格实行“专款、专户、专人”管理。担任村土地征用费资金管理小组组长的杨先尧向记者介绍,他们这个15人的管理小组是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出来的,村里的资金在银行有独立账户,必须要凭专用章和正、副组长的私章,这三枚印章全部齐全,才能动用账户资金;由组长召集,每季度定期开会,向村民公布资金收、支、存的情况;遇到必要的社会福利性投入,如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建设等,或者要分配投资收益及利息,必须经管理小组同意、由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通过。有了严密的管理规定,堵住了从土地征用款乱支乱用的情况,现在村民们对村里土地征用费的管理信任、放心。
  目前,滨江区正在加快制定方案,将土地征用费的村组提留部分用于新市民的养老保险,由区、镇、村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费用,为他们系好一条生活养老的“保险带”。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一周视线

转化的距离有多远
胡健
  以前是托关系走门路转户口,现在是经济发展推着农民变市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像杭州市滨江区的农民一样,土地被征用后成为新市民。
  但农民变成市民,并非仅仅是换个户口本、重新盖个章。农民刚进城成为市民,政府首先要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定居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但从长远看,还要逐步解决农民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平等待遇等问题。
  杭州市滨江区在推进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在制度上和机制上不断创新,推动了户口非农化、资产股份化、居住公寓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进程。在居住上,建多层式的农民公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在就业上,积极给予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就业能力。在最低社会保障上,对集体财产实现公开、民主化管理,并用集体的钱为他们办社会保险。可以说,滨江区农民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政府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
  但要让农民真正转化成为市民,滨江区政府还要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加以引导。农民在千百年的农村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这其中有民族文化的积淀,有许多良好的习惯,但也确有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需要加以扬弃的东西。这种对农村生活习惯的扬弃和对市民生活习惯的适应,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甚至有一些痛苦,急需政府有关部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

福建事业单位八十万人实行聘用制
  本报福州6月15日电 记者蔡小伟报道:福建省加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从今年开始,全省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日前,省人事厅规定,对2003年1月1日前已在事业单位的原有固定职工,也逐步实行聘用制。3年内全省4.7万余个单位、80万名干部职工将全部实行聘用制。
  福建省提出,事业单位改革将科学设置内部岗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一是因事设岗,避免设岗的随意性和因人设岗;二是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增强设岗的科学性;三是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设岗,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数额和人员结构比例。
  同时,依法签订聘用合同。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和个人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合法签订,即聘用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聘用合同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履行必要的手续后才能生效。聘用单位要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受聘人员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岗位职责。
  福建省对首次实行聘用制时的未聘人员给予6至12个月的待聘期和1年的托管期,在待聘、托管期间发给相应的生活费,所在单位应为其组织转岗培训,并至少提供两次本单位内部岗位的上岗机会。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

浙江首届工业品网上交易会举办
  本报杭州6月15日电 记者袁亚平报道:我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品网上交易会———浙江省首届工业品网上交易会15日上午开幕,3000多家工业企业生产的近2万余种产品在网上参展。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优秀自营出口生产企业、首批信用企业等,通过文字介绍、产品图片和三维动画等形式,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促请国内外客商访问网站,开展商务活动。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同志告诉记者,举办工业品网上交易会,目的是利用近期全省网络经济发展较快的有利时机,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举办网上会展,全面推进企业的电子商务进程,弥补因非典造成的损失,把更多的浙江企业和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这次网上交易会,展期30天。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每日疫情通报

我国内地报告无新增非典病例和死亡病例
  据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据卫生部新闻办公室6月15日下午通报,6月14日10时至6月15日10时,我国内地报告没有新增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也没有死亡病例。
  6月14日10时至6月15日10时,各地共治愈出院29例,其中北京21例,内蒙古5例,山西3例。各地还报告排除疑似病例3例,其中天津2例,北京1例。截至6月15日10时,我国内地非典疑似病例合计为50例。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361例。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

宜州“五村建设”促发展
  本报南宁6月15日电 记者罗昌爱报道:今年,广西宜州市矮山乡良山冲屯打破常规,开辟了一块50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1000元。屯小组长覃国庄说,这得益于“经济强村”的理念。今年以来,一场以“科教兴村”、“经济强村”、“文明建村”、“民主管村”和“依法治村”为内容的“五村建设”正在使广西宜州农村旧貌展新颜。
  按照“五村建设”的规划,近年内宜州市各村屯将基本实现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和道路硬化;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村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在这一规划下,市委、市政府先后从市直属机关和各乡镇中抽调1130多名干部,分别对全市21个乡镇210个行政村(社区)实行包村帮扶。仅1—4月全市已培训从事甘蔗、葡萄、桑蚕种养农民技术员1.2万多人次,100多万亩的稻谷、玉米、甘蔗和蔬菜基本上实现优质化和良种化。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也都提升到100%和98%以上。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8条总长达35公里的村级水泥路、20个村级宣传文化活动室。全市所有的村委会都实行了村务公开,共建公开栏350块,设立监督台和意见箱1160个,开通监督电话210个,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决策蔚然成风。以村屯和农民家庭为单位的法制教育得以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全市已向村民发放17万多册《法律知识问答》和有关宣传资料,对14.2万村民进行了普法教育,调解民事纠纷428件。


第2版(要内国闻)
专栏:背景资料

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该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这是构筑覆盖全国的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保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历史性任务。
  “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590个县。计划在2001—2010年间,管护现有森林资源4.2亿亩,完成造林..42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950万亩。工程建成后,将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有效控制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范围,改善生态环境,使近1.7亿亩农田得到庇护,1.9亿亩沙化、盐渍化、退化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
  据初步统计,自1998年至2002年间,西部省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任务3577.45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任务75.81万亩、珠江防护林工程造林任务52.37万亩。同期,中央累计投入37.27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