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三峡水库的水环境牵动亿万国人心,伴随着滔滔江水的轰鸣,人们重复着这样的心愿——
让高峡平湖漾碧波
本报记者 赵永新
  蓄水未动监测先行 千里江面清捞垃圾
  今年的6月1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三峡水库在这一天开始下闸蓄水,“高峡出平湖”这一中国人的跨世纪梦想即将变为现实。而在此之前,为确保三峡水质不受蓄水影响,一些鲜为人知的工作已悄然展开——
  5月25日,分布在重庆至水库坝前长江干流上的8个水质监测点开始工作,重庆市和湖北省环保部门的监测人员全天候工作,从溶解氧、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8个方面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每天一次上报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由这里的专家进行汇总、分析,再上报给国家环保总局,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在我国的水库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5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向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5省市环保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加强监督,加大水质监测力度,实施污染预警和应急措施,确保三峡蓄水期间水质安全和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6月1日上午10时,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与此同时,在水库上游的巫山县,早就严阵以待的“百船捞漂”行动也随之展开,大小船只在江面上巡游,打捞从上游汇集下来的枯枝杂草和生活垃圾等漂浮物;岸边的工作人员把打捞上来的漂浮物分类后装上汽车,再运到175米以上的垃圾填埋场。为确保万无一失,县环保局和建委公开了夜间应急处置电话,有关人员的手机24小时开机;漂浮物骤增时,县委书记王爱祖、县长黄明登上轮船,也加入到捞漂的队伍;
  在距离库坝400多公里的重庆,市“四大班子”的一把手与各界人士一道,到朝天门码头对岸的江边清理垃圾,拉开了全市“清洁母亲河”活动的序幕。市委书记黄镇东和市长王鸿举挽起裤脚,俯身捡拾垃圾……
  有备方能无患。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消息显示:除粪大肠杆菌超标外,蓄水后其它指标保持平稳。
  未雨绸缪科研启动 厉兵秣马削减污染
  自三峡水库规划之日起,水污染防治问题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学者更是未雨绸缪,积极建言献策。伴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有关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也相继启动——
  三峡建设委员会委托有关科研单位,对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容量等有关问题进行调研;
  科技部出资100万元,把“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由中国环科院具体负责;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中国环科院承担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也于2001年完成……
  科学的研究产生了科学的决策。2001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任组长。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投入近400亿元巨资治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
  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年—2010年)》,防治目标明确清晰:到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前,完成135米水位以下库底垃圾清理任务,完成库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并保证投入运行;到2005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被批复以后,有关部委马上组织实施,重庆、湖北等有关省市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争分夺秒地上马治理工程,各防治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库区两岸应在2003年建成的28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有20座建成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日;新建的20座城镇垃圾处理厂中有18座投入运营,其余2座也将在年内建成运营;库底固体废物清理按期完成,共完成清理总量479.3万吨,清运出库的固体废物基本得到妥善处理;库区工业污染防治艰难挺进,到3月底库区共关停、破产398家,重组搬迁330家工业企业,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1.5万吨/年……
  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使库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三峡水库得以如期蓄水。
  再接再厉迎难而上 放眼长远及早筹谋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治理任务仍很艰巨,形势不容乐观。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指出,有些建设项目没有完全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任务,工业污染和船舶污染治理进展还比较缓慢,有关省市急需加大治理力度,再接再厉,确保水污染防治项目按期完成。特别是重庆主城区唐家沱、鸡冠石两座污水处理厂,占库区污水处理总能力的57%,务必尽早建成运营。与此同时,上游地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也应及早展开,再不能“临时抱佛脚”。
  重庆市有关部门则建议:国家从三峡工程发电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建立稳定的库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支持次级河流的综合整治;加大对重庆的扶持力度,支持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治理工业污染源、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及小城镇生活污染……
  有关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万本太提出,水质监测是一切决策和科研的出发点,必须加快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主要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水污染应急监测系统的建设,以便及时掌握库区水质情况,为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原中国环科院总工、副院长夏青提醒说,在注意近期局部水污染问题的同时,必须及早防范中长期的营养富集和远期的泥沙淤积问题。工业大市重庆和农业大省四川今后的经济建设必须服从于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的大局,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工业,把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他还特别强调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观测系统,记录、积累有关资料,提出相应对策。(附图片)
  随着三峡大坝蓄水工作的顺利进行,高峡平湖奇观初显,拥有崭新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新三峡即将凸现。(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从长江到钱塘
卢新宁
  这些日子,两大工程引人注目。
  家住长江边的人开始目睹三峡下闸蓄水的壮观景象,全国人民的心情也随着水位的上涨逐日起伏;
  守着钱塘江的杭州人则议论着刚奠基的杭州湾大桥,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消息的背景,是渐渐平息的非典疫情,不由让人感慨良多。难忘的2003年春天终于过去,我们在这个夏天继续着沸腾的生活。这时候的两大工程恰是一双绝好的注脚,它们与按期举行的高考、恢复繁荣的街市一起,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灾难过后的坚强缩影。
  而细心人还能从中读到更多的信息。
  与三峡蓄水同时惹人关注的,是库区水质治理。“我国政府将投资392亿元人民币用于三峡水污染防治。这一数字相当于三峡工程投资的1/4。”新闻媒体在向读者这样报道时,三峡库区的污染清理工作已持续了一年,库区周边的省市正加快建设各级污水处理厂,数以千计的中国顶尖生态环境科学家为建“生态大坝”已工作了数十年。
  滔滔江水东流,惊涛骇浪中凸现机锋。伴随着高峡平湖的出现,人们在描绘沿江“新经济区”美好图景的同时,殚思极虑地试图打破三峡“生态悬念”,寻找着把这项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途径。沿江政府领导甚至作出承诺:三峡库区水质不会低于从前。
  有如三峡水库一样,杭州湾大桥也是一座勾连经济航道的巨大工程。呈现于人们视野的,不仅是5年后横亘在辽阔杭州湾海面的大桥,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巨大影响,还有奔涌千百年、“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会否因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建设而“沉默”?
  为拉直这个“问号”,建设部门结合杭州湾50多年的水文资料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专项研究和分析。两大本厚厚实实的环保规划,集纳了50名海洋环境专家的权威声音,得出了不会影响环境的积极建议。而在大桥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中,是否影响周边生态环境,是与资金等并列的四大主要内容。
  事情的最后,是将桥址选在了起潮点以东32公里的地方,将桥设计成“S”形,以减少建桥对水流速度的影响。杭州湾的居民在激动地畅想呼之欲出的“环湾都市群”的同时,也在诗意地遥想,5年后脚踏浩淼烟波、横看潮起潮落,将是多么不同寻常的“观潮”体验。
  从三峡库区“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人梦想,到杭州湾大桥“一桥飞架南北”的现实期待;从长江不舍昼夜的滔滔水声,到钱塘气势恢弘的澎湃浪潮。两大工程中,负责任的争论,有根据的质疑,讲科学的规划,诠释着我们与自然所应有的关系。这里头有未雨绸缪的环境忧思,有防患于未然的生活哲思,也有再不能“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反思。
  许多人都知道,“先污染,后治理”的经典事例,是泰晤士河的治理。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因工业急剧发展、人口大幅遽增而被严重污染,鱼虾绝迹,水臭逼人。为治理这条臭河,痛定思痛的英国人花费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耗用了相当于几十亿美元的代价,才让它“起死回生”,最终碧波荡漾,鱼潜鸟翔。
  但泰晤士河的奇迹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而是一个应当记取的教训。因为这种“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不仅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让自然承受了巨大的伤痛。这就是身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为什么一再强调不能走这样的弯路,也是同为大工程的三峡水库和杭州湾大桥为什么要反复论证“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
  在滚滚向前的经济发展战车上,我们需要用这样的事实向世界重复:我们要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同样要守护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2002年环境状况回放
  日前公布的《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去年全国的环境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回顾:
  八成城市交通噪声大
2002年监测的325个城市中,4.9%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污染严重,17.2%的城市属中度污染,64.3%的城市属轻度污染,13.6%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319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中,质量较好的城市占3.8%。
  城市湖泊水质堪忧
2002年,我国城市内湖除北京昆明湖水质达到三类之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水质均为劣五类。我国湖泊主要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2002年,全国218个主要地下水水位监测城市和地区中,50%的区域地下水位以下降为主,比上年减少12%;有75个城市和地区水位有所回升,回升区比例为34%。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局部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主要超标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等。
(华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不妨“一事一课”
  要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家长不妨从身边小事做起,先做给孩子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吃野生动物,上街买菜自带篮子,短途出行骑自行车,不乱扔废电池和生活垃圾,节约用水,不乱吐口香糖等等。同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起到“遇一事上一课”的效果。
江西省资溪县 方顺庚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学校多开环保课
  双休日,妻子买回一些青蛙肉。女儿看了,先给我们上了一课:“捕杀青蛙就是破坏环保,人类应当爱护青蛙。”吃饭时,不满10岁的女儿面对鲜美的蛙肉毫不动心,硬是一筷子也没动。这使我们羞愧汗颜。由此想到学校开设环保课真是太好了,环保就应当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让环保意识在孩子们的头脑里落地生根。 河北石家庄市 刘志民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环保教育呼唤载体
  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光凭口头讲不行,因为不是所有孩子的家长都是环保专家,必要的载体不可缺少。这个载体就是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报刊、活动等。丰富的载体会使环保教育更立体、更生动,孩子能从各个层面受到教育和感染。 安徽淮南市 徐沛喜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仿效教育”利于行
  给孩子幼小心灵烙上环保印记,家长、老师应“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家中或公共场所为孩子做榜样,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草地,垃圾分类等。孩子们在环保方面做得对与错,可自制小红旗、小绿旗贴上墙“示众”,让孩子从小懂得自己的环保行为与个人荣辱的因果关系。
  江西省崇仁县 杨少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从小要“食有禁忌”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应该让孩子从小“食有禁忌”,不该吃的千万不要吃。尤其是一些高价出售的显示“身份”的珍稀野生动物,作为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口下留情”。让孩子“食有禁忌”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能由此涵养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
  江西省乐安县 詹平相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用现实教育孩子
  现实是最好的教材。学校或家长可带孩子到受污染较重的地方参观,请有关专家或受害人讲解环境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伤害,使孩子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组织孩子走进大自然,和鸟儿一道唱歌,同蝴蝶一道飞舞,与鱼儿一道戏水,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的环境意识。
  河南省长葛市 姜伟力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青少年环保意识如何增强

设个“家庭环保奖”
  让孩子生长在一个充满环境意识的家庭中,对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因此,不妨设个“家庭环保奖”,在家庭成员中开展“在家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外出不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活动,进行日记录、周讲评、月总结,奖优罚劣。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 邢红有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绿手印论坛

下期话题预告
  许多事实证明,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习惯问题(生活习惯和生产习惯),更是观念问题。下期话题将讨论“最应改变的环境观念”,欢迎赐稿。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湖北:古城今又闻蛙鸣
  虽至深夜,湖北省随州城区的内河上仍传来不倦的蛙鸣。这是随州市大力整治城区“龙须沟”一年后出现的新景观。
  随州城区共有4条内河,长达26公里。其中护城河因形状似古代编钟而享有盛名,但由于市民长期在堤上乱搭乱建和向河内乱排乱倒,致使大部分河道出现萎缩,局部河段几乎被堵死,成为臭气熏天的“龙须沟”。
  去年5月,为了给市民一个清洁的环境,随州市政府下达治污令,要求彻底清淤排障,恢复清流景观。在对4条内河进行大规模的清淤和排障后,有关部门还新建了一座泵站,提厥水河洁净水倒灌护城河。一年来,内河清水长流,不但有布谷、老鸹、白鹭来到城区觅食,近日更冒出无数青蛙,半夜清风说丰年。 徐军国 钟克波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江苏:边防官兵喜放生
  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江苏盐城公安边防官兵的精心救治下终于康复,日前被放归大自然。
  去冬今春,江苏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公安边防支队官兵共救治、放生丹顶鹤、猴面鹰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12只,江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1头(尾),以及白鹭、海龟、玳瑁、伪虎鲸等一批珍稀动物。
  盐城水网密布,滩涂辽阔,境内生长着丹顶鹤、麋鹿、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其它野生动物300多种。当地边防派出所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设立告示牌,公布举报电话,巡逻设卡,严厉打击偷猎行为。
  连云港市前三岛,是白鹭等100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岛上的官兵大力种草植树,营造鸟类乐园。每遇候鸟夜间飞行误撞岛上的灯塔,官兵们发现后总是细心地为它们清洗伤口,钓来小鱼喂养,并在伤鸟康复后放归蓝天。 汤征 邓光扬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四万只桃花水母大“移民”
  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4万只桃花水母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秭归县卧牛潭安全迁移到“移民新村”——秭归县茅坪泗溪风景区。
  桃花水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级的无脊椎动物,其扇径仅10毫米左右,因栖息于淡水中,故极其珍贵,被我国列入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三峡水库蓄水后,桃花水母的栖息地卧牛潭、鸭子滩将沉入江底。(高宝燕)
  1、“小家伙,要搬家啦!”中科院专家对着刚从水中捞出的桃花水母轻轻地说。
  2、在精心护送下,桃花水母踏上新征程。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两千棵三峡古树迁新居
  日前,近2000棵三峡古树移居郑州古树园。这些古树来自库区水淹搬迁地带,经过长途运输至郑州后,在园艺工人的精心保护下,在北方的黄河边上,重新生根发芽。国内一些专家成立古树保护小组,对古树进行科学护理。
  1、南方嘉木北上定居。
  2、珍贵的古树已有98%发芽吐翠。(沙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