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与坎代举行会谈
就中老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罗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与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坎代举行会谈。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就中老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
  胡锦涛高度评价中老关系。他说,近年来,中老双方认真落实2000年两国最高领导人互访时达成的共识和指导双边关系发展的《联合声明》,为推动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感谢老挝在台湾等问题上给予中国的一贯支持。中方愿同老方一道,把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中老全面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坎代说,老中两党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互利合作的友好关系,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建议双方继续保持和发扬领导人经常互访的优良传统,深化两党和两国群众团体之间的友好交往,相互学习和借鉴,持续发展和扩大两国在经济、文化、禁毒、边境安全等各方面的合作。
  胡锦涛表示赞同坎代提出的建议。他说,我们愿意加强两党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会晤,适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加强治党治国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高合作的效益和水平;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密切双方的协调与配合。
  两国领导人相互通报了各自国内的情况。胡锦涛积极评价老挝党领导老挝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全面革新和对外开放的事业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胡锦涛向老挝客人介绍了我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情况。
  坎代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表示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顺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谈到国际和地区形势时,胡锦涛说,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虽然影响和平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追求。胡锦涛表示,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坎代说,保卫和平、促进合作、推动发展、为争取多极世界而斗争是时代的主要潮流,老挝将继续贯彻和平、合作、友谊的外交路线,致力于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会谈结束后,两位领导人出席了两国政府间文件的签字仪式。
  会谈前,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坎代一行举行了欢迎仪式。出席欢迎仪式的有:胡锦涛主席夫人刘永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国务委员唐家璇,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榕明及有关方面负责人王家瑞、金人庆、吕福源等。
  曾培炎、王刚、唐家璇、王家瑞、金人庆、吕福源等还参加了会谈和文件签字仪式。(附图片)
  6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仪式,欢迎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坎代访华。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第1版(要闻)
专栏:坚持两手抓 夺取双胜利

坚持“两手抓” 找准结合点
 武汉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本报武汉6月12日电 记者杜若原报道:在抗击非典最为紧张的5月,武汉经济开发区捷报频传:相继有5家大企业开工,一批合作项目签约;区内的神龙汽车公司,夜以继日开工生产,日产量、月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神龙公司法方负责人戴博纳既感慨又钦佩:“武汉市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投入工作。”
  非典疫情发生之后,武汉市委、市政府把抗击非典斗争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特殊考验,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完成今年经济目标任务放在重要位置。市委书记陈训秋认为,要把中央“两手抓”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关键就是要在找准结合点上下功夫。武汉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形势,迅速启动了灾难预警和预测机制,组织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分析疫情对武汉经济的冲击,做到心中有数;对影响较大的行业如交通、商业、旅游等,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武汉市的5大优势产业12个重点企业,其工业产值、利税是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武汉市为这些企业拟定了详细的防治非典的方案,确保了这些企业无一起非典病例。同时,武汉市对重大技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也严密跟踪,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施工组织、后勤保障和防非典教育,使全市50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可以按计划完成今年的目标。
  武汉市一方面正视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运用“非常思路和手段”抓经济发展。针对非典对招商引资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武汉调整招商思路,紧盯大项目,并迅速成立了汽车、新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环保等6个项目专班,明确责任开展行业跟踪服务。同时武汉市帮助企业分析非典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寻找发展机遇,为一批从事红外检测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提供支持,使武汉高德等企业因时而起,并发展成为武汉颇具竞争力的产业。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快专递

秦山三期核电站并网发电
  本报杭州6月12日电 记者廖文根报道:今日9时10分,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二号机组在浙江海盐成功并网发电,比计划进度提前了91天。专家认为,秦山三期核电站两台机组的顺利建成与投产,表明该电站工程设计、建造、调试和管理是成功的,在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准备等方面基本实现了自主化,在工程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并实现了程序化和信息化。
  秦山三期核电站工程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是我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迄今最大的贸易项目。在建设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并在施工和调试方面创造了多项国际重水堆核电站之最。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创造了同类型核电机组调试时间最短的纪录。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快专递

青藏铁轨通过清水河大桥
  本报可可西里6月12日电 今天,担负铺轨任务的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公司铺架队的50多名青年职工欢呼跳跃,庆祝铺轨顺利通过青藏铁路第一长桥——清水河大桥。目前,青藏铁路全线铺轨已达186公里,向拉萨顺利挺进。
  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清水河特大桥,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全长11.7公里,是青藏铁路最长的以桥代路的特大桥和全线的重点控制工程。以桥代路解决了高原冻土地带路基稳定问题,大桥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马应珊 黄杨 赵匡胤)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首游新三峡
本报记者 彭俊
  6月12日,“三峡大坝第一港”秭归茅坪港。“新三峡旅游首游式”横幅的后面,110多名游客满脸喜悦,如沐春风,他们中有一半是三峡工程的建设者。
  大坝蓄水之后,高峡平湖初现。以三峡大坝、葛洲坝、三峡为核心的“两坝一峡”,成为新三峡旅游的重头戏。其中最新的亮点,自然是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今天首游式的主要内容,就是乘船游览坝区水库两岸风光。
  仙娜号五星级游船搭载了新三峡首游活动的游客们。人们会聚在游船的顶层甲板上,欣赏着两岸青山。老人们不时感慨着湖光山色的变化,年轻人则跑前跑后地合影留念,欢声笑语伴着水鸟飞翔。
  67岁的汤景明和老伴陆巧娥坐在船舷边上,神情安详而愉悦。1971年,他们从各自的家乡来到宜昌建设葛洲坝,一晃就是30多年。“别看我们在宜昌呆了这么多年,可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始终没能看过整个三峡。我们这些退休老同志,打算近期组织起来,游一游新三峡。”陆巧娥的眼神中含着期待。
  同船的秭归县副县长王中说,“大坝蓄水给秭归旅游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游船通过三峡五级船闸的时间内,游客可以在茅坪港下船,游览两岸腹地。”在长江南北,分布着秭归的12个乡镇,这里有屈原故里、四溪美景、九畹溪漂流,旅游资源丰富。
  活动组织者之一宜昌大三峡国际旅行社的副总经理周福萍对新三峡游充满信心,她说,“新三峡游将旧三峡的一线游扩展为一片游,游客会越来越多,旅游市场会越来越繁荣。”


第1版(要闻)
专栏:

迎接“三峡电”
  六月十二日,浙江省杭州市电力局工人正在钱塘江上安装五百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准备迎接“三峡电”。二00三年三峡水电站将有四台七十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量将达到五十五亿千瓦时。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将率先成为“三峡电”用户。
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菊会见爱立信公司总裁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刘东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12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来访的瑞典爱立信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思文凯一行。
  黄菊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希望爱立信公司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信息产业界的合作,共同发展信息事业。
  思文凯表示,爱立信将继续加大在华发展步伐和投资力度,愿意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思文凯是应信息产业部的邀请来访的。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自主创业天地宽
  首批高校扩招本科学生今年就要毕业,不少人面对目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犯愁,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给许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其中也包括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从以往的经验看,解决就业问题,要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其实,这个支点就是能够适合自己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更应该发扬自立自强的精神,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实践表明,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往往正是人生道路上的柳暗花明。


第1版(要闻)
专栏:

航天先锋
——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本报记者 廖文根
  初夏的巴丹吉林沙漠,骄阳如火。雄伟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正紧张地进行“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准备工作。
  这支被誉为“航天先锋”的发射部队,组建44年来共发射卫星33颗,试验飞船4艘,各类导弹、火箭上千枚,发射成功率100%,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九个第一。2000年,他们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同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为他们记了集体一等功。
  奋斗伴随艰辛
  每一次航天发射,都倾注了发射测试站官兵的一腔心血;每一次发射成功,官兵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激情的欢呼。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矗立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上。这是一次与载人航天状态完全一致的飞行试验。当飞船发射进入“不可逆状态”时,发射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摄氏度。
  在发测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太多类似的考验。今天,他们又要向低温发射发起挑战。经过缜密的试验,官兵们用阻燃保温材料把发射塔裹得严严实实,对60多米高的发射塔及火箭飞船进行加温保温。火箭助推器发动机启动活门前,有一根直径0.15米、约1米长的裸露管道,在低温下将影响火箭正常点火。他们就像照顾新生婴儿一样,密切监视着管道表面温度的变化。大漠上寒风凛冽,官兵们连续4昼夜值班监控,确保万无一失。
  飞船进入90分钟发射准备。这时,操作手向指挥员紧急报告:“活动发射平台4根防风拉杆没有复位。”关键时刻,发测站官兵们临危不惧,按照预想方案及时排除了故障。“神舟”四号发射一举成功,整个发射工艺流程提前了2天,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
  奋斗伴随着艰辛。从第一枚导弹到第一颗卫星,从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到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测试站几代官兵用他们的赤胆忠心,架起了通向太空的“天梯”。
  创新孕育成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创造了一个个航天发射奇迹。在他们的创业史册里,写满了两个大字: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一直采用分段组装、分段测试、分段转运的“三分段”模式。这种模式测试项目重复,试验周期长,可靠性也不高。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发射测试站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创造并掌握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三垂一远”飞船测试发射新模式,使我国的航天发射进入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前沿。为了熟练运用垂直转运新技术,他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转运方法,使转运定点误差从15毫米缩小到3毫米;为了实现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他们自主设计建立了具有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指挥监控系统。在4次“神舟”飞船的发射中,他们每次只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船箭组合体的垂直转运。飞船进入发射工位后,实施发射的时间也由以前的10至15天缩短到3至4天,适应了今后空间交会对接、空间救援等应急航天发射的需要。
  发测站创新的故事很多。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他们参与研制了新一代发射场自动化指挥系统,使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指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参与研制了煤油燃烧分解法废气处理系统,解决了火箭推进剂废气处理问题,结束了航天发射环境污染的历史;开发成功“长征二号F”火箭模拟训练系统,一改传统训练模式,在国内发射场系统处于领先水平……
  正是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射测试站突破了载人航天发射的许多关键技术,使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各种功能和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成为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设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近10年来,他们累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54项。
  坚持科学求实
  航天发射是尖端科技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更被称为“生命工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试验中,发射测试站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技术测试时,发现有个插座上的一个接点信号不通。生产单位认为纯属偶然。但发射测试站的技术人员坚持质量标准,宁可做无用功,也不放过一个疑点。他们举一反三,对地面发射系统94个专业的2700余台(套)设备的所有插座,全部重新进行严格的检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个插座存在着批量性质量问题。更换不合格插座时,他们严把质量关,2000多个焊点,每个焊点都一一记录在案。
  “不把地面发现的问题带上天。”这是发射测试站官兵长期以来自觉养成的工作作风。1996年,在发射一颗返回式卫星时,操作手突然发现控制台上的几百个指示灯中,有一个显示火箭控制系统“供电好”的灯珠,在瞬间出现了一次异常的幻灭。这个极不容易察觉的故障现象,没有逃过测试站官兵的眼睛。他们很快将故障排除,从而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中,在对火箭电机驱动器进行单元测试时,女操作手杨晓娟突然听到一声非常细微的异样声响。凭经验,她断定是多余物在作怪。经过严格检查,果然在驱动器内部发现了一根长约8毫米的多余物。
  44年来,发射测试站执行了上千次航天发射,没有一次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失误造成发射的延误或失败。通过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强化纪律,他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安全预案,形成了载人航天发射质量管理新体系,实现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化的跨越。
  大漠赤子情深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地处西部大漠,距最近的城市酒泉也有250公里。这里,严寒季节长达7个月,最低气温零下32摄氏度;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到42摄氏度;全年干旱少雨,风沙不断。发射测试站的一代代官兵,植根于这片热土,不畏艰苦,勇于牺牲,为了中国航天的辉煌而不懈奋斗。
  1999年7月,首次“神舟”飞船飞行试验合练。突然,火箭燃料发生泄漏。面对剧毒的易燃易爆气体,加注中队几十名官兵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奋力排除故障。有的同志几次晕倒,可没有一个人往后退缩。事后脱掉防护服时,每个人从裤筒里倒出的汗水足有一大碗。
  发测站原站长王福通至今心有愧疚。他4次出差路过家乡,都因任务急,时间紧,顾不上回去看一眼年迈的父母。家中4位老人先后去世,他都是事后从家信中得知。
  “母病重,盼归”、“母病危,速回”、“母病逝”。地面营战士刘党生一周内接到3封加急电报,却因为发射任务需要,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2001年,“神舟”二号即将发射时,部队的退伍工作也开始了。已被确定退伍的82名老兵看到发射准备工作异常紧张,联名向站党委递上请战书:请求推迟返乡的时间,一定要亲手把飞船送上天。当飞船成功发射后,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心爱的发射架,成为当年全军最后一批离队的退伍兵。
  据不完全统计,在“神舟”飞船4次发射任务期间,发测站的官兵中,有976人次放弃了或推迟了休假,65人推迟了婚期,78人没能回家探望病重的亲人或为病故的亲人送终……
  大漠无垠,赤子情深。面对“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任务,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有一个必胜的信念:“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一定能实现!”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发布命令
调整海军军政主官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近日发布命令,任命张定发为海军司令员、胡彦林为海军政治委员。免去石云生的海军司令员职务、杨怀庆的海军政治委员职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印度总理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六月十二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十二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将于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