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实施科教兴国的指导思想
——读《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江泽民教育论述学习和研究》
吴安春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以“科教兴国”、“教育创新”两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江泽民教育论述。江泽民同志从国运兴衰、民族振兴的高度出发,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的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创新是根本。教育创新成为我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在体制、政策、法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发展中的崭新课题。
  毕诚的专著《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江泽民教育论述学习和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交相呼应、相融相通的宏大社会历史背景,运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紧扣“科教兴国”、“教育创新”两大主题,系统、深入地阐释了江泽民教育论述形成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践影响、时代精神和创新特征。理性思考、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感,成为本书的重要特色,使之成为一部研究江泽民教育思想的力著。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崭新理论与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揭示了江泽民教育论述的丰富内涵与时代精神,高度颂扬了江泽民教育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新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他对江泽民教育论述关于“科教兴国”、“教育创新”在人才开发、知识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关于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加强课程改革,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新;关于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教师待遇、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和知识基础,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坚持“科教兴国”的指导思想,推动我国教育创新与发展,以回应知识经济和高科技革命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现代视野下的新闻价值
——《新闻的价值》读后
伍立场
  今天的媒体已有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第五媒体的短信等等;报纸在媒体中最先发展起来。早在中国康熙朝的时候,日尔曼人最先办报,以后法、英、美继之以兴。新闻渗透社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闻与文化文明历程共时性前进的过程,其所起到的作用,诚如《大公报》开办之初的宗旨所言:“开风气,发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和社会、战争、政治、经济、振兴实业,传播科学技术,造成近现代国家提出政见和主张……旧时有知识分子论政的良好传统,他们以文章报国,秉笔直书,影响深远。如像《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927年底所写的社论《蒋介石之人生观》即把此公驳得体无完肤。抗战期间,它每天的社评,立论一秉公平,居心务期诚正,更是一切爱国民众的必读之物,人心的趋向是视其所言为准则。1941年9月26日的《新华日报》短评述及《大公报》的追求,即推崇它“以信论推动政治,团结御侮,跻中国于民主国家之林”。所以说媒体与社会的共时性发展相始终,实在是近代以来,无论大事小事,处处留心,都有报道,都有反映。它关注国际情势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推嬗变迁之迹,而求其因素,测其趋向,昭告世人,可以说对国家大有贡献,对时代大有影响。
  《新闻的价值》对新闻作较为全面的也即是历史、社会、文化的描述,则认为新闻与历史是一物的两面,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强调其信史的传统。在社会的层面上,舆论风暴对政治经济大势经纬万端的影响,而着眼其救赎情怀;至于新闻与文化的血脉关系,则着眼于它的传播方式的大众性、它的旁逸斜出和过度的惯性,以及从“便士报”到互联网的时代新闻公众意识的深化。新闻实际已经贯穿生命与文明的本体,难以剥离。论述的各大节及细部,或者是围城打援,或者是散点透视,观念与事实有机交融,互为表里,互为求证,而境界全出。
  通常的观念是将新闻视为一种阅读对象,一种信息来源,或一种社会工具,《新闻的价值》则超越之,将其视作一种思想载体和生活方式,以全新的视角描述,多侧面的内外渗透,从而对新闻这个概念作全息解构。其新闻价值的定位和估量令人耳目一新,有偏僻而精警的新闻历史事实,也有我们熟知的新闻事件意义的再发掘;所涉及的新闻事实及形态一经作者点染,顿生新意,顿见高明的判断。
  和过往的新闻理论书籍所不同的是,定位观照有超越的眼光,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就叙述语言而论,则干净爽利,不少章节更有点穴般的生动的妙见,读来引人入胜;全无半点枯燥的感觉。
  前贤谭嗣同对报纸的作用的论点,也可拿来做《新闻的价值》一书的总结,他说“报纸可调古今,可审中外,可瞻风俗,可察物理,可谙时变,可稽敌情,可新学术,可强智慧。”读了《新闻的价值》,深信其价值,有甚于此者多多。
  (《新闻的价值》邓的荣、廉振孝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该读的书读了吗?
赵畅
  读书要有选择。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该读”的,究竟是哪类书呢?好书,是不用说的了,可真正挨得上“该读”之边的,当是其中好中见好、优中选优的精品。笔者孤陋寡闻,印象中似乎没有谁下过非读哪些书不可的定论。但建议目录还是很多的,这些被收入目录的书,大抵是经受过历史淘洗,并为广大读者所认同的。它们理应作为我们读书之参考。譬如,清华大学为学生拟定了包括中外文化、文学名著在内的八十种读书书目;香港中学语文课增加了包括余秋雨、钱钟书、余光中、金庸等文学名家的作品在内的十部课外阅读书。此外,如《约翰·克利斯朵夫》、《爱的教育》、《牛虻》等十九部影响世界青少年成长的名著,由知名专家参与评选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以及《三字经》、《道德经》等八大古籍,其相互间虽有交叉,但它们何以不能进入“该读”之列呢?
  “该读”的书,或许还有,只要是精品,且有精力读完它,都是“该读”之书。“该读”,自然还有一个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读的问题。既属“该读”之列,当与其它书籍不同,读法亦应有别。愚以为,读则须熟读之、精读之,读书人千万莫要为此喊冤枉,喊浪费时间。前不久,看到一位读书人写的读书文章,称“读书读得‘死去活来’,方是境界”,此言妙哉!“死去活来”的化境,不是“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的浮躁之人可以达到的,它自要求读书人读则心神入定,精骛穷理,亦即所谓“微言精义,俞探俞出”,“齐其末”而“生其道”是也。“读书须有得”,吉光片羽,可资借鉴。
  或许有人会说,这般读书,似乎太疲惫了,亦似是一种负担。其实,不付出艰辛,又哪来收获?没有负担,又哪来责任?没有压力,又哪来动力?
  “尚未读”,暗示传递给读书人的信息,便是赶紧读书。你或许因为应酬太多,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读书,然而,在明白人面前,这种理由只能是不想读书的遁词。只要真想读书,怎能没有时间?卢梭说:“我口袋里,只要有一本新书,我心就怦怦跳动了起来,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若怀卢梭一般火热心肠,我们何愁不能挤出时间读书?
  须赘言的是,“读你该读而尚未读的书”,并不排斥去读“该读”以外的书,只要有时间有精力,提倡多多益善。只是读“该读而尚未读的书”,是我们的首选。因为只有将这些书读懂了,读透了,我们才有更充足的读书底气,读其他的书才能迎刃而解、势如破竹。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面向知识经济 培养创新人才
——读《院士成才启示录》
路甬祥
  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是知识的能动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和关键。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院士成才启示录》所展现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成才的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培养、造就知识创新人才会有诸多的启示。
  现代社会,提供给年轻人宽广的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特长的空间,但年轻人需同时谨记要在“全面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体会时,都强调要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所长。首先是要学会做人,要有理想和抱负,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热爱祖国、人格高尚、讲诚信、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第二要学会求知,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要有健康的体魄,因为健康是事业的根本,是多作贡献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第四要学会生活,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培养自立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最后还要学会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判断、策划、组织、研究与发展等多种能力,充分发挥团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中寓意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观点,它不仅揭示了教育的发展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足够的知识创新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面向世界,首先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要培养造就大批不仅能够进行国际交往与交流,还能公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一代新人。面向未来,就是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还必须预见到长远的需要;不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应该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占主导的世纪,科学和技术进步将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须要和科技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必须适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长远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纵观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飞跃、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都与创新密不可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锐意创新,才有立足之地。科学创新、体制与管理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而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只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不懂得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即使他是一本“百科全书”、一个“知识宝库”,也难以对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训练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创造新的知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集成与应用,造福人类社会。
  从院士们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固然与个人理想、立志、勤奋、毅力、方法等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机遇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应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让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茁壮成长。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荧屏春秋写意
亥风
  拿起王啸文的新著《阅览时空——电视艺术审美散论》,首先被其书名所吸引。“阅览时空”这短短的四个字,来得简洁凝练,又给人高远空灵的联篇浮想,透视着深厚丰盈的内涵。人类生活生存的时间空间,自有了电视以来,已大大缩小。小小的一方荧屏,似乎可以使人尽揽天下景观,纵横流连千年万年。在有限的电视荧屏上,呈现给了人们一种极具表现力的鲜活的时空艺术。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真正得以迅速成长的春天,则是给自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产电视节目的制作量不断增加,电视剧的年产量达到几千集之多。各种形式的电视文艺节目也日益丰富多彩。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逐步成熟时期。
  王啸文的电视艺术评论文章,恰恰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翻看这本新书籍,宛如打开了中国电视艺术成长发展的一幅长长的画卷,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以多重的审美目光,鉴析一系列这些年来熟悉的电视剧目,俯瞰荧屏春秋,见证着电视艺术日趋繁荣。读一读他对《苍天在上》、《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电视剧的评论,那些富于文采的分析,使我们在读解电视艺术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知时代,感悟社会,体会人生。王啸文的评论,不仅能独到地具体剖析一部电视剧、一个影视节目的艺术得失,更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从电视艺术的事业发展的层面,对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具有倾向性和全局性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并提出富有前瞻性和思辨风格的见解。在《家有方屏妹》(对电视荧屏的戏称)一文中,作者依据全国电视开机率和收视率下滑的事实,尖锐地指出了电视节目优质耐看的少,低质平庸的多,面对文娱消费渠道日益增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警示电视人应当具有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如何坚持两个效益一起抓?确保电视剧市场的健康运行。他在《世界之交中国电视剧市场回眸》中,针对为求卖点、热点,现代言情剧、武打通俗剧、帝王将相古装剧等类剧目蜂拥而上,而不少表现时代精神的电视节目却难以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电视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还必须辅以配套的经济政策,在税收、投资、销售价格、播出、获奖比例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如果没有对电视事业的总体了解和把握,如果没有认真严肃的研究和探讨,是不可能得出如此深刻的真知灼见的。时下,传播界“炒作”风盛行,浮躁浅露几成时髦,而他的电视艺术评论文章,追求理论品位又独具思辨性,读来就显得十分可贵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电视艺术评论理论。这本新著的问世适逢其时。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编辑荐书

  编辑荐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 罗赞诺夫著 张百春译
华夏出版社出版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喜欢讲犯罪的故事,拉斯科尔尼柯夫出于意志哲学的观念而杀人,斯麦尔加科夫杀人是实现哲学家伊凡的意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刑事犯与哲学的区分消失了……看看俄罗斯哲学家罗赞诺夫怎么说。
  《空翻》大江健三郎著 杨伟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众多文学作品中,1999年出版的这本长篇小说是他的最新创作,是他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精神进行思索的最新成果。(附图片)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诗意的由来
郝敏
  “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第六辑中的《热爱的方式》(牛庆国著)和《隐秘的绽放》(马俊华著),是很不错也很有特点的诗集。当代的诗歌经常被人诟病的,一是读不懂,二是乏味,这两种毛病都让人没感受,或者没有我们期待于诗歌的那种感受。
  《隐秘的绽放》显然有知识分子的味道,你会感到作者很安静,他独自体会感受着生活,就像在读一本书,不时想一想,做一点笔记和批注,所以,他的诗总好像在总结、概括着什么,引发他诗情的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感觉,比如“没有,什么也没有”,“今夜,大地安静”,“那自由的大鸟”,“在阳光射中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幻影”等等,感觉一来,就已经是提升过的,这就是知识分子写诗的特点。这样的诗,隐喻、象征的因素是明显的,让人马上就意识到文字之上的东西,像《那自由的大鸟》:“那自由的大鸟,在缓缓地飞行/仿佛天上并不虚空/总有阻碍的气息,使它上升//那自由的大鸟,在缓缓地飞行/不断凿开新的缝隙/使自己深入进去……”意象清晰而含义朦胧丰富,这种结合使人容易进入作者的世界,继而产生联想。
  有的时候想想诗歌是怎么回事,也有点意思。怎么一些话分行排列起来,就是我们所谓的诗呢?诗最表面的特点,就是有话不好好说。跟我们口头上说的白话比,诗是分行的,也不是一句话一行,还要断开,这样就打断了日常白话表达的连续性,让人觉得这不是一般的话,而是大有深意,尤其是断的地方,更是有讲究,因而换一种“诗”的方式去解读。凡是不一般的,都是有意味的。你说的是大海,可能意思不止是说海,而是比拟、象征着什么东西,有醉翁之意。人的思维可以在更高的层次观照事物,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在相似的结构之间产生应和与沟通,从而形成比较抽象的感受和认识,激发情绪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拿话不当话,而心思百转地去体察“诗意”的结果。我们期待着这种诗意。《隐秘的绽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究字上之象、言外之意的样本。
  《热爱的方式》是一种与《隐秘的绽放》很不相同的诗。作者从甘肃会宁“苦甲天下”的黄土地走出来,回望他的故乡,多少感触借着天地风土、父老乡亲、牛羊驴鸟等等真实得如同面对可以触摸的人、物表达出来,情感深深地灌注在他所描述的具体的对象之中,没有《隐秘的绽放》那种言此意彼的思想感悟式的象征,写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写饮驴:“走吧我的毛驴/咱家里没水/但不能把你渴死//村外的那条小河/能苦死蛤蟆/可能毕竟是水啊/趟过这厚厚的黄土/你去喝一口吧/再苦也别吐出来//生在个苦字上/你就得忍着点/忍住这一个个十年九旱//至于你仰天大吼/我不会怪你/我早都想这么吼一声了//只是天上没水/再吼也无非是/吼出自己的眼泪//好在满肚子的苦水/也长力气/喝完了我们还去种田”(《饮驴》);比如写土炕:“黄土箍的窑窑/黄土盘的炕/一辈子守定/这冬暖夏凉//炕垴上坐着双亲/炕沿下跑着娃/吆上那对毛驴/就把大苦下//汗珠子摔八瓣了/天上的雨你下不下/庄稼人憋气了/也敢把老天骂//吃饱了肚皮暖热了心/这就叫把福享哩/打心眼里盼着的/是娃娃一天天长大//至于悲欢离合/那是另一片庄稼/这辈子想不通的/下辈子再想”(《土炕》)。已经很少读到这样底蕴丰沛、感人至深的诗篇了,描摹生活本身,直白朴素情感,水落石出,返璞归真,经过选择的生活,带着土腥,带着体温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得就像一块石头砸在了后腰上,把人哎哟一声打个趔趄。
  读《热爱的方式》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牛庆国作诗,千万别离开黄土地。他的根在黄土地,他能深掘痛陈的就是黄土地,他在文坛的角色,是黄土的代言人。
  (《热爱的方式》、《隐秘的绽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厉以宁的诗意人生》出版
  傅旭为厉以宁写的传记《厉以宁的诗意人生》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厉以宁的诗作为线索,描述了这位经济学家丰富而多样的生活。
  (王光)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谈诗艺》说诗论词
  陈明强的《谈诗艺》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多年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也有诗集问世,这本论著中既说古典诗词,也论现代诗歌;既讲创作方法,也谈名作欣赏,是诗歌爱好者的读物。(韩修远)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城市表情:二十世纪都市影像》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顾铮在书中用珍贵的图片和精彩的文字介绍了三十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的亲和力的媒介,并因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右图为德国摄影家托马斯·施特鲁特1984年拍摄的“罗马奥古斯都大帝广场”。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文艺争鸣奖”揭晓
  由吉林省文联主办的《文艺争鸣》杂志,刊发了大量有学术创见的文章。第八届“文艺争鸣奖”暨2002年度《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揭晓。本次评奖活动由《文艺争鸣》杂志社与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获奖者及作品为:王彬彬的《林道静、刘世吾、江玫与露沙——当代文学对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叙述》,蒋泥的《人何以“立”》,黄发有的《文学出版与九十年代小说》,刘川鄂的《“池莉热”反思》,敬文东的《在革命的星空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主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