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欧盟:东扩后走向何方
——访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安高胜大使
本报记者 章念生
  在5月9日第十一个欧洲日来临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安高胜大使(见图)。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中国读者一直对欧盟的发展非常关注。2003年对欧盟来说非同寻常。在今年欧洲日即将到来之际,您想对中国读者说些什么?
  安高胜答(以下简称答):我想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要告诉中国的读者,那便是53年前的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倡议建立欧洲煤钢联盟,并希望以磋商和妥协而不是以战争和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寻求建立一种新式的机构。如今,我们很自豪地庆祝5月9日这一欧洲日,因为我们正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或许并没意识到,欧洲共同体的重要成就之一便是和平——如经济稳定,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边界被取消,等等。只是如今,许多人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之事。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为什么有90%的欧洲民众反对这场战争?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欧洲经历了太多的战争。我们,也包括年轻人,都切实地意识到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普通民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是有历史经验为依据的。而美国人很幸运地未在本土上经历战争,他们只有对“9·11”的深刻记忆,他们记得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美国有时也非常脆弱。应该说,这是欧美之间的一个不同。
  欧盟的另一重要成就便是妥协文化,那就是任何决定都是由欧盟成员国共同作出的。它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整个欧盟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
  问:有时妥协文化也意味着低效率,这问题如何解决?
  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欧盟是个重要的经济体,在统一市场的多个经济领域,我们有比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机构,虽然有时决策可能比较缓慢,比较艰难,但却是可行的。它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强有力的机构,另一个是多数表决制。这就是所谓的“共同体办法”。
  在经济活动的广大领域作出决策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方面作决策。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我们虽拥有相关决策机构,但最基本的决策都必须经过成员国一致同意。像关系到战争与和平的伊拉克危机这等棘手问题,要取得一致谈何容易!然而,应该看到的是,欧盟毕竟还刚刚“步入成年”。而欧盟的安全政策年纪更轻,还只有10多岁。目前,我们已找到相关方法来建设相应的机构,比如正在筹建6万多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主要用于危机防范与危机处理。
  问:欧盟这次东扩,是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扩大。
  从明年5月1日起,欧盟将成为一个拥有25个成员国的联盟。在欧盟实现扩大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如欧盟内部的多数表决制问题,欧盟内部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欧盟扩大后将如何解决?
  答:从今年4月16日开始,欧盟的会议变成25个成员国参加的会议。虽然10个新成员国没有投票权,但他们坐在同一张会议桌上,列席欧盟的会议。
  东扩对欧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机遇是非常明显的。
  我曾亲眼目睹原来相对较穷的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新成员国入盟后达到了欧盟的平均水平。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稳定政策,即提供“结构基金”,让资金从富裕地区流向落后地区。可以预测,10个新增成员国今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3.3%。今后几年,这一百分比还会提高。
  当然,欧盟扩大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挑战。挑战之一便是“一致通过制”。15个国家要一致通过已不容易,扩大到了25国该怎么办?比如遇到了像国际恐怖主义的袭击,应该马上作出反应的,该怎么办?那就涉及到机构改革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欧洲制宪会议将根据相关建议提出改革办法,其中包括机构改革、决策机制改革,改革也包括欧盟将从成员国那里接管相关政策。
  简而言之,欧洲进程正在向前推进,但它并不会一帆风顺。关键的问题在新政策领域,如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这是欧洲的难点问题。但人们对其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问:欧洲是否有一天会成为“欧罗巴合众国”?
  答:欧洲正在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至于未来的欧盟该叫什么,人们有不同看法。但是欧盟的共同政策范围也是有限的。比如欧盟成员国的文化多样性就会得以保持。法国文化、意大利文化、希腊文化最终不会演变成统一的欧洲文化。
  到了21世纪,我们正面临全球化。犯罪问题的全球化、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等都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来解决。对于欧洲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一定的领域联合起来,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我们有了共同市场,有了共同货币,有了共同农业政策,有了共同贸易政策,我们还将有共同外交政策。但这些也只在有限的领域。我们还有相当的领域是由成员国自己来执行的。也就是说成员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力。因而并不会出现一个“欧罗巴合众国”,出现的将是一个经济力量强大、在有限的领域政治力量正在上升的欧洲联盟。
  问:许多人认为,欧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不知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欧美冲突?欧美关系能在短期内得到修复吗?
  答:欧美之间冲突早就存在,这也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欧美之间在一些基本价值观方面是相同的,如赞成民主,赞成经济开放,赞成协调一致来解决全球问题。欧美之间在维护欧美贸易方面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欧美之间每年的贸易额达到2.5万亿欧元,大西洋两岸共有1400万人在为双边贸易工作。另外,欧洲在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上与美国也是一致的。应该说,欧美之间的基础是健康的,经济互惠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正如你所说,美国人和欧洲人在看问题时有所不同,比如说美国人有时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观点看问题,而欧洲人看问题时可能要更加复杂一些。应该说,欧美之间的分歧还会存在,但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会越来越远。
  当然,欧洲人已经在过去10至15年历史上吸取了不少沉痛的教训。如巴尔干问题就对欧盟的共同外交安全政策提出了挑战。巴尔干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伊拉克问题等都将对欧洲的政策取向产生重大影响。欧洲人将会更加重视安全问题,将会充分考虑防务与安全政策。欧洲制宪会议将对欧盟的发展目标、任务与竞争力进行重新定位。(附图片)
  从明年5月1日起,欧盟将正式从15国扩大到25国。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共同防务:任重而道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潘琪昌
  众所周知,欧洲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分歧严重。欧盟内的争吵和分歧从未断过,但像在这次对伊政策中出现的裂痕之大相当少见,它促使人们思考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未来。一种观点认为,扩大后的欧盟在防务建设上将会困难重重;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欧盟今后会积极加强共同防务建设。
  共同防务设想的由来欧盟的共同防务设想由来已久,但真正落实到具有法律效应的条约条款和行动中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背景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欧洲共同体在联合道路上的长足进展,直至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动机则是要在多极世界中占有一极的位置,特别是在欧洲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各种由种族冲突、边界纠纷、宗教矛盾引发的威胁和危机。历史证明,任何国家或如欧盟这样由多国结盟的实体,单有经济和政治实力而没有军事实力,总是不够强大的。因此,在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达到相当高度时,防务上的合作就自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1年,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被写入“马约”中。1997年,欧盟在《阿姆斯特丹条约》中对其安全和防务的任务和目标作出了具体的说明,为欧盟的共同防务政策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基础。
  科索沃战争是“催化剂”
  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具体发展为共同防务,则是受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刺激。当时,欧盟主要国家如英、法、德本想由欧盟来解决科索沃冲突,但战争打响后却只能由美国来主导。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投入的军事力量占了80%,作战计划和最高指挥人员均由美国承担,欧盟只是起了辅助作用。科索沃战争深深地刺激了欧盟。法国总统希拉克曾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使我们看到了积极推动欧洲建设共同防务的紧迫性。”正是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之时,欧盟成员国于1999年6月4日在德国科隆发表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从而使“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这个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可以说,科索沃战争是欧盟加强和加快实施共同防务的一种“催化剂”。
  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共同防务建设行动显著加快。2000年12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在法国尼斯举行峰会,决定2003年前组建一支欧盟自己的“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同时欧盟各国积极推进军事改革,并在相互间加强军工合作,扩大合并规模。如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航天航空公司合并,成为世界第二大航天和军工集团,在制造飞机、导弹系统、反舰装置等方面可与美国同类公司相匹敌。此外,英、德、法、意、西、瑞典等欧盟国家还在空对地巡航导弹、空对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诸领域开展多国或双边合作。
  然而,欧盟实施共同防务,不仅涉及欧盟防务结构调整和运作机制诸多问题,更要触动各成员国在主权让渡、防务领导权、军费分摊等方面的切身民族国家利益,加上其他外来的种种因素的干扰和阻碍,其难度远甚于经济上的一体化和政治上的合作。随着欧盟的扩大,难度也势必更大。在伊拉克战争前前后后,欧盟国家之间的意见分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笔者以为,在伊拉克战争进程中凸现的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只是再次表明,欧盟实施共同防务的困难相当大,但这同时也在提醒欧盟领导人和法、德这两个长期充当欧盟发动机的国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推动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实现。
  欧盟将设外交部长
  4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在一次讲话中表示,欧洲应该朝着拥有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方向发展,培育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他说:“我们不能仅仅履行欧洲财政方面的责任,而把安全领域留给美国。”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法国总统希拉克正计划搞一个由“愿在外交和安全政策加强合作的欧盟国家”组成的新联盟,这个新联盟将首先包括德、法、意、荷、比、卢,而且法、德两国的领导人已经向欧洲制宪会议提议,在未来的欧洲宪法中加进允许部分欧盟国家在外交和防务等领域率先加强联合的条款。4月29日,法、德、比和卢森堡4国首脑在布鲁塞尔开会,专门就军事领域的合作进行磋商。因此可以说,伊拉克战争是对推动欧盟共同防务的又一个刺激。正如普罗迪在3月的一次讲话中称:“伊拉克危机把我们引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选择一条新的道路。”他又说:“如果欧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有效和更积极的作用,就必须拥有更有效的防务。”
  事实上,欧盟的共同防务已经在一些方面体现出来。3月31日,欧盟部队正式接替北约部队,开始在马其顿执行维和任务。这是欧盟部队首次在欧洲地区执行军事维和任务。普罗迪当天发表声明说,欧盟部队在马其顿执行维和任务是欧盟在共同防务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具有深远意义。4月16日,10个候选国在雅典签订入盟协议之后,欧洲制宪委员会主席德斯坦和欧盟轮值主席国希腊总理宣布,欧盟将设立欧盟外交部长一职,而且欧盟领导人对此的意见“几乎完全一致”。欧盟外长的设立,无疑有利于欧盟在对外政策,包括安全和防务政策上发出一致的声音。
  诚然,在欧盟共同防务的道路上横亘着重重困难,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欧盟要想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其一体化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若如此,则可以相信,欧盟必定不会放弃它实现共同防务的理想。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主持人语

欧洲防务:四国先走一步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姚立
  今年5月9日是第十一个欧洲日。2003年的欧洲日似乎有着特殊的意味。因为对欧洲来说,今年是个不平凡的年头:伊拉克战争让大西洋两岸的盟友陷入深深的分歧;4月16日,欧盟与10个新成员签订了入盟协议;6月30日,制宪筹委会将提交关系到欧盟前途的欧洲制宪报告……本期《国际周刊》旨在从不同角度对东扩之后的欧盟未来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4月29日,由法国、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4国参加的“小型防务首脑会议”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行。此次会议只进行了两个小时,时间短暂,且参加的国家有限,但它向外界传达出的“政治意愿”却对欧盟今后的防务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会后发表的公报和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的情况看,与会4国首脑显然对会议成果表示满意。4国首脑均认为,欧盟在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后,现在应该到了推动“欧洲的安全和防务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时候了”。为此,会议一方面对欧盟正在进行中的制宪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促使制宪会议对加强欧盟防务问题的重视。如讨论创建欧洲安全和防务联盟,建立欧洲军力发展署和欧洲安全与防务学校,同时强化欧盟在防务方面的合作与互助,使欧盟内愿意及可能在防务合作方面“先走一步”的成员国率先行动起来。
  此外,会议还就4国今后在防务方面的合作提出了7点具体措施:加强欧洲的快速反应部队能力,比、卢将派军力加入法德旅;最迟在2004年前建立一个欧洲战略运输指挥系统,并在将来建立一支共同的战略运输部队;建立欧洲防核、防细菌和防化武器的保护体系;建立欧洲紧急人道救护系统;创建欧洲军事培训中心;2004年前在比利时建立欧盟集体行动实施和计划核心;最后,建立一个指挥共同行动的多国总司令部。
  从会前此间舆论透露的情况看,此次会议的倡导国比利时曾向其它与会3国提出过一些更为“大胆”的建议,如确立各国军事设施投资的具体数字目标等。但据悉,这些建议没有得到法、德两国的支持。分析认为,法、德两国之所以不支持,是有着自己的考虑。
  其一,为避免刺激暂时没有与会的英国,法、德不倾向将本次“小型首脑会”的目标定得太高。法、德清楚,英国是不赞成在北约之外搞类似制定作战规划等机构的。而以欧盟各成员国目前的军力看,英国的远程作战能力最强。要搞欧洲防务建设,没有英国的参加是根本不现实的。不仅法、德持此观点,欧盟各个成员国也都基本有此共识。加之,法、德两国目前正努力修补与英国因伊拉克问题而导致的裂痕,因而不愿本次会议结果越过英国可以接受的“红线”,影响正在修补中的双边关系。
  其二,法、德也在极力避免美国因此次会议而造成“误会”,给已因伊拉克问题而面临困境的欧美关系再带来负面影响。一个时期以来,法美和欧美关系经历了罕见的“惊涛骇浪”,而目前随着伊拉克局势的明朗化,法国正努力通过各种外交手段缩小法美分歧。会前,法国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发出信号,即本次“小型防务首脑会”并非要在北约之外“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加强具有“可信度”的欧洲防务之时,同样重视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及美国在北约内的作用。4国首脑在会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也大都再次强调了欧美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加强北约的“欧洲支柱和北约并不矛盾”。
  4国首脑会议前,比利时关于召开“小型防务首脑会议”的建议曾在欧盟内部引起争议。对此,比利时首相伏斯达解释说,本次首脑会并不是想搞一个“封闭的俱乐部”,相反,这个俱乐部的大门随时“敞开”,欢迎欧盟所有愿意加入的国家进来。会议结束时4国也确实向其它国家发出了邀请,欢迎欧盟其它国家随时加入4国合作的行列。伏斯达表示,比利时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进展缓慢”的欧洲防务建设“烧把火”。在伏斯达看来,没有共同的防务政策,欧盟就很难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伏斯达的话恐怕没有说错。在过去数月中,尽管欧盟在伊拉克危机中试图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终因内部分歧巨大而无法“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一直孜孜以求的共同外交再次“惨遭挫折”。伊拉克危机带来的“切肤之痛”,无疑对本次会议的尽快召开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尽管比利时有关会议的设想在去年年中就已提出,看起来和伊危机关系不大,但如果没有伊拉克危机,会议能否取得今天这样的具体成果恐怕还是个问号。多年来,欧盟在防务问题上总是说多做少,而本次会议则比较“务实”。不过,欧盟其它国家能否跟进,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附图片)
纪念今年欧洲日的明信片图案。图中英文意思分别为:5月9日欧洲日;欧盟东扩:历史性的步伐。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小资料

欧洲日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在巴黎宣布:法国、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将把它们的煤钢工业联合起来。舒曼还建议成立一个超国家的欧洲组织,负责统一管理各国的煤矿和钢铁行业。从那一天开始,欧洲联盟正式迈出第一步。
  1993年,欧盟将每年的5月9日定为欧洲日。每年的欧洲日都根据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确立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欧盟东扩:历史性的步伐。”
  (周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欧洲已经分裂成3个阵营:全面支持美国的英国;以政治支持为主的西班牙、意大利和东欧各国;坚决反对动武、被美国轻蔑地称为“老欧洲”的德国和法国。它们之间的裂痕正在加深,并给欧盟的未来投下了阴影。
  ——日本《读卖新闻》
美国与欧洲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美国生活在依赖军事力量的世界,欧洲生活在向往永久和平的世界。
  ——美国知名学者卡根
围绕伊拉克危机形成的外交对峙局面将留下深深的创伤。新旧大陆之间的关系仍然重要,但即将发生深刻变化。大西洋两岸的双方正在缓慢解散这个旧有共同体,取而代之的是华盛顿和一些欧洲国家间的临时双边军事联系。
  ——英国《今日世界》月刊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东欧:隐忧与希望
本报驻波兰记者 金钊
  4月16日,10个欧盟候选国正式签署入盟条约。如今,中东欧候选国距实现回归大欧洲的梦想仅有咫尺之遥。在这个拥有25名成员的欧洲大家庭中,矛盾与和谐并存,希望与隐忧同生。
  隐忧之一:这些“新欧洲”国家对唯一超级大国的忠诚,一点也不逊于对欧盟的热衷。在对伊战争中,中东欧国家扮演了“过于积极”的角色,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德、法两国大唱反调,还未踏入欧盟门槛之前就发出了不和谐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中东欧候选国均为美国对伊战争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匈牙利除向美开放领空外,还提供机场和情报服务,并应美国要求为数千名伊拉克反对派提供训练基地。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分别派遣防生化部队和野战医院前往海湾地区,参与人道主义援助。波兰在伊拉克战争中走得更远,甚至将自己的特种部队直接派到了对伊战争第一线。这些欧盟候选国在对伊战争中和此前欧洲防务问题上的种种亲美举动,引起了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强烈不满,并影响到欧盟内部的团结,进而可能危及今后欧盟自身防务的建设。
  隐忧之二:候选国国内选民的入盟热情有所减弱,欧洲怀疑派的力量增大。入盟使农民、工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及退休者可能面临更严峻的生活压力。欧洲怀疑派借机提出,加入欧盟将使新成员国商品价格上升,国民甚至可能成为欧盟的二等、三等公民。候选国民众已从原来的热情高涨转入现在的冷静客观,从已进行全民公决的两个候选国投票情况来看,斯洛文尼亚的投票率仅为60%,而匈牙利投票率更低至46%。据说全民公决先在得到最多民众支持的国家举行,是为了给其余候选国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但这两个国家的榜样作用并不明显。据波兰官方统计,波兰4月支持入盟的选民比例为68%,比去年10月下降5个百分点。而持反对观点的选民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达到24%。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对选民投票率的要求是达到50%,一旦投票率不过半数,入盟议题还要提交议会决定。
  中东欧候选国与欧盟虽在各项实质性谈判中和关于欧洲安全建设等核心问题上龃龉不断,但是回归大欧洲步伐从未中止。对候选国普通民众来讲,加入欧盟不仅是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回归,更主要是能得到实际利益,尤其是在农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以及相关新兴产业上有大的收益。据世界银行预计,入盟将会拉动这些新欧盟国家经济增长0.8%—2%,并会有更多保持经济增长的潜力。候选国期待欧盟的财政援助、财政补贴和投资将对各国在完善产业结构、改善就业条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据候选国国民调查显示,入盟的主要支持者首先是年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者、中产和中产以上阶层,而他们正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力量和入盟后最主要的受益者。
  与欧盟在各领域的实质性谈判结束后,候选国政府开始转入对国民的“内部政治攻势”,即争取更多选民参加投票,让更多选民对入盟说“是”。各国政府相继拨出专款,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宣传力度,强调入盟符合选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增强选民对大欧洲的认同感。主流媒体也纷纷辟出专栏,主要针对出境工作、税率和日常消费品价格等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答疑解惑。候选国议会的各主要政党在入盟问题上空前一致。各国主要社会团体、教会也为入盟摇旗呐喊。3月底,波兰政府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外政策的危机后明确表示,加入欧盟是波兰现政府施政的第一要务。各候选国政府在全民公决和议会批准入盟条约之前,纷纷重申入盟和参与欧洲建设的重要性,并及时调整、明确入盟政策,以图尽量挽回因在加入北约和对伊战争上过分亲美而在欧盟内部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欧盟10个候选国中迄今为止已有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匈牙利通过了加入欧盟的全民公决。其余7个候选国在全民公决和议会批准入盟的表决中虽不会异口同声,但对入盟说“是”的将占压倒性多数。现在距2004年5月1日各候选国正式加入欧盟不到一年,10个候选国批准入盟的前景明朗,可以预计它们将按期加入大欧洲的行列。今后欧盟国家和候选国面临的更为现实和紧迫的一个问题将是,如何为这支有25艘航船的大型船队导航,而使其不至于抛锚或迷失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