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战胜非典,我们充满自信”
——吉林大学防治非典见闻
本报记者 张玉来
  最近几天,记者到我国规模最大、拥有5.7万学生的吉林大学采访。在教学楼、在学生宿舍、在食堂、在操场,发现吉大学子们思想稳定,心态平稳,教学秩序井然,课余生活活跃。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感到很安全”。同学们反映:“学校对防治非典非常重视,采取的措施很周到也很有力,我们对防治非典、战胜非典很有信心!”
  筑起四道防线
  记者来前卫南校区采访时,被保安迎面拦住。记者出示记者证,也未获准。保安说,根据学校保卫处指令,从23日起,所有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必须登记,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车辆进入必须经保卫处批准。“校内车必须要有校保卫处发的通行证。我们认证不认人。”
  校保卫处长律德华说,吉林大学学生密集,人员流动量大,发生非典传播的危险性也较大。疫情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建立来客登记和车辆管制制度,是学校为切断非典疫情传入校园而采取的果断措施。
  记者在四个校区发现,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学生宿舍,学生出入都要出示学生证。以往宿舍门卫都是坐在收发室里,现在是站在门厅里,或是站在门外,仔细地查验学生证件。
  记者来到学校友谊会馆。以往此时一楼餐厅正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时候,可此时却静悄悄的,空无一人。校外事服务中心主任阎国生说,为防止非典疫情传播,全校5个涉外宾馆和3个非涉外宾馆自15日起就不对外营业了。校内人员到涉外宾馆就餐需经中心批准。
  第四道防线是一道“看不见的防线”。校党委副书记韩晓峰说,学校人员流动量大,几乎每天都有数十人,多时上百人从外地实习、出差、调研、找工作回来,其中多数是从疫区返校。对于这些人员,全部由保卫处、学生处配合医管处进行地毯式登记、体检、留验、排查,将其送到安全而舒适的观察站,确认其未感染非典。
  校领导在学生食堂就餐
  记者来到几个学生食堂,看到还未到就餐时间,同学们就络绎不绝地前来就餐了。几名同学说:“来晚了,人太多,找不到座位。”
  各个学生食堂,午餐和晚餐都备好了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中药汤剂,供同学们服用。
  “食堂安全吗?”记者问。
  “我每天都到食堂来就餐,很放心。”文学院新闻系2001级姜垌羽同学说,食堂每天都对餐具、炊具和室内消毒,蔬菜是定点采购的,比自己家里还卫生。外语学院的曲东生说,以前他和几位同学常常到外面小饭馆就餐,现在不去了,“相比之下,还是学校食堂安全。”
  食堂管理员告诉记者,为增强同学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免疫力,食堂在饮食上动了不少脑筋,增加了不少花色品种。
  记者在前卫南校区理科食堂见到校党委副书记王守实和校宣传部的同志都在这里就餐。王守实说,校党委已做出决定,校院(系)两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中午都要到学生食堂就餐。“这是在防治非典战役中,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与同学共同就餐,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同学们的心声、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抓落实查漏洞
  自4月18日以来,学校防治与控制非典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张文显和校长吴博达,5位任副组长的校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各自多次带领相关人员深入院系和部门明察暗访,检查学校提出的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学校的两个督导组也多次下去督导。
  自23日以来,张文显每天都深入基层检查。他白天工作繁忙,都是在晚上检查。23日晚从7时开始,一直查到11时,检察了四个校区,每到一个校区都到教学楼与同学们交谈,还到11个寝室看望同学们,检查通风、消毒、门卫登记等各种防治措施落实情况。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边检查,边查找漏洞,对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了措施。
  张文显表示,学校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有力的,是到位的,现在的关键是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虽然在全校同学中还未发现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但决不能有一丝麻痹。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没有新郎的婚礼
——一对夫妻共抗非典传佳话
高玉新 赵建营
  在桃红柳绿的春日,与亲密爱人执手走上红地毯,是多少女儿家心中的梦想和期盼!但在保定市,新娘贾艳娥的婚礼却让人们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动:缺席的新郎正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26岁的贾艳娥是石家庄辛集人,1999年毕业于邯郸医专。她和同班同学潘文超相知相恋,并于一个多月前定下婚期。4月23日,她辞去了在石家庄的工作,只身来到婆家——保定米家堤村,兴高采烈准备做新娘。25日,身为保定市传染病医院医生的潘文超接到命令:立即上救治非典病人第一线。还没来得及穿上结婚礼服的新郎被隔离了。
  贾艳娥说:“我们都是学医的,我又是共产党员,非常支持他主动报名上前线的行动,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只是没想到会是在婚礼之前。”家里人怕她太委屈,提出推迟婚期。为了能让爱人安心工作,她毅然决定不改婚期,她要在洞房等着新郎平安回家。
  4月30日,一个简单而特殊的婚礼就这样举行了:没有新郎,没有宴席,没有来宾,几挂鞭炮之后,在新郎一家人的祝福声中,她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神圣的时刻。她笑着说:“尽管有遗憾,但也很特别啊。”
  这天晚上,下班后的新郎潘文超在隔离病区被同事包围着,接受了院领导及同事们送来的鲜花、蛋糕、饮料,还有歌声、笑声。
  接受我们采访时,贾艳娥郑重地向前来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如果需要,她也愿意到抗非典第一线与爱人并肩战斗。
  贾艳娥的行动让许多人为之感动。5月4日青年节这天,保定市北市区区委、区政府领导及市第五医院的院长给她送来了一份特别的惊喜:她被聘为第五医院的正式职工,只要她愿意,随时可以上班,让在一线的新郎一心一意去战斗。接过聘书,贾艳娥十分激动,她说:“支持丈夫抗击非典,对我来说是应该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及社会对我的厚爱。”她决定结束“蜜月”,马上工作。
  5月6日,才做了几天新娘的贾艳娥穿上了白大褂。院领导本来想给她安排工作量比较轻的岗位,没想到贾艳娥却执意要求到最需要人也最危险的发烧门诊。她说:“我很自豪,有了一种和爱人并肩战斗的感觉。”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非典时期
——一个小学生独自生活的23个日夜
张悦
  “空荡的房间里,住着一位上小学的小女孩。她的外婆已经病逝,妈妈染上非典,爸爸在医院隔离,女孩在自己的家里隔离。每天晚上,她家的灯光一直亮着。只要灯亮着,小女孩就还安全。这灯光,是生命之光……”
  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封帖子,引起很多网民的关注。为这个小女孩祝福的帖子连续数天登上排行榜前十名。
  这个小女孩就是北大附小六年级学生麻文天,一个瘦小但坚强乐观的女孩子。几天前,她患非典的妈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李玫终于出院了,爸爸解除隔离回到家,天天也结束了隔离的日子,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当被问到是否害怕时,天天的回答显得挺坚强:“我不害怕,但有一点寂寞。”
  4月9日,天天的妈妈被确诊为非典患者,住进医院,爸爸也隔离在另一家医院。往日充盈着欢声笑语的家里顿时一片沉寂,12岁的天天开始了独立生活。
  独立生活的第一天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天天从没离开过父母这么长时间,她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寂寞。她趴在家里的窗台上,望着外面的风景,一趴就是一两个小时。楼下有小朋友在踢毽子、跳绳,天天真想跑下楼去。可是,自己还在隔离期,可能带有传染病毒,不能出门。她收住了脚步。在离开父母的这些日子里,天天没有走出过家门一次。她每天起床后先看书,然后认认真真写作业。
  天天隔三四天才能和父母通一次话,后来通话的次数更少了。天天妈妈后来透露,她非常想孩子,但又不忍给她打电话,怕让孩子难过。她一脱离危险期,就立即给天天打电话,妈妈听到天天哭了,这是妈妈20多天来第一次听到孩子的哭声……
  天天受到了不少人的关心。邻居给她送来自己家做的饭菜,总是那么准时,那么可口。学校开辟了网上“真情互动”版块。她每天都能接到来自父母的同事、北大爱心社、老师、同学、亲属的安慰和鼓励。天天非常感激这些帮助过她的人,她说他们是她“很铁的同盟军”。
  天天的坚强也感动了许多人。她的一位网友说:“我也一个人在家呆过,晚上有一点儿风吹草动,我就十分惊恐。而你却一个人呆在家里23天,多么坚强啊!”
  “我非常感谢我的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很多亲友曾经惶惶不可终日,但是我的孩子却一直镇定地安慰我,独自生活了23天。”妈妈的话里充满了疼爱和自豪。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近日,家住上海徐汇区的王女士与女儿一起在网上购物。非典突如其来,上海精心构筑的信息化体系发挥了非常作用:政府的信息渠道畅通无阻,面向企业和市民的网上服务及时到位。百姓足不出户,生活同样丰富多彩。
(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天使之爱动天地
道夫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在非典疫情愈演愈烈的时候,身为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院士主动要求:“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
  连月来,白衣战士这种无私无畏的举动和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他们置生死于不顾,用最坚韧的方式点燃着人类生存的希望,用博大的爱温暖着患者恐惧的心灵,他们堪称阻击非典的坚强战士,他们无愧于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我把我的一生献给人道主义服务,我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着我的职责,我首先考虑的是我病人的健康,我将尽我的一切能力维护医务职业的荣誉和崇高传统。”这是著名的希波克拉提斯誓言。面对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魔,广大白衣战士无所畏惧,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行动和信念承诺着这句誓言。截至5月7日,全国已有901名医护人员遭遇非典侵袭。广东省的非典患者中,竟有1/3是医护人员。尽管如此,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依然坚守在最前沿,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阻击非典第一线。
  天使之爱动天地,泣鬼神!
  每当灾难来临,总有一种力量会使我们紧紧凝聚,众志成城;每当我们遭遇灾难,又总有一种力量会使我们满怀感激,泪洒衣襟。此时此刻,这些医护人员是真正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都熟知卫生战线一个个杰出人物:白求恩、林巧稚、张孝骞、吴阶平、吴登云、赵雪芳、王忠诚、韦加宁等。有人说他们太典型,太突出,普通老百姓离他们太远。殊不知,他们代表着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普遍存在于广大医护人员身上,在他们的内心,激荡着对患者、对人类的挚爱,涌动着职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履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诺言,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实现着祛病除疫、救死扶伤的天职。
  请记住连月来的这些日子吧,这些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就奋战在一间间工作室、一间间病房、一间间实验室,那充满血丝的眼睛、疲惫的脸庞,那一只只输液瓶、一根根试管,那飘动的白衣,闪动的身影……不正是他们铸成了防治非典的钢铁长城吗?衷心地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送给白衣战士!衷心地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方便用户上网 规范商家服务
 互联网关键词寻址技术标准出台
  本报北京5月7日讯 记者赵亚辉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出台了关键词寻址技术标准——《关键词网络定位服务解析协议规范》,标志着新一代网络地址访问技术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应用。今后,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无须使用诸如http://或者www.等附加技术引导符,只需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自然语言词汇,即可实现对网站特定页面的深层访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表示:这种新一代通用网址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网络资源定位系统和网页查询系统,它的大规模应用将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通用网址将成为继域名之后的新一代互联网上的核心地址资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次发布《关键词网络定位服务解析协议规范》时联合了搜狐、网易、腾讯、百度、爱思美等国内著名互联网厂商作为发起单位。
  据介绍,我国市场上目前有多家机构推出了互联网关键词寻址服务,实现技术类似,实现原理相同,但彼此间不具备互通性和一致性,技术协议不开放,相关应用不开放,用户体验不好,从而阻碍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此次关键词寻址技术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改变市场上的混乱局面。
  毛伟强调,《关键词网络定位服务解析协议规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厂商都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依据规范开发彼此兼容的系统。同时,为保证注册数据的统一,将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管理通用网址的中心数据库和根服务器。今后,用户只要使用任何一家遵循该技术规范的软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通用网址服务。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兴安岭野生动物增多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7日电(记者姜在忠、丁铭、殷耀)曾因捕猎严重而一度难寻踪迹的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如今随着林区全面禁猎又开始“抛头露面”。
  记者最近到兴安岭林区采访,不时听到有关野生动物“出山”的信息。居住在大兴安岭最南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苏木(乡)的牧羊人乌日图讲,不久前,他曾亲眼目睹了几千只马鹿下山觅食的场面。
  更令人称奇的是,兴安岭林区的狍子还跑进了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政府。海拉尔区宣传部部长路秉武告诉记者,去年的一天,区政府正在会议室开常委会,突然看见窗户上出现了几只毛茸茸的头,并不断地向室内张望,大家仔细一瞧,原来是几只狍子跑到这里来“旁听”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兴安岭林区实行了全面禁猎,收缴了林区的各种枪枝,使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种群不断扩大。
  如今,大兴安岭林区打猎的人少了,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多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记者看到了3只被人们保护起来的狗熊,这3只狗熊一公两母,已在这里过了两三年的“一夫二妻”生活,其中一只母熊已经怀孕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救助心灵 服务大众
 北师大心理应急干预中心诞生
  本报北京5月7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为了帮助大家解决由非典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经过积极准备,于近日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应急干预中心”。
  中心主任由心理学院院长车宏生教授担任。
  郑日昌、许燕等10名教师成为中心的骨干,还有几十位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动加入到中心工作中来。心理应急干预中心服务的形式有热线和网上在线服务。中心成立后第一个任务是帮助大众克服在面临非典的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恐慌,克服适应不良的反应。他们已经开通了热线“62209004”,无偿提供各种心理辅导和帮助,并筹划建立网站。
  目前,中心已经接到来自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话,来电者的身份主要有家庭主妇、离退休人员、学生、外地打工人员、饭店接待员、售货员等等,还有少量患者家属的电话。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名家特递(16)

认识恐慌 战胜恐慌
蔺桂瑞
  ●非典型肺炎的许多不确定性,导致人们恐慌
●恐慌心理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
●对战胜恐慌的五点建议
  蔺桂瑞,女,1946年8月25日出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高校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咨询工作。近年来有《性心理与人才发展》、《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等专著及论文30余篇。
  非典型肺炎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到来之时,许多人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慌。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一些人过度恐慌,以至于表现得诚惶诚恐,草木皆兵。不但个人恐慌,而且还不时地与别人相互传递着恐慌,使恐慌情绪在社会上弥漫。这种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不但不利于非典的预防,影响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而且还会影响个人的肌体健康,降低自身的免疫力,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这一非常时刻,帮助人们认识恐慌,战胜恐慌尤为重要。打好这一场与恐慌做斗争的心理战同样是抗击非典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战胜恐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恐慌产生的原因。
  恐慌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们感到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了威胁。非典型肺炎相比于其他对人类威胁较大的疾病来说,它传播速度很快,传播面广,病程短,死亡快,从发病到死亡仅仅十几天的时间,这使人们内心的恐慌感胜于癌症或其他疾病。电视台每天都在播报新出现的疑似非典病人、确诊非典病人和患病死亡的数字。这些数字在提醒人们认真重视预防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一种暗示效应,一些心理脆弱患者时时担心自己马上会染上病毒,感觉死亡离自己很近。
  其次,非典型肺炎到目前为止的许多不确定性,造成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也是恐慌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心理学上讲,当某种事物处于人们已知的或可以控制的状态时,人们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对于疾病来说也是如此。例如肺结核、心脏病对人们的生命威胁也很大,但人们已经掌握了它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也有了科学的预防治疗方法,人们对其并不太害怕。艾滋病虽然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人们知道它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进行预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不十分恐惧。然而,对于非典,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诸多的未知与不确定,都使人的内心产生了许多不安全感,由此导致了恐慌。
  第三,当前生活的无序状态使人们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也是恐慌产生的一个原因。由于预防非典所采取的隔离等必要措施,许多人不能按照惯常的秩序学习和工作,生活出现了暂时的无序状态,人们原有的适应模式被打破,稳定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第四,自我怀疑与迷茫,是人们产生恐慌的深层心理原因。通常人们都有一套自己应对各种事件的经验和方法,当这些经验和方法足以用来解决面前的危机时,人们内心就拥有自信,但是当人们发现自己原有的一套经验体系无法应对当前的危机时,内心就发生了振荡,特别是感觉到当前科学还没有研究出确定的解决办法时,就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恐慌心理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但是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如何才能战胜恐慌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接纳现实。非典的传播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疾病的威胁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方面享受着地球给我们带来的丰富资源,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天灾人祸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生命中包含着承受由疾病带来的不安全感,甚至是痛苦,这是生命的真实存在。当我们生活顺利时,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非典的暴发使我们看到了生活和生命的真实。因此,面对现实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幻想,我们只能勇敢地接纳和面对。接纳人类在某个阶段、某一方面还是受控于自然的真实现实,接纳眼前的种种未知和不确定性。接纳并不是无奈,而是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平静,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接近现实。
  第二,建立信心。战胜非典,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因此,人们内在的信心最为重要。没有信心,你可能没被非典击倒,倒有可能被自己制造的恐慌所击倒。现在党和国家正在想尽办法带领大家抗击非典,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究非典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治疗的药物。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科学总会战胜病魔,相信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会有效,相信自身的抵抗力,相信只要认真预防,健康生活,就会拥有抵御病毒的力量。
  第三,调整心态。对于非典,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非典是很危险的,但据科学统计,其死亡率远远低于流感和车祸。病毒固然传播很快,但还不至于使每一个人,在每一刻都传染上。因此,不要在心理上人为地夸大非典的危害性,弄得自己草木皆兵。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也不能天天惊恐万分。病毒不会因你的恐慌而消失,反倒会由于恐慌使你降低了免疫力而趁虚而入。
  第四,建立新的生活适应方式。以往的学习工作方式被打破,我们要迅速根据现在的情况建立起新的生活适应方式。比如:网上学习、网上工作。比如,由于以往工作忙碌未看的书、未做的家务事,可以在这段时间去做。由于往日工作紧张,没有时间锻炼和娱乐,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放松一下身心。当你积极安排好当下的生活时,就会使失衡的心理找回平衡。
  第五,寻求电话心理咨询和网上心理帮助。为了帮助人们克服因非典带来的消极心理,社会上已开通了许多心理热线和心理网站,当你感到心理恐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帮助。
  非典带给我们危险,它也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当我们能够认识恐慌,战胜恐慌时,我们的心理就会更加成熟,我们就能够拥有更大的信心和能力来战胜非典。(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