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巴政府向中国赠抗非典物资
 泰国华人再次向我捐款
  本报伊斯兰堡5月29日电 记者丁子报道:巴基斯坦政府29日向中国赠送了价值5万美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以支持中国抗击非典斗争。这批赠品包括抗生素药品、心电图仪和防护服。
  赠送仪式在拉瓦尔品第郊区的杰格拉拉空军基地举行。在机场举行的简短交接仪式上,巴基斯坦外交部代理外交秘书阿尼斯丁·艾哈迈德表示,此次捐助表达了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兄弟的关切之情,巴基斯坦人民愿意在危难时刻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阿尼斯丁表示,中国政府为战胜非典,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使中国内地的非典发病率明显下降。这不但显示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勇气,也显示出了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巴基斯坦对中国彻底战胜非典充满信心。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代表中方接受了捐助。
  据新华社曼谷5月29日电(记者袁原)泰国华商联谊会、泰华进出口商会5月28日在曼谷捐款260万泰铢(约合6.19万美元),援助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抗击非典型肺炎。
  泰华进出口商会理事长陈汉士在捐赠仪式上说,泰华进出口商会自发捐款160万泰铢(约合3.8万美元)支持中国抗击非典,其中包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捐献的10万泰铢(约合2380美元)。
  泰国华商联谊会吴宏丰说:“海外侨胞的心永远与祖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表达泰国华商联谊会对中国政府抗击非典的支持,特请中国驻泰王国大使馆向中国红十字会转赠泰币100万铢(约合2.38万美元)。”
  自5月12日以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已经收到泰各界援助抗击非典的捐款860万泰铢(约合20.47万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确诊首例非典病人
  新华社莫斯科5月28日电(记者魏忠杰)俄罗斯总防疫师根纳季·奥尼先科28日宣布,俄专家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非典疑似病人丹尼斯·索伊尼科夫的血清中发现病原抗体,从而确认其为非典病人,这是俄罗斯境内确诊的第一例非典病人。
  25岁的索伊尼科夫今年5月4日因高烧、咳嗽等非典症状住院,其血样被立即送往莫斯科进行检查。但是由于俄专家对非典病毒所知不多,索伊尼科夫一直没有被确诊。不过奥尼先科多次表示,索伊尼科夫的各种症状表明其为非典病人。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目前俄罗斯境内共发现30例非典疑似病人,包括几名外国人,但是除了索伊尼科夫外,其余疑似病人都没有确诊。
  为了防止非典传入俄罗斯,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28日责成俄有关部门自6月4日起关闭部分边境出入口岸。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又有两人死于非典
  新华社渥太华5月28日电(记者胡光耀)据加拿大媒体报道,加拿大卫生官员28日宣布,在非典型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多伦多地区又有两名非典患者于27日夜间去世,加拿大非典累计死亡人数上升到29人。
  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席卫生官科林·德康哈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非典疫情通报会上宣布,两名死者均为女性,年龄都在65岁以上。
  此外,多伦多北约克地区一家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可能将非典病毒传染给了正在上学的儿子,他就读的天主教中学已于28日关闭,该校近2000名学生和员工被通知隔离10天。多伦多卫生官员担心新一轮疫情有可能正在从医院向社区扩散。
  另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多伦多对非典感染病例的统计不全面,建议加卫生当局放宽对非典病例的定义。按照世卫组织建议的新诊断标准,只要出现非典症状就应被列为疑似病例。世卫传染病机构负责人表示,已经同加卫生部就该标准进行了磋商。


第7版(国际)
专栏:大视野

两个西方
——伊拉克战后的欧美关系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今年4月上旬,当美国和英国的联合部队对伊战争胜利在望之际,曾经坚决反战的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纷纷转变调门,向美国靠拢,目的显然在于缓和深陷危机的欧美关系。但是一个多月以来的形势发展表明,美国布什政府非但没有接过法德伸过来的橄榄枝,反而还在进一步打压、甚而报复法国和德国。与此同时,美国在伊战后重建的部署方面进一步巩固它的“志愿者联盟”,对法德俄要求让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呼吁基本不予理睬。种种事态表明,“反战联盟”在悄然瓦解,而美挟伊拉克之战之威,正在迫使欧洲接受它建筑在新保守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单极世界的构想。
  法国《费加罗报》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美国对“反战联盟”三国采取的策略是“原谅俄国,冷落德国,惩罚法国”。从近来美国的行动来看,此言不虚。不久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作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访问欧洲的布什政府要员,访问了俄罗斯、保加利亚和德国,却示威似地绕过法国。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公开指责法国直到战争开始前夕一直同萨达姆政权保持密切关系。美国的一些有影响的媒体也发表文章,称法国违背联合国决议向伊拉克出口武器,甚至核武器;又说法国向萨达姆政权高级官员颁发护照帮助逃跑,云云。法国驻美大使让—大卫·莱维特正式致函美国国会,公开抗议美国政府和秘密情报机关故意散布假消息,掀起诬蔑法国的浪潮。另据报道,美国政府曾专门召开过会议,研究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孤立法国。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已经降到前所未有的最低点。
  对德国,美国则采取“冷”和“拉”双管齐下的办法。5月16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对德国进行了不到24小时的短暂访问,同施罗德总理仅仅谈了半小时。在会谈后会见记者时,双方仅用几分钟介绍会谈内容,而不回答记者提问。据此间舆论报道,鲍威尔不仅在访问之前再次抨击法德联合起来阻挠美国实现其目标,声称美德之间的争吵是“严重”的;而且在会谈中明白无误地表示,将来在国际问题上如果无法取得共识,美国仍将采取组织“志愿者联盟”的方式解决。他还说,布什总统在法国埃维昂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没有单独会见施罗德总理的打算。可就在鲍威尔会见施罗德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却在白宫“偶然”与德国反对党人士、黑森州州长科赫相遇,交谈了15分钟。布什总统和施罗德总理之间中断联系已经有半年之久,可布什故意去会见德国的一个州长,明显表示出美国对施罗德反战立场的耿耿于怀。但是另一方面,美国明显区别对待法国和德国。据报道,布什指示美国政府恢复与德国政府在业务级别上的来往。德国舆论评论认为,鲍威尔的德国之行不是破冰之行,德美之间的冰层仍然很厚。
  美国之所以集中目标专门“整”法国,不在于它的反战立场,而在于法国提出并坚持建立多极世界。这是对美国设想的世界秩序的直接挑战。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阻止世界上出现向美国地位提出挑战的大国。现在,法国不仅带头在伊拉克战争之前组织反战联盟,而且在战后发起实际上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四国防务计划,这如同进一步向美国挑战。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这次会议前夕以不寻常的非外交式的语气对《金融时报》发表谈话,警告法国不要采取令美国怀疑是带有与它脱钩性质的“欧洲防务”步骤。布莱尔明确反对出现一个有多个权力中心的“多极世界”,认为它将很快形成互相对立的中心,损害大西洋伙伴关系。布莱尔实际说出了美国要说的话,也为美国为什么“惩罚法国”作了最好的注脚。
  最近,法德两国领导人不仅发表不少强调对美友谊重要性的言论,在实质问题上也作了让步。在鲍威尔访德期间,施罗德作了两项承诺,一是将对美英提出的关于解除对伊拉克制裁提案投赞成票;二是许诺考虑把驻阿富汗维和部队的防区扩大到首都喀布尔以外。此前德国一贯反对这项动议。5月22日,法国也对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决议投了赞成票。这实际上承认了美国、英国在伊拉克战后的主导权,放弃了它曾坚持的要联合国发挥“中心作用”的立场。《费加罗报》一篇文章分析说,法国吞下了“一颗苦药丸”。但是,法国的退让并不意味着其观念的彻底转变,就在5月9日德国、法国和波兰三国首脑会晤时,希拉克总统仍表示反对任何单边主义,谴责“预防性战争”理论。
  意大利的一位学者最近撰文指出,老的大西洋联盟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一个“西方”已经不存在,而是出现了多个价值观实际相差甚远的“西方”。就目前的阵势看,至少有两个“西方”,一个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个是法国为代表的“西方”。5月初,美国为首的那个“西方”17国的军事代表在伦敦闭门开会,讨论组建伊拉克的稳定局势部队问题,最突出的是波兰,被美国赋予领导一支部署在伊拉克北部的7000人的部队。据报道,美国明确表示,法、德、俄三国提供人道援助可以,但不让它们派驻军队。
  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使欧洲再也不能回避一场关于欧洲自身和欧美关系前途的深刻辩论。核心议题是欧洲应该如何对美国的单极世界作出战略性的回答。是如同希拉克所号召的多极世界,还是像布莱尔一样紧靠美国?彻底站在美国一边,欧洲将变得无足轻重;而以对手姿态出现的欧洲,事实证明并不现实,法国和德国就是例子。此间的舆论认为,一个大幅度增强行动能力、步调一致的、把美国作为伙伴的欧洲,大概才是欧洲和欧美关系的出路。也只有如此,美国才能认真地听取欧洲的意见。(本报柏林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向柬埔寨提供援助
  新华社金边5月29日电(记者雷柏松)中国政府向柬埔寨国家选举委员会提供物资援助交接仪式29日在金边举行,中国驻柬大使宁赋魁和柬国家选举委员会主席英索斯代分别在交接证书上签字。
  英索斯代对中国再次向柬埔寨大选提供援助表示感谢。他说,中国政府历来关心和支持柬埔寨的大选,曾向1998年柬全国选举提供过车辆等物资援助。他相信中国政府这次无偿提供的2万美元办公用品将对柬埔寨今年7月大选顺利举行发挥积极作用。


第7版(国际)
专栏:

朝鲜指责韩国舰只侵入其领海
  据新华社平壤5月29日电(记者姬新龙)朝鲜军方29日指责韩国海军当天早上至中午多次派舰只侵入朝鲜半岛西部黄海的朝方领海。
  据朝中社援引朝鲜军方人士提供的消息说,29日早上5时至7时左右,韩国海军一艘警备艇“非法入侵”登山串附近的朝鲜领海,后来又有两艘快艇于11时15分进入该海域。12时48分,韩国一艘警备艇又进入延坪岛西南方向的朝鲜领海。
  朝鲜军方表示,此前,27日16时至18时,韩国3艘战舰曾“深深入侵”登山串东面的朝鲜海域;而在28日,韩国共有16艘舰只分9次“入侵”朝鲜海域。
  朝鲜方面认为,韩国战舰进入去年曾发生军事冲突的海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挑起新的事件。朝方表示,任何轻微的军事挑衅活动都将导致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据报道,由于朝鲜不承认美韩在朝鲜半岛西侧黄海单方面划定的海上界线“北方警戒线”,朝韩双方已在争议海域多次发生冲突。去年6月29日,朝韩海军在朝鲜半岛西部黄海海域的延坪岛附近发生交火事件,导致韩国方面4人死亡,1人失踪,1艘快艇被击沉。朝方也有1艘警备艇被击中起火。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期刊成热点
——巴黎国际期刊大会侧记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芳
  第三十四届国际期刊大会于27日至28日在巴黎卢浮宫的卡卢塞尔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由世界期刊联合会发起,每两年举行一次。“期刊出版的全球化”是本届大会探讨的中心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以期刊跨国出版为标志的发展潮流,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出版业的必然反映,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各国期刊业之间合作交流空前便捷的积极成果。由于非典的影响,中国代表团未能与会。但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作为嘉宾,于27日上午通过卫星电视直播,向来自50个国家出版和发行界的900多位媒体巨头阐述了对中国期刊全球化的看法,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期刊界合作的愿望。
  石宗源阐述了我国对期刊全球化的三项原则,第一是自主,让每个国家都能够根据自身期刊发展的需求,选择国际合作的形式与途径;第二是平等,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而不是从属关系,不赞成强势文化支配以至取代弱势文化;第三是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应是不同传统、不同风格的文化多元发展,而不应是各民族、各国家期刊出版同质化。石宗源还介绍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改善对外合作环境,以保障对外合作出版的健康发展。对此,法国《费加罗报》的评论认为,“中国在鼓励西方投资者去赢得中国市场”,“对大部分国际投资商来说,问题已不再是能否在中国市场上成功,而是进不进入这个市场”。
  与会者都注意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期刊出版市场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今天,中国已拥有9000多种期刊,堪称期刊大国。2000年10月,中国加入国际期刊联盟,特别是随着2001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期刊出版业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步伐。
  从大会透露的信息来看,期刊出版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许多知名期刊和出版商、发行商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和理想的合作伙伴,亚洲、东欧、南美和非洲许多国家都成为他们尝试合作的目标。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个潜在的期刊消费大市场。近年来,同中国接触和探讨国际合作的外国刊物和出版商日益增多,其中不少人已与中国同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本届大会还举办了大型期刊博览会。中国期刊协会与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联合开设了展台,展出了145种、共计249册各类中国期刊和《欧洲时报》主办的报刊。在为期3天的博览会上,中国展台成为一个亮点,吸引了大批出版商和发行商。不时有人驻足观看,前来探询和商谈合作的可能。在展台前,记者遇到了法国桦榭出版集团副总裁丹佛尔·罗什罗。该集团已经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继《世界时装之苑》、《搏》、《名车志》、《健康之友》等一批期刊之后,在今年年底前,还将在中国出版一份家庭装饰方面的刊物。罗什罗说,中国是个充满生机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期刊读者多,中国同行的专业素质高,在编辑、出版和发行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组织能力。他说,中国将是桦榭集团未来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他们将进一步研究中国读者的品味和需要,使两国同业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和多样化。(本报巴黎5月28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五月二十八日,一名土耳其妇女(中)在安卡拉广州五羊中国饭店学用筷子吃饭。近日,随着中国非典疫情的有效控制,在土耳其的中国餐馆也逐渐红火起来。(新华社记者 赵建伟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议会上院
 批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28日电(记者宋世益)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28日以140票赞成、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批准上述条约的法律规定,在该条约生效后的3个月之内,总统应向议会两院通报国家发展战略核力量计划的主要内容;政府应每年向议会两院通报履行该条约的情况。
  法律还规定,在对方明显不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或因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明显降低俄战略核力量效力等情况下,俄有权退出该条约。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不希望伊拉克局势在伊朗重演
  新华社莫斯科5月28日电(记者宋世益)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28日强调,俄罗斯不希望伊拉克局势在伊朗重演。
  伊万诺夫在参加俄议会上院会议后对记者谈到俄罗斯与伊朗的核能合作问题时说,俄罗斯一贯主张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俄没有向其他国家转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制造技术,俄与伊朗的核能合作是严格按照有关国际协定的规定进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代表进行的多次核查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俄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进行积极合作。
  俄罗斯原子能部官员当天也表示,俄在建设布什尔核电站第一台机组方面同伊朗进行合作的立场没有变。本周早些时候,伊朗的一个核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同俄方讨论了核能项目合作的工程进展情况。根据俄伊政府签署的协议,俄帮助伊兴建的布什尔核电站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请求国际社会
 向伊派警察维持秩序
  新华社华盛顿5月28日电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道格拉斯·费思28日说,美国已向近50个国家发出请求,希望它们向伊拉克派遣警察,以帮助美军维持秩序。
  费思说,迄今只有7个国家答应派遣“警察顾问”帮助训练重组的伊拉克警察部队和协助美军进行日常巡逻。
  在驻伊拉克美军不断遭袭的情况下,美国正抓紧建立一支安全部队,维护伊拉克的稳定和安宁。据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支由多国士兵组成的两个师的国际稳定部队将分别由英国和波兰领导。费思称,这支多国部队预计将于7月前部署到位。费思说,已有15个国家同意为这支部队提供兵力或资金,其中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
  据悉,为防止袭击和街头犯罪,美军已从其在巴格达部署的4.6万兵力中抽调2.1万人参与日常巡逻。


第7版(国际)
专栏:

沙特抓获多名恐怖嫌疑分子
  据新华社利雅得5月28日电(记者朱少华)沙特阿拉伯内政大臣纳伊夫28日晚在塔博克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沙特警方在不到48小时内在麦地那市抓获了11名恐怖嫌疑分子。
  据沙特官方通讯社报道,纳伊夫说,抓捕行动中没有人员伤亡,有关几名恐怖嫌疑分子在抓捕行动中被打死的报道是毫无根据的。他说,沙特警方在行动中“没有使用枪支”。
  纳伊夫还说,经验证,5月12日午夜利雅得连环爆炸案现场发现的9具尸体中有6具是实施恐怖分子的尸体。


第7版(国际)
专栏:

酷暑高温 缺水少电
 印南部热死五百余人
  新华社新德里5月29日电(记者熊昌义)连续两周来,印度南部安得拉邦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白天最高气温达到48摄氏度,个别地区甚至高达51.5摄氏度。到目前为止,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已达531人。
  据印度媒体报道,死亡者大多为无家可归者、街头小贩、三轮车和卡车司机、建筑工人等,因为他们大多在户外活动。此外,沿海地区由于热气难散死亡率也比较高。
  进入5月以来,由于雨季推迟,安得拉邦旱情严重,加上电力不足,饮水困难,持续的高温使百姓度日如年。据气象部门预测,这样的高温天气至少还要持续两天。
  安得拉邦政府日前宣布,在热浪中死亡者的家属将得到1万卢比(47卢比合1美元)的国家抚恤金。去年5月,安得拉邦有1037人被热浪夺去生命。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从目证走向科学
袁钟
  编者按:疾病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尤其以传染病为甚。中世纪,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些传染病中,细菌与病毒是致病元凶。20世纪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性感染有了克星,但病毒性传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很多国家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扰着人类。为了配合当前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约请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介绍人类是如何同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做斗争的。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各种疾病包括非典最终一定会被战胜。
  传染病的病原是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生物。当传染病发生时,人们最困惑和恐惧的是:是什么东西导致了疾病?只看见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病倒,甚至死亡,却看不到伤害同胞的“敌人”。看不见“敌人”,就不知道“敌人”从哪里进攻,也就很难防范。
  传染病的发生由来已久,人们一开始就努力探索其原因。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人们通常只能凭直观去推测传染病的病原。当传染病流行时,医家无法发现病原,只能注意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间歇热似乎多在夏季发生,疟疾似乎总在多水的池沼地区发生,严重肠疾多发地区的人似乎爱喝凉水。他们进一步观察,试图寻找其中的逻辑联系。例如,无论什么人进入池沼地区,都容易患疟疾。于是,人们猜测疟疾的病因是池沼地中的湿热之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瘴气”。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人们认为其病因是污浊之气,也称“瘴气”。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古代医学家最初都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所致。古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中世纪意大利医生夫拉卡斯特罗和十九世纪德国医生海勒等在论述传染病时,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瘴气”所致。中国古代医生也认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诸病源候论》),“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景岳全书》)。但是,无论“瘴气”、“异气”还是“戾气”,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间接说明它们的存在。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他们摆脱了各病因说法,实为很大进步。但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进步,因为这些所谓的“气”没有能直接被科学家目证,即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真正的致病物,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完全控制和预防,以及发现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到19世纪40年代,研究传染病的英国医生巴德对“瘴气致病说”表示怀疑。他详细观察了发病地区的环境,认为伤寒病不是“瘴气”引起。1839年7月至11月,他观察到英国某村庄同一家庭内连续出现了3—4例伤寒病人,因而推论伤寒是由传染物引起,而不是“瘴气”感染,同时,他观察到伤寒流行期间有人离开本村到其他村庄,把伤寒传到许多村庄。巴德观察到了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染的例证,从而认为伤寒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后来,19世纪8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等人先后在有病的生物体内发现了大批微生物,并证实它们是传染病的病因,如家禽霍乱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破伤风杆菌等。通过显微镜直接看见了这些病菌,并依靠严格的实验证明它们与相关传染病的因果关系。看不见的“瘴气”从此从传染病学中消失,代之的是能被科学家目证的病原微生物,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由此成为独立发展的科学。(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


第7版(国际)
专栏:

遇难中国员工追悼会在阿举行
  据新华社阿尔及尔5月28日电(记者徐东华、康新文)在阿尔及利亚地震中遇难的9名中国员工的追悼会28日下午在阿首都阿尔及尔东郊的阿利亚公墓举行。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王旺生和使馆其他主要领导人出席了追悼会。专程从国内赶来的中建总公司慰问工作组以及在阿各中资机构、中国援阿医疗队和中国救援队的代表共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阿尔及利亚住房部秘书长布拉哈代表阿住房部长哈米米德出席了追悼会。不少阿方工程合作者和友好人士也出席了追悼会。
  王旺生大使在讲话中说,在这次地震中,中国公司建设的楼房都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