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各河段水量偏枯 污染呈加重趋势
 黄河治污应急预案出台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目前黄河各河段水量偏枯,水污染呈加重趋势。一旦黄河花园口断面流量小于250立方米每秒,有关方面将限制引黄水量,对一些污染企业实行限产停产。
  为防止黄河枯水期、紧急调水期突发污染事件,保障水质安全,环保总局日前下发《黄河流域敏感区域水环境应急预案》,对黄河龙门至花园口段沿线进入预警或应急状态时的水环境加强监管。
  按照这一预案,当黄河花园口断面流量为250—470立方米每秒时,即进入预警状态;而当黄河花园口断面流量小于250立方米每秒时,则进入应急状态。预案指出,进入预警状态时,应加强水质监测和信息沟通,加大对造纸、冶炼、制药等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所有排污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进入应急状态时,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督促水利部门限制引黄水量;对一些污染企业实行限产停产;压缩工业和农业用水;提前做好水源备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工作等。
  据环保总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黄河上游各水库蓄水较往年偏少,可调节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目前各河段水量偏枯,水污染呈加重趋势。其中,黄河中下游的汾河、涑水河、渭河、沁漭河和伊洛河等入黄支流污染物排放量大,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郑州等大中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和调水安全。
  在向陕西、山西、河南下发预案的基础上,环保总局日前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参照预案,制订并实施黄河辖区水环境应急预案,保障沿黄地区的饮用水安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记者来信

医疗垃圾处理 关键要治本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医疗垃圾的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受到格外关注。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采取紧急措施,对医疗废物和废水进行严格处理,以阻断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医疗垃圾历史欠账太多,在处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医疗垃圾的无害化问题,在“火烧眉毛顾眼前”的同时,更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是有关部门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年来,医疗机构产生的垃圾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其危险性也非同一般。以北京市为例,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100多家日产医疗废弃物约60吨,且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医疗垃圾属于危险废弃物,含有害病原体、有毒有害的化学、放射物质等,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果处理不当,将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
  二是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等硬件不能满足需要。医疗垃圾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垃圾,其收集、运送和处置需要特殊的装备和场所,不能混同于生活垃圾,简单地填埋。按照国家“十五”环保计划的要求,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应建立医疗垃圾集中处置中心,但目前仅有广州、杭州等17个城市建成,远远不能满足安全处置的要求。除了国家投资外,有关地方应该把建设医疗垃圾处置中心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资力度。
  三是医疗垃圾的处置涉及医疗、城建、环保、科研等多个部门,需要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各有关部门应该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同时,要密切配合,防止出现扯皮现象。
  四是尚未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医疗垃圾处置设施不能保证正常运营。垃圾处理设施的企业化运营、社会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广州、哈尔滨、杭州等地的经验证明,医疗垃圾处置中心能否正常运行,处理费用能否到位是关键。处理费用由谁来出,收多少合适等问题,目前都尚无定论,急需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五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保障无害化处理。无论是医疗废物的焚烧,还是医疗废水的处理,都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如果达不到标准,很易产生二恶英。有关各方应该加快科研攻关,建立严格的处置标准,进一步提高医疗垃圾的处理水平,确保不发生二次污染。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全国少工委发放5万套纪念封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 记者王淑军、施芳报道:“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全国少工委给广大少年儿童准备了一份“特别礼物”——5万套“手拉手,抗非典”邮资纪念封,通过各级少先队组织发放给在抗击非典一线坚持战斗的广大医护人员子女,通过对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的关心表达对亿万少年儿童的节日祝贺。“手拉手,抗非典”邮资纪念封一套三枚,收到礼物的少先队员将分别给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亲人、农村的手拉手小伙伴寄去衷心的寄语和美好的祝愿。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神州数码网络集团成立
  本报讯 神州数码网络集团日前在北京成立,这是国内IT服务业领军企业神州数码集团公司一项重大的战略调整,该集团的业务覆盖网络设备、网络计算机等产品和网络解决方案业务。目前,神州数码已成为国内企业级网络构建的主要网络品牌之一。(秦永)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六一”儿童节将至,不少北京孩子来到户外,感受阳光,亲近自然。五月二十八日,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京郊采摘樱桃。
  (新华社记者 李石磊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今日新语

降一降求职成本
尹卫国
  眼下,大学生求职进入“冲刺”阶段。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今年毕业,据说为找工作已花掉了4000多元。而一些大城市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则远远高于这个数,据问卷调查,去年北京应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人均超过1万元。教育专家戏称这是“毕业消费”,而商家则称之为“毕业经济”。
  “毕业消费”究竟消费些啥呢?主要用于公关求职、形象包装、请客送礼、托关系找门子等。据说,如今毕业求职通常要过三道“坎”,一是自我包装。许多女大学生还花大价钱拍摄写真集作为求职的“敲门砖”。这里里外外、从头到脚的一身“行头”都是靠人民币“装饰”的。二是请吃请喝。离校前,同窗数年的同学相互请吃。三是打点送礼。如今就业形势严峻,找个好工作不易,无论是通过关系就业,还是凭本事应聘,都得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送钱送礼,表示一下。
  这三道“坎”给许多家庭增加了繁重的经济负担,家长们无奈地说:“孩子上大学花大钱,没想到毕业找工作还要花大钱。”高额的求职成本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滋生和助长着求职中的腐败,同时造成大学生应该享有的平等就业权变成实际上的不平等,有钱有关系的可以找到理想工作,贫困家庭子女找工作则非常艰难。
  过高的求职成本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家长们对此反映强烈,笔者以为降一降求职成本非常必要也完全可能。如何降?首先应该端正就业市场的风气。招聘人才是为了单位的长远发展,如果都凭关系、走后门,招来的岂不都是些投机钻营之辈?二是崇尚节俭的求职观。求职就是找工作,不是相亲找对象,适当的包装未尝不可,但不可过度,大学生应该用才智和能力去应聘,而不是靠所谓的“行头”和写真集去取悦对方。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节俭教育,杜绝离校时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求职市场行贿受贿、收受礼品等不正之风或腐败现象的监督查处。如此综合治理,相信求职成本能降下来。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非典中的坚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防控非典侧记
赵亚辉 周燕 葛磊
  京城蓟门烟树的旧址,坐落着一个方圆1平方公里的群落,在这里聚居着25000名注册学生和万余名教职员工,在非典孽生蔓延的时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人心为力,筑大学为城,在非典的潜礁暗流中,建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坚城。
  全力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早在4月8日,北航就成立了预防非典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要全力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党委书记杜玉波亲自挂帅,副校长孟祥泰、常务副书记赵平左右领衔。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非典面前从容应对,指挥若定。
  为及时掌控非典传播的第一手情况,北航向全体学生发放了2.5万支温度计,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报测体温,学校还购买了预防非典的中草药11.5万多袋,发放给19000多名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家属、留学生和临时工。截至5月21日,北航在防治非典工作上累计投入资金已逾400万元。
  舆论宣传是窗口更是武器。北航宣传部每日编辑《工作简报》,及时透明权威地发布学校疫情、展示工作进度。学生处主动请缨创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非典防控网站”,开通第一天,访问量便达到5000人次,不到4天时间,访问量突破了两万!准确的信息不仅能攻破谣言,还能坚定大家必胜的信心。
  科学的防范与理性的态度为北航校园建筑了一道钢铁壁垒,成为抗非典战役的双重防线。
  “只要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感到学习在继续,生活在继续”
  5月的校园,鲜花簇芳,杨柳拥翠,晨读园中传来朗朗的英语对话,图书馆阅览室座无虚席,主楼教室里同学们在认真地听课;国家关键电子设备在十四系航空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接受严格验收,年底就要应用;招生与就业工作通过网络、电话、传真和信件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北航世宁大厦的施工一天一个进度……
  这是非典时期北航校园的真实写照,在“黑云压城”的京城腹地,北航师生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维持着大学的稳定和秩序。
  柳重堪,北航优秀主讲教师,在疫情严峻时,他结合课程向同学讲起,微积分就是在17世纪中叶,欧洲连年战争,瘟疫横行的“灾难世纪”中诞生的,在另一个意义上,灾难又是契机,人类的无畏和对生命的热望会产生奇迹。“五一”期间,柳教授听说学生宿舍没有电视,马上自己出钱为材料学院的学生添购了两台彩电。
  在北航,还有很多像柳教授这样的一线教师坚守在讲台上,他们来不及照顾家中幼子,榻上老人,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非典时期的教育事业。一位同学说:“只要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感到学习在继续,生活在继续。”
  根据形势发展,北航各院系果断采取大班变小班、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等多种方式,维持着教学的正常秩序,践行着大学的教育精神。
  “关心同学健康,维护学校稳定,这是我们的责任”
  王豫麟是北航青年志愿者团的成员,“五一”期间,他负责学校南门站岗,协助保安验证登记。在帮一位大爷推车的时候,他左手划伤,满是鲜血!但王豫麟首先找来其他同学接替岗位,而后才赶到校医院检查。由于伤口过深,被转至北医三院缝合。
  整个过程,他一个人默默承担。像王豫麟这样的学生志愿者还有150多人,他们牺牲了假期,在特殊的岗位上贡献着力量。
  5月18日晚,绿园和风习习,一曲二胡合奏《察尔达什》拉开了北航初夏露天音乐会的序幕,数百人驻足围观,荷花池两岸人声相和。这是北航大学生艺术团奉献的一台文艺演出,他们在用音乐激励抗击非典的信心。为了这台演出,艺术团的同学们每天坚持排练3个小时,到了晚上9点,通宵食堂里聚集的全是没吃晚饭的团员。
  机械学院是北航最早出现非典疑似病例的学院,最初的几天里,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层出不穷。面对一时间的混乱,2001级学生党支部的党员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关心同学健康,维护学校稳定,这是我们的责任!”党员们把宿舍、学校当作了与非典斗争的战场,他们带领同学上课,组织大家消毒。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北航的学生党员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党旗的光荣,也张扬出集体的力量。
  截至目前,北航学生无一人被确诊为非典,4名疑似病例的同学正在接受精心治疗。由于措施得力,没有造成任何交叉感染和扩散。在非典面前,北航的师生们迎难而上、团结奉献,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筑起了科学与意志的坚城。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关注大学生非典时期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开幕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第四届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立身路”旁的露天场地开幕。这个节日因为处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心理健康节的主题为“危机理性成长——大学生非典时期的心理健康”。
  在现场,记者看到许多咨询台,咨询内容包括考试与焦虑、抑郁情绪、学生心理适应与人际交往等,北师大心理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在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学校心理应急干预中心的专家教授与经历了紧张、恐慌和平静的大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诉说一个多月来个人的内心感受,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帮助。同时进行的心理测量活动,可以现场揭示每一位学生内心的焦虑、抑郁程度,考察非典型肺炎的流行蔓延带给大学生们的心理影响。在问卷上,有的学生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危机和压力”来回答“一个月来最大的心理感受”。
  除了现场交流、心理咨询外,本届心理健康节还安排了心理危机干预讲座、心理影片展播与评述、心理知识展览等多项内容。
  “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于2000年倡议发起的,经团市委批准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非典时期非常感动》问世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 全国第一本青少年学习抗非典英雄读本《非典时期非常感动》近日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非常英雄、非常感动、非常情感、非常辞典、非常日记、非常家书为栏,附上非典防治、传染病预防锦囊,实用生动,十分适合青少年阅读。
  《欧阳海之歌》作者、74高龄的金敬迈老人认为,《非典时期非常感动》这本小书是一滴水,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知难而上、见义勇为的光辉。对孩子们来说,通过此书感受非典这场灾难,更是感受民族精神。(乔聿)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SARS防治专病护理管理》出版
  本报讯 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编撰的《SARS防治专病护理管理》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进入病区注意事项、病区消毒隔离要求、新病人入院工作流程、病人转科和出院流程等,总结了SARS护理的成功经验,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晓白)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北京小汤山医院获赠5000册书刊
  本报北京5月28日讯 记者施芳报道:国家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日前向北京小汤山医院赠送书刊5000册,包括文学、艺术、科普知识等,以丰富医护人员的业余生活。
  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非典知识数字资源库开始面向社会服务。共享工程还与为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休息的宾馆取得联系,将共享工程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宾馆的相关电视系统提供给医护人员欣赏,丰富医护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使这些白衣天使的精神和身体都能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重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