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5-28

2003-05-28新闻联播 文字版

编者的话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今日关注<br/><br/>  编者的话<br/>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生命开始之处,必有奇迹发生。”此言不虚。“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我们提了很多年,其中最见成效的似乎是“神童作家”。自从8岁的高靖康用8个月的时间写出了8万字的长篇小说《奇奇编西游记》之后,“低龄化写作”俨然成为一股潮流,而且创作者年龄越来越小,牙牙学语的诗人、不识字的小说家已经出了十几个,而且有的已出版了三四本文集。一时间,文学界“后生可畏”的景致已然出现。<br/>  诚然,儿童的创作有着其未经雕琢的天然魅力,尽管他们单纯幼稚,可笔墨浪漫清新,视角独到,写作无拘无束,令成年人叹为观止。骆宾王7岁便以稚嫩的声音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可是与此同时,我们更不可忘记王安石“伤仲永”的感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以文学为爱好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以文学作为改变人生的手段则会令人陷入歧途。<br/>  “六一”在即,我们邀请了文学评论家李师东、电视人王英、学者马相武,就“儿童文学与少年写作”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他们的观点或许会给我们的儿童素质教育和文学创作以启迪。

政府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和语文教学中对“个性化作文”的提倡,滋润了中国校园这一块新生的文学土壤…… 校园:让文学更加年轻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政府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和语文教学中对“个性化作文”的提倡,滋润了中国校园这一块新生的文学土壤……<br/> 校园:让文学更加年轻<br/> 李师东<br/>  校园写作的兴盛,作为目前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向,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时期以来,中国校园文学伴随着社会的改革进程,人才辈出,发挥了领风气之先的作用。在目前的文学格局中,校园是与社会和网络并驾齐驱的三大文学阵营之一。关注校园的文学写作,体现了我们对文学前景的期许。校园写作的活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价值和魅力。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校园写作中的低龄化现象呢?<br/>  文学低龄化群体的出现,是相比较而言的。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群体的存在。以往的文学经验告诉我们,文学的新生力量,总是在更为年轻的群体中产生;一茬新的文学作者的出现,总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只有形成蔚为壮观之势,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60年代作家群”这一说法的出现,正是在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6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他们的文学努力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人们发现他们的文学价值,才使这一群体突现出来;同样,校园写作的兴盛,也正在于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写作群体。<br/>  在中国校园出现一个庞大的青少年写作群,这是社会的发展所致,更是文学自身发展使然。中国社会的平稳发展,使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的数量和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政府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和语文教学中对“个性化作文”的提倡,滋润了中国校园这一块新生的文学土壤。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一群体具备着良好的文学质地,有着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文学创作队伍中出现了一个更为年轻、更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的写作群体,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客观的现实,这一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新的文学希望。我们的文学队伍,有了更为可观的新生的后备力量。<br/>  同时,我们也看到,校园写作空前地丰富和拓展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内容。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对文学产生不同的贡献。一个新生的社会写作群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目前的校园写作,以其清新、率真的笔触,记录了青少年成长中的真实,展示了社会发展对年轻心灵的触动。他们的写作姿态,更为自如和放松,显示出了文学创作的活力,他们的语言习惯、写作方式,以及对文体样式的理解,都具备新的文学特质和潜质。校园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所透露出的新的文学气象,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发展走向,是具有相当的预示性的。<br/>  校园写作方兴未艾,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需要社会的重视,也需要有文学的导引。那种追逐、炒作所谓“文学神童”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是我们正确看待低龄化写作时所要认真对待的。我们高兴地看到,传统的文学领域,对校园写作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仅在今年,《青年文学》和《中华文学选刊》,就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校园版”,为校园写作提供了新的文学园地。人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校园文学将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幼稚是一种美,尤其是当其中包含着发自生命本真的想象,未曾被世俗功利污染过的心灵——幼稚之美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幼稚是一种美,尤其是当其中包含着发自生命本真的想象,未曾被世俗功利污染过的心灵——<br/> 幼稚之美<br/> 王英<br/>  当儿童写文学这一现象刚有些气候时,很多人便理所当然地把它和儿童文学联在了一起,其实儿童文学与文学儿童并不是一个概念,这里存在着被传播者与传播者的明显差异,但就这两者而言,不能不看到其中尚存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冰心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间拿起笔来,我绝不敢以成人的繁杂之心来写。”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儿童文学的作者应该有一种从心灵中焕发出来的香味。通过这些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作家所追求的是一种特殊的美,我们今天在分析文学儿童现象的时候恰恰可以找到它与儿童文学之间的一个共同的核心——幼稚之美。<br/>  文学创作不应该也不仅仅是成熟社会人的专利,低龄化写作自古有之。骆宾王7岁创作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诗歌《咏鹅》,这首描写鹅儿在春天浮游水上的诗歌,因其清新的审美品格而被人们广泛传诵。<br/>  近段时间以来,低龄化写作现象不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逐渐引起了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小至五六岁的儿童,大至中学生的作品已经比比皆是——如《窦蔻流浪记》的作者窦蔻当时只有6岁,写了《正在成长》的蒋方舟当时也只有10岁,最近更有9岁男孩边金阳写出20万字长篇小说《时光魔琴》,据说在此之前他就写过一部长篇《秦人部落》。对于少儿写作这一现象,专家意见褒贬不一,其中的不同看法主要表现为这类写作的文学价值并非像人们所称赞的那样,作品没有跳出自己的局限,过于粗糙,离真正的文学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仅从文学角度去分析和评价,这类作品不一定存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学价值,但由于能反映儿童的心声,哪怕是他们的审丑能力超过审美,文学含量不是很够,也无论作品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反映少儿写手的所思所想所感,都有其独特的认识作用和不修边饰的自然美。<br/>  一位老画家在参观一个少儿画展时曾不无感慨地认为,虽然这些儿童作品笔法稚嫩,但在这些作品当中体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值得推崇的。老画家的感叹使人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在人的社会化进程当中,或许能够得到很多宝贵的东西,但同时,也许一些更宝贵的东西将永远地丧失了。在少儿的心灵世界当中,会有很多成人无法想象和难以发现的思维空间,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进行开发和采掘。<br/>  幼稚是一种美,尤其是当其中包含着发自生命本真的想象,未曾被世俗功利污染过的心灵,特别是幼稚只是没有成熟而不是浅薄的时候。我们应重视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的每个阶段,更要尊重人们在每一个阶段的能力和价值。所以,针对低龄化写作这种现象,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加以支持和扶助。<br/>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谈到康德曾举过的一个例子:“我们对于摹仿夜莺的歌声完全逼真的人——确有这样的人——很快地就感到腻味,因为一发现唱的是人,这种歌声马上就显得讨厌。我们在里面所认识到的既不是自然的自由流露,又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一种巧戏法……这种音乐,例如夜莺的歌声,只有在从夜莺自己的生命源泉中不经意地自然流露出来,而同时又酷似人的情感的声音时,才能使人感到兴趣。”我觉得,少年写手的写作恰如夜莺的歌声,其中体现出的幼稚之美,不是技巧,而是生活的本源,对于成人世界来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和欣赏潜能,甚至可以说,它更像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面镜子,给成人世界认识和审视自己的机会。同时,它还能够展现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稍纵即逝的人类童年时代的创造能量和特有的美。尽管认识了解少儿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通过少儿写手的作品,应该是较有意味的一种,当然,如果对于写作者来说不是一种负担并且有趣的话。<br/>  如果说儿童写作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一双翅膀的话,那就让我们提供广阔的蓝天,让世界和生活由于这双翅膀的翱翔,而增加更多的色彩和欢愉。

文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需要少儿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与练达——文学神童哪里来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文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需要少儿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与练达——<br/> 文学神童哪里来<br/> 马相武<br/>  少年写作或文学神童的问世,本来都是大好事,但现在人们非议的或者羡慕的主要是它的超常状态,比如拿大部头的作品换得了什么名利加上升学等。还有看好这条捷径正在紧张行动的家长和孩子,当然也有某些别有用心的教师、媒体业者和出版商。这个问题或现象的形成有教育方面的因素,如创新和个性意识的培养,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拓,也有语言才能和文学写作才能的早期开发和价值评判方面的因素。但是,还有催生这一社会聚焦的复杂的文化和教育现象的社会心理动因。<br/>  我们衷心希望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充满无限生机的社会能够造就并保护和培养真正的文学神童。历史上有过炮制出来的文学神童,但是他们连同所有的鼓噪都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而流逝了。真正的文学神童自有其特定的主观素质因素和客观成才条件。他们只能以作品证明自己,或者是以后来成长为真正的作家的事实,即仍然是以杰作来证明自己。<br/>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少年作家,有的还名声显赫。但是,谨慎地看,其文学艺术价值到底有多大,这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不过,有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确认:名不符实和意义膨胀的情形是相当普遍的。时代的变迁为教育和文学、青少年成材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有相当一些投机者在把握这个机遇。我们还不能硬性排斥那些期期殷殷的家长和教师经常会做出来的拔苗助长的善事。即使这样,根据一个时期的观察,我们还是能够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文学神童现象作出评判:当代文学神童都要大打折扣;文学泡沫早晚会破灭;少年文学的繁盛景象需要缩水。<br/>  不过这里还是有必要提醒一下: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神童的桂冠。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曾经“不拘一格”地“降”下了一批神童。可如今回望:如此一个亿万大国,真的神童屈指可数,更不消说文学神童了。记得有的少年凭一本汉语儿童诗集,未经高考破格录取进了最高学府。文学神童今日何在?大洋彼岸,只是早已没了“神”的光环。<br/>  一般来说,文学神童是不平衡发展或非对称状态的,同时又要超常地早熟。这是因为文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需要少儿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与练达。对于神童乃至培育者或发现者,都要切记两个字:“健康”。也就是说,无论超常与否,他都应该健康成长,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或是文学上,乃至环境上。这个环境,当然包括培育者或发现者。由于信息传播和出版发表的便利,也由于市场培育机制和广告手段的成熟,而且社会更加鼓励和宽容个性和创新,现在发现或培育或炮制一个文学小天才即文学神童,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要容易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夜之间发现文学神童突然雨后春笋般地在我们的面前冒了出来的主要原因。为了不让一个真神童受到委屈,也不让一个假神童被利用来欺世盗名,心地善良而迫切的人们都应该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功学的角度,对其给予更多的真切关注,而不要以牺牲其健康成长或哗众取宠为代价。

以科学战胜非典 用艺术振奋精神 著名艺术家举行捐赠义演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以科学战胜非典 用艺术振奋精神<br/>  著名艺术家举行捐赠义演<br/>  本报讯 记者李舫报道:5月23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将一块象征270万元捐款的牌子交给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这代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诚挚的情谊和祝福。<br/>  应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的要求,并结合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1周年,文化部、中国文联在文化部机关大楼前联合举办著名艺术家声援抗击非典的捐赠义演活动,捐赠款项约270万元,捐赠绘画作品400余件。所有捐款捐物现场捐献给了卫生部声援抗击非典一线医护工作者和医疗单位。<br/>  在捐赠义演活动中,部分中青年画家还现场创作并捐赠了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部分艺术家表演了歌曲、器乐曲、京剧唱段、诗朗诵等节目,节目歌颂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歌颂了白衣战士、共产党员、各行各业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奋勇抗击非典的动人事迹,歌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休戚与共的伟大民族精神。艺术家们表示,最近一段时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被认为是新世纪人类所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灾难,引起了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医务工作者,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战胜非典。在这场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中,艺术工作者要坚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同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的抗击非典的勇士们站在一起,发挥艺术家的才能,支持抗击非典的斗争,用艺术家的歌声,用画笔,鼓舞人民群众勇气百倍地面对困难,战胜灾害,赞颂人民群众抗击非典的可歌可泣的事迹。<br/>  此次活动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共同举办。

让“神功”影视“消肿”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文事评点<br/><br/> 让“神功”影视“消肿”<br/>  这两年来,电视上武打“神功”电视剧特别多。要是这些影片都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倒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有些电视剧,从内容到形式大都大同小异、粗制滥造。比如影片故事情节发展,一般都跳不出这样一个模式:剧中主人公先是武艺超群、神功盖世、有才有貌、济世为怀,然后他们身边便会有一大群俊男美女主动追求投怀送抱,之后就演绎出一桩桩错综复杂、无头无绪、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br/>  电视有传播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责任,可以用影视展现的题材又太多太多,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非得老让这类毫无现实生活基础、对人又谈不上有丝毫教育意义的武打“神功”片充斥荧屏呢?再说,拍武打片比一般影片规模更宏大,场景设计更复杂,所需人员、道具更多,花销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有这么多经费,为什么就不能多拍摄一些来自群众、源于生活、反映时代潮流、讴歌社会新风的影视剧呢?那样不是既能使人放松身心调剂生活、又能受到教育感化吗?建议有关部门给这类武打“神功”影视剧“消肿”,让更多充满时代气息、大众普遍欢迎的电视节目走上前台。(郭登高 刘耸)

防非典短信慰人心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文事评点<br/><br/> 防非典短信慰人心<br/>  “防范非典要做到‘四勤三好’,即: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风,口罩戴得好、心态调整好、身体锻炼好。祝您健康!”这是我近日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相信有不少手机用户近段时间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息,“预防非典”、“远离非典”等提示语言和祝福目前成为流传最广的手机短信。与以往收到的“恭喜您手机号抽奖活动中了二等奖,请速来电咨询”、“发短信‘×××’到‘×××’订笑话、幽默”等,甚至一些黄色、低级内容的手机短信息相比,今天收到的这种提示语、祝福语的手机短信确实很慰藉人心。我建议,发送手机短信,特别是面向大众发送短信的单位或者个人,内容上应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假;多一点“实话实说”,少一点“话托儿”;多一点文化内涵,少一点庸俗消遣。(康育生)

2003年“六一”特别制作:《6·1故事》(图片)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2003年“六一”特别制作:《6·1故事》<br/>  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访谈节目《6·1故事》将于“六一”期间奉献给全国的少年儿童。<br/>  这台节目采用专题访谈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在新世纪健康成长、自强、自立的小公民风采。《6·1故事》将向观众们讲述感人的《非典小战士》、有趣的《环保小卫士》和生动的《红领巾小台长》等。通过镜头忠实的记录,引出“中国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儿童与世界儿童的交流”、“中国小公民的文明成长”和“中国儿童参与媒体”等4个话题。<br/>  该节目将于6月1日19时55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孔子故里文化产业日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孔子故里文化产业日<br/>  新华社济南5月27日电 文化味十足的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成为当地一大新亮点。<br/>  丰厚的传统文化给曲阜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挖掘整理丰厚的文化遗产,开发具有孔子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产品达300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曲阜三宝“尼山砚、楷木雕、三孔碑帖”成为其中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论语》、《四书五经》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大量出版印刷,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br/>  发展“节庆经济”是诠释曲阜文化的又一例证。从最初的“孔子故里游”到现在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每年都吸引众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依托“三孔”优势,曲阜还先后建起了孔子研究院、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故里园、孔子精华苑等富含孔子思想的观瞻景点,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br/>  曲阜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别开生面的开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2002年,来曲阜的海内外游客达359万多人次,社会旅游收入达8.7亿元。<br/> (董学清 刘一山)

忠诚,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br/><br/> 忠诚,写在我们的旗帜上<br/> 白守成<br/>  当汹涌的阴霾企图遮挡<br/>  太阳的光明<br/>  当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br/>  城市、乡村……<br/>  我们来了——<br/>  披一身白色铠甲<br/>  揣满腔火热赤诚<br/>  奔向没有硝烟的战场<br/>  忠诚,写在我们的旗帜上!<br/>  穿梭在恐惧与危险密布的病区<br/>  守护在生命与死神抗争的十字路口<br/>  以吉祥鸟的翩翩羽翼和天使挚爱的心灵<br/>  用我们高超的技术和崇高的责任<br/>  给孱弱的生命注入康复的强音<br/>  不惧艰难险阻<br/>  不畏病毒的伏兵<br/>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br/>  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br/>  谁没有膝下儿女<br/>  谁没有高堂双亲<br/>  谁不想枕入爱人的臂弯做个香甜的梦<br/>  谁不想拥着儿女柔情、人间天伦……<br/>  但疫情如火,使命神圣<br/>  请缨的战书飞成雪月的风景<br/>  我们筑起抗击非典的血肉长城<br/>  我们不愿意亲近死神<br/>  我们活着是为了别人<br/>  活得更好<br/>  要战斗就会有牺牲<br/>  一个战友倒下,千百个战友站起来<br/>  前仆后继有勇士<br/>  抗非前线当尖兵<br/>  一批批病人痊愈了<br/>  迷失的希望升起来<br/>  当折翅的苍鹰重新扶摇蓝天<br/>  当枯萎的蓓蕾重新含笑怒放<br/>  我们的心啊——<br/>  也像矫健的雄鹰感受<br/>  蓝天的高远<br/>  也像微笑的花朵装点<br/>  大地的黎明<br/>  忠诚,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明僖王陵完成主体维修工程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文化在线<br/><br/>  明僖王陵完成主体维修工程<br/>  新华社电 精美的地下王陵——四川明僖王陵在完成主体维修工程后,又恢复了昔日富丽堂皇的面貌。<br/>  明僖王陵修建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其主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第三代蜀王朱友壎,陵墓地宫于1979年被发现。其地宫规模宏大,全长31米,以砖、石、琉璃构件仿当年蜀王府(俗称成都皇城)修建,为三重殿、三进四合院布局,深处地下9米。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从2002年10月开始,四川首次对这座历经500多年的陵墓进行大规模维修。维修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包括修建陵墓地下排水系统、墓室棺床正位以及对墓室后殿屋顶、正殿顶部、中室厢房琉璃屋顶的全面修补内容。(附图片)<br/> 明僖王陵地下宫殿内经过防水、正位处理后的明僖王棺椁(苑坚)

歌曲《春风化雨》推出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文化在线<br/><br/> 歌曲《春风化雨》推出<br/>  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歌手陈思思近日推出歌颂白衣天使的公益歌曲《春风化雨》音乐电视,用歌声演绎真情,坚定人们抗击非典的决心、信心。这部旋律优美的音乐电视是由众多音乐人加班加点共同创作、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创意并录制完成的。(张月明)

《走向辉煌》编纂完成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文化在线<br/><br/> 《走向辉煌》编纂完成<br/>  《走向辉煌》是新华丛书编委会奉献给读者的21世纪系列文集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歌颂新时代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模范人物。文集分党的建设、教科文卫等部分。该书由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题写书名。(王金江)

《百岁将军孙毅》画册出版

第9版(文化新闻)<br/>专栏:文化在线<br/><br/> 《百岁将军孙毅》画册出版<br/>  一本以照片为主的画册《百岁将军孙毅》在孙毅将军百岁生日之际,由长城出版社出版。画册以我军历史为线索,涵盖了孙毅将军从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的红都瑞金、长征路上、抗日战场、华北解放、进京阅兵等过程。画册由孙毅的战友、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写序,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书名。<br/>  (赵勇田 鞠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