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导弹旅长刘启德
张选杰 董建昌
  当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身为导弹专家的他,以年龄最大的“学员”身份,成为某军事指挥学院在职“军事学研究生”;
  当大兴学习之风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时,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想到的又是:加快建设一支学习型部队,以高素质人才方阵,抢占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制高点。
  刘启德,二炮某导弹旅旅长。他以一名专家型指挥员的过硬素质,带领部队连续4年获得全军“军事训练一级旅”的殊荣,成为战略导弹部队公认的学习型、专家型领导干部。
  “善于学习的军队是最有希望的军队,善于学习的指挥员是最有实力、最有能力打胜仗的指挥员”
  6年前,刘启德由某导弹旅参谋长走上旅长岗位后考虑最多的是———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战略导弹部队的合格指挥员?
  一连几个夜晚,“长剑”与祖国,责任与使命,在他心中重叠。“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当专家型指挥员。”从那时起,刘启德就为自己的发展进行了定位。
  然而,成为一名战略导弹部队的专家型指挥员谈何容易。导弹专业涉及几十个学科,上百个专业方向。有人劝他:“老刘呀,你已是本专业里的‘技术通’,何必要和自己过不去。”
  “如果今天我和自己过得去,明天敌人就要和我过不去。”刘启德默记着一句话:一将无能,害死千军!
  从此,刘启德工作再忙,每天晚上也要抽出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自学。一天晚上,从阵地回来,刘启德一头钻进办公室,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5个多小时。深夜两点,熟睡中的党委秘书被从旅长房间传来的声音惊醒。他跑来一看,刘启德还坐在电脑前,一大堆专业资料撒落在地上。
  “怎么停电了?”刘启德的问话,使秘书大吃一惊:办公室灯火通明呀!原来是因为劳累过度,刘启德出现间歇性失明。
  几年来,刘启德记下了30多本专业学习笔记,收集整理了200多万字的资料。他组织编写的《某型弹武器合成训练实施细则》,撰写的《贴近导弹部队实际开展科技练兵》等十数项教程和20多篇军事学术文章,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这是一个让导弹专家叫“绝”的日子:宽大的多媒体教室里,电脑兀立,屏幕高悬,12名导弹专家组成的考核组一字摆开。在对某导弹旅进行年度军事考核后,考核组频频向刘启德发“难”。面对教授、专家的提问,刘启德从容应答,在4个轮回30多次提问中,无论是战术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无一把他难倒。
  “真是绝了!”考场里爆发出一阵接一阵掌声。
  骄阳似火,导弹实装训练在深山丛林紧张进行。突然,号手报告:“弹上设备出现故障!”面对突如其来的故障,大家一筹莫展。刘启德赶来,猫腰钻进弹体,不到10分钟,号手报告:“仪器显示正常,故障排除!”
  任旅长5年间,考场上有人同他“过招”,训练场上有人向他“叫板”,但却从没难倒过刘启德。娴熟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使刘启德成为部队公认的“导弹通”、“问不倒”、“难不住”的专家型指挥员。
  “学习型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战略思维,更要有带领部队改革创新的勇气”
  南国丛林,风和日丽。正在接受上级考核的官兵,按预案进行综合演习。突然,作战阵地上空响起导弹突袭警报。接着,又传来“某营受到打击”的消息。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意外情况,使官兵们手忙脚乱,在上级首长的注视下,演练以失败告终。
  旅党委会上,有的同志对刘启德不满了:“作为演习总导演,如果你自己不‘杀’出这些科目来,部队也不会丢这么大面子!”
  刘启德对大家说:“组训与考核主体不分,是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要突破这一‘瓶颈’,就必须打破训练的‘大锅饭’!”
  然而,刘启德主持的第一项改革“建立专业技术排行榜”方案刚刚出台,便在全旅“炸了锅”!有人说,方案与上级规定背道而驰;也有人说,此举是标新立异;甚至有人说,这是让大家难看,捞他自己的政绩。
  一个夏日,刘启德作为高中级领导干部,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参观学习“海尔”先进的管理经验。踩着金色的沙滩,“海尔”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效的工作方式,一幕幕浮现眼前……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超前的创新意识,“海尔”就不会有今天!刘启德握紧了拳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定要把训练改革进行下去。
  从青岛回来,深思熟虑的刘启德出台了以“公正公平、奖优罚劣、末位淘汰”为原则的干部骨干专业技术等级晋升考评制度。根据各自所在岗位,明确标准内容,每半年进行一次技术等级评定;考核成绩与晋升挂钩……
  考评制度实施当年,一名连队主官就在等级晋升中被降级,而另一名排长则被破格提拔到连长岗位。20多名技术尖子,每月享受到了技术津贴奖。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困扰部队多年的骨干“提不了、用不了、走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
  2001年,此项改革受到总部和二炮的肯定。不久,军委、总部颁发《军事训练与考核纲目》,明确提出“训考分离”的要求,使此举成为我军训练领域的一项历史性变革。
  尝到甜头的刘启德,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接着,政工、指挥、后勤干部被纳入等级晋升范围;在士官中引入“师父带徒弟”、“专业擂台赛”制度,推广“答辩式”和网上考核;筹建自动化数据库、训练软件开发室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部队训练质量得到大幅跃升。
  “学习型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瞄准部队战斗力标准,带出过硬的学习型部队”
  在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刘启德强烈地意识到,一定要尽快走“网络化、模拟化”训练之路。
  1999年,在刘启德的带领下,全旅官兵以超前的战略思维,研制出某型号导弹实装操作虚拟系统。接着,他们又研制开发出作战指挥、训练考核、发射模拟、测试仿真、计算机虚拟“五大系统”,使部队作战训练实现了“指挥信息化、训练模拟化、测试虚拟化、考核网络化”,完成了导弹训练由简单模拟向虚拟化模拟的跃升。
  为了提高官兵科技文化素质,带出过硬的学习型部队,一个大胆设想在刘启德脑海中形成:创办军营“士兵大学”,实现士官学历教育集中化、规范化、院校化,使广大官兵不出营门便能享受到系统的大学教育。
  这年9月,旅里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联合创办的“士兵大学”落户军营,160名优秀士官成为这所军营大学的首批学员。
  2002年金秋,在西安古城的一所军校里,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报告席上5名战士轮流讲演。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原本安排的一场报告会,增加到4场,还场场爆满。谁能想到,应邀登上大学讲台的这5名战士,都是来自“军营大学”的士官。
  “基层部队的士兵能登上大学的讲台!”刘启德欣慰地说:“人才,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石,更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保障呀!”
  大批复合型人才的迅速成长,给旅里军事训练注入勃勃生机:先后开发出5大类34套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了8大类50多套导弹专业理论、合成战术、首长机关训练等多媒体课件;部队每个专业和操作岗位都储备了3至5名过硬的导弹技术骨干;营连军政主官岗位互换率达到75%……
  近年来,刘启德所在旅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技术比武、科技练兵竞赛中,屡次夺得团体第一名。(附图片)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抗非典“急先锋”
昌家杰 许明辉 宁习源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侯金林教授,在抗击非典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先后收治非典患者159例,治愈出院112例(截至5月14日),被誉为抗击非典的“急先锋”,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近日,他所在科室和他本人分别被评为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今年1月,广东省的几家医院相继传来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和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他冒着危险,先后到收治首例非典患者的地区了解情况,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组织全科人员进行流行病学、病源学和临床诊治的集体攻关,摸索出了一套便捷、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他撰写了3篇临床研究论文,先后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其防治经验得到了国家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防治指导机构的肯定,并在广东省和全国广泛推广。
  作为全军和广东省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攻关临床组专家成员,侯金林教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先后12次往返北京、长春、长沙等地,会诊危重非典患者28例,为3000多名医务人员介绍非典防治知识。一天上午,他查完房,处理了两例危重患者,正在办公室打盹时,被通知中午乘1点钟的飞机到吉林会诊。因为科里有3名危重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晚上10时20分他又赶了回来。许多朋友劝他不要那么拼命,管好自己的病人就行了,他说:“让人们科学地认识非典,是医学专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爱心接力
  地处南海之滨的解放军第422医院赤坎分院,一群刚刚迈出校门,年仅十七八岁的小护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来到了福利院,好奇和同情使她们走近了这群失去了家庭和母爱的孤儿身边。孤儿们那一双双渴盼爱的眼睛,心灵深处对妈妈的呼唤,使姑娘们善良的心灵产生了强烈震撼。她们毅然担负起了“母亲”的责任,每人认养了几名孤儿,从此,护士姑娘们成了这群孩子的“未婚妈妈”。
  1、当了近10年“未婚妈妈”的何峰,如今也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贝贝,她更加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神圣。星期天,她带着贝贝来到福利院,让贝贝与这里的孩子认兄弟姐妹。
  2、这些被遗弃的孤儿,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妈妈”们知道,对这些孩子,心理上的抚慰比生活上的关爱更重要。10岁的国媛川因自己的身世和下肢残疾,显出比其他孩子过于沉寂的早熟。“妈妈”们找来张海迪、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书籍,鼓励他勇敢地面对人生。
  (梅正文 史春玉 梁燕 张树军摄影报道)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搏击非典展风采
——记三○二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护士长唐永红
胥金章 段志辉 翟启运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战斗中,众多白衣天使镇定、无畏、果敢,用爱心、智慧甚至生命,拯救患者于危难之中,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英雄风采。解放军302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护士长唐永红,就是这个战场上无数勇士中的一个。
  3月初,302医院收治第一例非典患者。唐永红凭借多年对传染病的护理经验,预感到这种疫病的传染性绝非一般。
  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个别护理人员有些不知所措。有个年轻护士搂着唐永红的肩膀说:“护士长,我心里好怕,好像做恶梦似的。”这时,唐永红以军人特有的豪情,对身边的护士们说:“别怕,有我在哩!”话语中透出刚强与自信,他轻松的表情给护士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为缓解护士们的紧张,她经常在排班表上写上一些鼓励护士们的话语:“各位小姐辛苦了,注意保重身体,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前救治任务非常艰苦,望多理解,多支持,多关心,多协助!”……
  在救治非典患者时,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工作最琐碎、感染机会最多的是护士们。唐永红经常提醒大家:面对传染性极强的非典,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只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身体状况、平和放松的心态,我们一定能够抵御和战胜非典。进入病区后的每一天,唐永红对身边所有医护人员上岗前的隔离着装都一一过目。对新调来的医生和护士,她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怎样穿脱隔离衣,直到她认为合格为止。
  唐永红与护士们一道,为非典患者输液打针、喂水喂饭、端屎倒尿,给危重患者翻身、叩背、更换被服、调节呼吸机,一进入病区就几乎没有停歇。从3月份以来,她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还经常替班加班,有时一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护士们不止一次心疼地对她说:“护士长,你不能这样,你是我们的主心骨,你要是病倒了,我们怎么办?”
  在唐永红的带领下,二病区的护士们你鼓励我,我支持你,手挽着手,一直坚守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正当唐永红全身心地投入抗非典战斗的时候,她在四川老家的母亲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她只好给家里人打了一个电话,说是正在执行特殊任务,不能回家看望母亲。4月初,医院领导考虑到她已在一线工作了近一个月,并出现了干咳、心率加快等症状,决定让她撤出去休假。然而,唐永红首先想到的是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和身边的战友,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安排。她还专门去做了血常规、肺部CT等检查,在确定身体状况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找到院领导说:“现在病房护理工作这么繁忙,一些病人病情还很危重,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怎能退下呢?”就这样,唐永红与她的战友们在抗非典一线,一直工作了55天。
  非典是一种特殊的疫病,患者往往因身边没有亲人陪伴,倍感孤独。为此,唐永红发起成立了“送温馨小组”,撰写了《致非典患者的信》,入院患者人手一份。她和护士们每天都要来到病床前询问病人需要什么?想吃什么?有什么烦恼?一一记录在案,及时帮助解决。每天下班后,她还拖着疲惫的身体,为病人购买新鲜水果,炖银耳莲子羹、熬鸡汤。一些患者感激地说:“我们患病是不幸的。可是能够遇到像唐永红这样的好护士,又是非常幸运的。”
  护士吕艳清在护理非典患者时被感染住院。4月26日,星期六,轮休的唐永红决定要为吕艳清上一天特护。她一走进吕艳清的病房,躺在病床上的吕艳清紧张而又激动地说:“护士长,我真有那么严重吗?”唐永红眼含热泪说:“哪里,平时你这么支持我,可是我没有照顾好你。现在你病倒了,我来给你上特护,还不应该吗?”唐永红不顾吕艳清的劝阻,从床上到床下,从柜里到柜外,从毛巾到袜子,把所有的衣物都整理了一遍。闲谈中,唐永红了解到吕艳清很惦念自己的女儿,就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她托人买了一个芭比娃娃和几本带拼音的科普丛书,送到吕艳清女儿的手中。第二天,吕艳清在病床上接到了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唐阿姨给我带来了礼物……”这时,电话这边的吕艳清早已泣不成声。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人心齐 泰山移
——武警某部一连官兵团结记事
史照栋 齐明宇 张东波
  武警某部一连近10年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夺得了150多项第一,先后6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评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谈到这些成绩,官兵们都说:“人心齐,泰山移!”
  一连历史上是个战功卓著的英雄连队。战争年代连队靠官兵团结打胜仗,和平时期他们又靠官兵团结推动连队全面建设。连队干部不当官长当兄长,时刻从细微处关心每一位战士。
  去年底,连队执行国防光缆施工任务。战士们在泥泞中挥汗如雨地开挖沟壕,每天下工时,鞋子都被汗水泥水浸得透湿。可是,第二天一早,战士们的鞋子总是干干爽爽。起初,大家没有在意,以为是室内温度高风干的。个中奥秘,后来被战士李应龙发现了。半夜里,小李起床小解,发现自己的鞋子不见了。透过夜光,他看见一个身影从宿舍闪出,朝锅炉房走去,便悄悄跟了过去。红红的炉火前,只见排长陈宪明正在把战士们的鞋子,一双双地摆放在铁丝做成的架子上烘烤着,炉火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庞。李应龙动情地对排长说:“排长,你也累了一天,快回去睡吧。要是在家里,这都是父母帮着干的事啊!”
  一连的干部说,战士的父母把自己的儿子交给部队,我们光注意照顾好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引导他们完成从老百姓到一名军人的转变。来自浙江湖州的战士陆文龙,父母是公司的老板,家产以百万计。入伍前,陆文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希望他考大学,他读到高二便辍学了;父母让他进厂学艺,他没干几天就嫌累撂挑子……2001年,父母把他送进了警营。入伍后的陆文龙依然故我。
  他嫌部队发的袜子洗起来麻烦,索性一次买来40多双,穿脏一双扔一双。排长找他谈话提出批评,他不以为然,还振振有词:“我这是用实际行动拉动消费……”
  陆文龙生日那天,在连里为他举行的生日聚会上,战友们送给他的是36双曾被他丢弃又被大伙儿捡回来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袜子。面对这特殊的“生日礼物”,陆文龙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终于有一天,陆文龙将父亲寄来的3000元零花钱又寄回家中,说自己已改掉了乱花钱的坏习惯。父母不大相信,决定到连队看个究竟。父亲一到连队,陆文龙接过父亲手中的包,迎进房间又是倒茶,又是端洗脸水。晚上临睡前,陆文龙还给父亲端来洗脚水,又给父亲洗袜子。父亲试探地递给他一支中华烟,陆文龙连忙摆手,说:“我真的戒烟了!”看着完全变了一个人的儿子,陆文龙父亲的眼睛湿润了。这年年底,陆文龙被评为“优秀士兵”。
  像陆文龙这样的事例在一连不止一个、两个。近两年间,连队收到的战士家长的感谢信180余封,封封表达了他们对部队的感激之情。
  在一连,战士们的聪明才智都能在连队建设中派上用场。近两年来,战士共为连队建设提出各种建议428条,绝大部分得到采纳。
  去年初,连队的宿舍楼建好后,由于资金短缺,营区综合治理不能按时进行。战士们听说后,联名上书:不要上级一分钱,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营区!他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苦干两个月,用捡来的废砖砌围墙380余米,盖猪圈16间,开垦菜地4亩,平整营院2000多平方米,为部队节约经费5万多元。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蓝鲸潜海谋打赢
——海军潜艇学院教学改革纪实
樊平 刘萍 苏银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的授课手段,滚瓜烂熟的教案课本,转眼间就要废掉。一连串的变革,向旧的教学模式冲击。
  百余问题:敲响警示钟
  随着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潜艇部队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潜艇人才的海军潜艇学院,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适应部队的需要?院党委通过比较、论证、思索,思路确定:到潜艇部队一线找答案!
  仅两年时间,学院就组织了6000余人次到院外参观见学,先后派出20多支教员小分队到部队调研。一份《潜艇部队对我院教学训练提出的107个问题》的调研报告,摆到了学院党委议事桌上。学院党委“一班人”连续数日认真分析了这些问题,很快达成共识:潜艇学院的使命,必须着眼部队的需要,教为战、学为战、研为战,一切为打赢。
  然而,一项改革的孕育与实施,总是伴随着激烈的思想碰撞。学院现有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包含着几代人的汗水与心血,如今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感情上难以割舍;教学改革一启动,教材、人才、器材等需重新构建,会不会冲击正常的教学工作?另外,教学改革万一有闪失,怎样向部队交代?
  对此,学院党委“一班人”明白:改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只有牺牲某些局部的眼前利益,才能换取整体的长远利益。最终,在潜艇学院发展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铿锵有力的棋子——以部队战斗力为牵引,新一轮教学改革启动了。
  席卷“围城”:涤荡旧模式
  风鼓帆扬。潜艇学院的“教育训练一体化”改革之舟已经起航。“能否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要求”成了衡量改革得失的“尺子”。拿起这把尺子,学院对以往教学中所熟悉、所习惯的一切进行了严格的审视,对覆盖全院的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过“筛子”,凡是经不起这把尺子检验的,都被毫不留情地列为改革的对象。三尺讲台首先受到冲击,平静的课堂涌起巨浪。一门“航行训练组织”课,以往课堂上按照书本抽象的理论一讲而过,航行中活生生的具体组织方法却被忽略,而这却是艇员上艇后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坎。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新的教学思路一明确,大量的实操内容添加到课堂上:码头部署操练组织方法;带缆、抛锚、照明以及液压失灵、损害管制等综合训练;训练效益分析、操演……从而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旧模式,探索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经对毕业学员跟踪调查,这样锻造的学员上艇后短时间内就能独立值更。
  打破“壁垒”:下活一盘棋
  去年,在改革迈出有力的步伐后,学院收到了一封由4名潜艇初级指挥专业毕业学员联名写来的信:我们辛辛苦苦读了4年书,上艇后却发现无从下手,请学院帮我们找找“症结”。
  其实,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也正是学院党委“一班人”苦苦思索的。潜艇学院培养的是能够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高素质指挥官。而过去教员们像钻头一样,在本专业狭窄的岩石上深钻,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开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上艇后,要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各门专业迅速形成“链接”,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找到“症结”,就要对症下药。很快,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作战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综合研练”成为教学的主导。
  “综合研练”把提高潜艇作战能力放在首位,突出潜艇战斗编队等内容,突出潜艇新装备战术运用和适度超前教育,突出潜艇新型指控系统和新武器装备战斗使用方法,突出新型操艇系统操纵理论和方法的讲解。
  这样,学员不出教室,就能以“虚拟”临战状态去感悟、去思考、去演绎未来海战的拼杀技能和对付强敌的战斗行动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