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抗击非典中锤炼伟大的民族精神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2003年的春天,肆虐的非典型肺炎病魔,向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发起了挑战。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考验着中国人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锤炼着民族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抗击非典,奏响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壮歌。这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安危相易,祸福相倚。抗击非典,是严峻考验也是锤炼民族精神的契机
  多难兴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灾害。唯有那些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天灾人祸的民族,才能培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唯有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才堪称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远的不讲,就以中国近代历史来说。1840年以后,随着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在反压迫、反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反抗压迫、维新图强、自强不息、爱国救亡等革命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发动武装起义,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铁流万里奏凯歌,形成了“长征精神”。
  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并形成了“延安精神”。
  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并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诞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2003年春天,非典病魔袭来,短短几个月,我国内地26个省区受到侵袭。面对这场灾难,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医护、科研人员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广泛动员起来,紧急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中。从亲临一线深入调研、果断决策、沉着应对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从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从披荆斩棘、奋力攻关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从临危不惧、抗击病魔的人民群众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看到了中华民族正在实践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的精神。
  灾难临头,我们无可回避;病魔当道,我们没有退路。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能考验和锤炼我们的民族精神。越是艰难越向前,这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曾无数次经历种种巨大的灾难,然而,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没能让中华民族屈服,反而铸就了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这种伟大民族精神,洪水冲不垮,大火烧不毁,外侮何足惧,瘟神奈我何!
  人类进步发展的必然长链是由一个个曲折偶然的环节联结而成的。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承接历史长链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身上。这是无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我们培育和锤炼民族精神的好时机。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族精神,在锤炼中愈加坚强
  抗击非典的斗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锤炼。
  这是一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锤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
  这是一次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大锤炼。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患病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满腔热情的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
  这是一次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大锤炼。全国人民坚定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坚决同病魔斗争到底。
  正是通过这样的锤炼,民族精神进入中华儿女的头脑里,落实在人民群众的行动上。人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理解和支持政府采取的各项防治措施;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有较好的医疗技术条件,有军民合作,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人们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做好防治非典的各项工作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和应尽义务,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人们满腔热情地对待非典患者,没有疏远和歧视他们;对疑似隔离人员工作耐心,晓之以理;对患者家属、亲友做好思想工作。人们正确对待非典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暂时困难和影响,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立足各自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防治非典斗争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践说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一种历史沉淀,又有一个培育锤炼的过程。只有自觉锤炼,才能使民族精神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素质,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继承创新,与时俱进。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放射着新的光华
  在抗击非典这场战斗中,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在新的实践中锤炼着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又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科学精神。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以冲锋的姿态,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目前,在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的布置下,我国科技界已打响了向非典进攻的全面战役。用科学战胜非典,既包括实验室里的攻关,也包括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提高。
  亿万人民经受了一次科学精神的洗礼。理智应对,科学防治,正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科学精神一旦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它所孕育的必然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法治精神。在抗击非典战斗中,党和政府一方面依靠科学来争取抗击非典的最后胜利;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规或者通过紧急制定条例法规来确保防治非典不留死角。
  由于非典是一种新型的传染病,针对在抗非典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和政府果断采取对策,及时修改、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5月12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实施;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依靠法律,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人民群众自觉遵纪守法,抗击非典斗争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民主精神。非典这场灾难,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透明度日趋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广泛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在疫情已经出现,并且开始呈蔓延趋势之时,党中央一再严令各地政府,要如实向公众报告疫情,任何单位不得缓报、瞒报和漏报,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了果断措施。
  人们高兴地看到,面对非典的肆虐,党和政府处变不惊,发扬民主,依法行事,审慎应对,决策及时,信息公开,措施有效。一个面向世界,开明开放,务实高效,坦诚负责的中央领导集体,展示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良好形象。“五一”期间,北京市统计局信息咨询中心随机抽取1800位市民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91.3%的市民对于政府发布非典信息的透明度,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对于“目前政府发布的非典信息能否满足您对非典信息的需求”这一问题,表示“能满足”和“基本满足”的市民比例为94.5%。调查中,被调查市民都拥护政府抗击非典的一系列措施,其中99.9%的市民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
  ——公共意识。面对与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的非典疫病的挑战,中华儿女的公共意识大大增强,纷纷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以主动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以争当文明公民的标准积极参与抗击非典的斗争。
  经历了抗击非典的斗争,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北京的大学生在网上热谈疫情当前回乡与否的责任与权利之辩;上海刚被解除隔离的年轻人感叹:在守望相助的日子里,第一次发现彼此这么团结;香港同胞手拿大陆同胞送来的抗非典物资,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血浓于水的真切涵义。更多的人开始反省以前的某些生活方式:我们是否过于亏欠了大自然、亏欠了亲情、亏欠了我们对公共事务的责任?这些社会现象,折射出人们的公共意识正在大大提高。
  ——开放意识。为有效防治非典,中国积极开展地区间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防治非典,表明中国正在全面向世界开放,而向世界全面开放的中华民族,也正在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的时代呼唤着民族精神,新的实践孕育和催生着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突出表现的这些方面,既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精神,也展现出21世纪新时代的特点和风采,丰富和发展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运筹帷幄,亲临一线。锤炼民族精神,靠党中央引领
  一位大学生在《隔离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挺拔的栋梁和刚直的脊梁,就是党中央!
  非典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后,立刻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为此召开专门会议,提出了“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总体要求。国务院也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防治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都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保证夺取这场防治非典斗争的胜利。
  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为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科技支持,坚决打赢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中组部、中宣部也都发出通知,强调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为防治非典斗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深入疫病防治第一线,督促检查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其心切切,其意拳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之情。
  中央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抗击非典斗争的实践证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必须通过代表这个民族的核心集团——先进政党尽心尽职地发动和组织,高瞻远瞩地倡导和引领,坚持不懈地躬行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全国抗击非典这个时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不仅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锤炼民族精神,党员干部做楷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至关紧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组成的组织严密、步调一致的战斗集体,历来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实际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全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
  危难时刻,考验重重。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病毒,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人们又见到那亲切的身影——共产党人;危难中大家又听到那熟悉的名字——共产党员。从总书记到普通党员,从党中央、各级党委到党的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如擎天巨柱,绘就了领导亿万人民抗击非典的恢弘画卷。
  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活跃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一些医护人员,胸前佩带着一枚徽章,图案是一面鲜艳的党旗和“共产党员”四个字。不只是一个中日友好医院,在整个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冲在最前面、站在最险处的,是共产党员。“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当安与危、生与死的选择摆在面前时,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顽强奋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抗击非典的核心支柱,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尽管我看不清他们的脸庞,可我看得见他们胸前的徽章,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党员形象!”这是一名康复出院患者的由衷之言,也是亿万人民对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共产党员的最高礼赞。
  榜样感召世人,模范凝聚力量。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以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感染了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激发起全民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
  “在日常工作中,你也许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员,但是在困难的时候,不用说,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我认识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京同仁医院21岁的护士徐雪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医院隔离区10天的所见所闻,让她深受感动,一份满含真情的入党申请书递到了医院党组织手里。北京佑安医院,短短一个月,23位医护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救治非典患者的12名普通青年医护人员,在身边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们的带领和感召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救护任务,还带着对党更加深切的认识与崇敬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人民的利益,危险关头不怕牺牲、挺身而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宗旨、性质和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精神,不仅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久经锻炼和考验的先锋队组织,而且明确显示了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核心作用,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是锤炼民族精神的楷模,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核心力量。
  * * *    *
灾难总会过去,但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锤炼出来的伟大精神将会永存。胡锦涛同志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防治非典斗争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并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有了这种精神,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任何压力都压不垮我们。万众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夺取防治疫病和经济建设双胜利,需要这种精神;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需要这种精神;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在抗击非典的斗争实践中,共铸伟大的民族精神,让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进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执笔:黄宏季明)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放手”与“放权”
刘迎海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论述,深刻说明了“放手”是鼓励人们干事业、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的必要条件。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放手”就意味着要敢于和善于“放权”。
  放手,其基本含义是解除顾虑或限制。放手是放权的前提和基础,放权是放手的延伸和深化。管理学家这样说过:在你把整个的事情托付给对方的同时,要交付足够的权力,让他做必要的决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却不敢或不善于放权。这样,常常会束缚下属的手脚。比如:不敢放权,怕放权之后影响自己的权威,怕下级有了权力后不听招呼,怕下属干不好或不能胜任工作;不会放权,不知道权力该如何科学地、合理地下放,没有掌握放权的方法、原则、时机等。
  放权有利于提高领导工作效率。善于放手是调动积极性和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善于放权体现着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领导水平、领导能力。毛泽东同志曾说,领导的主要职责是出主意、用干部。在现代社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干部如果整天忙碌于各种具体事务,那就很难忙到点子上。通过放权,把一些事情交给下属去做,就可以腾出手来抓大事、谋全局、定方向。对这方面的问题,列宁也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员直到现在还不很善于领会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真正任务:不是要“亲手”包办“一切”,这样就会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一事无成。领导干部善于放权,就是使用了“分身术”,把一些权力下放给下属,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多出成果,多出成绩。
  放权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领导干部调动下属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有很多,科学地放权是其中之一。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把得到领导的放权作为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信任。领导干部如果善于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信任他们,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工作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领导决策的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放权,凡事自己不出面就不放心,整天忙于琐碎事务,结果不但自己整天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没有精力抓大事,而且容易造成下属出现被动懈怠、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等现象。
  放权可以弥补领导干部自身能力的不足。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事务纷繁复杂,领导者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事事在行。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结合实际,善于放权,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就可以避免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有可能给工作带来的被动和失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放权是自身能力的延伸和扩大。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战胜强敌项羽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做到科学、合理地放手与放权,是一门学问。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不是放弃责任、降低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领导干部既要有坦荡的胸怀,又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凡事出于公心,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用在促进单位建设和发展上,才能正确看待权力,既能够放手,更舍得放权;认真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掌握有关的原则、要求和办法,放手和放权才能放到点子上,既不违反政策规定和办事程序,又有利于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凝聚人心、排除万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抗击非典与弘扬民族精神”座谈会综述
高航 祝颖 张伟红
  5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社科联联合召开“抗击非典与弘扬民族精神”座谈会。来自相关学科的理论工作者以及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抗击非典斗争的实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等进行了研讨。
  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力量
  与会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严峻考验面前,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和提升。我们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措施果断、指挥若定,有力控制疫情蔓延的行动上,从那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日夜奋战在救死扶伤和科研第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身上,从各行各业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群防群控、抗击非典的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崇高的精神品格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越是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越是在风口浪尖的关键时刻,越需要激发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其强大的力量把中华儿女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抗非典斗争的实践展示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与会者指出,民族精神在民族面临严峻考验时期得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非典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灾难,同时也检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的斗争实践,从不同层面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危难时刻,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投入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迸发出夺目的光辉,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危难面前,大局至上。全国各地踊跃支援首都、支援兄弟省市区,体现了良好的整体意识和大局精神。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怀着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斗争到底。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精神。
  舍身忘我,无私奉献。面对危难,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严峻考验。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挺身而出,不辱使命。许多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一批后继者又义无反顾地顶上去。他们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楷模。
  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在抗击非典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个社会成员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许多人在危险中选择的是国家利益,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看得高于一切,把挽救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当作自己的天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人们身上生动体现,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
  依靠法律,尊重科学。抗击非典是一场硬仗,既要依靠法律,又要尊重科学。依靠法律,就是运用法律手段,组织、调动、指导和约束人们同非典作斗争的活动。尊重科学则是使国家和民族面对灾难临危不乱的制胜法宝。疫病当前,要尊重科学规律,弘扬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方法,依靠科学手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社会。
  与会者一致认为,抗击非典的战斗仍在继续。只要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发挥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