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布什减税之战赢得悬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23日,美国新的减税法案终于有了结果。副总统切尼作为参院议长,在参院表决中投下关键一票,以51对50向新法案开了绿灯。此前,国会众议院以231对200票顺利通过这一法案。美国有媒体称,这个3300亿美元的减税案虽然离布什总统今年初建议的7260亿美元的目标相差甚远,但仍然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减税案,不能不说是“布什的一次胜利”。
  根据新的减税法案,在未来10年内将减税3300亿美元,另外有200亿美元用于对各州财政资助,新法案将于2008年失效。具体减税项目中主要有几个亮点:1.红利税将从38.6%降到15%,最高一档的资本增值税则从20%降到15%;2.增加对有孩子家庭的税收优惠,对每个17岁以下的孩子的减税优惠从600美元增长到1000美元;3.大幅减轻“婚姻惩罚税”,比如:对结婚家庭优惠的10%税率规定的第一笔收入从1.2万美元增加到了1.4万美元;4.对各个税档都有削减。对高收入者38.6%的税率降至35%,35%降至33%,30%降至28%,27%降至25%。最低的两个税档15%和10%则是扩大了适用范围,对低收入阶层原来2006年才开始执行的减税措施提前到2003年执行,等等。
  从各方面综合来看,这一新法案是布什以极高的威望所赢得的。其实,自今年1月份布什提出高达7260亿美元的减税案后,在社会各阶层并不是十分受拥护。民主党议员对减税建议猛批痛骂不说,共和党内部的温和派议员也不买布什的账,对减税造成急速上升的联邦赤字表示极大的担忧。4个多月来,国会两院的两党议员提出了种种方案并进行修改,围绕减税问题可谓“打得是头破血流”。再从全社会角度来看,美国老百姓对减税也不是十分支持。《华尔街日报》和全国广播公司22日进行的最新民意测验显示,美国公众中只有29%的人相信“减税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最好方法”,而64%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应该还有更好的途径。美国德勤会计行在前不久的一次调查中也发现,几乎没有哪一家公司的高层主管认为减少红利税会对企业经营或是美国经济有所帮助。但是,布什还是充分利用其个人威望,力主推行减税。
  这一法案是布什政府灵活应变战略而催生的结果。对于减税案本身,布什是一让再让。最早,布什要求的是7260亿,后来又说不能少于5500亿,接着又是3800亿,最后3300亿也能同意了。布什在许多重大决策上向来显得极其的“古板”,可在减税案中却表示出了极大的“能屈能伸”,这是确保法案没有搁浅的重要原因。
  这一法案是布什政府强大公关攻势的成果。为了改变部分共和党参议员的“顽固立场”,布什亲自到那些议员的家乡州游说,动员当地民众力劝他们的代表“走向正路”。参众两院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对法案最后文本进行激烈讨价还价不说,直到21日至22日,布什还派副总统切尼出马,前往国会山向“问题议员”做工作。
  对于新法案的通过,布什大加称赞。他说,“国会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迈出了重大的一步”。民主党人则称这一法案“是美国富人和权贵对联邦国库的一次可耻的掠夺”。参院民主党领袖达施勒说,“共和党人的法案长期来看是造成失业,它是通过消耗社会安全信贷基金,从而大大不利于中下阶层,而让少数特权阶层攫取了巨大的减税利益”。
  多数经济专家认为,新法案2003财政年度将减税610亿美元,2004年度将减税1490亿美元。无论如何都会对美国经济走向全面复苏产生提振作用。但也有专家表示,布什的减税法案长期来看,对美国经济将会造成种种危害,至于短期内能否见效,也只有走着瞧。如果明年初之前,美国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势头,布什不只赢得减税战,也会赢得大选之战。可如果经济发展不见改善,布什再干4年的梦想就产生了疑问。《华盛顿邮报》一篇署名文章说得一针见血:“布什的命运与经济捆到了一起”。(本报华盛顿5月23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愿阿中友谊乘风破浪
本报记者 黄培昭
  5月25日是中国和阿曼建交25周年纪念日。日前,阿曼驻华大使阿卜杜拉·扎希尔·侯斯尼(见图)欣然在北京接受了记者专访。
  侯斯尼深情地说:“阿曼与中国虽远隔万里,但两国人民的交往却源远流长,重山瀚海都隔不断双方的友谊。‘苏哈尔’号航船就是这一友谊的生动写照!”
  史载,阿曼的造船业和海上贸易早就闻名于世,其船队是世界远洋航海史上最早的船队之一。他们的船队曾到中国,尤其在唐宋时期,不少阿曼商人乘船来到广州等地经商。因此,中国人很早对阿曼也有所了解。《后汉书》是第一部提及“阿蛮”(阿曼)的史籍。此后,中国同阿曼的交往增加,对阿曼的文献记载越来越多。明朝初年,郑和多次下西洋,几次驶临阿曼的沿海城市。
  侯斯尼所说的“苏哈尔”号航船便是阿中海上交往友谊的佳话。苏哈尔本是阿曼北部的美丽海滨城市,历史上曾是中阿海上往来的重要枢纽,有“通向中国门户”的美誉。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航海家奥贝达驾驶一艘双桅木船,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途中历经惊涛骇浪和艰难困苦,辗转颠簸两年后抵达广州。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描写海上冒险家辛巴达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欧贝德的亲身经历。1980年,为纪念先辈远航中国的壮举,阿曼政府决定依照奥贝达时期的样式,建造一艘名为“苏哈尔”号的仿古木船,沿着先人的航迹再访中国。经7个半月的劈波斩浪,“苏哈尔”号顺利抵达目的地广州。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这一盛事,曾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并立碑纪念。
  侯斯尼说,阿曼和中国1978年5月25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近年来,两国友谊大树,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培育下茁壮成长。近3年来,阿中两国贸易额迅速发展。去年两国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双方的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已获得在阿曼大规模投资开采石油的许可。侯斯尼希望中国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阿曼市场上获得成功。
  侯斯尼大使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表赞赏。他特别提到,中国正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相信在新一代领导人的有力领导下,中国人民定将降服这一病魔。
  临别,侯斯尼祝愿阿中友好关系像“苏哈尔”号航船,继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追查疯牛病源
  据新华社渥太华5月24日电(记者胡光耀)据加拿大媒体24日报道,自加拿大农业部20日宣布西部的艾伯塔省发现一例疯牛病以来,加拿大有关方面已强行隔离13
  个牧场,以全面追查疯牛病的来源。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的官员说,对疯牛病来源进行追查的范围已从艾伯塔省和萨斯克彻温省扩大到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目前在被强行隔离的牧场中,艾伯塔省有8个,萨斯克彻温省2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3个。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将出资修复伊拉克博物馆
  据新华社巴格达5月24日电(记者梁有昶、马晓霖)据美英联军电台24日报道,美国将提供一笔总额为200万美元的资金,用以修复和保护伊拉克主要的博物馆以及一些著名的考古地点。
  报道说,美国将利用这笔资金成立一个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整理出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盗文物的清单,并把被盗文物的照片在因特网上公布,以便追查其下落。联军还呼吁了解文物被盗情况的人主动向当局汇报。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逐步恢复地震破坏基础设施
  据新华社阿尔及尔5月25日电(记者徐东华)阿尔及利亚政府各部门近日采取各项措施,正在逐步恢复被地震破坏的阿北部地区的公路、桥梁、电力、供水、煤气和通信等基础设施。
  根据阿公共工程部25日提供的消息,这次地震造成公路桥梁的损失高达26亿第纳尔(约合3250万美元),特别是重灾区阿尔及尔市和布米尔达斯省的公路破坏严重,出现多处裂缝。经过这几天抢修和设置临时通道,目前交通基本恢复,可以确保救灾设备和物资运抵灾区。
  阿国家电力和煤气公司当天也宣布,灾区的电力恢复已经达到3/4,尚未恢复的地区处于重灾区的偏僻地方。此外,在灾区17个煤气供应区中,有16个恢复了煤气供应。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反恐商店走时运
朱梦魁
  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有一架民航客机因技术故障曾在纽约城上空低飞盘旋,立即引起市民的极大恐慌。事后,民航公司赶紧说明缘由并表示歉意。尽管事出偶然,但从中可以看出,“9·11”事件虽然已成历史,但人们内心对恐怖活动的惊恐仍挥之不去。
  “9·11”事件后,美军虽然打垮了塔利班,却让“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溜了,阿富汗战争的结局就像夹生饭。一年多来,“基地”组织表面上偃旗息鼓,暗中却在重新部署,据说已潜入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改变了一个所谓“邪恶国家”的政权,但并未真正消除对美国的威胁。赤裸的单边主义和典型的双重标准又捅了中东的马蜂窝,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犹如野火后的春草。伊拉克战后,中东的热点更热,恐怖活动又卷土重来。5月中旬以来,一度沉寂的恐怖活动沉渣泛起,从海湾到北非,针对美国和西方的恐怖袭击事件接二连三。“基地”组织日前甚至警告,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惊世之举”。
  扑朔迷离的恐怖活动令美国的安全和反恐部门顾此失彼,也让美国国内气氛紧张,到处风声鹤唳。“9·11”事件之后,人们见识了什么叫“不对称战争”,什么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纽约人更领教了难以预料的恐怖活动的厉害。在美国,如何防范恐怖活动不只是政府操心,就连老百姓也不敢大意。在反恐咨询和反恐商品双双走俏的美国社会,开办反恐商店和经营民间反恐培训等,成了既时髦又赢利的买卖。纽约曼哈顿区有两名退休的反恐专家弗雷德里克和哈菲,两人认定美国社会的反恐需求能让商家发大财。“9·11”事件之后,他们在倒塌的世贸中心附近的街区开了一家反恐用品商店,取了一个给人信心的店名———“美国更安全”,出售电子监视器、报警装置、各式长短枪支、家用防生化服装和面罩,还有除菌消毒的各类器具,几乎应有尽有。
  时下,在美国各大城市,特别是在纽约,此类的反恐用品商店应运而生,招揽花样极富煽动性和说服力。这些商店以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能让顾客心旌摇动:“你看哪种办法更好:让政府来保护你免遭恐怖袭击,还是你自己保护你自己和你的家人?”“是的,尽管政府已投巨资反恐,可为什么你不自己亲身防卫呢?”“你的邻居已经购置了各种防卫器具,你还等什么?难道你不像邻居那样爱护家庭吗?”而“美国更安全”反恐商店的广告词则更加诱人和直截了当:“这里是你安全的绿洲”;“本店可以给你安全感!”面对这样的煽情和鼓动,美国有财力的家庭势必要增加反恐开支。另一方面,从中也可见那些在反恐商机中淘金者的机敏与狡黠。
  基于人们对恐怖活动的心理恐惧,以及对反恐斗争长期性的认识,致使美国举国防范,大至国家要害部门、公共设施,小至家庭和个人。只要人们感到恐怖主义威胁存在,并随时都有发生恐怖袭击的危险,那么反恐商品的生意就不会清淡。用那些反恐用品店店主的话说,“我们并非危言耸听吓唬人,而是要让人们武装和防备起来,做到有备无患。”针对美国社会各式各样的反恐需求,反恐商店一般都雇佣有高学历者和专业人士。在经营商品的同时,这些商店还承接个人和单位的反恐咨询和反恐培训等业务。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政府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美国人这种“反恐得靠自己”的理念,令那些做反恐生意的商家一时间财源滚滚。
  今年年初,美国政府决定拨出1000亿美元用作国内的年度反恐预算,其中400亿元给国土安全部,用来保护桥梁、机场和重要公共设施;还有200亿美元的款项用来增设监狱,以备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其余的给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用作搜集情报和监控在美的穆斯林等族群的活动等。伊拉克战后,随着国际间针对美国和西方的恐怖活动的增加,美国再度提高了国内警戒的级别。作为纽约“美国更安全”反恐商店合伙人之一的哈菲博士,最近出版了他的新著《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此书论述了当前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在反恐战争看不到尽头的未来,美国究竟会更危险还是会更安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