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推测终于被科学研究的成果所证实:非典病毒源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面对这一事实,人们应该深醒——
科学对待野生动物
本报记者 赵永新
  我国的科学家近日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与非典病毒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在事实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野生动物?
  可怕的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身的行为
  “非典病毒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其罪不在野生动物,而在于人类自身的‘入侵’行为。”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解焱博士指出,“本来,野生动物生活在与人类相对隔绝的野外,如果人类不去侵犯它们的领地,两者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而事实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肆无忌惮地闯入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计后果地捕杀、贩运、吃食野生动物,终于引火烧身,导致了非典肆虐这一史无前例的灾难。因此,我们不应去责难、讨伐野生动物,而应该检讨、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中科院动物所首席研究员蒋志刚认为,对于非典病毒源自野生动物这一事实,人们不必恐慌,更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仇视甚至灭绝那些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一方面,只要人类不与它们密切接触,病毒就很难传播给人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像一张环环相扣的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生态链的断裂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
  根据科研人员了解的情况看,广东的非典初发病例中有一些从事餐饮业的人员,广西的非典初发病例中,也有部分人是来往于广东等地的野生动物贩子。因此,有识之士呼吁,人们必须吸取教训,停止捕杀、经营和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多管齐下,坚决刹住猎食野生动物的歪风
  近年来,滥食野生动物活动猖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21个大中城市中,有近一半的餐厅在经营野生动物菜肴,46.2%的城市居民吃过野生动物,2.7%的人经常吃野生动物。就在5月12日这一天,广州白云机场就从国内抵达的3个航班中查扣了1万多只野生动物!
  猎食野生动物之风为何屡禁不止?专家们认为,这说明我们在法律和监管上存在严重漏洞,必须多管齐下,采取更严格、更有效的手段予以打击:
  尽快对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有效。香港人大代表朱幼麟认为,必须把“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明确写进法律,对食用者依法严惩。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指出,修订应着眼于杜绝我国少数消费者和某些行业“吃、用、养”野生动物的陋习;扩大野生动物保护范围,明令禁止商业或“利用”目的捕猎任何种类的野生动物;禁绝任何种类的野生动物(活体、死体)及其制品进入市场;在餐馆中禁止以任何种类的野生动物做成食品供顾客消费。
  调查显示,我国尚有超过一半的民众不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与现状,1/3强的人居然没听说过已经实施了10多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因此,必须加大保护野生动物有关常识和法律的宣传力度,使捕杀食用野生动物者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专家们认为,除了非典病毒,野生动物身上还可能存在其他病毒。如果猎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很难保证不再发生类似非典的传染病。
  爱护野生动物必须讲科学,要与之保持适当距离
  惟有了解,才能爱护;惟有爱护,才能拯救。在远离大自然的城市中,动物园在帮助市民了解野生动物、唤醒保护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指出,近年来,在动物园的经营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招徕顾客,一些动物园,特别是那些新建的所谓“野生动物园”,利用游客的好奇心理,打出了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的招牌,让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嬉戏,甚至让游客与豹子、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合影留念”。“要知道,野生动物之所以不同于家养动物,就在于其野性。而鼓吹与之‘亲密接触’,不仅给疾病传播带来隐患,而且加剧了野生动物的退化。”张金国介绍说,那些乖乖地与游客“合影”的老虎、豹子,至少经过了几年的人工驯化,已经是野性全失,变成“家猫家狗”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我国首次成功运用组播视频技术
  本报讯 记者杨健报道:日前,教育部高校防治非典科技攻关视频会议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成功地在全国8个城市17个单位同时举行。这是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视频组播技术在我国首次成功应用。
  “全国教育应急视频会议系统”于4月下旬紧急启动,为教育系统阻击非典提供了先进、实用、低廉信息交流平台。专家介绍,会议期间,图像清晰稳定,操作简便。与其他视频会议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超强的交互能力,任何一个会场都可以显示所有会场的图像并成为大会中心,进行自由讨论。只要有充足的带宽,该系统可以支持上百个会场同时举行会议。而目前使用较多的一般视频会议系统,只能同时支持4个会场显示,且相关配套设施价格昂贵。而传统的电视电话会议,不仅通信费用高,且多是单点传播。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5月25日,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北京市石景山区在鲁谷小区举办了一个“学习型家庭活动日”绘画活动,吸引了小区内的30多个家庭参加。本报记者 刘龙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北师大教学科研防抗非典两手抓
  本报讯 非典疫情发生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不停课、不停岗,一手抓防控非典,一手抓教学、科研,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师大根据疫情发展状况和学校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改变了教学方式,在做好保护措施前提下规范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任课教师采取分批轮班方法授课并适当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室通风、定时消毒、教室空座位率达到50%,并尽可能减少学生与教师近距离接触的条件下,按原课程表安排的时间、教室进行教学。
  各院系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教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除外请教师的课程暂停改为自习外,其他课程照常进行,学校还为住在青年公寓和塔2楼的同学配置了电视机,为学生购买了DVD机,供大家观摩学习影片。数学系授课时将大班分为小班、将单时段改为多时段,同时将上课的教室尽量安排在大教室,在以上基础上,数学系36门专业课无一停课,其中有34门进行课堂教学。
  学校的科研工作者在积极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坚守岗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北师大已经组织申报教育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非典防治与减灾综合研究项目有10项,承担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都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工作着。
  北师大注意发挥心理学科优势,指导师生和群众应对非典。学校成立了“心理应急干预中心”。4月29日开通咨询电话后,每天都有近百人次打电话咨询。(立波)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高考热线

以平常心迎接“非常高考”
范春生 田丹
  开栏的话
  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与往年不同,2003年高考不仅比往年提前一个月,而且正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非典的关键时刻,许多读者十分关注高考的各种信息。本报从今天起开辟《高考热线》专栏,围绕今年高考各阶段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读者解疑释惑,及时报道考试、阅卷、分数、录取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动态,敬请关注。
  今年高考正面临非典疫情,考生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个非常时期的高考呢?对此,心理医学专家、中国医科大学李鸣杲教授指出,重要的是不能过度紧张和恐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李鸣杲说,今年高考提前,以沈阳市为例,在复习的最紧要关头又赶上非典突袭停课两周,这对考生的心理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慌乱。但考生必须明确,停课不是一个人、一所学校,因此大家还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这段时间对考生来说,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
  考生的心态要和当前抗击非典的要求一致。李鸣杲教授认为,一是不能漠不关心,要高度警惕,一丝不苟;二是不能过度紧张和恐慌,过分紧张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另外,考生在迎高考的过程中要加强防范非典意识,不能过分疲劳,开夜车、少睡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免疫功能。
  考生对非典的危险性要有科学的认识:非典疫情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虽说有危险,但是要相信党和人民一定会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这样,考生心里就有了底气,就能以平常的心态面对高考了。
  李教授建议,在非常时期,考生首先要吃饱、睡好、休息好,科学地运用时间,大脑就能事半功倍地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智力活动。还可以在紧张复习之余,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看一两篇小笑话,用笑声解除疲劳。
  加强自我积极暗示,对准备好高考同样重要。李鸣杲指出,考生可以这样设想,在防非典的情况下,我不能到处乱跑了,给我创造了一个安静而且时间充足的复习环境。再比如,在防非典的情况下,我的心态平和,肯定比恐慌不安的人复习得好、考得好。
  李教授给学校的建议是,应该积极教育学生把防控非典放在第一位,科学地安排好学生的复习,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李教授还提醒考生家长注意,平衡膳食是最好的营养,要少给孩子吃补药,保证孩子每天至少睡眠7个小时。(据新华社)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来自定点医院的报道

感人的家书
本报记者 刘毅
  5月25日,奋战在非典重症病房的宣武医院护士长韩斌如,收到了她的二哥和嫂子写来的一封动人家书。
  在这封感人至深的信中,他们这样描述家里人的牵挂之情:“自从5月6日你进入非典重症病房后,你和你的护理组的同事们就成了全家的牵挂,每天都是大家情感汇聚的焦点。你知道,妈妈已76岁了,由于脑供血不足平时是不看电视的,如今每天观看电视疫情报告竟成了她的头等大事。这时她总要停下手中的活计,虽然看不明白,却也十分专注地盯着电视机,听爸爸为她做解释。爸爸说,今天非典人数增加了,她就疑惑,‘你听准了吗?’爸爸说,今天非典人数减少了,她就笑,就系上围裙去做饭,边走边塌塌着没有牙的嘴巴自言自语,‘老闺女快回来了’。爸爸的心很细,他对你每天上什么班了如指掌,好像班是他排的似的。他每天都要多次向妈妈发布消息,‘斌如已经上班半小时了,现在正是忙的时候’,‘斌如已经上班两个小时了,该换口罩了’,‘斌如上班三个多小时了,再有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下班了’,‘斌如……’。每当他估计你要来电话的时间,便守候在电话机旁,这时他是什么事情也不做的……”
  在看到报纸上出现韩斌如的照片后,她的父母激动不已:“5月19日,爸爸听说报纸上刊载了你的照片,就风风火火地跑到报摊,要过一张报纸急促地翻阅,当看到那篇报道时,嘴唇歙动,两手颤抖,又喜不自禁地捧着报纸对卖报的小伙子说:“瞧,这一版有我闺女。”随后,他买了20份报纸,发给他的儿子,发给他的孙子,发给他遇见的所有邻居。“妈妈看着你穿着厚厚隔离服的照片却哭了。”
  哥嫂们觉得,韩斌如这段时间突然长大了:“是的,虽然你已经38岁了,但由于你是老小,我们又只有你一个妹妹,所以在心目中你总是长不大的,总是需要哥嫂们呵护疼爱的,甚至当初你主动请缨去了非典重症病房,我们都觉得是一种冲动,以致都在想象你会怎样地在情感、恐惧的心理压力下,在艰苦、超负荷的工作中掉眼泪、哭鼻子。看来我们错了。我们的妹妹以她那天使般的微笑向亲人、向世人诠释着许多词汇,这就是什么叫勇敢和自信,什么叫宽广与博大,什么叫善良和美丽。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妹妹而骄傲,祖国也会为拥有你们——所有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而自豪!”
  在这封信的最后,他们深情地写道:“等待着你的凯旋,等待着和你一起吃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红烧肉……”
  韩斌如流着泪读完了这封信,她说:“家里人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和姐妹们做好工作的动力。马上就要交接班了,隔离一周后就能回家了。不过,我们不能松懈大意,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腾飞吧,长征火箭!
——写在长征系列火箭第七十次发射成功之际
蒋建科 李聪超 游本凤
  5月25日零时34分,四川,西昌。震耳的轰鸣声再一次响起,一枚火箭喷出烈焰,直冲云霄。当人们还在梦乡中的时候,这枚火箭已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枚火箭便是功勋卓著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这既是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第七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第七十次发射。
  更让国人感到振奋和自豪的是,到今年5月,我国研制成功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把54颗不同类型的国产卫星、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和4艘“神舟”号无人飞船成功地送入了浩瀚的太空,使我国在世界航天高科技领域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探索太空的新长征
1970年,当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的时候,多少人曾激动得热泪盈眶!把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的,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历程,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让历史记住这些辉煌的成就吧:1975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取得成功;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此,我国运载火箭开始角逐国际市场。
  面对日益增多的重型卫星,要让其克服地球巨大的引力,将它们顺利地送入太空,原有的火箭开始深感“力不从心”,这就要求必须增加火箭的推力。
  长二捆火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研制的。经过广大航天人的努力,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E发射澳星成功;1994年11月30日,专门为发射我国新型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长三甲拔地而起,将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顺利送入轨道。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携带着风云一号C星壮丽升空,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2002年12月30日,长征二号F火箭第四次把“神舟”四号无人飞船送入太空,宣告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连国际舆论也盛赞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对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飞天梦想的壮举,深表钦佩和敬意。
  47年来,中国长征火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总体技术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火箭发动机高空二次启动技术的国家,第三个掌握低温高能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我国还在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等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入轨精度、有效载荷系数、运载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均属国际一流水平。
  近年来,我国已经利用长征火箭进行了22次对外商业发射和5次搭载发射服务,将英国和欧洲制造的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托起国人的飞天梦
1999年11月20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一天。这一天,专门为发射飞船而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祖国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将中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号送入太空,这一壮举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活动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载人航天步伐就势不可挡:2001年1月10日1时,长征二号F发射“神舟”二号飞船成功;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顺利升空;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长征二号F火箭在呼啸声中,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云天,又将“神舟”四号飞船送入浩瀚的太空。
  长征二号F捆绑式二级大型液体运载火箭,是我国首次为载人航天研制的新型火箭,也是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重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火箭全长58.3米,顶部带有逃逸塔,运载能力达7.6吨,安全性达到0.997。
  长征二号F新型火箭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采用“三垂”模式的火箭,即运载火箭在技术阵地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和垂直转运到发射阵地。
  长征二号F新型火箭首次研制了故障检测系统,实现运载火箭在待发段和上升段发生故障的自检,一旦有问题就会自动报警,并发信号给逃逸系统。
  长征二号F新型火箭首次研制了全冗余的控制系统,即为控制系统加了备份,万一主系统出现故障,可以迅速切换到备份系统上保证火箭正常工作,大大提高了运载火箭的可靠性。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独立研制的载人火箭,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火箭技术的国家。
  开创航天的新纪元
环顾当今世界,一些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空间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尖端技术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面对地球上急剧增长的人口和逐步减少的资源,空间资源势必成为世界各国下一步开发和利用的目标,空间探索和开发应用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竞争的焦点。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在人类探索空间的征程上,中国绝不能落后!”谈起中国航天事业今后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以坚定的语气做出上述表示。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所属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未雨绸缪,已经开展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未来先进的空间运输系统技术、月球探测技术、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等方面的预先研究和探索。
  ——新一代运载火箭将继承现有长征火箭的成熟技术,并与未来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良好衔接,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设计,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发射需要。
  ——月球探测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航天技术的重要领域。我国将以现有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基础研究发射月球探测器,进一步开展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是未来航天运载的发展方向。为了扩大发射服务市场,保持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运载工具可行性,降低进入空间的成本,发展我国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已经势在必行。根据国外的发展态势和我国的实际需求,我国将重点研究适应未来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的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先进的火箭推进单项技术,使我国航天运载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的成功给了长征火箭新的起点,长征火箭开始了新的长征。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历史也已经告诉我们: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抢占世界高科技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已经看到,在新的发展时期,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又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他们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强盛建立新的功勋。
  腾飞吧,长征火箭!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一周回放(5月19日—5月25日)
  1、5月19日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192个成员国代表将审议包括非典在内的全球流行疾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大医疗卫生议题。
  2、5月20日受非典疫情影响而停课的香港大中小学,已全部顺利复课。
  3、5月21日中韩联合登山队成功登顶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
  4、5月22日英国《自然》杂志封面报道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在量子领域实现了高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纯化实验,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由退相干效应带来的困难。
  5、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赴香港和广东旅行警告。
  6、5月24日中国农业部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宣布证实SARS病毒来自野生动物。
  7、5月25日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