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
吴仪出席并讲话
台湾挤入世界卫生组织阴谋再遭挫败
  本报日内瓦5月19日电 记者吴云报道: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今天上午在日内瓦万国宫开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女士出席会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开幕大会。
  会议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拒绝了少数国家提出的“邀请台湾作为观察员参加世界卫生大会”问题列入本届大会议程的提案。这是世界卫生大会连续第七年否决涉台提案。
  自1997年以来,台湾当局唆使其所谓邦交国每年向世界卫生大会提出这一提案,但均被大会否决。今年台湾当局变换手法,图谋利用非典型肺炎问题来达到其政治目的,结果又遭挫败。
  在大会开幕后举行的总务委员会会议上,涉台提案遭到25个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否决,最后以协商一致的方式作出了不把这一提案列入大会议程的决定。在随后举行的全体会议上,192个成员国又以同样的方式通过了总务委员会的决定。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在总务委员会和全体大会上分别发言,阐述了中国政府在涉台提案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坚决反对将这一提案列入大会议程。她指出,正当中国及全世界正在打一场抗击非典战役的特殊时期,少数国家却不顾连续6年来世界卫生大会的决定,再次提出所谓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卫大会的提案。
  吴仪介绍了两岸近年来在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强调指出,台湾当局和少数国家宣称台湾因为未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影响了防治非典,完全违背事实。事实上,台湾发生非典疫情后,中国中央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措施,除了通过医学专业机构向台湾同行传送有关非典疫情、防治技术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外,还邀请台湾专业人员来祖国大陆实地考察非典防治工作。4月下旬,祖国大陆有关医疗卫生团体与台湾同行召开了“海峡两岸预防控制SARS学术研究会”。5月9日,两岸联合举办了电视电话非典研讨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向台湾有关部门提供了非典检测试剂。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同意世界卫生组织派专家赴台湾考察非典疫情,同意台湾医学专家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将于6月举行的非典全球科学会议。
  吴仪指出,正当海峡两岸医学专家为防治非典携手合作之际,台湾当局却把非典作为搞分裂活动的政治工具,鼓动少数国家为其摇旗呐喊。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发展卫生事业,而是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吴仪还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是一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资格以任何形式或变换名称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她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会同意本国的一个省或地区参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联合国机构;少数国家年复一年地提出一个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解决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在公然挑战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组织法》。吴仪最后重申欢迎台湾医疗卫生人员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卫生大会。
  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为期10天,出席大会的世界卫生组织的192个成员国代表将审议包括非典型肺炎在内的全球流行疾病、伊拉克战后卫生状况、《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儿童健康等一系列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医疗卫生议题。
  本届大会是在全世界奋力抗击非典型肺炎的特殊时期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代表将为寻求治愈这一新型流行疾病的方法献计献策。吴仪将向大会通报中国政府在控制非典疫情方面所作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展开的卓有成效的合作。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以会谈无果而终
  本报驻埃及记者 徐平
  17日深夜,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在耶路撒冷会谈。这是两年多来双方最高级别的接触。会谈无果而终。
  尽管阿巴斯和沙龙会谈的详细内容没有公开,但根据双方此前在多种场合的表态,他们的主要分歧还是在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活动和以色列完全接受“路线图”这两个关键问题上。
  这次会谈是在中东地区局势仍不平静的背景下举行的。一直负责同以方和谈的巴政府高级代表埃雷卡特15日提出辞职。在巴以总理会谈前数小时,阿巴斯接受了埃雷卡特的辞职要求。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埃雷卡特辞职原因的官方解释,但却给了人们对巴政局很大的想象空间。在鲍威尔访问中东的同时,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也在该地区穿梭。可这些外交斡旋都没能使巴以局势得到平静,双方的暴力冲突仍然不断。在两位总理会谈前后,发生了针对以色列平民的多起自杀性攻击事件。为此,沙龙取消原定18日对美国的访问。
  会谈前,舆论曾对此前鲍威尔中东之行的成果提出质疑,但却对这次巴以双方领导人的面对面会谈既寄予希望也有不同的看法。以色列政界右翼和宗教人士强烈呼吁沙龙取消会谈。据报道,辞职的埃雷卡特也希望阿巴斯在以色列无条件接受“路线图”之前不要与他接触。至于巴勒斯坦激进的“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等组织,则更是以自杀攻击来表明了它们的态度。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准备负责加沙地带安全工作的巴内阁部长达赫兰也参加了17日深夜的巴以会谈。报道称,如情况好转,沙龙本来有意从加沙开始停火,并分阶段撤军,将维持治安的工作移交巴安全部队。如果这些行动在加沙地带获得成功,以军还将逐步从更多地方撤军,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然而由于新一轮暴力活动,巴以双方又面临新的考验。
  此外,中东分析人士特别注意到,被认为与“基地”组织有关、发生在沙特和摩洛哥的恐怖事件,事实上也给巴以和谈“添了乱”,转移了人们对巴以问题的关注。(本报开罗5月1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和平是唯一出路
  黄培昭
  5月17日,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终于举行了会谈,磋商当前的巴以局势和实施“路线图”问题。这是自2000年9月28日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双方的最高级别会谈,也是在巴方完成组阁和美正式推出巴以和平“路线图”之后,双方领导人的首次“务实接触”,因而备受关注。由于双方分歧严重,这次会谈未能有进展,但它打破了巴以和平进程长期停滞的局面,说明彼此都有摆脱暴力、走向和平的意愿。
  必须看到,巴以双方在和平“路线图”问题上的立场仍大相径庭。巴方坚持“不加修改”地执行“路线图”计划,阿巴斯还向以方提出了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封锁、停止对巴方人员的“定点清除”政策、冻结犹太人定居点、恢复阿拉法特的人身自由和释放巴在押犯等5点要求。沙龙则对执行“路线图”计划提出15项修改意见,并首先要求巴方制止对以色列的“敌对行为”,强调打击巴极端组织和停止恐怖活动是巴以恢复谈判的第一步。这些重大分歧本在外界的预料之中。双方商定,在沙龙结束访美后巴以领导人将再次会谈。
  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流血冲突之后,巴以领导人能够坐下来会谈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它预示双方有可能在“路线图”的指引下,通过保持接触逐步创造出一种互信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沙龙和阿巴斯会谈前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并未影响到会谈的举行,既定的会谈时间和议题都没改变,这对于波折频生的巴以谈判是难能可贵的。严酷的现实已经反复证明,滥用武力和崇尚暴力无法得到和平与安全,只有通过和谈,实现巴以间的和平共处,才是唯一出路。
  沙龙原定于18日赴美访问,阐述以色列对“路线图”的15处保留意见,争取美方的支持。但就在巴以领导人刚刚结束会谈之际,耶路撒冷和希伯伦连续发生了几起爆炸事件。这一系列的袭击事件显然是为曙光微现的巴以和谈设置障碍,破坏有望恢复的中东和平进程。以色列连续发生恐怖袭击后,迫使沙龙临时决定推迟华盛顿之行。据悉,以军也正在酝酿对巴方进行新的报复,这将给刚刚有些峰回路转的巴以局势又带来威胁和隐忧。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巴以矛盾依然尖锐复杂,尽管和平是一个诱人的前景,但争取中东和平的道路却总是坎坷多艰。
  美国主导的“路线图”计划为巴以和平进程的主要阶段设置了时间表。国际社会普遍赞同尽早实现巴以和平。人们希望,有关方面能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契机,排除各种阻挠与干扰,坚定不移地将中东和平进程推向前进。


第3版(国际)
专栏:热点对话

  “路线图”能否引向和平
  本报记者 何洪泽 任毓骏 姚立 吕岩松 徐平 吴文斌 编辑
黄培昭
  本报编辑:从实际情况看,“路线图”更像是一个缺少约束力的中东和平行动指南,至今巴以双方对其中一些条款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这一蓝图的实施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不知各方对“路线图”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预测?
  驻埃及记者徐平:巴方已正式宣布接受“路线图”,并呼吁以色列做出同样的表态。但以色列总理沙龙没有公开表示接受“路线图”,在与巴勒斯坦新总理阿巴斯举行的首次会谈中,还对“路线图”提出了15处修改意见。鲍威尔11日和阿巴斯的会见在杰里科举行,避开了困在拉马拉的阿拉法特。开罗舆论认为,由于阿拉法特目前仍然是民众拥护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且掌管着大部分安全部队,美方这么做很难得到巴勒斯坦人的认同。
  驻比利时记者姚立:欧盟国家5月初在希腊罗德岛举行的外长会议上呼吁,有关各方应抓住“历史机遇”,尽快落实“路线图”的第一阶段计划,强调不能对它进行任何修改,以免“节外生枝”。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受欧盟理事会的委托,几乎在鲍威尔二访中东的同时再次造访中东,就如何根据“路线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进行磋商,听取意见。在欧盟看来,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化很快,如果不抓紧行动,“路线图”所提供的机遇就可能“转瞬即逝”,中东又会重陷“血与火”的苦难之中。
  驻俄罗斯记者吕岩松:舆论对“路线图”规定的具体时间表普遍持怀疑态度。有学者认为,“路线图”对“安全”、“主权”等概念的界定十分模糊,巴以可能对此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另外,双方的极端组织将极力阻挠“路线图”的实施,其负面影响力不可忽视。
  驻联合国记者何洪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路线图”公布当天就向以巴双方表示,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有意义的创造。但他也警告以巴,如果双方都等待对方先走第一步,那和平是不能到来的。为了促进“路线图”的执行,联合国于5月13日至14日在乌克兰的基辅举行了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国际会议。然而,联合国能有多大作为,取决于各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合作。
  驻叙利亚记者吴文斌:沙特对“路线图”计划表示支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到访前的沙特内阁会议传出明确信息,希望“路线图”的正式发布能成为中东地区实现全面、公正和平的真正起点。但沙特同时还向美国表示,对以色列提出先决条件表示不满。(下)


第3版(国际)
专栏:

  吴仪会见出席世界卫生大会港澳代表
  据新华社日内瓦5月18日电 (记者陈威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18日下午在日内瓦会见了前来参加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的代表。
  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和澳门卫生局局长瞿国英向吴仪副总理汇报了两个特区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的情况,特别是新近所采取的多项有效措施。
  吴仪充分肯定了两个特区政府在防治非典方面所作的努力。她表示,如果两个特区政府感到有需要,中央政府将随时提供一切帮助,与特区政府紧密合作,防控非典,保持特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吴仪指出,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奉献爱心,是冲在第一线的战士,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她说,她在“护士节”来临之际,已经向特区的护士们发了慰问信,她愿意借此机会,再次向港澳两地的医护人员表示谢意。


第3版(国际)
专栏:

  以全面封锁巴自治领土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抵达以色列 巴总理接受谈判事务部长辞呈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8日电(记者聂晓阳、刘洪)据以色列媒体报道,在18日早间耶路撒冷发生两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军队从当晚开始再次对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自治领土实施全面封锁。封锁期间,巴勒斯坦人将无法前往以色列境内打工,也不能在各个巴自治城市间自由行动。
  这次爆炸发生在以巴总理近三年来举行首次会晤后几个小时,至少造成包括两名爆炸者在内的9人死亡,21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巴激进组织哈马斯已宣布对这一爆炸事件负责。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爆炸事件发生后宣布推迟对美国的访问。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8日电(记者明大军、蒋国鹏)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大使及其一行18日抵达以色列,开始对以巴地区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以推动以巴双方早日停止暴力行动,恢复和谈。
  王世杰特使在抵达后对记者说,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就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恢复中东和平进程与各方交换意见,向各方表达中国政府对恢复中东和谈、实现地区和平的关切,同时也将与各方交换意见,为使中东局势向和平方向发展作出努力。
  据新华社加沙5月17日电(记者周轶君)巴勒斯坦新闻部长阿马尔17日宣布,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已接受巴谈判事务部长埃雷卡特递交的辞呈。
  据新华社开罗5月18日电(记者邵杰)巴勒斯坦外长沙阿斯18日在开罗说,阿巴斯总理即将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进行对话,为巴各派近期在这里举行新一轮对话会议作准备。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尼政府同“亚独”谈判破裂
 政府军开始对其实施空中打击
  据新华社东京5月18日电(记者王大军)印度尼西亚政府同亚齐分离主义组织“亚齐自由运动”(简称“亚独”)在这里举行的谈判18日结束,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这次谈判是双方旨在和平解决争端而以“联合委员会会议”的形式举行的。谈判破裂后,印尼政府警告“亚独”,如果“亚独”不立即撤消独立的要求,政府方面将对其发动军事进攻。对此,“亚独”方面称,他们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据新华社雅加达5月19日电(记者翟景升)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哈桑·维拉尤达19日在雅加达对记者说,印尼政府已作出决定,由于东京和谈失败,政府将不再同分离主义组织“亚齐自由运动”进行和平谈判。
  据印度尼西亚国家通讯社安塔拉19日报道,印尼总统军事秘书哈桑努丁少将18日深夜宣读了由梅加瓦蒂总统签署的总统令,决定从19日零时起在印尼最西部的亚齐特区实施戒严令,期限为6个月。
  在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宣布从19日起对亚齐地区实施戒严数小时后,印尼政府军当天开始对亚齐分离主义组织“亚齐自由运动”盘踞的重点地区进行空中打击。
  据来自亚齐的消息,印尼军方出动战斗机,对距亚齐首府仅20公里的大亚齐区科特—库恩山区的“亚齐自由运动”基地发射了导弹。同时,印尼政府军还出动了6架大型军用运输机向这一地区空投了500余名伞兵,准备为部署在亚齐的大约3万名地面部队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做准备。


第3版(国际)
专栏:

  5月19日,印度尼西亚军队乘坐两栖装甲车进入亚齐特区的萨马朗阿。由于和平谈判破裂,印尼政府当天开始在亚齐特区实行戒严并对亚齐分离主义组织“亚齐自由运动”盘踞的重点地区进行打击。新华社发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任命驻印高级专员
 巴基斯坦释放20名印度人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5月17日电(记者孙翔宇)据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17日报道,巴总理贾迈利当天在接受一家印度电视台采访时透露,巴政府已决定任命现任驻华大使里亚兹·穆罕默德·汗为驻印度高级专员。
  据悉,巴基斯坦政府已将这个决定通过外交渠道正式通知印度当局。印度政府已于本月13日宣布任命现任驻华大使梅农为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
  里亚兹是巴基斯坦的一位资深外交官,曾任巴外交部助理秘书和外交部发言人。
  今年4月中旬以来,巴印两国政府首脑采取了一系列友好姿态,打破了两国间自2001年底以来的外交僵局。印度总理瓦杰帕伊5月2日宣布,印度决定恢复同巴基斯坦的大使级外交关系。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5月18日电(记者荣守俊)巴基斯坦18日将20名囚禁在俾路支省的印度人交还给印度当局。这是巴基斯坦为与印度恢复对话作出的又一友好姿态。


第3版(国际)
专栏:述评

  “有事法制”是备战法制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
  “有事法制”历40年之后在日本众院通过,其背景是多方面的。日本社会上对过去战争记忆的淡化、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朝鲜核问题是主要因素。冷战时期保守与革新政党对垒,以社会党(社民党的前身)为中心的在野党高举和平宪法的旗帜得到了国民的共鸣,保守势力虽想着手建立有事法制,但碍于舆论反对不得不一再拖延。随着冷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社会观念趋于保守,政党政策趋同,一股修改宪法、加强武力、摘掉战败国帽子、做“普通国家”的思潮滋长。朝鲜半岛形势的新变数,日朝关系长期的僵局,也为日本加紧搞“有事法制”找到口实。1992年6月的“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法(PKO)”、1999年5月的“周边事态法”、2001年10月的“反恐措施法”相继出台。去年以来,保守势力又利用日本人被绑架事件、朝鲜发射弹导导弹以及朝鲜核问题煽动日本国民对朝鲜的对立情绪,制造紧张气氛,引起社会的不安感,为对应可能出现的武力攻击进行战备的主张在政界很有市场。日本首相官邸的网页在谈到“有事法制”的必要性时说,在日本的“安全保障环境依然不透明、不确定的情况下,2000年发生了针对美国同盟者的恐怖事件和武装可疑船案件,国民感到很大不安,同时再次认识到要对付新的危险。完善对应国家的紧急事态更为重要……需要国家从整体上对武力攻击事态进行整合。”一些政党主张增加军力应对朝鲜。保守政治家主张通过“应对朝鲜”提高国民危机意识。这是“有事法制”在众院通过的重要背景之一。“有事法制”相关法案在众议院通过是日本防卫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
  与90%以上的国会议员投票赞同“有事法制”相比,不少市民团体和有识之士表示强烈反对。该法案在众院通过后,社民党、共产党,市民宗教团体的代表在国会周围集会,认为“有事法制”是不应该成立的“恶法”。东京和平遗族会代表井上说,“朝鲜的威胁不过是一种口实,日本不能成为一个能打仗的国家。”有的工会组织发表声明说,“有事法制”公然使自卫队在海外行使武力活动合法化,在“预测”阶段就可以在海外动武,是对宪法中的不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根本否定。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说,“有事法制”并非为日本受攻击时制定的,而是为进攻别人准备的。第一,它公然为日本自卫队在海外行使武力开辟了道路,是“在海外行使武力的法案”。第二,它是为日本参加美军先发制人的进攻而准备的法律。前社会党国会议员藤田高敏向记者说:“想以军事力量为背景推行军事大国的政治是错误的。‘有事法制’使日本做和平国家的国是崩溃。日本宪法规定日本不行使武力,是从以往的教训和反省中得出的结论。只有实行彻底的和平外交才能保障日本的安全”,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冷战结束后十数年,日本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日本出于对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危机感,完善安全法制可以理解,但推行强军法制,甚至考虑对敌方基地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既不符合日本的利益,也将引起邻国的不安。韩国的国会议员日前联名给日本的众议员写信,提醒日本政治家“瞬间的判断错误,会给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的痛苦”,“有事法制”令亚洲国家想到日本与亚洲国家打过仗的历史。
  “有事三法”在众院通过后,5月19日将交由参议院继续审议。由于执政三党和民主党在参院也拥有绝对多数议席,估计它今年夏天将在参院通过后成为正式法律。以这次通过“有事法制”为契机,日本国内的保守势力将进一步加快强军的步伐。日本传统的“专守防卫”国策正在被一些保守政治家否定。有识之士主张,为了自身和东亚的地区安全计,日本需要重新构筑能反映和平主义价值观的新安保构想,与东亚国家共同探讨建立新东亚集体安保体制,这才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下)(本报东京5月1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5月19日,巴格达市民排队等待领取退休金。从5月18日开始,伊拉克退休人员管理局陆续为巴格达市的退休人员每人发放40美元的退休金。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