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十佳功勋支书”评比、“史来贺杯”竞赛、村干部“公职化管理”……几载涵养,河南南阳市农村在构建“双强”工程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双强”支书,进而带出了一大批“强村”。成就这一现象的重要“秘诀”就在于他们——
  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
  本报记者 盛若蔚
  硕果
  镜头一 姬风景(镇平县晁陂镇甲林村党支部书记)——“咱苦熬不如苦干,党员不带头治穷致富还叫啥先锋队!”
  为让甲林村这个人均耕地仅0.4亩的“老困难”甩掉“穷帽子”,姬风景卖掉父亲的一群羊、自家缝纫机,甚至母亲的十几只下蛋鸡……终于凑齐了2.1万元买来冷柜等设备,领着一班人盖起两间简易房开始创业。一年下来,不仅还了贷,还使甲林声名鹊起,外地企业纷纷要与他们联营。就这样,姬风景带着全村老少将“雪球”越滚越大,几年工夫,一个投资43万元、日冷藏能力达80吨的清真冷冻厂凸现甲林。
  镜头二 王立山(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党支部书记)——“共产党的干部心里就得时刻想着群众。”
  2000年,王立山的一个朋友打算将饲料厂迁到村里与他联办。王立山明白此举如果实行,每年赚几万元不成问题。但他力荐朋友与村集体联营,仅此一项,村里每年增收20多万元。王立山不仅长于开源,更善于节流。2001年,他到陕西杨凌参加农业产业“高交会”,会议安排的宾馆每晚得花300元。于是,他白天参会,晚上步行五六里路住10元钱的个体旅店,愣是给村里省下1000多元。
  镜头三 赵军敏(新野县上港乡果园村党支部书记)——“要给群众一碗水,党员先得有一桶水。”
  为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尽快脱贫,赵军敏带头学科技、上函大,并组织党员到郑州、洛阳、山东寿光等地学习,以掌握温棚作业和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让他们带头成为“科技示范户”。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建温室大棚,党员个个干在前。抽槽立柱,育苗移栽,化控化调,生物防治,党员手把手地教群众。如今,“蔬菜要高产,先得找党员”成了果园人的口头禅。
  缘起
  上面这3位村支书,只是近年来在南阳广大农村,涌现出的诸多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支书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有人格魅力、感召力强,老百姓实心实意愿跟他们奔小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应峰如是归纳。
  作为农业大市的南阳,农村党建一直是全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如何真正培育和造就一批党组织战斗力强、党员先进性突出的村级党组织,进而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强村”,组织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载体。
  2000年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气氛异常热烈。几易其稿后,一个以提升支部书记素质、进一步促“五好”村支部建设的目标,重重地载入了目标书中。其基本内容是,以“五个好”为标准,以“强村”为目标,重点挖掘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首的一班人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强大人格感召作用的典型,总结探索优秀村支部书记的基本条件和成长规律。
  “村支书生活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村支书这个头羊能否身先士卒影响很大。”作为这一目标的主创者,王应峰对此举能够带来的积极效应毫不怀疑。
  很快,在南阳广袤的土地上,顿时涌动着一股优秀村支书大评比、大竞赛的热潮。西峡、淅川、内乡等县的“十佳功勋支书”评比,镇平县的“史来贺杯”竞赛,邓州等地的“红旗支书”遴选,新野、卧龙、宛城等地的“强村工程”……这些活动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大批平日埋头苦干、老百姓真心拥护、颇具人格感召力的优秀村支书从“幕后”步入了“前台”。
  意蕴
  优秀不优秀,标准说了算。“功勋支书”也好,“红旗支书”也罢,市委组织部一律采用高标尺度悉心考量: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宗旨观念;处事公道、为人正派的优秀品质;艰苦创业、务实重干的优良作风;适应市场、发展经济的“双强”能力。高标准确保了选出的村支书典型个个优秀。
  同样,对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组织部门亦不松劲。在选拔上,要把政治素质好、“双强”能力高、人格力量强的人选拔到农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在培养上,要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双强”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
  “大力培育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村支书不是最终目的,最根本的是要在优秀村支书带领下,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强村’。”市委组织部的文件中,这样的表述被标成了大写的黑体。
  要实施“强村”工程就必须有健全的机制保障,这已成为组织部门的共识。领导分包联系责任制,将联系人的责任纳入本人年度工作目标;动态管理考评,则不搞“终身制”,一旦发现重大问题就立即摘牌;没有“强村”的县不能评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把“强村”作为乡镇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方面,与干部提拔使用结合——具化的标准让奖惩机制极富操作性。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有感而发

  言传更要身教
  海立
  用村党支部书记的人格力量感召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农村加快发展,南阳农村涌现出的这桩新鲜事,让人心动。
  多年来,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各地涌现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载体。今天报道的南阳农村的做法又为此添上了一道新的风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党支部书记既是一村发展之核心,同时也是生活在群众中的一员,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身边的群众,其人格力量强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说话的“分量”和干事的“力度”。
  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农村支部书记队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一做法要求村支书须具备心系群众、处事公道、务实重干等诸多优秀品质。实在说,要同时具备这些好的品质的确不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倘若都能像姬风景、王立山、赵军敏他们一样,真正做到做给百姓看、带着百姓干,群众岂有不服之理?盼富求变的干劲岂能不足?
  正因为如此,组织部门把立足点放在了“培育和造就”上,因为这样的村支书越多,发展就越快,“强村”的目标也会更早实现。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多一些“拣”查好
  检查工作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却一哄而下,什么都查,结果反而什么也查不明白,既失去了检查的意义,还容易给基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应有选择地“拣”着查,特别是拣弱项查,拣掩藏起来的问题查,拣容易忽视的问题查。拣着查,还要善于挑刺,这样,才能促使基层盯着问题抓落实。既“拣”查,又要常打“预防针”,还要多杀“回马枪”,及时督导基层发现和纠正问题,巩固改进的成果。
         江西 邹梁斌 陈建平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少点变味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让批评穿上外衣的现象,让批评变了味。一曰“启发式”,大谈现象,不指其人。二曰“表扬式”,将批评对象浓墨重彩地表扬一番,再将错误一笔带过。三曰“甜蜜式”,一般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时采用,领导听在耳里,乐在心里。
  这三种批评皆源于“好人主义”的处世哲学。探究原因,有的是因领导藐视批评,不愿接受;有的是害怕批评别人,怕“秋后算账”;还有的属于明哲保身。   重庆 熊元龙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别把规定当政绩
  制度建设是实现工作延续性、规范性的重要内容。许多单位、部门领导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制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定,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但也有执行不好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为突出政绩,把订了多少规章制度也作为政绩的大小,不管有无积极作用都制订出方方面面的有关规定和规章制度。具体表现在:跟“浪潮”、搞应付、不切实、落实差。制订规定十分重要,但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切实可行,真抓实干。    广东 严金铭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让领导与群众贴得更近
  如今,一些单位提倡的人性化管理,拉近了领导与群众的距离,不失为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的好办法。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像“车头”与“车身”的关系,“车头”怎么跑,“车身”就怎么动。其实,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己不正,焉能正人”。只有领导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带动群众,才能使群众信服,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湖北 李福丹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加减乘除”抗非典
  自北京市出现非典以来,的哥张志刚坚持每天画漫画,用手中的画笔声援战斗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以上漫画是张志刚新近创作的作品。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的哥张志刚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姜洁
  5月10日对北京的哥张志刚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43岁的他终于圆了20年的梦,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我们两口子合开一辆车。”张志刚说,“非典出现后我们坚持天天出车,做到‘只允许我们拉不到客人,不允许客人打不到车’,除了‘五一’那天我们歇了一天,其余的日子风雨无阻,坚持每天出车15个小时。”
  2001年4月,双双下岗的张志刚夫妇来到北方出租车公司,开上了富康车,妻子上早班,张志刚则上晚班。一向爱好绘画的张志刚在业余时间还爱好画漫画,至今,他的作品已达200多幅,并成为《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的特约专栏漫画家。他把每天出车的时候都当成是搜集灵感的过程,客人在车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成为他画中的精彩内容。
  自北京出现非典后,许多的士司机都从安全考虑不再出车。可张志刚和妻子却没有退缩。“我是入党积极分子,是北京的士之星,关键时刻怎能后退!”许多媒体得知张志刚画得一手好漫画,纷纷向他约稿,希望能给他们多画一些鼓舞市民、体现的哥风采的漫画。不到一个月,他已画出40多幅漫画了。就这样,他每天一大早起来作画,下午和晚上还坚持出车,常常睡不了几个钟头的觉。“一想到大伙看我的画能增强和非典作战的勇气和信心,我的精神就特别足。”张志刚诚恳地说。
  入党曾是张志刚最大的夙愿。20年前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由于单位变动等原因,他的心愿一直到现在才实现。“以前虽不是党员,但我一直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也觉得只要努力,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刚宣誓完的张志刚还有些激动,“能在抗击非典这个非常时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有意义。我会以做好本职工作和画好漫画作为实际行动,为抗击非典尽全力!”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危难前,筑起坚强的堡垒
  ——唐山市路北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抗击非典纪实
  唐北轩
  灾害当前,靠什么战胜疫魔?河北唐山市路北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筑起一座座坚固的堡垒,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写下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严峻形势,区委、区政府极端重视,区委书记李寿平提出:“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非典疫情的防治,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抓好抗击非典工作的大事,大家就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背水一战。”区长陈惠中则亲自挂帅,担任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靠前指挥。
  “请人民放心,我们是党的干部,党的干部决不会在战争中当懦夫,让我们举全区之力抗击非典……”区委、区政府还向全区56万人民发出一封公开信,让老百姓听到了来自前线指挥部的坚毅声音。区
  委牢牢抓住“现在发病的怎么办,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如何监控,如何防止输入性疫情”三个重要环节,以特殊的措施、特殊的作风、特殊的效率投入这场特殊的战斗。
  区卫生防疫站从接到第一个疑似病例起,党支部就带领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连续奋战,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截至5月12日,全站承担了18例临床诊断病例、19例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和39处疫点的消毒隔离工作,接到疫情相关电话500多次,出动315组821人次,调查密切接触者432人,使用消毒液近10吨,无一次迟延,无一例事故,为控制区内乃至全市疫情立下汗马功劳。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李彦伯虽身患重病,但每天仍在病床上关注全区的疫情发展,谋划具体的消毒方案。
  河茵社区管委会党支部书记王亚军,为全身心投入社区防治非典工作,将78岁的老婆婆交给10岁的孩子照顾,而她每天却连轴干上15个小时。“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三益新村小区63岁的老党员李凤群,为支持防治非典工作,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毅然掏出800元,购买消毒水和喷水器、手套、口罩等防治用品。
  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5180名共产党员战斗在防治非典第一线,他们被人民群众称赞为“居民心中闪光的星”。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天台“亮化”非公企业党员身份
  本报讯 不久前,浙江天台县试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证制度,使“隐身”党员身份“亮化”。目前,全县126名非公有制企业“隐身”党员纷纷亮出自己的身份。
  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隐身”党员“人在户不在”、党员“人户分离”、接转组织关系不及时、难以发挥自身作用等问题,该县试行了党员证制度,由组织部门统一发证,作为党员身份和参加党的活动的凭证。持证党员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报到,所在企业未设置党组织的,由乡镇党委就近编入党支部。持证党员在本县辖区企业内流动,可直接到新的单位报到,并由新单位在当地乡镇党委备案。
  该县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试行发放党员证以来,简化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发展。(王继佳)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承德党组织严防非典流向农村
  本报讯 河北承德市面对非典疫情,各级党组织沉着应对,缜密布防,在积极做好市区防治非典工作的同时,把做好返乡人员防治,阻断返乡人员输入途径作为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全市采取“四措并举、一步到位”等措施,截断疫情传染途径,及时消除农民群众的恐惧心理。为确保疫病不向农村扩散,确保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市上下党群同心,干群协力,筑起了一道抗御非典传播的坚固防线。
  各级党组织耐心细致地对已返乡的农民务工人员和学生进行严格的体检管理,启动并实施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应急方案。截至5月8日,全市已排查返乡人员12.9万人,学生2200人。各市、区还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公布疫情专报电话,严格疫情报告责任制,村口消毒,户户预防。对暂未返乡人员,当地党组织主动与属地用工单位取得联系,掌握务工人员的动向,共同做好准备返乡人员及学生的劝解和防范、控制工作。为解除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承德市在全市开展了党员帮扶联系户活动,适时解决了春耕生产中的物资问题,帮助外出人员家属安排好生产、生活。
  (王宝财 李福泉)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开放教育领域 拓展培训内容
德阳提升下岗失业党员创业能力
  本报讯 日前,四川德阳市首期下岗失业党员创业培训班正式开学,66名企业下岗失业党员将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创业培训。这一举措开了全省下岗失业党员创业培训的先河,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党员远程教育在四川的首次尝试。据悉,该市各县(市、区)也将陆续开办此类培训班,提升下岗失业党员的创业能力。
  近年来,德阳市就如何增强下岗失业党员“造血”功能,实现自主创业,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以培训为载体,着力增强下岗失业党员的自身“造血”功能。全市先后建成县级培训中心6个、乡镇培训基地58个、村级(党员大户)培训点1497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网络。其次,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技能结构,下岗失业党员适应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第三,创新培训内容,增强自主创业能力。市委组织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用国际通行教材和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在全省首次专门针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创业培训。第四,加大经费投入,稳定学员队伍。市委组织部专门从市管党费中挤出经费用于学员参加培训的生活补助,保证学员能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最后,给予政策扶持。为了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全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出小额无息贷款、免费进行工商登记和减免税收等,扶持下岗失业党员创业。(傅宗美)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小康路上党旗红
  ——三亚市南海社区党支部带领村民奔小康掠影
  陈兴兴 张学来
家家户户“楼房化、电器化、摩托化”,过去以船为家、水上漂泊的历史一去不返,成为名符其实的文明小康社区……海南三亚市南海社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奔小康、谋发展,小康路上党旗别样红。
  几年前,南海社区连居委会干部工资补贴都发不全,是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社区。新任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郑亚六上任后,及时把作风好、有文化、懂技术、有威信的党员充实到支部班子中。他们将党小组建在船上,在生产中见缝插针,船在哪个港口停泊,就在哪里召开党小组会议。2001年6月,中组部授予他们“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社区党支部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党员群众发展生产。他们采取造大船、闯深海,利用所处海域位置优势和有效航海作业经验,坚持走科学捕鱼之路。同时,党支部还注意引导渔民发展海洋养殖业。
  在集体经济长足发展后,党支部还切实为民办实事,解决了群众反映的行路、饮水、娱乐、学习难等问题,建起了影剧院、文化室、图书馆、歌舞厅等文化设施。群众高兴地说:“咱们渔家人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靠的是党员干部,靠的是咱社区这个好支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