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产大精神

  自觉实践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关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山西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课题组
  主要观点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深化对发展的本质、作用和规律的认识,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搞好人力资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行政环境和生态环境。
  十六大报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解决好发展观念问题
  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首要的是发展观念陈旧,发展意识不强。因此,要切实抓好第一要务,就必须解决好发展的观念问题,即对发展的本质、作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问题。
  正确认识发展的本质。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邓小平同志吸取中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发展的本质作了科学而深刻的论述。在发展的内容上,他认为,发展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在发展的成效上,他认为,发展要体现在社会财富的增加、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他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在发展的轨迹上,他认为,发展就是“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20多年来,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毋庸讳言,仍有一些人对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往往只重视经济规模的扩大,忽视科技的开发利用、企业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只重视经济数量的增加,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体制的健全、经济机制的完善;只重视发展速度,忽视效益的提高、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造成一些地方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必须正确认识发展的本质。
  充分认识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是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充分认识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发展是扩大就业、稳定社会、解决当前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办法;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条件;发展是科技进步、教育发展、文化繁荣、人的素质提高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发展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总之,经济发展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难以一以贯之地抓发展,就可能过分夸大发展中出现的枝节问题,甚至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发展。这样,也就无法提出发展的新思路、取得改革的新突破、开创开放的新局面。
  深刻认识发展的机遇。一个地方或单位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谁能及早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谁就会赢得机遇,迅速发展。但在实践中,确有一些干部机遇意识不强,错过了不少发展的大好机遇。有的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不会识别机遇;有的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地捕捉机遇;有的缺乏创新能力,没有用好机遇。总的来说,是受传统观念束缚,觉悟慢半拍,抓不住机遇;受旧体制羁绊,行动慢半拍,用不好机遇。这种状况如不根本改变,必然影响发展的步伐。
  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好发展思路问题
  发展思路是发展的目标、方向、途径、措施、条件的综合。思路正确,是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必须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发展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和完善发展思路,必须把经济发展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必须把经济指标的增长同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美化一致起来;必须把经济效益同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健全、经济机制完善统一起来,真正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决不能搞违背人民利益和意愿的毫无实际价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使配置资源的基础由计划变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由行政命令变为市场竞争,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封闭变为开放。这是制定和实施发展思路的大形势、大背景。如果难以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靠上级指示、凭主观臆想作决策;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靠行政命令、大轰大嗡促发展;看不到竞争的意义,靠地方保护、自我封闭求生存,那么,经济就会缺乏活力,市场化进程就会受到阻碍,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相反,一些原本基础薄弱的地方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了奇迹,关键是那里的干部群众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抓住了机遇,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
  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好发展主体问题
  人既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好发展的主体问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强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十六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关于人的价值的科学概括。从这一价值导向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搞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然而,有些地方“官本位”比较严重,只注重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忽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只重级别、不重德才,只用官职评价和衡量干部,结果造成大量人才外流。所以,解决好发展主体问题,应该倡导多元的价值评价标准,破除“官本位”影响,切实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建设,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用人机制,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十六大报告对选拔任用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深刻阐述了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问题。这对于解决发展的主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培养和锻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需要、与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亟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正视新的执政形势、执政任务提出的要求,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全面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贯彻“三个倍加”的要求,形成相互支持、精诚团结的氛围。十六大报告号召全党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这“三个倍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团结协作不仅是发展经济、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并没有形成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这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同时,在干部工作和纪律检查工作中,要鼓励讲大局、讲团结的人,用事业、用发展、用感情把人心凝聚起来。
  着力为发展创造条件,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
  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加快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作保证。
  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今天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既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影响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供求关系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市场规则不健全,管理跟不上,秩序混乱,就会影响公平交易;市场不开放,搞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市场机制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就会保护落后,影响竞争力的提高。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第一,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政策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二,减少不必要的政府管制,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打击违法行为,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一个开放、有序、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增强政府服务功能,为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体制、市场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作用无足轻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关键是政府管什么、怎么管。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要合理设置机构,科学界定职能,正确规范行为,健全管理体制。一是把属于企业和社会的职能归还给它们;二是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三是转变领导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四是清正廉洁,勤政敬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遏止环境污染,搞好环境治理,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既要搞好软环境建设,也要搞好硬环境建设,尤其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经过多年努力,除了水资源匮乏外,山西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仍制约着我们的发展。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根本改变,不要说引进外资困难,就是山西的投资者恐怕也会远走高飞。所以,要加快发展,必须具有长远眼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课题组成员:孟安邦、席殿晋、尹天五、侯广章)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走出后发展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陈建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就总体而言,宁夏仍属于后发展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地区之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起直追,知难而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后发展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大力推进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实际出发,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将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一是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使一批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实现产量和产值的快速增长。二是技术创新工程。在积极发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尽快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基地建设工程。按照建设宁夏沿黄(河)地带国家级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形成千万千瓦级装机容量的电力基地和在全国具有突出地位的煤炭化工基地和重点化肥基地。四是特色产业工程。充分调动各市、县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以办好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使特色医药、清真食品等产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将根据宁夏各区域的生态和资源特点,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发展畜牧业,不断提高畜牧业集约化水平,构建以畜牧养殖业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经济体系;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绿色食品计划,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打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抓住国债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一核三级”的构想,把首府银川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美,大力培育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4个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15个县域城市,同时选择有条件的中心集镇进行支持,在全区形成大中小城镇布局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宁夏特色的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一是努力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条件,找准优势,准确定位,经营自己的强项,打出自己的品牌。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选择有潜力、有前景的企业重点加以培育扶持,使之尽快发展起来,成为县级工业的骨干、财政收入的支柱。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政策和体制上保护、支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增加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扩大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支持,不断增加对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突出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和扶贫扬黄灌溉、沙坡头水利枢纽、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固原东山坡引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高速公路以及银太铁路、固原支线机场等建设,加快城乡电网二期改造和重点电厂的建设步伐。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校校通”工程。尽快实施煤炭重化工、天然气化工等重大产业开发项目,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全社会参与和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建设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公正有序的法制环境。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活动,为区内外投资者提供全过程服务。实行机关公务人员首问责任制,广泛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活动。加强行政信用和市场信用建设,规范各类中介行为。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的路子,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用项目、资源、市场、人才招商或以商引商等招商引资的方式,努力争取国内外大公司来宁夏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和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建设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广泛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普及十二年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作者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棱角”弥足珍贵
  王静
  据《说文》释义:“木四方为棱”。棱角者,物体突出的边角之谓也,方而正,坚且硬,颇有点气势。以其喻人,棱角多指外露而不隐藏、直率而不圆通的作风。棱角,是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表现,得之不易,弥足珍贵。
  纵观历史,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创见、科学上有所发现、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有其棱角。物有棱角而露锋芒,人有棱角更显风骨。按理,对棱角人们应该亲之、近之、善待之。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领导干部不喜欢有棱角之人,有些人也唯恐人家说自己有棱角,有了棱角也是锉之又锉,磨之又磨,使其日渐圆和,终至泯灭。棱角何至于如此招嫌惹忌?概而言之,原因有四:
  一是落后顽固的封建意识所致。现实中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违背不得,一己尊严冒犯不得,只许下属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否则,就是“不听话”、“难领导”。而有棱角之人,往往只服从真理,不屈从权势,对家长式作风不以为然,对错误的东西爱提意见,对不正之风敢于抵制,自然容易被视为桀骜不驯而遭冷落嫌弃。
  二是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作祟。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满足于四平八稳,习惯于墨守成规,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是疾首蹙额,求全责备。而有棱角之人,思想活跃、观念新颖、不拘流俗、敢于冒尖。于是,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难免不把有棱角之人视为“不安本分”、“爱出风头”之辈,轻蔑之,嘲讽之,非难之,以求大家同归于“平”,共属于“庸”。
  三是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影响。如今社会上有这么一句顺口溜:“思想太真是非多,爱提意见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似乎只有当“好好先生”,做“圆滑君子”,凡事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才不惹是生非,最为平安。而有棱角,就要冒“尖”露“头”,冒尖就不免得罪人,露头也难免遭非议。于是,一些有棱角之人也就不得不检点“得失”,接受“前车之鉴”,想想自覆之危,觉得与其有棱角惹是生非,倒不如不生棱角,或者将棱角磨去为好。
  四是任人唯“驯”的用人思想使然。有些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喜欢任人唯“驯”,以顺从、听话作为判断下属优劣和选人用人的标准,而对有棱角之人则耿耿于怀。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拍马”、“圆滑”之风。于是,一些原本就没有棱角的人“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日渐变得唯唯诺诺;一些有棱角之人也不得不磨平棱角,甘于平庸。
  有病还须根治之。欲使棱角不致因“外患内忧”而磨平,有此三愿:一愿领导者思想开明一点,胸怀博大一点。在事业发展中,在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往往处于关键位置,具有重大影响,切不可听惯了“赞歌”,听不得“反调”。对自己的言行,要本着讲真理、不讲面子的精神,是则是,非则非,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有棱角之人。同时,善于从本质上识别人,亲近正直敢言之士,疏远溜须拍马之徒。二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须与时俱进,不能抱残守缺。为了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对有棱角之人应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少一些排斥和非难,促使他们把棱角转化为干劲。三愿有棱角的人要有一些胆识和气魄,珍惜自己的棱角,恰如其分地使用棱角。所谓恰如其分地使用棱角,就是不要把棱角变成犄角,到处乱顶;更不能把棱角误解为“逆反”或“抗上”。殊不知,棱角所向应当是错误行为、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而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顶撞一切。也就是说,使用棱角也要用当其时、用当其人、用当其事。否则,一味地剑拔弩张,盲目地冲冲撞撞,那就不是棱角而是莽撞了。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像珍视生命那样珍视团结
  王鹤良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问题,关乎个人荣辱,关乎事业发展。每个同志必须像珍视自己的生命那样珍视团结,争做团结的模范。
  克服名利之争,胸怀大局度量宽。古人云,“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历史上,往往争名者未必得名,夺利者未必获利,偶有侥幸于一时者,也无法长久。见名思义、取利有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所争取的应该是提升党的先进性和凝聚力这个“大名”,所追求的应该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大利”,而不是在个人问题上搞无谓的意气之争。这就需要每个同志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胸怀大局,开阔眼界,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把心思花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事业上。
  摒弃好人主义,坚持原则敢较真。一团和气、回避问题,开展批评时总提一些“可爱的缺点”,相互之间捧着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真正的团结,而是典型的“好人主义”。究其原因,无非是或碍于情面,或慑于权威,或出于私心。我们提倡同志之间要与人为善,多些宽容与忍让,并不是放弃原则、丢掉立场,而是在是非面前不含糊,问题面前不犹豫,邪恶面前不退缩,对违反原则的事情敢于批评,对存在的问题敢于揭露,对错误的东西敢于抵制。这样形成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才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才会出战斗力。
  破除门户之见,求同存异干事业。群体的团结与和谐,是以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不同的人由于秉性、阅历、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解决矛盾的办法自然也会有所区别。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就要求我们有宽广的胸怀,求同存异,异中求同,相互亲近而不是相互轻视,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诋毁。各级领导干部要兼收并蓄,集思广益,善于把矛盾各方统一协调起来,从而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把工作干好,把事业推向前进。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聚才之要在知人善任
  葛泉滋
  能否知人善任,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知人善任绝非易事。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千差万别;二是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发现人才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知人善任呢?首先,要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人。人是在一定条件下生活的,总会打上社会和时代的印记。领导者要知人,就必须对人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以及表现和才能作出全面、历史的分析。不能只看档案材料,只看一个时期的表现,只听一个方面的反映。其次,要在发展变化中看人。人同世间万物一样,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领导者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动态的角度、在发展变化中看人。第三,要通过实践识别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考验人的根本尺度。领导者要善于从实践活动中发现、培养和检验人才。识别人才不能单凭印象和个人好恶,也不能只看学历而忽视能力、只讲文凭而不讲水平。
  怎样用人,更是一个大课题。一是要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领导者应以宽广的胸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各方面的人才聚拢起来。不能以人划线,唯派是举,拉山头、搞圈子。二是要任人唯贤,不搞裙带关系。领导者要从人民利益出发,用人出以公心,不能假公济私,举亲避疏,甚至因人设事,降格以求。三是要德才兼备,不搞偏重一面。德与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离开德,才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没有才,德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必须特别注意防止德才“两张皮”的现象,搞政治的就重德轻才,抓业务的就重才轻德。历史经验表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四是要注重水平,不搞文凭至上。文凭是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证明,是知识储备的标志。但更重要的是实际水平,它是一个人文化知识的升华,综合能力的体现。用人应当正确处理文凭与水平的关系,坚持要文凭而不唯文凭,重水平而不看虚名。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确立发展新思路的关键点
  李吾田
  发展要有新思路,这是党的十六大特别强调的一条要求。怎样确立新思路呢?实践证明,根本的是遵循规律,结合实际,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解放思想,校正“瞄准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目标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及时地加以调整和校正。校正“瞄准点”,就是要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观念审视新情况、新问题,选择高水平的“参照系”,洞察和跟随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步伐,使目标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着眼全局,明确“站立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各项事业和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个地区和部门的发展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只有在全面衡量和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认识自己,搞清自己所处的方位和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才能科学地确立发展的方略和路径。
  紧贴实际,选好“结合点”。谋发展,离不开做好结合的文章。确立发展新思路,应做到这样几个结合:一是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都有其特殊性,发展思路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别人。二是与中心任务结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但工作思路不能乱。中心工作要突出,主要精力要集中,围绕中心任务谋发展、求突破、出成果,以中心工作带动和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三是与重点、难点问题结合。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往往反映一个单位发展的质量。这就要求在确立发展思路时,一定要把重点、难点问题作为着力点和突破点,既扬长又避短,既固强又补弱,既抓重点又兼顾一般,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