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编者按 一位战士被“地雷”击倒了,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让战友们避开“雷区”,不要在他倒下的地方再流血。这就是年轻共产党员任在方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关键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第一批冲上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在不幸感染病毒之后,他又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态度与病魔顽强斗争。他忍着病痛折磨撰写体会,其中包括用自己健康所换来的沉痛教训,从而为战友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朴实而光辉的形象。他的崇高思想和坦荡胸怀必将激励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与非典战斗到底!
  中日友好医院年轻医生任在方,是北京首批进入抗非典前线的医生,也是首批不幸感染病毒的医生之一。躺在病床上,他反复琢磨被感染的原因,把自己的教训和真情融进了一封长信——
战友,请绕开我倒下的“雷区”
本报记者 白剑峰
  一封特殊的信件送出非典病房。作为第一批走上抗非典一线的医生,他要让自己的鲜血和经验成为后来者的“警示牌”
  4月30日子夜,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非典病房里,一位特殊的患者倚靠在病床上,奋笔疾书。偶尔有几声咳嗽,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位患者是该院中医心肾科主治医师任在方,今年30岁。他是第一批进入非典前线的医生,也是第一批不幸感染非典的医生之一。此时,他急切地想告诉战友们:请记住我倒下的地方,请绕开危险的“雷区”,让我的鲜血成为后来者的“警示牌”。
  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各位兄弟姐妹们:
  首先,我对从我进入非典病区工作及患病以后大家给予我的支持、帮助及关爱表示深深的感谢!我目前一切平稳,请大家放心。
  近几天来,我感觉北京的非典疫情日益严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在病床上忧心忡忡。当听说咱们医院被指定为非典定点医院后,我更为同事们的健康和安全担心。
  我现在躺在病床上,不能用实际行动与大家并肩作战。可是,我非常想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决定把我在非典病区工作和患病前后的经验教训总结一下,向大家汇报。
  一、关于工作的重点从一个非典病区医生到非典患者的角色转换,使我清醒地认识到,防治非典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是重点保护好自己,使所有的医务人员“零”发病。这是我们在完成救治非典病人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我感到,我的患病不只是给自己增添了病痛,更使其他同事因曾经与我同住,以及为我治疗而增加接触病毒的危险。
  二、关于防护我要提醒大家,人总是要呼吸的。
  在非典病区这么一个病原体高度密集的空间里,严密的防护装备并不能保证我们绝对安全。任何大意和稍微疏忽,我们的呼吸道黏膜就有机会接触到非典病毒。每次进入隔离区和进入病房前,一定要从头到脚地严格检查,最好相互检查。戴好口罩则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戴到使自己感到明显的呼吸不畅才起作用!
  在进入非典病区工作前,每个人应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减少进入病房的次数,缩短每次停留在病房的时间。
  三、关于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大家一定要在离开污染区尽可能远的区域再摘下口罩。尽可能在宿舍区才进餐、饮水,应尽量避免一切可能使呼吸道接触病区空气的机会。
  四、关于休息对于一线医护人员,充足休息是保证抵抗力最好的防护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时间做出合理安排。在倒休时,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充分的营养和水分。另外,请大家切忌着凉。宁肯捂出几身汗,切莫惹上半丝风!
  五、关于治疗在非典病区工作,使我接触了30余例患者。我对这一全新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及治疗情况做了一个粗略的观察。
  (一)该病的发病初期临床症状相对简单。往往症状与病情不符,即临床表现较轻。病人以高热为主,呈弛张热,无汗,部分病人有轻度畏寒,咳嗽,多为干咳,无痰或少痰,轻重不一。
  (二)发病第二周是病情发展的关键阶段。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咳嗽加重,喘憋,甚至出现呼吸衰竭。X光胸片,或者原有病灶增大,或者出现新发病灶。个别病人可伴发腹泻。
  (三)西医治疗方面,在病人入院后,应做到人人吸氧。给予及时的激素,配合抗生素、抗病毒、免疫增强剂以及针对激素副作用的药物。
  (四)中医治疗方面,应侧重在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方面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我个人认为不应过分强调清热解毒中药的抗病毒作用,而建议给予益气、清肺止咳、润肺平喘等措施。提前干预,保护肺组织。在病程的中、后期,建议使用活血化淤药物。
  六、保持愉悦心情在厚重装备的包裹下,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每一个人都难免出现情绪急躁。这时候更需要建立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应互相体谅,互相关怀。这时候已经没有你我之分,每一个人都是“我”!爱护同事,爱护战友,就是爱护自己。我请求主任和护士长们为大家创造一个情绪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大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闲暇时,大家应该比平时多十倍地开玩笑,放松情绪。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我暂时被非典击中,但我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我在非典病区中经受了生死的洗礼,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拳拳仁爱之心!我想大家是幸运的,在抗击非典中,全社会都更加深深地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之伟大!
  我们的信念同在!你们永远的战友任在方凌晨,这封特殊的信经过消毒后传到了同事们手中,许多人流下了热泪。任在方用自己带着鲜血的脚印,为后来者标明了“雷区”和扫雷的方法。
  4月7日,医院要建立临时非典病区,任在方站出来说:“我是党员,我去。”他们一干就是16个小时。当时,他们对这一全新的疾病尚无认识,也没有任何治疗经验
  那是4月7日,一个寻常的星期一。早晨8点,任在方来到医院参加医护人员交班和科室晨会。科主任传达了医院党委的决定:医院在急诊建立临时非典病区,需要从中医内科系统抽调4名医师,中医心肾科将派1名,希望大家自愿报名。听完科主任传达医院党委的指示,任在方主动地站出来说:“我是党员,我去。”10分钟后,他就到非典隔离病区报到了。当时,他没有丝毫恐惧,相反,还有点莫名的兴奋。因为,对于未知的神秘领域,他总是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离开医师室,任在方突然想起来了,他的父母刚刚从山西来北京看病,母亲多年患有严重的骨性关节病,行走困难,而父亲也患有高血压。就在前一天,他还陪着母亲到北京的其他医院诊断治疗。于是,他连忙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接到电话后,妈妈的声音都变了:“方儿,你为什么要去?”任在方说:“我是党员啊!”
  进入隔离区,首先意味着不能回家。此时,他的心里隐隐萌生了一种内疚感。母亲本来是准备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这下手术成了泡影,他也不能陪伴和照顾父母了。于是,他急急忙忙为母亲取了中药,回到家中稍事休息,便毅然走上了抗击非典第一线。
  刚刚建立的临时非典病区,设施尚未完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的界线只有地上一条线,而没有实际的隔离,被感染的危险性很大。当时,他们对这一全新的疾病尚无认识,也没有任何治疗经验,全靠在实践中摸索。
  随着北京地区疫情的加重,医院收治的病人数量不断增加,一度病房爆满,以至连走廊和过道里也住上了发热待观察的患者。由于人员少,他们每天一干就是16个小时,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然而,任在方和他的战友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激情和无私无畏的敬业精神,群策群力,认真观察每一例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救治方案。
  超负荷的工作和危险的环境,无形地损伤着医护人员的抵抗力。4月21日,在进入隔离病区的第十五天,任在方正值白班。午饭后,他突然感到疲乏和周身酸痛,他悄悄地给自己测了一下体温:37.2度。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了他的心头,会是感染了非典吗?不会的。防护如此严密,怎么可能呢?但是,到了晚上,他的体温逐渐升高至37.8度。同室住的曾庆副主任医师急忙陪他到急诊检查。当他看到自己X光胸片显示右肺有两片明显的絮状阴影时,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感染非典了。
  如今,他每天都让同事把网上最新的非典治疗信息打印下来。他希望结合自己的治疗经历和感受,探索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最终征服非典病魔
  在病房中,任在方没有惊慌,没有恐惧,而是反复琢磨被感染的原因。当医院领导和科室领导来看望他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不好意思,给医院添麻烦了。请医院考虑把我们同一批的其他同志都撤下来。否则一旦有了交叉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生病期间,他一直瞒着父母。每天晚上,父母都会按时打来电话,问问情况。他从来都说挺好的,请家里放心吧。有一次,他不停地咳嗽,母亲问:“你怎么了?”他说:“整天戴口罩,憋得慌,没什么事。”后来,母亲在电视上看到他在病床上接受记者采访,才恍然明白儿子的良苦用心,禁不住老泪纵横……
  然而,即便是躺在病榻上,任在方的心仍始终挂念着一线的战友们,惦记着他治疗过的病人们。于是,他决定把自己被感染的教训总结一下,以减少其他同事被感染的机会。
  白天,任在方必须接受输液治疗,无法写字。于是,他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写。经过数易其稿,一封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长信完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在病区里,任在方亲眼见到一位27岁的年轻患者不幸去世。那位患者病情本来并不严重,但情绪却十分不稳定。他有时大声喊叫,有时狂躁不安,有时甚至不顾医生的嘱咐,随意摘下面罩,导致病情日益加重,最后死亡。此事深深刺痛了任在方,他感到:对于普通患者来说,保持健康的心态何等重要!于是,他根据前期治疗非典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感染的切身体会,草拟了一封《致非典患者的信》。在信中,他鼓励非典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他还指出,医生和病人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非典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任在方有一个习惯:每天用红笔在日历上打一个记号。健康的日子,打勾;生病的日子,打叉。目前,他仍在医院接受治疗。他坚信,总有一天可以结束打叉的日子。如今,他每天都让同事把网上最新的非典治疗信息打印下来,他希望结合自己的治疗经历和感受,探索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最终征服非典病魔。(附图片)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西藏 洋专家帮助藏族农民致富
  5月14日,65岁的欧盟农业专家威尔菲·舍尔夫博士(左)指导藏族农民种植甜菜。这位农业专家带来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在西藏白朗县贵热村推广,手把手地教当地藏族农民种植甜菜、肥麦、马铃薯、冬麦等作物,当地藏族农民亲切地称他为“洋财神”。包括农业、畜牧业、饮水、灌溉、教育、医疗等六大内容的欧盟援助中国西藏项目于2001年启动,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成果。 新华社记者 尕玛多吉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内蒙古 搂发菜再度席卷阿拉善草原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5日电(包秀文、曾林松)大批搂发菜者近日再度席卷阿拉善草原,疯狂地搂采发菜,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1998年间,阿拉善左旗每年入境采搂发菜人员近10万人次,破坏草原达3000万亩。1999年,国家明令取缔发菜市场,加大了对搂发菜者的清理力度。今年,面对再次大量涌入的搂发菜者,阿拉善左旗展开了5次集中清理行动。但由于阿拉善左旗地域辽阔,搂发菜者众多,行动分散,而管理人员少,这场保护草原生态的斗争呈现出艰难持久的“拉锯”状态。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新疆 天鹅数量已逾万只
  本报乌鲁木齐5月15日电 记者王慧敏报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们保护鸟类意识的增强,使新疆境内的天鹅数量急剧增长。据介绍,目前在新疆境内栖息的天鹅已超过1万只!如果没有很大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新疆境内的天鹅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
  在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白天鹅的数量已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几百只增加到1万只以上。天鹅栖息活动区域已经扩展到了整个孔雀河流域。就连曾被外国专家断言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艾比湖湿地如今也可看到天鹅的翩翩身姿。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西安 234件走私文物移交博物馆
  本报西安5月15日电 记者郑少忠报道:234件珍贵文物13日由西安海关无偿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批文物年代纵贯新石器时代、汉、唐、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从种类上包括石器、瓷器、陶器、铜器、字画、钱币和民俗特色文物等。
  为防止文物从陕西流失出境,西安海关坚决打击文物走私违法活动,仅去年一年就查获走私文物41件。为提高海关人员的文物鉴别能力,加大对进出境货物、物品中文物的查缉力度,西安海关还与文物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文物知识讲座、培训等。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河南 发现622个昆虫新物种
  本报郑州5月15日电 记者戴鹏报道:经7年科学考察,在河南省发现的昆虫种类由3850种上升到7387种,种类总数跃居全国前列。同时,还发现昆虫新物种622种。
  这是在郑州大学申效成教授主持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5月13日,他领取了“2002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证书。这项研究历时7年,申教授和同事们跋山涉水,行程两万多公里,采集昆虫标本23万余只。这项研究是河南省生物科学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牲畜打疫苗
 草原首害遇“克星”
  据新华社西安5月15日电 (记者王世焕、李勇)给草原上的牲畜打一针疫苗,吃了疯草不仅无害,反而增加营养。陕西杨凌的科技人员经过15年的科研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给牛羊等牲畜注射的疯草毒素疫苗,使被称为草原首害的疯草终于有了“克星”。
  据陕西杨凌大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介绍,该科研成果在遭受疯草严重危害的青海和内蒙古的一些牧区推广一年后,未见牲畜吃疯草后毒病发生,同时牲畜增膘,产羔数量也明显增加。
  这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瑞典国际科学资金资助的项目,2001年已通过成果鉴定,今年1月17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监理检查。有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对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疯草是豆科黄芪属和棘豆类有毒植物的总称,含有致使家畜中毒综合征的疯草毒素,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草牧业最为严重的一类毒草。我国有44种疯草。20世纪80年代初,西部草原疯草覆盖面积约占草原面积的10%,但近两年已占到30%以上,而且以每年3.5%左右的速度递增。不断蔓延的疯草吞噬着优良的草地,每年造成700多万只牲畜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8亿元,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危害程度已超过雪灾和疫病,成为畜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来自定点医院的报道

  中西医治疗见成效
  5月15日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收治非典患者的第八天。下午5时,放射科的医生又一次推着沉重的透视机走进病房。检查过后,看着患者询问的眼神,医生亲切地说:“你的情况好多了,今天我们来给你复查,相信没多久,你就可以出院了。”(右图)
  经过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全力救治,非典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已处于康复期。医院推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上图) 本报记者 李舸摄影报道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社区新事

  托护院“托”掉“空巢”愁
  王明浩 陈少强
  家住河南南阳市孙家楼的陈丙桂大娘,去年患脑溢血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要说,儿女们挺孝顺的,隔三岔五都回家看看。可毕竟已是鸟儿离巢,各忙各的工作,各顾各的家,老人身边空空落落,无人陪伴。
  今年2月,陈大娘住进了位于宛城区新华办事处的济德医学托护院。打这以后,老人病了有人治疗,闷了有人聊天,闲了可以读书、看报,而且饮食起居有人照料。逢节假日,儿女们或来看望母亲,或把老人接回家团聚。渐渐地,陈大娘心情好了,胃口大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儿女们感慨地说,俺娘住进托护院,她老人家舒坦了,俺们做儿女的也放心啊。
  眼下,城市老年“空巢”家庭不断增加。老年人是各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大部分养老院的基本设施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对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的护理、治疗根本无从谈起。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李保健在全市率先建成首座托护院——济德医学托护院,收治患病、行动不便的老人。托护院有专门的看护人员和护理设施,按照老人的生活规律,对其生活、医疗实施全程护理,可以真正让老人安度晚年。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服务热线

冰箱应该怎样消毒
陈瑛 张越编制(新华社5月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