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5-16

2003-05-16新闻联播 文字版

缺憾,而后美丽——评抗非典特别晚会“我们众志成城”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br/><br/>  缺憾,而后美丽<br/> ——评抗非典特别晚会“我们众志成城”<br/>  王成勇<br/>  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战胜非典,5月1日晚8时许,中央电视台在一号演播厅举办了一场“特别”晚会——“我们众志成城”。<br/>  说它特别,原因有二,一是从形式上说,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晚会都是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有鲜花,有掌声,有潮水般的激情。而此次,偌大的央视一号演播厅台下却空无一人。没有了现场观众,也就没有了鲜花,没有了掌声,没有了潮水般的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场有“缺憾”的晚会;二是从结构上说,文艺演出与专家访谈、电话采访交替进行,晚会没有了连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场有“缺憾”的晚会。<br/>  既然是一场有“缺憾”的晚会,那么,未免会给我们留下些许遗憾。但我要说,这是我看过的一场最完美的晚会。激荡在我心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萦绕在我耳旁,让我时时热血沸腾的是在当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亿万民众发出的前进的呐喊;闪烁在我眼前,让我难以释怀的是无数生命卫士、科学勇士、人民战士共同铸就的人格丰碑放射出的耀眼光彩。这精神、这呐喊、这光彩,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生命的美好。因此,我要说,缺憾,而后美丽。<br/>  那么,这台晚会到底美在何处呢?<br/>  首先,美在生命关怀——演出场面的壮美。我们说,没有了生活,演员们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没有了观众,演员们的劳动就失去了意义。鉴于非典的传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率,全国上下都在减少大型集会。央视精心策划了这样一台晚会,当然不能安排众多观众参加,这本身就体现了主办者对于民众的关爱。演员们在短暂的时间内,排练出众多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以文艺作品来激励人民斗志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实践了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铮铮誓言,这是对于亿万同胞的生命关怀。他们以自己的德艺双馨支撑起演出场面的壮美。<br/>  其次,美在匠心独运——构思形式的优美。一台晚会的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策划者构思形式的优劣。针对目前我国非典疫情,策划者的意图是既要唤起大众战胜非典的热情,又要增强大众战胜非典的信心。前者要靠文艺作品的感召,后者要靠科学与民族精神的力量。策划者巧妙地以近20个文艺作品、7次专家学者访谈、电话采访为“点”,以4次播放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原声录音以及6位主持人前后呼应的串词为“线”,以不断出现的中央高层领导深入抗击非典一线以及万里长城的背景为“面”。“点”、“线”、“面”的动态的、有机的组合,形成了能够承载热情与信心,科学力量与民族精神的“体”,它们随着电波,在空中留下了优美的曲线,并化作涓涓溪流,去滋润那些由于非典而变得烦躁不安,甚至恐慌难耐的心田。<br/>  第三,美在众志成城——观众感知崇高美。一台晚会的效果如何,最终的发言权还是观众。晚会的主题是“我们众志成城”,其主旨就是要通过媒体唤醒蕴藏在大众心中的民族精神,从而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积极防治,刻苦攻关,相互关爱,最终取得彻底的胜利。<br/>  纵观晚会的全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历时近3个小时的晚会,近60位人民喜爱的歌唱家、表演艺术家、青年演员同台演出,近20位学者、专家、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共谈一个话题,这本身就是一个众志成城的感人画面。当我们听着《英雄赞歌》,看着水均益们面对冉冉升起的邓练贤们的遗像肃然起立的时候,当我们看着24位演艺明星诵读人间真情的时候,当我们聆听着全体演员同唱《我们众志成城》的时候,当胡锦涛总书记的声音再度响起的时候……我们心中升腾起的是“我们众志成城,闪亮新的光荣,我们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在风雨中永恒”的崇高美。我们坚信:非典狂疾终有竟,不废江河万古流!<br/>  上弦月是残缺的,但它不影响我们沐浴满月的清辉。<br/>  (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表达自己的敬意。上图为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万众一心,抗非典晚会。下图是北京朝阳剧场门前竖立的巨大宣传画,说出了人民的心声。)(附图片)

为抗击非典歌曲叫好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看台人语<br/><br/>  为抗击非典歌曲叫好<br/>  “有一份凝聚叫力量,有一份笑容叫自信……”由宋祖英等百名歌手联袂齐唱的抗击非典歌曲《我们众志成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系列抗击非典的歌曲,如《一路同行》、《我们能赢》、《我用歌声谢谢你》等相继在我们耳畔奏响。这些歌曲虽然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精美的画面,却如同一剂精神上的良药,使人振奋、使人鼓舞、让人迸发出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勇气。铿锵的旋律,歌颂了党和政府在危难时刻强大的凝聚力;动人的画面,显示出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没有退缩,我们的人民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昂扬坚定的姿态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向世界高唱抗击非典的民族之歌,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我们这一时代的强音。歌曲以其优美通俗的旋律,被人们广为传唱,也将被代代传唱,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也将代代相传。<br/>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委宣传部 吴旻

不出家门看大片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看台人语<br/><br/>  不出家门看大片<br/>  面对非典,今年的“五一”显得非同平常,为了预防非典,很多人选择在家过节,看电视自然成为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br/>  而“五一”电视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节目安排无疑最吸引人。国产片《天下无双》、《我爱你》、《别惹我》、《小城之春》精彩纷呈;国外大片《垂直极限》、《第六日》、《精灵鼠小弟》、《暗流》惊心动魄。真是“小小荧屏变银幕,不出家门看大片”。影片内容的安排也煞费苦心:轻松幽默的喜剧,让观众从非典恐惧中走出,身心放松;挑战极限的惊险片,使观众直面困难,增强了人们战胜非典的决心;甜甜蜜蜜的爱情片,令观众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可爱。<br/>  有了荧屏大银幕,不出家门也欢乐,观众从中领悟到电视工作者的真诚,我们的电视台,是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电视台。<br/>  辽宁省沈阳商业城 钟玉武

电脑游戏市场亟待净化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看台人语<br/><br/>  电脑游戏市场亟待净化<br/>  近日,到外地出差,在逛电脑城时看到,一些渲染暴力、色情的电脑游戏光碟几乎在各店面摊点随处可见,前来选购的以中学生和社会青年居多,其中不乏满脸稚气的小学生。不少游戏光碟的包装是一些卡通美女的裸露图片,一张名为《臭作》的游戏盘玩法介绍如下:玩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手段,或恐吓或绑架,“强暴”数名女子才可通关。玩这种游戏,感觉就像进行一次模拟犯罪,不仅有伤风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毒害也极大。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非辨别能力也差,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暴力色情游戏极易诱导他们走上颓废、犯罪的道路。据报载,华南某市有一自诩为电脑奇才的高中毕业生,沉湎于不良电脑游戏中不能自拔,后来仿照一“绑匪”游戏精心设计一起绑架邻居7岁小女孩的“真实游戏”,索款未果后将其残忍杀害,令人深思警戒。强烈吁请有关部门加大电脑游戏光碟市场的监管力度,同时希望游戏软件制造商开发出适合各年龄段青少年的优秀游戏,让电脑游戏远离暴力和色情。(江西省大余县宣传部 廖君福 彭承礼)

我们需要自己的科幻片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看台人语<br/><br/>  我们需要自己的科幻片<br/>  当前一提及科幻电影在我们脑海里所能想到的,只是《超人》、《侏罗纪公园》、《克隆人的进攻》、《蝙蝠侠》、《蜘蛛侠》等好莱坞科幻电影。在我的记忆中,自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有较深印象的科幻影片以后,国产科幻电影就基本上难觅踪影。然而科幻电影是重要的电影题材之一,我们需要这一载体,来培植和释放基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科幻想象,面对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国的电影人毕竟不能无所作为。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一个能孕育出《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的民族的想象力;我们希望随着中国电影人对电影产业化运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国产科幻电影自身定位的不断明确,国产科幻片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一定能生产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像《超人》、《蝙蝠侠》那样高水平的国产科幻影片。 江西省资溪县委宣传部 章晖宇

记住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抗击非典英雄之歌<br/><br/>  记住<br/>  黄宏<br/>  记住,某年某月的某一天,<br/> 我们接受了一个新名词——非典<br/> 记住它的凶猛,<br/> 记住它的残酷,<br/> 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灾难。<br/> 记住它让我们生活停顿,<br/> 记住它使我们精神苦闷。<br/> 记住,在那个非常时期人与人之间不敢直接面对,<br/> 记住亲朋好友也要疏远。<br/> 记住满大街的口罩,<br/> 记住整个城市的萧条。<br/> 记住憋在家里的恐慌,<br/> 记住迈出家门的胆怯。<br/> 记住从那时我们似乎才学会讲究卫生,<br/> 记住从那时我们好像刚刚懂得珍惜生命。<br/>  其实生活很容易改变,<br/> 一个小小的非典昼夜之间就把我们闹得地覆天翻。<br/>  记住我们不敢去乘车,<br/> 记住我们不敢去逛店。<br/>  记住我们不敢去聚餐,<br/> 记住我们不敢轻易地去吸一口不熟悉的空气。<br/>  据说SARS的冠状病毒比一纳米还要小上几倍,<br/> 在显微镜下也很难看见。<br/> 看不见的病菌固然可怕,<br/> 更可怕的是<br/> 我们可以看见的恐慌心态。<br/>  记住我们的脆弱,<br/> 记住我们的无奈。<br/> 记住我们的孤独,<br/> 记住我们的胆颤。<br/>  此时此刻,友情格外亲了,<br/> 此时此刻,亲情更加温暖。<br/> 记住朋友的一杯茶,<br/> 沏开的是友谊,品味的是情感。<br/>  记住那句问候——请多保重,<br/> 一条信息在手机里存上几天,<br/> 在心里留下几年。<br/> 记住你为家人买回的那筐菜,<br/> 记住妻子天天为你做的那顿饭。<br/>  记住女儿亲手为你折的千纸鹤,<br/> 记住千里之外父母寄来的那张偏方药单。<br/>  记住床头的体温表,<br/> 记住安全的警戒线。<br/>  更要记住那些应该记住的人,<br/> 是白衣战士用生命为我们屏障病毒的侵犯。<br/>  人的弱点是容易忘记,<br/> 忘记过去真的等于背叛。<br/> 记住痛苦等于积累了人生的财富,<br/> 忘记伤痛就预示着还要面对新的灾难。<br/>  也许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往日的正常生活,<br/> 疫情一过社会就会变得一片井然。<br/> 朋友会祝贺,<br/> 社会会庆典。<br/> 马路会塞车,<br/> 酒店会爆满。<br/> 酒桌上还会推杯狂饮,<br/> 非典在那时也许就会变成席间的笑谈。<br/>  或许人们还会自责,<br/> 自责自己过于敏感,为了否认过去还会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勇敢。<br/>  记住吧,<br/> 记住的不是一个小小的非典;<br/> 记住的应该是,<br/> 一个伟大民族怎样众志成城<br/> 从容应对并战胜突如其来的灾难。

大师平实——国画大师关山月二三事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岁月留痕<br/><br/>  大师平实<br/>  ——国画大师关山月二三事<br/>  凯明<br/>  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老人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br/>  说起来关老同《党风》还真是有缘。在杂志创刊5周年的时候,关老将一幅写着“《党风》五周岁纪念”的梅花寄到了杂志社。在杂志创刊10周年的时候,关老又把一幅写着“《党风》十周岁纪念”的梅花寄给了我们。从两幅枝骨如铁、花开热烈的梅花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关老鲜活的人生经历和对壮美古逸之气的推崇,以及艺术家追求完美人格的超凡境界。这两幅梅花寄托着关老对一本刊物的关怀。事隔不久,我们准备把《党风》10年来的好文章集纳成册,在起书名的时候,我又想打电话征求一下关老的意见。后来一想,每次向关老求画求字,都是打电话,这显得不太好,还是登门看望一下关老吧。我知道广州军区的杨敏战友同关老熟悉,便同她一道来到了位于广州画院内的关老家。<br/>  关老的住宅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兴建的一栋小楼,在这里关老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还在这里接待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当时关老正在楼下的小院里散步,一只小花狗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见到我们,小狗猛地一下扑了过来,我们吓了一跳,关老望着我们的惊恐状笑了。他招呼我们进屋,并让我和杨敏分别坐在他的两边。之后,热情地说,你们有什么要求,说吧。我说了出书的想法,关老点了点头,之后,他朝二楼的画室走去。他上楼的步子迈得很吃力,毕竟是快90岁的人了。过了一会儿,关老又迈着吃力的步子走下楼来,他对我说,这本书就叫《党风十年精华》吧。说着把写好的书名交给了我。停了一下,他又把手中的另一幅墨迹未干的书法放在我手里,我一看,是“高凯明小说散文选集”几个字。关老笑着说,听杨敏说,你自己也准备出书,顺便给你写了……<br/>  又一次来到关老家,则是受人所托。这天,《师道》杂志的老朱对我说,《师道》二字用魏碑太死板,听说你和关老有交往,能否请他为我们题个刊名呢?我说,关老非常关心教育事业,他本身也是教育家,让他题刊名应该不成问题。只是关老年事已高,究竟行不行等见面再说吧。老朱说,去关老家带点什么好呢?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我们去关老家从未带过东西。我告诉老朱,关老送我们书画从不要报酬。老朱说,是不是大师都是这样的?我说,大师是不是都这样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只有德艺并重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师。<br/>  我又约杨敏来到关老家。这一次,我发现关老的精神特别好。一坐下,他就向我们谈起他不久前登泰山的感受。并把他刚刚冲洗好的照片给我们看。我对着一张关老骑马的照片说,关老,您像个年轻人。关老风趣地说,我才89岁,当然年轻了。一句话,我们都被逗乐了。<br/>  同上次一样,关老迈着吃力的步子向二楼走去。过一会儿又下来了。他把墨迹未干的“师道”两个字让我看,我发现关老越老字写得越认真。但他写的是繁体字。记得来时老朱还特别交待要简体字。关老见我看着他题的刊名出神,便说,怎么,不满意?我说关老,如果是简体字就更好了。关老听后点了点头,一句话没说,又向二楼走去。说来奇怪,关老留给我的总体印象好像不是艺术大师的潇洒气派,而是一个步履艰难,上楼下楼的平凡身影。<br/>  关老早年携笔投身革命,并随恩师高剑父为争取自由奔走呼号。后忧国忧民,远赴大西北写生,以使自己的作品贴近时代。解放后他致力教育,为倡导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殚精竭虑。<br/>  在大师平实的身影背后,我仿佛看到的是万里关山上空的一轮明月,闻到的是千株梅花丛中的缕缕暗香。(附图片)<br/>  上图为国画大师关山月

“判官”语言何时休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快人快语<br/><br/>  “判官”语言何时休<br/>  马毅杰<br/>  “你第一次婚姻是失败的,你对你第一次婚姻的失败怎么看?”主持人肯定地问。<br/>  “我并不认为是一次失败,”年轻女嘉宾坚决地答。<br/>  “作为一个演员,一生演过的一个角色即使再成功,也不能算成功,”主持人果断地说。<br/>  “不,我认为一个演员一生中只要演成功一个角色就是成功的,”老艺术家道。<br/>  “这些年,你一个人生活得太孤独了,”主持人的同情中并带着怜悯。<br/>  “不,我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一点都没感到孤独,”男嘉宾不以为然。<br/>  主持人依然很执拗:“鬼才相信呢!”<br/>  以上种种,是作者录于电视台一个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与三位嘉宾的对话。听着主持人“判官”似的发问,总是给观众一种别扭、尴尬甚至是难堪的感觉。旁观者尚且如此,对于端坐在几亿电视观众面前的嘉宾,听到这样的问话,那份不自在可想而知。<br/>  这些年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从央视到各地方台都开办了很多谈话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已成为电视百花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套五味俱全的“大餐”:政教类、科技类、经济类、文化类、娱乐类等谈话类节目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屏幕上,让观众耳目一新,既感到亲切实在,又颇受人生的启迪,喜欢不喜欢谈话类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成为观众衡量自己“品味”高下的一个标准了。观众对谈话类节目高看一眼,也就理所当然要对这类节目的主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应在学识、风度、表达等多方面都技高一筹,但最不可忽视的“通病”就是,在节目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喜欢使用“判官”语言。表现在荧屏上就是“居高临下”,甚至是“盛气凌人”。<br/>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有别于其他类节目主持人,关键在于他的平和、谦逊、稳重,无论对嘉宾,还是对观众都应具亲和力,在“拉家常”式的谈话中,让观众和嘉宾对他们产生百分之百的信任。在这里,主持人的角色就应该是连接嘉宾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观众想了解什么,主持人应该代表观众去问嘉宾,嘉宾要表达什么,主持人应尽可能让嘉宾去表达,而绝不应该动不动就使用“判官”的语言,用武断、臆想的自我思维判断去判定嘉宾的思维和价值观,把谈话变成了“质询”甚至“审问”,变得让大家都不自在。就拿上述所列,一提到“离婚”,主持人就会表情凝重不假思索地判定嘉宾婚姻的失败,似乎要求嘉宾去“痛苦”,去“沉思”,去总结教训方属正常。一提到“单身”生活,就非要强加给嘉宾孤独寂寞感,倘若嘉宾有“共鸣”倒也罢了,可往往会出现“两张皮”,主持人的“关心、关切和担忧”,往往被嘉宾的不以为然和笑逐颜开取代,主持人的“判官”语言被否定,往往也显得很尴尬,应急的语言只能是“鬼才相信呢”之类的话,这样一来,使平和的氛围搀杂了许多不平和的音符。可见,主持人使用“判官”语言对谈话类节目的危害。<br/>  我虽没做过主持人,可做观众也算“资深”的,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惯用的“判官”语言颇是反感,总感到主持人使用“判官”语言对嘉宾是不尊重的,同时也暴露了主持人的修养和素质的欠缺。我想但凡要做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者,首先应该从尊重别人开始。

最可敬的人(歌曲)

第16版(周末文艺)<br/>专栏:<br/><br/>  最可敬的人<br/>  ——献给白衣战士们<br/>  冰洁词<br/>  张伯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