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编者按:一场与非典的斗争正在进行。在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成为当务之急。根据我国历史上以及广东、北京中医治疗非典的已有经验,一种主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医药介入,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非典的斗争中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西医主导的今天,人们对中医药的作用仍有不少疑问,中医药治疗非典真的有用吗?
  为解决这个疑问,本期特约请有关专家写了这组稿件。文章将告诉我们,有别于西医寻找病原、直接对抗的方式,中医的特点在于着眼于人,辨证论治,在面对未知传染性疾病时,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面对SARS这场灾难,中医介入,中西医联手,相信能为人类最终战胜非典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治非典可以大有作为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谷晓红
  此次暴发的非典型肺炎具强烈传染性,从中医学上看,属温病范畴。由于传染病大多具有温热性质,中医学又称之为温疫。我国对传染病的认识始于先秦,成长于金元,形成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并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较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医药也同样可以在此次抗击非典中大有作为。
  温病学说和实践源远流长
  在古代,传染病名称很多,有疫、疫疠、疠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认识到气候的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如《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如何得不相易者”。说明当时的疫病传染性非常强烈,曾引起大流行,无论老少,发病的症状表现相似。就病因病机而言,认识到有风、寒、暑、湿、燥、火的外部致病因素,也有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内因以外因为发病条件的外感病的辨证观点。此外,还强调以预防为主,提出“治未病”的思想,采用“全神养真”、“避其毒气”、“顺应四时”、“调七情”、“节饮食”等措施。这些认识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对传染病的防治起着指导性作用。
  东汉末年,传染病一度广泛流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他从此立志学医,总结了汉代以前和自己对多种急性传染病的征候变化和治疗方法的经验,终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记载的比如伤寒、中风、温病、霍乱等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大多属于急性传染病范畴。对其脉象等临床表现、病程、病机、传变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创立六经辨证体系。
  随着对传染病的深入研究,许多专著不断问世。如明代郑全望的论述恶性疟疾专著《瘴症指南》,沈之问阐述麻风病的《解围元薮》,万全论述天花、麻疹的《片玉痘疹》、《痘疹心法》等。特别是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是专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吴氏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例如在病因上,他认为传染病是感受了自然界特有的一种“异气”,也称杂气、疠气、戾气,是一种特殊物质;在流行性方面,认为戾气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幼,触者即病;在感染途径上,认为戾气主要从口鼻而入,初起邪气伏于半表半里之膜原;在治疗上,吴又可主张客邪贵乎早逐等观点,创制达原饮等。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吴氏的许多学术观点具有先进性,并对今天的湿热类传染病仍有指导意义。
  之后,一些医家继承他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形成了温疫学派。较有影响的医家有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等。在清代,由于新传染病不断产生,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如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韩善微的《疾论》等。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三焦辨证,揭示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大大丰富了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新中国治传染病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继续得到发展,并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中取得可喜成就。1954—1956年,我国部分地区乙型脑炎流行,应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石家庄地区采用白虎汤加味治疗,降低了乙型脑炎的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减轻了后遗症,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中医不能治疗传染病的偏颇思想。近几十年来,不同地区先后发生了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麻疹、小儿麻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各地中西医工作者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摸索出许多宝贵经验,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北京地区流感肆虐,在许多病人使用抗生素一周后发热仍不减轻的情况下,中医药专家研制出“感冒合剂”应用于临床,3—5日痊愈,中医药又一次发挥了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优势。
  近年有关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开展了对重症感染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和高效速效方剂的研制,以通下剂、活血剂、益气养阴剂等受到普遍重视。剂型得到丰富,冲剂、合剂、片剂、注射剂、滴鼻剂等应运而生。给药途径由口服扩展到肌肉、静脉、直肠、体表等,为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上向高效、速效、稳效目标迈进做出了贡献。例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卓有成效,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清开灵、醒脑静、参脉注射液等大批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中西医结合共治非典
  当前,非典肆虐,全国人民正齐心协力与其做坚决的斗争。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抗非典一线1个多月,在实践中验证了中医药的积极作用。进驻长辛店定点医院的临床研究人员采用西药组、中西药组,随机对照,初步临床结果表明,中药在加速退热、减少并发症、改善基础疾病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纠正大量激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有可喜苗头与趋势。附属东方医院先后救治了17例非典患者,以中药为主,一般在三天内退烧,无1例转为重症,而且1周后减完激素,康复出院。广州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还表明,中医及早介入,还能及时截断非典的病情发展,促进康复,改善肺脏的纤维化,提高生存质量,缩短病程。
  目前,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中医药治疗非典应当坚持如下原则:第一,坚持早期介入,即在发热期就要用中药;第二,坚持全过程的中西医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第三,坚持临床个体化治疗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第四,坚持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扶正祛邪等主要治法,使尽可能多的非典病人用上中药,让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的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背景资料

  温病的内容与范围
  中医认为非典属温病。所谓温病,系属温邪外受引起发热,具有偏热之征象,属易伤阴的一类疾病。温病可由于病因、季节、天时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但其发生、发展、演变有较明显的规律。
  温病有以下特点:一是温病病因,可以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伏寒化温”。二是有传染性、流行性、地域性。三是该病也有季节性。春易发春温,风热,夏易发湿暑、温病,秋则多发温燥,南方多湿热,西北、北方多寒凉而燥等。
  温病与温疫也有所区别。温病是温热性质的外感病,如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温疫是温热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以引起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如流行感冒、天花、鼠疫、霍乱以及当今的所谓非典(SARS)……温疫不仅有温热,而且可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来势迅猛,病情严重,较之一般温病危害更甚。(晁恩祥)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好习惯别丢了
  童舟
  流水冲洗手部,包括手腕,用肥皂或洗手液涂于手背、手心、手指、手缝,充分揉搓,时间不少于30秒,然后用流水冲洗3遍……非典肆虐,专家们反复叮嘱大家要勤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洗手有这么多门道!
  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并不为人所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也舍得掏腰包去买各式的保健品。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还是让我们发现,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等方面,过去我们做得很不够。
  一般说,人的一只手上大约沾附有40多万个细菌。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用脏手抠鼻子、揉眼睛,此时可能造成鼻子、眼睛黏膜的破损,使呼吸道中的病菌、手上的病菌乘虚而入,致使身体受到侵害。“病经手入”的例子不胜枚举。
  “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据有关专家鉴定,一口痰里含有几万亿个细菌,细菌会通过空气被人呼吸到体内,导致疾病的传播。然而,一项针对我国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2/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有吐痰习惯。一份英文杂志曾刊登了对20多名外国游客的专访,他们提到很多对中国的喜爱之处,而不喜欢的却集中到了中国人到处吐痰上。
  印度谚语告诉我们,“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好习惯是健康的银行,可从“健康储蓄”中提取“健康利息”,且可享受终生;坏习惯则是健康赌博场,把健康损害于不知不觉、日积月累之中。
  当前非典肆虐,人们的行为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在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咳嗽、打喷嚏的人少了;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人少了;饭前便后自觉洗手的人多了;餐馆里分餐进食的人多了……
  非典终将被战胜,但是这些好习惯不能丢,应该让它真正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好习惯。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非典时期的“特殊家庭”
  日前,在豫南潢川县双柳镇李营村有一个由分属3个乡镇的3个家庭的6名成年人和5名儿童组成的“特殊家庭”。为了预防非典,他们自愿被隔离。据介绍,他们3家在北京通州区做生意已三四年,孩子们也都在北京念书。北京非典疫情加重后,经居住地的居委会同意,3家租车于4月30日回到老家。几天来,3家人远离村庄独居,目前“特殊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很健康。
  1、虽被隔离,11张脸上仍显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2、村里的卫生员登门给孩子们测量体温。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生活与健康

  剖腹产不宜提倡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马海鹰
  为了减少产妇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惧,目前,无痛分娩在我国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精神心理支持、非药物镇痛以及药物镇痛三种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无痛分娩是一种常规医疗服务。产妇到医院生孩子,一般有两位医生接待她,一位产科医生,一位麻醉师,还有全程陪护的助产士。他们帮助产妇平安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减轻产妇痛苦。目前,美国和加拿大使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均占自然分娩的50%。而我国的分娩镇痛率还不足1%,而且仅限于城市。在绝大多数医疗机构,产妇只能是没有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分娩或剖腹产。
  说到剖腹产,我国这一比例是挺高的。据统计,每年新生婴儿2000万,约一半为剖腹产儿,有的城市甚至达到60%—70%。选择剖腹产的产妇主要原因是怕痛,有的是认为剖腹产的孩子不经过阴道挤压,生出来漂亮、聪明,产妇可以保持好的体形,且比较省事。也有的是怕自然分娩不行再转剖腹产,受二遍罪。中华预防医学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产妇或家属要求剖腹产的原因中,有58%是因为怕疼,37%认为对孩子好,认为对产妇好的只占2.8%,还有2.5%是为了选择好日子。
  事实上剖腹产是有适应症的,是为了保护母婴的安全,不得已采取剖腹产手术来解决分娩难题。剖腹产的产后并发症、合并症的风险比自然分娩高得多,与剖腹产有关的产妇病死率比经自然分娩者高出10—20倍,而且手术中出血多,产后不易恢复,因手术带来的瘢痕、腹腔粘连都可对产妇造成长期的影响。剖腹产新生儿免疫力弱,患羊水吸入性肺炎和湿肺的可能性比自然分娩的孩子要大得多;由于缺乏分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剖腹产孩子比自然分娩的孩子更易得感觉统合失调。因此,剖腹产是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最好还是自然分娩。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中医药如何参与防治非典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主任医师 晁恩祥
  中医药参与的依据
在1982年宪法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国家有关卫生方针政策也一再提出:“要求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中西医结合是正确的,西医要发展,中医也要发展,不能把中医只当成西医的从属”。而且,本病已列入传染病法之中,按照法规的要求,中医同样应在非典(SARS)的防、治中承担应有责任。
  中医历代对温疫疾病防治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几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不计其数的疫病灾害,论著也十分丰富,且有独特的见解,积累的防治经验十分可贵。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学具有独自特点。一般说西医是针对性治疗,对细菌、病毒的危害,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方法,行之有效。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重视外邪与正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的分析,根据主要症状、舌脉表现,辨证之后进行论治、选方用药,并非针对病毒。病毒即使不清楚,有了舌、脉、征候表现,则可处方、选药治病。当然现代中医也应重视理化检查的临床意义,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可互补长短。
  中西医结合有益于该病治疗
  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经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定会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如当发热时应用透邪、清热、解毒,兼见腹泻、呕恶时,可加化湿降逆之品;如若气阴两伤,正气受损,则应给予养阴益气,固本益气等,在西医基础上,同时对患者从中医角度给予整体调治,是中西医结合之特点。
  目前有些中医单位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参与了非典的防治工作。我国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一直得到政府重视,这次抗非典工作中,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科协等部门,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和研讨,从预防和治疗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案。值得提出的是广东的中医界在治疗非典时,早在今年1月就已开始。笔者曾作为专家于1月份到过广东会诊此病,广东同行为我们总结了防治非典的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中医药预防的几个问题
  一是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要“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指导思想,这些经验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因而重视扶正固本,强调机体锻炼,适应四时气候、天时变化,注意劳逸结合,讲求个人卫生,开窗通风、改善居室环境,注意养生之道,提倡情志舒畅,都与现代医学要求一致。
  中医历代积累的一些预防经验可以借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写道:邪从“口鼻而入”,要“避其毒气”,提出“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的告诫。主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是关于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中医传统用于预防温病的方法之一,历次流感也不乏有人服用中药,当前就出现了国人对中医药的莫大企望和信任。但我认为无需人人都吃中药、或打预防针,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对于来自疫区、有接触史,如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亲属,或疑似者可以考虑吃些预防药。未接触患者及传染源者没有必要服用中药。另外孕妇、产妇不要服用,老幼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预防中药也是药,药有药性,有适应范围,不能随意服用。如若预防药处方中解毒、苦寒、清热药多,则可能因素属胃寒之体,造成胃部不适、腹泻等某些反应。有了这些及其他反应当立即停药,或去医院咨询。更不要乱吃所谓秘方、偏方、验方。还应知道的是,吃了预防药不等于就保了险,中药只是预防方法的一个内容。生活中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加以注意,可以吃些蔬菜、野菜,如败酱草、马齿苋、鱼腥草、大蒜等。
  三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学注意七情调理,人有怒、喜、忧、思、悲、恐、惊。广大群众,甚至患者,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平和的心理,这会支持我们共渡难关。中医学历来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就是人要心态平和,注意精神调理,切忌烦急,勿惶恐不安。面对疾病,要有信心,自信之人,必自信。相信科学、理智对待非典,人类必将取得胜利!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塔

  “胰岛复活”治疗糖尿病的尝试
  近些年来,被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它常引起多种并发症,致残和死亡率甚高,人们往往谈之色变。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是口服西药,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以补充胰岛素之不足。西药虽然有降糖快的优点,但却容易造成本来已经受损的胰岛功能进一步衰竭;加上长期口服药物,会对肝肾造成损害,往往旧病未了又添新患。那么除了服药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呢?
  美国有内分泌专家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只是引起糖尿病的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正常胰岛细胞消亡所致。实验证明,Ⅱ型糖尿病人在35岁以后,每5年胰岛素衰减率上升10%,使得正常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满足不了机体需要。所以,治疗糖尿病必须从增加正常胰岛素细胞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即所谓的“胰岛复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加速胰岛细胞修复、再生,实现胰岛活跃,使正常细胞数量增加,而达到分泌出机体需要的足够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患者自然康复。这一发现轰动了国际医学界,突破了过去医学界治疗糖尿病仅仅从体外补充胰岛激素,或刺激胰岛分泌激素,从而降低血糖的认识局限。
  这一理论为人类治疗糖尿病开拓了新途径,与中医治疗该病原理不谋而合。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理是气阴两虚等导致整体的气滞血淤,是糖尿病并发症多且重的关键因素。因此,防治糖尿病应从整体入手,进行标本兼治,使患者在降糖的同时,尽快纠正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促进胰腺各类细胞的再生,使胰岛细胞正常分泌功能重新建立,使胰岛功能得到修复,即胰岛复活,达到使患者解除对药物依赖的目的。如贵阳市康泰宝糖尿病研究所的专家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发明了外用“990康泰宝穴疗贴”,提出了“双联疗法”。该产品是选用多种名贵动植物、矿物质和富含微量元素的生物磁性材料制成,集药离子、生物磁、经穴传导三重效应于一体,不仅符合国际上先进的“胰岛复活理论”,而且具备预防与治疗双重功能,改善微循环,调整代谢和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标本兼治的目的,打破了单一依赖口服药和终身服药的传统。2000年8月,“990康泰宝穴疗贴”在第九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上,获特别金奖。目前,制伏糖尿病这一顽疾的曙光正日益呈现。 (梅裕)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题中国医科院SARS治疗中心
  董澍
  当前,非典肆虐,医护人员责无旁贷地成为抗击病魔的主力军,也成为感染率最高的人群。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所属医院在不断收治大量病人的同时,以“零距离、零死亡”的标准要求前线医护人员,显示了非凡勇气、精湛医术和卓越管理。我们坚信胜券已在握,神州应无恙。作诗以记之。
  岭南一嗽惊天下,心地春来只种愁。
  闹市相逢多口罩,名山报道少人游。
  疫情似火急无水,众志成城费运筹。
  近百邻邦难入境,数千患者枉凝眸。
  勉为君子平三患,岂让瘟神乱五洲。
  赤胆争先勤国恤,白衣恐后解民忧。
  思亲独看全家福,携手同行破浪舟。
  短信温情犹感动,亟呼决战又鸣啾。
作于2003年4月30日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塔

  穿衣也可理疗保健
  本报讯 纳米、负离子发生器、被称为“生命之光”的远红外线,三者似乎互不相关,日前天津赛远保健品有限公司举行发布会,介绍近期生产的新保健产品,即将这3类技术应用于纺织纤维并制成的各种衣物、寝具,让使用者在穿衣和休息时也可通过理疗获得健康保护。(权健)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海尔捐赠抗非典
  本报讯 日前,青岛海尔集团响应党中央抗击非典号召,继向济南、青岛等地的抗非典一线医护人员捐赠后,又向北京301医院捐赠采力中药合剂1400余盒,用以增强医护人员的全面抵抗力,更好地投入到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去。(李正军)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日前,北京军医学院邀请老学员回母校与护理专业学员共度护士节。图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雅萍(左三)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勉励她们向抗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学习,努力成才。 姜华 戴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