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营造使活力竞相迸发的环境
楼忠福
  主要观点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确立有关劳动的正确观念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科学标准;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必须关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实现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一项系统工程,营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确立有关劳动的正确观念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科学标准
  营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必须充分重视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四个尊重”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对知识重要作用的高度尊崇,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和人才资源的高度尊崇,对一切有利于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高度尊崇。“四个尊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的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方针,主要应抓好三条:一是努力使“四个尊重”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二是把是否坚持“四个尊重”作为衡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是否真抓实干的重要标志;三是牢固树立依靠知识创业、依靠人才兴业的理念,努力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铸就辉煌的社会氛围。
  正确确立有关劳动的观念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怎样看待劳动,怎样区分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也体现着党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在看待劳动和判断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问题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劳动问题上,有的鄙视体力劳动,看不起普通工人、农民的劳动;有的对脑力劳动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劳动;有的对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也是劳动、也参与价值的创造认识不足。在判断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上,“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观念曾经流行于全社会。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是我们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克服和纠正种种在劳动和判断先进与落后标准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而提出来的关于劳动的正确观念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科学标准。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劳动的形态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比如,科技工作不仅成为相对独立的劳动形态,而且已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中的第一生产劳动;不仅经营管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形态,而且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业的劳动也已成为生产劳动的重要形态。在劳动形态及其性质的变动过程中,劳动者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劳动者、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劳动者的身份越来越具有多重性。适应劳动形态及其性质的变动趋势和劳动者特点的新变化,同时为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浙江广厦建设集团自觉地把“四个尊重”的方针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把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科学标准贯彻到企业党的建设中,使凡是对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员一律受到应有的尊重,党组织也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作为培养和发展的对象。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分配制度不仅关系到生产效率,而且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即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营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为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竞相迸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分配关系逐步趋于合理。特别是通过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分配激励机制。居民的收入形式呈多元化,虽然劳动仍是人们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但人们投资债券、股票、基金和其他金融资产而获得的红利、利息等非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国家加强了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转移性收入成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应当看到,现阶段分配制度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分配方式还不够规范、调节手段还欠完备等。因此,为了营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必须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一方面应尊重和体现一般劳动与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从而充分调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应尊重和体现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应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坚持效率优先,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使人们的收入与其贡献紧密结合,从而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另一方面,坚持兼顾公平,在讲究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大力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注重收入调节,防止出现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特别是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一些革命老区的群众和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在二次分配时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多年来,广厦集团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较早地实行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使企业进一步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广厦集团坚持“依靠社会办企业,办好企业回报社会”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并为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革步伐和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扶贫帮困作贡献。
  关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而尊重劳动必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关键是尊重人才。因为人是劳动、知识的主体和源泉,而人才就是能使劳动、知识和创造的活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最根本的是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既有坚定政治信念又勇于创新的人才;呼唤既能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又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管理和开发中的作用,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赛马机制”,如创新能力和岗位绩效的考核机制、业绩与报酬挂钩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合理流动的重组机制等。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旗帜鲜明地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企业而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应成为经营管理决策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在企业的所有投资中,人才投资风险最小,效益最大,最稳定、最长远。因此,在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中,必须把人才资源的盘活、置换和优化组合摆到突出位置。多年来,广厦集团一直把“人才工程”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提倡尊重、爱护、吸引、用好、留住各类人才的要求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在企业经营中,集团形成了这样的理念:先找人,后找路;放眼四海,唯才是举;靠人才兴业,抓人才投资。到目前为止,广厦集团已形成了一支6000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支学有所长、爱岗敬业、充满创造激情的人才队伍,才使广厦集团从18年前仅有80万元资产的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拥有125亿元资产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危难之中见精神
金锵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概,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危难之中见精神,从认识论上讲,是不断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矛盾就包含着困难险阻。俗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无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都是经受危难的严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逐渐掌握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也决无坦途可走。只有不畏艰难,才能一步步攀登科学高峰,也才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不断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一切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办法,总是在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中获得的。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就绝不能固步自封,也绝不能畏惧艰险。
  危难之中见精神,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总是为着解决各种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并在团结、依靠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中造福于人民的。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风险,打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是同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分不开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地迎战各种困难,这是我们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的希望所系。
  烈火炼真金,多难可兴邦。可以相信,历经危难和风险考验的中华民族,意志一定会更加坚强,精神一定会更加振奋,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建服务型政府
龚清概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阐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
  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连接点,是政治体制改革中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行政力量的推动建立起来的,但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日益显露,突出表现在政府干预过多、机构庞大、行政审批过滥、行政行为不规范等方面。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课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行政体制首当其冲。办事程序不规范和缺乏透明度、规则意识不强和法制观念较弱等,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因此,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革除与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政府管理观念和模式。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的现实要求。资本总是寻找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地方投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靠优惠政策发展经济的战略已让位于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优劣,让位于是否拥有一个透明、高效、法治的发展环境。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优化政府服务,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
  以崭新的理念引领改革服务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就是要积极倡导和实践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精神。
  绩效导向。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绩效为本,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竞争导向。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竞争使消费者可以在不同厂商生产的物品之间进行选择,促使厂商努力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政府管理同样需要强化竞争。通过引入竞争,打破公共物品领域存在的垄断,提高公共物品提供与生产的效率;通过引入竞争,激活政府内部管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法治导向。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政府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每一个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行政环节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以明晰的思路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核心职能,提高行政的有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校正市场偏差,弥补市场缺陷。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制职能,转化社会自治职能,逐步收缩政府职能范围,将政府职能定位在宏观调节、监管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意味着政府职能的界定要充分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化水平,不能搞一刀切。
  调整组织结构,进一步减少行政层次,提升政府机构的能力。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根据大系统管理的思路,整合政府机构,“压平”政府层级,构建综合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建设,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加快行政“提速”。政府运行机制是对行政行为方式、原则和程序的规范性约束,它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公共行政体制的灵魂。一方面,要再造业务流程,在理清各种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过程或办事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以缩短循环时间,规范运行程序,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另一方面,要改进管理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应用现代行政管理方法,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行政质量,实现政府管理绩效的最大化。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市长)


第9版(理论)
专栏:

西部城镇化的新思路
高燕京
  城镇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城镇化的作用尤其重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城市是西部经济的发展极。西部大开发涉及的区域包括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人口3.64亿,分别占全国的71.4%和28.6%。完成这一繁重任务,实现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极为核心,通过发挥发展极的辐射作用来逐步实现西部地区的共同繁荣。作为生产中心、贸易中心、科技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城市自然应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发展极的作用。
  城镇化是西部工业化的依托。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以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交换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要求把工业布局在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也就是城市。同时,工业化又必须以城镇化为支撑。西部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充分发挥城市作为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工业化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
  城镇化是解决西部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目前仍然有大量人口没有脱贫,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西部地区人口分散、城镇化水平低的现状又严重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开展。目前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陈旧,市场化程度低,人们的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基本上不具备持续稳定脱贫的条件。因此,消除贫困就要使人口向较为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集中,包括向城镇集中。
  城镇化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状况不断加剧,草地退化,森林覆盖率低,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自然灾害频繁。解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相当多散居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实行城镇化。
  目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很低,无法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西部城镇数量少,人口比重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城镇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小。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应采取新思路、新办法。
  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充分认识城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速城镇化进程。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应当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特别是改革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
  西部城镇化应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就全国而言,城镇化应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但就西部而言,应以大中城市为主。这是因为:(1)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是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城市建设中,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2)目前西部地区的城市格局是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数量多,经济实力强;小城镇不仅数量少,而且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不可能吸纳大量的外来人口,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也很微弱。(3)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不发达,缺乏大规模发展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超常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鉴于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需要以超常规的方式加以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基础设施的特点,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一般来说,属于成本和收益边界都很清晰的私人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应主要由市场提供,而属于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则应主要由政府提供;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应由市场提供,而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设施则应采取市场提供、政府规制的方式。同时,放开对民间资本建设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
  不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依托,没有发达的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就弱。因此,西部城市应积极致力于工业化,以工业化来促进城镇化。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传统重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价值理论体系的有益探索
——《财富劳动与价值》评介
胡代光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白暴力撰著的《财富劳动与价值》一书,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对建立新的价值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
  探讨了价值范畴的内容和价值理论体系。作者将价值范畴分解为三个内容来研究,即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和价格论以及价格决定与财富价值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统一的价值理论应由六个层次构成:价值与价格的本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实体与价格最终基础,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市场价值、市场交换价值和市场价格,绝对价格与价格总水平,价格管理、调控与价格制定。
  探讨了财富的源泉、劳动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财富的生产可以从三类过程来考察:第一是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即从自然物质形态变换考察的生产过程;第二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即从人类世界考察的生产过程;第三是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即从生产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考察的生产过程。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财富的自然源泉;在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及其社会形式——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中,劳动是财富的唯一人类源泉。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劳动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作者还提出,由于在同一自然时间中,不同类型的劳动实现的劳动量不同,所以,不同类型的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也不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主要来自培养费用的差别、名义劳动时间与实际劳动时间的差别和人体自然生理上的差别;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主要来自培养费用的差别和人体自然生理上的差别;高强度劳动与低强度劳动的差别主要来自人体自然生理上的差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