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危难中,我们紧抓机遇
新华社记者 吴锦才 赵承 李柯勇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被动消极地等待危机过去,只会使经济增长的机制遭到破坏,抗击非典的斗争也将失去雄厚物质基础的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深入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夺取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温家宝总理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一手抓好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每一场危难的背后,都蕴藏着机遇。我们万众一心,迎难而上。
  非典暴发后,精明的企业家将因迅速把握此消彼长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经营行为而获得机遇。
  人们发现了非典病毒聚集而生的特点后,纷纷避免了面对面、多人聚集的接触。人们的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一些需求在行业内部发生了变化。医药业内,与呼吸道疾病相关、有抗病毒功能的产品需求剧增,而其他药品没有增长;纺织业内,普通服装没有增长,但口罩、医用防护服需求剧增;家电、家用机械业内,空气清洁器、自行车、汽车等销售额大幅度增加。
  ——一些需求转移到其他空间。餐饮业一片萧索,但人们的一日三餐并未停顿,空气流通相对较好的超市、较卫生的洋快餐和正餐餐馆的外卖业务,仍然有很多生意。
  ——一些需求转移到另外的时段。旅游业陷入停顿,但被疫病所压抑的旅游需求可望在下一个旺季出现恢复甚至较大增长。
  ——一些需求在交易方式上出现了变化。非典使网络贸易的优点空前突出,近来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广交会首次采取了网上洽谈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来会客商不足造成的损失。
  ——一些新的需求应运而生。学校暂时放假后,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未停滞,“空中课堂”满足了这种需要。可减少人员流动、又能有效交流信息的网络会议视频设备,成为此次疫情的受惠产品。
  抓住这只需求之手,我们的企业就能找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非典的冲击也暴露出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的一些“软肋”。抗击非典斗争对经济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许多产品必须升级换代。
  非典疫情的暴发,市场需求的转移使我们不少企业乃至不少行业失去主动。
  我们产品开发中长期面临的“细分需求不足”的局面必须改变。自疫情暴发以来,以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为代表的两大类消毒剂突然热销,但这两类消毒剂均为广谱型消毒剂,对非典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还存在着安全性不足、有效期短等缺陷。如能开发针对性强、作用持久稳定的缓释消毒制剂,必定大有市场。
  抗击非典改变了人们对口罩的观念。以前的口罩可以挡挡灰尘,却无法阻止病毒侵袭。非典一来,防护性更强的多层口罩,过去只在美国大片中见过的N95口罩,乃至前所未闻的“光触媒甲壳素活性碳口罩”,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对防护服、防护镜等公共卫生用品的研发也亟需得到进一步重视,提高其科技含量。
  随着对非典发生机理的认识,提高免疫力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餐只注重色香味形器而不注重营养、卫生的传统,不适应新的需求。可以预见,比方便面营养更全面的快捷食品、耐存储的食品,应有较大的市场。
  在非典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经济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抗击非典以及这场斗争取得胜利之后的建设任务,向社会全面发展、向人们思想观念更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中国迈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程后,从生产和消费层面说,我们正在实现从偏重物质需求向重视人们的全面需求的转变。全面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非典的暴发,将医疗卫生和体育健身的需求迫切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非典使全民卫生观念陡然增强,将带动许多产业的大发展。卫生清洁消毒设备近年来已走入家庭,但在各行各业中并没有突出的位置,非典后这种格局可能改变。现在,空气净化器、消毒柜等消毒类小家电常常脱销,消毒湿巾、口罩、消毒剂等市场需求极大,卫生清洁消毒设备供不应求。这预示着人们良好卫生习惯形成后,相关的市场将随之而来。
  每一次疫病的蔓延,必然带来医学研究和医药生产的大发展。非典期间各类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西药中药热卖,而目前开发亟待突破的非典疫苗更是一个让人眼热的商业良机。
  非典的暴发也让我们看到,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领域。国务院决定年内基本建成省、市(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中央财政投入达数十亿元。可以断言,今后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绝不会仅限于此。兴建大小医院,细分医疗科系,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会成为一个大的投资方向。
  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抗击非典,促使我们用新的视野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及“指标设计”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看经济主要使用GDP指标,它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总量,但并不能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非典的暴发,更加尖锐、鲜明地突显了“经济增长”与“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不仅要追求“人造财富”的增长,还要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据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福建三年内集体山林基本承包到户
  银川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一点七万亩
本报福州5月10日电 记者蔡小伟报道: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拟用3年时间,使全省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经营管理新机制。
  福建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80%以上的山林属集体所有,为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力,全省将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主要是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尚未明晰的集体商品林及县级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福建省政府规定,集体山林属集体内部成员共同所有,每个村民均平等享有承包经营集体山林的权利,凡有承包经营集体山林要求的村民,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保证。凡将集体山林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经营的,需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所得收入应大部分分配给集体内部成员。对已经县级人民政府规划界定的生态公益林,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但应换发林权证。凡权属有争议的林木、林地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
  本报银川5月10日电 今年,甘肃省银川市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集全社会之力推进绿化进程,开始实行不收缴义务植树“以资代劳”费的新办法:凡银川地区机关、部队、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城乡居民等均要建设义务植树基地和承包绿化任务。
  银川市按照市区归属将义务植树划分为银西生态防护林工程义务植树基地、金凤区万亩治沙植绿义务植树基地等5部分共1.7万亩。其中银西生态防护林工程义务植树基地为今年绿化重点,计划实施1万亩。承建的义务植树责任区按照谁造林、谁负责的原则,即包栽、包活、包管护。这次银川市绿化委给各责任单位一次性下达了3年义务植树任务,并要求责任单位支付苗木费、管护水电费;责任单位干部职工参加植树劳动时间不少于3天,第一年要保证成活率达到90%以上,第三年保存率达95%后,移交给绿化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养护和管理。(陶林康 周志忠)


第4版(要闻)
专栏:

  5月10日,北京石景山区82岁的葛凤英(中)拿出1000元购买了鲜花等来到区流调队、消毒队和120应急分队慰问抗击非典一线人员。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成都:组工干部全线“充电”
本报成都5月10日电 记者刘裕国报道:日前,成都市历时2周的组工干部培训班圆满结束。来自全市19个区(市)县的组织部长、副部长和近100
  个市级部门的组织(人事)处长以及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300余人参加了这次封闭式培训。
  今年以来,成都市全面加强了对组工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市委先后邀来萧灼基、厉以宁、杨春贵、孙玉玺等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各类讲座,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等问题,提高组工干部的认识水平。市委组织部在每次组织组工干部集中学习时都进行了严格的考试,不但要通报每次考试的结果,还将成绩记入档案。
  同时,市委还派组织部长带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赴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张家港等城市学习考察这些城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经验。


第4版(要闻)
专栏:

  团中央要求建抗非典青年志愿服务队
本报北京5月10日讯 记者胡果报道:团中央日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团组织行动起来,在全国每一个县、乡、村尽快组建起至少一支防治非典青年志愿服务队,以此为载体在农村非典防治工作中办好五件实事:带头群防群控,开展科普宣传,组织助耕帮困,向生活陋习开战,切实服务进城务工青年。团中央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快速高效的动员机制、配套运行的应急机制、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把工作落到实处。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来信

  麻痹的代价
——杭州为一例非典患者隔离五百多人
本报记者 鲍洪俊
这是一次不该发生但又不得不实施的大范围隔离行动:从5月4日晚到10日凌晨,杭州市民先后有500多人被隔离,原因是,他们被动接触过的1位患者,相继被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人和非典临床诊断病人。
  据杭州市卫生局负责同志介绍,患者宋某,女,26岁,某网络公司职员,4月11日至18日在广州参加广交会,18日下午乘飞机回到杭州,21日到过单位,28至30日到单位上班。查病程记录,4月22日,患者因鼻塞、咽痛、流涕到某医院内科门诊就诊,医生给予先锋6号口服,未见明显缓解,两日后自行停药。患者5月2日开始发烧,在专用输液室静脉输液。5月3日再次到医院发热专科门诊就诊,当日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强,左中下肺见斑片状密度增高,继续静脉输液;5月4日继续上述治疗方案。这3天均未留验观察,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患者5日体温39.1度,再去医院,当天18时经过省、市非典专家组会诊后,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人。7日晚,由疑似病人转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浙江省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由此增加为4例。
  由于患者活动范围较大,接触人员众多,为阻断可能的非典传染渠道,杭州市从5月4日开始实施了自4月19日发生非典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隔离措施:涉及患者家庭居民楼、所在单位的400多人,还有百名医务人员和相关病人全部隔离。此外,为隔离区服务的医务人员、社区街道干部、公安保安、环卫工人,有数千人之多。
  500多人被迫隔离,只是因为一位病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警醒痛心的实例。显然,在患者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假如患者自家或其所工作的网络公司认真执行有关制度,对从广交会回来的工作人员,严格落实14天隔离观察,再到公司上班;假如收治医院对来自重点发病区的发烧病人,按规定进行留验观察,并且在诊断和输液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假如患者向所在街道、社区及时进行健康情况申报……他们就完全可能将疫情扩散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然而,所有相关环节似乎全部“松懈、麻痹”了。他们“以为党委、政府防治措施得力,全省4月下旬以来一直没有发生新的非典确诊疫情,自己是安全的”。由此看来,各层次非典防治机制网络再严密,如果作为社会主体的居民个人缺乏防范非典的心理警觉,控制疫情仍然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惟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宁可失之严,不可失之宽”,才能战胜非典。
  (本报杭州5月10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一道强制休息令
本报记者 罗盘
“五一”刚过,山西医科大附属第二医院领导做出一项特别决定:强制第一隔离病区护士长张佩芬休息。病区的同事们都说:“该歇歇啦!她实在太累了!”
  张佩芬原本就瘦削。这位47岁的急诊科护士长,从3月27日医院收治第一例发热患者起,就和同事们投入到这场紧张、危险的护理中。身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为患者输液、喂饭、翻身、接大小便、念家信……常常从早上8时忙到深夜,十几个小时不出病区一步,衣服被汗浸透,又被体温烘干。一样的灾难面前,有不一样的选择。在医院所有临时工纷纷退缩的时候,人手极为紧张,张佩芬和同事们的角色里又多了一种——搬运工,每天往病区送那些男人搬都费劲的氧气瓶,胳膊疼得连穿衣服都弯不过来。
  非典病人大都伴有腹泻,排便次数比平时多。每位病人的大小便必须解到便盆里,经过消毒两小时以后,才能倒进厕所。张佩芬走进一间间病房,不厌其烦地查看病人是否有大小便。一旦有,她马上把便盆里的粪便倒进专用的塑料桶里,放上消毒液,用木棍搅拌。即使戴着厚厚的口罩,粪便和消毒液混合起来的呛人气味仍让人无法忍受。张佩芬被呛得眼泪直流,呕吐不止,但她没有退却,给护士们做出了榜样。一位70多岁的患者腹泻最严重时,一天十几次,看着满头大汗的张佩芬忙碌的身影,老人过意不去,内疚地说:“孩子,连累你啦。”张佩芬扶着老人躺下,轻轻地说:“没事,大爷,您就把我当成您的闺女好了。”泪水从老人的眼角慢慢滑落到枕边。
  一个多月来,张佩芬几乎没在阳光下活动过,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上,别人轮休,她却连轴转地工作。当她被强制休息的第一天,看到医院里盛开的黄的、红的郁金香时,感慨道:“生命多么美好啊!”


第4版(要闻)
专栏:

  甘肃“引硫济金”工程竣工通水
本报兰州5月10日电 历时8年、投资2.66亿元的甘肃省重大建设项目——“引硫济金”工程9日竣工通水。
  该工程是从青海省门源县将黄河支流——硫磺沟的水穿越祁连山冷龙岭引至金昌。工程主要由引水处的一座重力坝和一个引水隧洞———冷龙岭引水隧洞组成。其中,冷龙岭引水隧洞全长8866米,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引水隧洞。(李战吉 阿旦增)


第4版(要闻)
专栏:

  长春筹资八百万元打井抗旱
本报长春5月10日电 记者江山报道:记者从长春市水利局获悉,由于今年旱情十分严重,长春市决定筹资800万元支援农村打井抗旱。
  长春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长春市水田缺水面积达到了46.76万亩,旱田缺墒面积大约为600万亩。鉴于目前旱情较重,今年,长春市政府计划筹集800万元资金,其中市财政投资500万元,其余由群众自筹,在全市农村打抗旱井200眼,此项工作计划在7月末完工。


第4版(要闻)
专栏:

  昭通市同心协力抗旱减灾
本报昆明5月10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连日来,云南省昭通市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抗旱减灾,确保春耕生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顽强奋战,目前全市完成抗旱浇灌面积近46万亩,临时解决31万人、12.5万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促进了春耕春播。
  截至4月底,昭通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10余万亩,90余万人、31万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面对持续旱情,该市派出工作组组织群众采取蓄、提、引、运、堵等办法抗旱救灾。


第4版(要闻)
专栏:

  佛坪县新增鸟类种群22种
本报西安5月10日电 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的陕西省佛坪县,近年来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曾经远走他乡的鸟类,又纷纷回到山清水秀的佛坪。
  据佛坪县林业局和野生动物管护站介绍:佛坪县境内现有金雕、黑鹳、血雉等15目36科184种,鸟类种群数量比1980年的162种新增了22种。
  (孟西安 串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