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学习型社会书系”
 提倡学习之风
杨文
  “学习型社会书系”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是我国首部全面总结创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系列专著。全书系共分六册——《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学习型组织》,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学习型社会书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汇聚当今世界著名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精准判断,描绘出现在和未来世界发展的走势。
  “学习型社会书系”指出: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这是一条当今世界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而且这种变化日益加速,广泛渗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和组织、甚至每一个人都将深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变化的紧张,知识、技能快速折旧,信息高速流通,我们可以选择的生存策略首先是学习。
  “学习型社会书系”认为: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方式,贯穿终身。学习不限于课堂、不止于文凭、不限于形式、超越职业和生存的需要。不能与学习为伍,就会被学习型社会淘汰。
  “学习型社会书系”强调,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描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明了我国已经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学习型社会书系”力图总结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主张学习力是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创建学习型社会首先倡导学习的革命,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习目标、价值、方式、方法、内容、技能和思维定式,放弃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培养、训练和修炼学习力为核心,建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和体系,让学习融入生活,成为引领发展、主导进步的基本法则。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邓小平研究的新视角
——《邓小平视察纪实1957—1994》读后
石仲泉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视察纪实1957—1994》(刘金田、张爱茹著),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反映邓小平生平活动的著作。
  作者长期从事小平同志生平活动的考察和研究,熟悉记录小平同志的文献资料。这是他们能够撰写这本书的重要基础。这部纪实著作在选题和选材上有两点别出心裁的考虑。一为专写小平同志从党的八届一中全会后至辞世前这个时期到全国各地考察的活动纪实;二为撷取有重要内容的视察活动突出展开,既不是每年都写,也不是每次视察活动都铺开写,有详有略。这并不影响对小平同志整个生平活动的了解。书中反映的视察活动十分丰富,时间跨度较大,作者在每个年份都列出提要式目录和主题词,从而使内容一目了然。
  目前有些纪实作品,为了生动使然,往往将反映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写成了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可信性。这部著作可使读者省去这份担心。书中的材料首先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研究历史,包括党史,这是最重要的。
  根据作者的工作经历和自述,一方面,他们参与过拍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到全国各地采访,走过了小平同志视察的地方,掌握大量生动素材,这是只有他们有这个便利条件才能获得的第一手真实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引述的间接资料,都是“一些权威性的报刊、书籍中发表的资料和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和回忆录,以及近年来很多研究成果”。就我所了解的一些资料而言,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书中有不少是一般研究者都不完全清楚的史料。比如,1961年小平同志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和为主持起草《工业七十条》而进行的厂矿企业调查;1964年至1966年在大西北、大西南所作的比较长时间的三线建设的考察活动;1975年的山西大寨之行情况;1978年视察东北,发表“北方谈话”的情况;还有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的情况等。特别是小平同志1994年的最后一次在山东的视察情况。将这些珍贵资料运用在全书之中,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不仅掌握了丰富翔实的材料,还在文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尽管是近五十万字的厚书,读起来却能让人有种想一气读完的强烈念头。可以说,在纪实作品中像这种可读性强的书也不是很多。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共产党人的作风
——评《党魂——老一代共产党人优良作风三百个故事》
苏威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党魂——老一代共产党人优良作风三百个故事》,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中荟萃了党的领袖、将军和普通党员、英雄模范、普通战士共二百多位老一代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百个优良作风故事。从李大钊高吟“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到夏明翰千古流芳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毛泽东的坚持革命真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勤奋好学的将军到给农民让路的领袖们;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抗争苦难、追求真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通过一个个朴实、生动的小故事,形象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获得人民支持、拥护和爱戴,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政治资源和强大思想武器。
  相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真实可信、平常具体的行动和形象。本书不同于以往写党的作风建设的书,而是以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记叙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活生生的故事,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情节,再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昭示着共产党人身上光明磊落、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揭示了“党魂”的深刻内涵,感人肺腑,震人心魄,激人奋进。
  “党魂”——这笔老一代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教育和激励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出版
喻阳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朱镕基同志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全国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政府工作的丰富经验,对2003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由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
  朱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富有鲜明特色。总体篇章布局体现了政府换届的要求,重点放在上届政府五年来工作总结,而五年总结又突出了经验体会,对本届政府工作提纲挈领地提出建议。报告五年工作,尊重历史,全面客观,主要运用大量数据、事实、工作思路和措施加以陈述,实事求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辅导读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扣住《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为成就篇、体会篇和建议篇三部分,共三十六个问题,三十六万字。在成就篇中,用十七个专题详细阐述了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八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体会篇中,作者对报告中讲的九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和体会条分缕析,充分论证了这九个“坚持”是上届政府五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是实践的总结,理论的升华,智慧的结晶。在建议篇中,列出十个专题对报告中提出的八条建议作了详细说明。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序跋选

清唱浓情
吴泰昌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记者写散文的不乏其人,写出的名篇佳作也可圈可点,但像当前如此多的新闻界人士拿起散文这支笔,写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则是前所未有的。老散文家郭风曾著文提出“记者散文”,以期引起人们的注视和研究。我对郭风前辈的这个话题,颇有兴趣,当我的心里默数这些年新闻界浮现出来的散文家时,自然就想到崔济哲和他可观的散文篇章。
  济哲同志是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热衷文学创作,并不奇怪,他本就是学文学的。他敏锐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使他葆有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富矿。本来,新闻记者由于掌握丰富的新颖奇特的素材,更适合进行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但他却情有独钟地执著地选择了散文,辛勤地在散文园地里耕耘劳作,结果丰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酷爱写散文,是想通过散文这个最能随意直抒胸臆的文学样式,表述自己“从人生之中、岁月之中、命运之中跳出来的肺腑之言”。
  作者对写散文立意这种明确追求,使他的散文在题材的选取、内容的开掘上呈现出与一般“记者散文”不同的个性。采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事,特别是名人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国内国外出访的踪迹等等,容易成为“记者散文”描述的对象。而《清唱》中大部分篇什,很少看到作者职业素材的斑痕,即使在一些游记散文中,他注重的也是对人生的品味和慨叹,既催人奋进,又引人深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写好散文的根本要求。作者将自己牵动的情感,所思所想,掏给读者,《清唱》中许多作品就是以这种真实的情愫感染读者、感动读者的。
  《清唱》中有不少写亲情、乡情、友情的佳作,其中,我特别欣赏系列散文《我的父亲》。写父亲,是散文创作传统的题材。朱自清的《背影》,动人千秋。近些年,就有报刊以此为题材举办散文同题征文。以我有限阅读的印象,济哲同志连续写下的《父亲》、《住院——〈父亲〉续篇》、《西行——〈父亲〉终篇》,是这类题材散文中的力作。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怀念既普通又不普通的父亲——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曲折颠簸的一生,一颗平实敬业的心跳动在字里行间。作者以大量逼真的细节,从多方面刻画父亲的性格、品德、修养。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与深深的理解,血肉般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出苦涩,读出沧桑。父亲的命运鲜亮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我的”父亲绝不仅仅是“我的”,他具有更宽广的涵义,这正是《我的父亲》独到的思想深刻之处。
  作者师承家教,又勤于学习钻研,具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在表达方式、遣词用语方面,颇费心计。作者的散文以中和平淡为主要特色,竭力做到细致如实地描述,但也偶有激昂情感迸发,如电光石火。散文“意”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作品价值的基础,锤字炼句以“意”为先,是“意”的直接的形象化,“意”的直接现实。如只着眼于立“意”,而忽略了寻求贴切的表达形式,不做到两者的较完善的结合,那就决计成就不了一部感人、撼人的文学作品。济哲同志的散文,正是在这种结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作者在集子的后记中说,“章章页页,行行字字都是我心中的歌”,我相信,这“心中的歌”会有更多的人爱听,我预祝作者写出更多动人的心灵之歌。
  (《清唱》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建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坝
——读长篇报告文学《发兵治水》
高洪波
  最近,我读了陈咏慷的新作《发兵治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因为曾到三峡工地采风,以为对咏慷所描绘的场景相对熟悉,读来更有亲切感。
  事实上,咏慷为我提供了一个陌生的阅读文本。他将自己的笔深入历史长河之中,力求表现一支了不起的“金奖部队”,写出这支部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写出这支部队里曾叱咤风云的将军,也写几名普通的士兵。于是借助咏慷的笔,我们不但了解了人类驾驭电的历史,也知晓了共和国发兵治水的往昔和今朝,用咏慷自己的话说:“既可视为一部中国历史的读本,又可看作是一册当代中国的大写真。”造成我阅读的陌生感的,是咏慷报告文学艺术化的成功体现,也是他满腔热情地深入生活,采访许许多多水电部队的英雄官兵之后自己酿造的精神之蜜。咏慷是一只勤奋的文学蜜蜂。
  我相信咏慷向虎将师长朱国华、“铁人”王广成、张运铭工程师和“十八棵青松”,以精湛的技术震服美国同行的冉贤厚,还有烈士唐喜成、许国宝等所注入的生命激情,因为在朴素的文学下面,咏慷再现了这一批水电部队精英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勇气,一种不觉其苦而心甘情愿的无畏与坦荡胸怀,咏慷承认在描写他们时“胸中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作为一名职业的阅读者,我注意到他为烘托、表现人物时所捕捉到的细节,也正是这些精彩的细节完成了作者对人物的塑造,譬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一章中赵秀玲、张文彪夫妇舍小家顾大家的细节:儿子就读在河北宣化,由于见不到他的父母,竟一直被校方认为是“孤儿”,与此相反的则是战友们对赵秀玲的称赞,说她在西藏儿子很多,叫羊湖、沃卡、满拉——全是水电站。
  这细节感人而又让人酸楚,展现了官兵们的艰苦卓绝和情感牺牲,在大气磅礴中有几分儿女情长,也体现了咏慷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这样,应归功于咏慷诗的训练。
  我认为《发兵治水》是一部有分量的报告文学新著,为水电部队广大官兵的英雄业绩尽情讴歌的好书,我更认同咏慷“后记”中表述的观点:写一部书就是认识一个世界,他认为在构建物质的三峡大坝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坝,从这个意义上说,咏慷的目的实现了。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因感动而获得力量
李晓丽
  我几乎是一口气,通宵达旦地看完了书稿。夜深人静,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眼前:一群穷得连土豆都吃不饱,却张罗着为乡亲们做好事,强撑着办“文学社”的西北穷汉子;一头扎进四合院,在中国一待就是二十年的老外;放弃白领小资安逸生活,自讨苦吃承包农场的“女农民”;专跑穷地儿、净钻山沟、帮助几十个穷孩子重圆读书梦的青年学者……
  他们是从平常事做起,在不幸中挺身,在卑微时向上;他们能够在人生最难时,不迷失、不沉沦、不自弃……他们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活出了自己的成功!
  《活法》(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董月玲是中国青年报女记者,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她沉入社会底层,精选民间人物,潜心采访创作,写出了书中这些普通人最不普通的故事。
  谈起写作体会时,作者说:“我是个女的,但不爱哭,更很少在人前掉泪,可在采访书里这些人时,曾不止一次地流过泪,不是因为难受,而是因为感动。作为一个记者,我希望自己能向社会多传递一些正面、积极和善的信息。”
  《活法》选用了近三百幅现场感极强、本色朴实的照片。几乎每位主人公都有一张对开整页的照片,有的甚至还是彩页。书中的平民百姓也有了明星般的光彩。
  也许《活法》里的不少东西,正是眼下中国人特别稀缺的东西。这不是一本凑热闹、赶时尚的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需要人静下心来细细读的书。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编辑荐书

编辑荐书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傅光明著
大象出版社出版
二十多年前,电影《城南旧事》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中那个大眼睛小姑娘英子的故事就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幼年时在北京生活的写照。祖籍台湾、生在日本的林海音在北京生活了十几个年头,古都北京绚丽多彩的市井生活在她心中留下了无法忘怀的记忆,她用她的笔抒写着对北京的爱恋,这种深情至死未变。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动情的文字表达了林海音一生的追求和她对祖国的眷恋。
  《宋词赏析》
沈祖棻著
北京出版社出版
沈祖棻先生以提高读者鉴赏诗的水平为目的,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词的门径。她讲的婉约词尤有特色。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走进“民国第一家”
崔美明
  关于“民国第一人”孙中山的文章和专著已然多不胜数,而关于“民国第一家”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却是寥若晨星。如今,上海学者沈飞德历经十年辛劳,广泛搜集资料,深入采访孙氏家庭成员和有关人物,终于完成了一部被专家誉为“迄今为止有关孙中山亲属与后裔最完备,也是最翔实的专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第一家——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运用大量历史档案及作者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且极具历史价值的内容,介绍了孙氏家庭中不少重要人员。如在反清革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却很少有人了解的孙中山大哥孙眉,深明大义、默默奉献的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以及孙中山的独子孙科、女儿孙婉,孙中山孙女孙穗芬、孙穗芳等。
  通过对孙氏家庭各成员的描述,作者从不同侧面凸现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高尚人格。如他的大哥孙眉源源不断地为反清革命提供革命经费,最终为此而倾家荡产。民国成立后,不少人推举孙眉出任广东都督,孙中山却唯才是用,不肯任用私人。他认为大哥质直过人,不宜涉足政坛,始终未为他安排职务。
  对于孙科的经历,作者根据史料和有关口述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作了较客观的评述,介绍了他早年追随父亲投身反清革命,抗战期间曾极力主张长期抗日、联苏制日,为救亡图存还与中国共产党有过一段合作。同时,书中还披露了他的感情生活和晚年的经历,使这一独特的历史人物更丰富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已有大量著述描写的宋庆龄,作者并未作简单的重复描述,而是从她作为孙氏家族一员的角度,写了她与孙中山的婚恋、与孙家人的和谐关系,以及她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人亲情等,其中有不少资料还是第一次披露。有如此翔实的史料作铺垫,再加上通俗而生动的文字,使全书有一种新鲜感与厚重感,颇具知识性与可读性。
  由于时空的距离,作者无法采访到孙氏家庭的所有重要人员,但他依据现有的资料把孙科原配夫人陈淑英,儿女孙治平、孙治强、孙穗英、孙穗华,以及孙眉之子孙昌的小传都作为附录收入本书。
  《民国第一家》不仅对目前有材料可稽的孙中山亲属和后裔都一一立了传,而且还收录了一百多幅珍贵的照片和手迹,书后附录了详尽的“孙中山亲属与后裔一览表”,系统地介绍了“民国第一家”的真实面貌。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将评奖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与中国正泰集团于2001年联合设立两年一届的“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
  “中国报告文学第二届正泰杯大奖”2003年3月启动,将对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全国报刊及出版社正式发表出版的长、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进行评奖。在这世纪之初的两年中,中国文坛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文学新人,十分令人欣喜。评奖活动欢迎全国报告文学作家和报纸杂志及出版社踊跃推荐参评作品。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从空中花园到现代公园
——读《世界园林发展概论》
顾孟潮
  当中国城市化进程空前加速,许多城市把建设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作为自己城市发展目标的时候,当中国许多居住区都在努力实现环境园林化的时候,人们迫切需要借鉴古今中外园林建设理论与经验,需要增加相关知识。张祖刚著《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
  这本新著以跨越五千年历史时空的一百个中外园林实例为主线,通过近六百张印刷精美的图片和简明扼要的文字论述,使读者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增加了相关的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阅读此书,可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提高园林建设水平,此书也是高等院校城市、建筑、园林等专业有价值的参考书。
  难能可贵的是,张祖刚这部新作,是他二十多年锲而不舍努力的成果。他先后有计划地赴埃及、两河流域、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等地,现场实地考察、体验、拍摄照片、补充资料。
  (《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体验生命》丰富而有新意
  费伟伟作品集《体验生命》不久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所写经济新闻报道有个性和新意。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的新闻作品和内容多样的随感漫笔。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虞舜大传》讲述史前故事
  《虞舜大传》以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尧舜时代为背景,以虞舜百年人生经历为贯穿全书的横向铺述为主线,用写实的手法立体地全景式描绘了史前中华族人艰苦卓绝的创世过程。作者王金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着手酝酿搜集资料,并用了十几年的工夫学习阅读国内外现存的有关先秦的史料传说和典籍及近世的考古成果,并在有关地区进行了实地考证,历经近二十年写成这部近百万字的章回体小说。
  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联合召开的长篇小说《虞舜大传》(出世篇、御世篇)研讨会3月27日在京举办。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书存金石气院 室有蕙兰香 翟绍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