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4-05

2003-04-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春日看绿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春日看绿<br/> 吉人<br/>  北京紫竹院公园就在我家附近,可有好多年未去过了。正是阳春三月,这天早上,突然心血来潮想进去看看。不料,园内变化像磁场一样,把我吸引住了,一口气走了好几大圈,看到了好多新景色。越是看的景多,越是怕漏下精彩之处,最后,便来到青莲岛上的“揽翠亭”,借以看看全园风光。<br/>  青莲岛,是由莲桥、梅桥、虹桥三个桥成鼎形拱起的一个小岛。揽翠亭是岛的最高处,也是全园的最高处。我站在亭台上,俯视亭下,一片绿色。细细观之,煞是悦目。虽全是绿色,然而又各有特色。<br/>  眼前是棵枫树,树冠上铺满嫩绿嫩绿的叶片。洁净新鲜,把一派蓬勃生机洒向空间;<br/>  那是一株柏树,苍绿的针叶紧紧裹着树干,坚韧挺拔,像是要把人扶上蓝天;<br/>  矮的是一棵黄杨,油绿的圆叶,在阳光下闪亮。叶挽叶,叶叠叶,簇拥成球形大团,仿佛生怕有人把她们拆散;<br/>  随风摇曳的柳树,细枝上缀着一串串鹅黄绿,婀娜多情,向人们频频招手问安;<br/>  巨伞般的杨树,粗枝干上贴满墨绿色的叶片,小风吹动,哗哗作响,像是一位豪爽的主人热烈鼓掌,欢迎客人相见;<br/>  那是棵穿天的银杏树,枝干上托着层层翠绿,似乎要用自己欲滴的色彩,染遍云天;粗壮的塔松,新生的细叶,在平铺的扇枝上,闪耀出亮丽的玉绿色彩练;那是一片竹林,千万竿竹子,从干到叶。从露出的根须到一环环竹节,浑身皆绿。此时竹叶都是经过风霜雨雪的老绿,深沉而凝重。春天虽然已来多日,但她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热切地等待新叶的冒出,然后愉快地落地,以自己的老绿,把新叶染透。<br/>  较远处那株白皮松,远远望去,一身雾绿,像是神女,潇洒闲逸,欲向青天飘去;<br/>  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藤树,主干向上,细枝下垂,既像丽人的披肩发,又像琼楼玉宇的门帘,从五六米的高处垂落地面,细枝上滚动着一串串珍珠绿般的小叶,挂在人们眼前。<br/>  还有好多好多的绿树绿草,尽管他们的色彩各异,而我笨拙的笔实在无法细分。然而由满园的绿树绿草,将小岛三面的湖水统一染成了碧绿,使绿色的精华凝结到湖底,反过来又把各种绿色养育。<br/>  真是满眼绿色,满园春意;满目生机,满怀希望。置身其中,就像无数生命在我心中竞相萌发,有无数美好的希冀在胸中拱动。<br/>  绿色,你驱散愚昧,你扫除荒蛮,你紧联着人的生存、生命与健康。你紧联着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发展和整个地球的寿命。绿色,你应该是真正的永恒。

中国与和平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中国与和平<br/> 毕东海<br/>  一<br/>  中国<br/> 以和平为贵<br/> 中国是鲜花 绽放热情<br/> 中国是鸽子 掠过蓝天<br/> 中国从来希望<br/> 大家都好 吉祥如意<br/> 互相比着红红火火过日子<br/> 中国喜欢交朋友 串门<br/> 到邻家炕头上坐坐 谈笑风生<br/> 中国并不富裕<br/> 却决不会分食他国的盘中美味<br/> 对那些向中国伸出的枯黑的手<br/> 善良的中国<br/> 会从浅浅陶罐里盛出勺米<br/> 相帮度过艰难的时日<br/>  二<br/>  中国曾遭受过种种屈辱<br/> 沉重的现代史上<br/> 落满鞭痕<br/> 民族的瞳仁深处<br/> 黑焰熊熊<br/> 中国<br/> 热爱和平对<br/> 各国间的问题<br/> 中国主张 有事坐下来谈<br/> 在误解上开辟对话的航道<br/> 在积怨上架设理想的桥梁<br/> 化阴影为阳光<br/> 化仇视为笑容<br/> 人类<br/> 不要在美丽的大地上 生产<br/> 炮火 硝烟与枪声<br/> 鲜血 呻吟和泪水<br/> 或动辄拔刀相向<br/> 就中国眼下而言<br/> 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br/> 疗治一些地区面黄肌瘦的贫穷<br/> 使人民生活再长高一截<br/> 为此 丰收在望的中国<br/> 脊梁上汗水淋淋<br/> 但 对重大的国际事务<br/> 中国不会绕道而去<br/> 在联合国<br/> 中国持以公道<br/> 投下庄严的一票、<br/>  三<br/>  和平<br/> 绝非软弱<br/> 在任何时候<br/> 中国都不会出卖尊严<br/> 中国都不会牺牲原则<br/> 中国决不会依附<br/> 对种种有辱国格事情<br/> 中国大声说<br/> 不<br/> 在这个并不平静的世界上<br/> 如有存心跟中国过不去的<br/> 拆毁漂亮的笆篱<br/> 偷摘院内的果实<br/> 中国的忍耐是有限的<br/> 中国的威猛<br/> 不会打盹<br/> 中国会厉言喝令<br/> 请把手<br/> 揣回到你的裤兜里<br/> 记住<br/> 气节 操守 精神 意志<br/> 在中国高高矗立着<br/> 永不失陷<br/> 中国啊<br/> 是万里长城

春天的味道(外一首)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春天的味道(外一首)<br/> 杨泽远<br/>  今日天气心情好<br/> 走,咱们骑上自行车<br/> 到田野深处<br/> 去放飞喜悦<br/> 放飞欢笑<br/> 咱们把风缀上衣襟<br/> 迎着炫目的野花野草<br/> 赤起脚丫<br/> 与鬼灵的河水<br/> 一起奔跑<br/> 大野里所有的生命<br/> 都咯咯咯在笑<br/> 天蓝得教你流泪<br/> 云白得教你起跳<br/> 随手摘一片柳叶衔着<br/> 满嘴都是春天的味道<br/> 今日天气心情好<br/> 连牛羊都忘了吃草<br/> 咱们索性不回家<br/> 把阳光花香夹进面包<br/> 就这么一小口一小口<br/> 尝尝春天的味道<br/>  迎春花<br/>  每一条浅绿的枝条上<br/> 都爬满了金色的蜜蜂<br/> 你从它身旁走过,<br/> 即使挨得很近<br/> 也惊不飞它,而且还能听到<br/> 嘤嘤的铜质的声音<br/> 这声音使人想起乡间的唢呐<br/> 是那么亲切,让人动情<br/> 仿佛每一个细小的音符<br/> 都包含着鲜亮的吉祥<br/> 和温软的轻风

季节的诗篇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季节的诗篇<br/> 周启垠<br/>  风筝<br/>  高飞了在那白云春风里<br/> 无数目光<br/> 在大地上<br/> 微笑<br/> 有一种期待<br/> 柔柔的软软的<br/> 拉着长长的线<br/> 有一种欢乐<br/> 轻轻的绵绵的<br/> 像偶尔洒下的春雨<br/> 天空好高好远好蓝<br/> 你是一个逗点<br/> 牵着我们的心事<br/> 你是一声尖叫<br/> 惊醒春的烂漫<br/> 别离你的歌声多少年了<br/> 在世界最大的广场<br/> 三月沿着放飞的希望<br/> 我回到人类的童年<br/>  小雨<br/>  湿湿的 夹着雪<br/> 是一首古老又现代的<br/> 歌谣<br/> 在轻风里传唱<br/> 落满我们的征衣<br/> 如果云彩浓重些<br/> 你加快的步伐咚咚<br/> 踩疼我们的心跳<br/> 如果伞摇均匀一些<br/> 世界旋转出<br/> 更美的诗情<br/> 我只在雨缝里穿插<br/> 绕过一个街再一个街<br/> 把自己淹没在<br/> 人群中间<br/> 你根本认不出来

怀念父亲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怀念父亲<br/> 霍燕<br/>  父亲离开我们走了,看着他安详的面容,我不相信他真的走了。<br/>  父亲一生经历坎坷,可说是“九死一生”。刚出生不久,就患上了“水痘”,穷人家没钱看医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呼吸渐弱,姑姑以为父亲没了气,找张破席子把父亲卷了起来放在猪圈上,没等“三九”的严寒冻死他,我的老奶奶发现了,把他带回了家。北方的缅裆大棉裤再加上老奶奶温热的体温,救活了父亲,使他闯过了出生以后的第一难。七八岁时,父亲在地里拣柴火、放牛;十一二岁,在城里鞋铺当上了学徒;又过了两三年就跟着大人跑跑颠颠,开始了送信、拿枪杆子的生涯。父亲胆子大,人又聪明,手枪打得好,很快就成了县大队手枪队的队长。他领着队员们到处“除奸”,那些投靠鬼子的汉奸很怕他,到现在我们老家的县志中还有记载。之后,他正式参加了队伍。父亲总是说,他活到80岁就是个“赚头”,并不是说他死在了别人的后边,而是说他的“命大”。父亲回忆起他过去和鬼子打仗时的事,说得津津有味。他讲起了鬼子的大扫荡,他趴在庄稼地里,而端着刺刀的鬼子就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迈了过去;在和鬼子肉搏战时,日本军官的指挥刀朝他当头劈了下来,他双手托起枪杆迎了上去,指挥刀砍在了他握着枪托的手指缝间,由于用力过猛,日本人的指挥刀拔不下来,是旁边的战士救了他;在一次突围时,鬼子的机枪封锁了河道,大片大片的战士死在了干涸的河道中,父亲带着通信员出人意料地从桥上跑了过去,子弹只是穿透了他的小腿肚;还有一次是父亲在行军途中病倒了,高烧不退,无医无药,战友们看着他“死”了,如果是战士席子一卷,也就埋了,但他是个“带兵的”,旁人就去找棺材,这时他又渐渐苏醒过来,赶上队伍时,部队正在为他举行追悼会;更能说明他“命大”的事是,有一次,父亲被鬼子抓住了,由于他是去侦察所以穿着便衣,鬼子把他和其余抓住的人用绳子拴成一串,一个一个砍头,砍到他前一个时,村边响起了枪声,轮到他时,枪声更激烈了,鬼子丢下他跑了。打跑了鬼子,父亲参加了解放战争,在南征北战中,父亲虽然受过几次伤,但都挺了过来。解放战争结束后,父亲身上除了多添了几处枪伤外,还又获得了一枚解放奖章。<br/>  父亲的一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但他矢志不改,笑对人生。“文化大革命”<br/>  中,父亲被押解到中山公园开万人批斗大会,造反派拧断了他的胳膊,被开除了党籍、公职的他,挎着绷带,仍然为从农村插队回来的我烧水做饭……“文革”结束,我家门前渐渐车水马龙。一天晚上,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我打开门,看见一男一女站在门外,我一眼认出正是他们在“文革”中,领着人抄了我的家,并把我推倒在地,我气愤地把门撞上。父亲听到声音,走了出来,他把来人让进屋,沏茶倒水和他们攀谈……来人走后,父亲对我说,做人应该胸襟坦荡,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我已在“文革”中耽误了一个十年,还能为党工作几个十年?我的境界不及父亲,我理解不了他那么轻易地就忘记了自己所受的苦和委屈,父亲把他在“文革”中补发的工资全部上缴作了党费,我戏称父亲是“受宠若惊”。1985年,父亲离休了,但他仍然关注着国家大事,当上了离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们大脑的今天,他曾多次提醒我当“官”的哥哥,要当官就要当个清官,不能搞邪的歪的,要挣钱就不要当官……今天,看着父亲静静地躺在我的面前,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话:“我只有一个要求,在我的身上盖面党旗。”我理解了父亲,他一生出生入死,用鲜血和生命铸起的信念,是任何皮肉之苦和些许委屈动摇不了的,他的一生早已和党的事业编织成了一个不解的情结。<br/>  父亲走了,带着他对党的忠诚走了。我想,我用一生铸造的信仰会不会也像我的父亲?!

爱尼山听歌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爱尼山听歌<br/> 张长<br/>  如果一个喜欢音乐的人言必贝多芬、莫扎特,除此之外都不喜欢,恐怕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爱乐者。<br/>  我也许就是一个不完全的爱乐者。因为我不喜欢被追星族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天王”们,对他们唱的那些流行快,消失也快,不断隆重推出,又不断迅速遗忘的歌曲,我始终没有兴趣。<br/>  但对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民歌,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歌,我像喜爱西方音乐一样,同样为之感动莫名。<br/>  大约是1960年前后,我第一次上西双版纳的爱尼山时,就听到了这种民歌。歌声如淙淙流淌的山泉,那么清纯绝尘,沁人心脾,至今想起都觉得心旷神怡。<br/>  西双版纳的旱季,每天都是晴天。早上常常是大雾弥漫。我和县文化馆的一个年轻小伙,在蒙蒙的晓雾中走在山路上。山野里静悄悄的,只有雾气凝成的水滴“哒”、“哒”地敲响树叶的声音。大约十二点左右,山上的雾气开始凝成朵朵白云飘向蓝天,金色的阳光从白云的空隙间投射下来,千万张湿漉漉的树叶在阳光下像上了釉似地闪闪发光。对面山坡上,盛开的羊蹄甲花此一处纯白,彼一处淡紫,太阳鸟像火焰似的,在绿叶和花枝间跳动,暖暖的阳光使它们发出欢乐的叫声。就在此时,不远的山路上,一个上山的爱尼姑娘也像太阳鸟似地唱了起来:<br/>  356|6—|16653261|66·|6—|<br/>  我不懂爱尼话,但一开始的这句就把我震住了。那声音悠扬而圆润,歌者在不时飘来的薄雾中时而出现了,时而又消失了。一曲歌罢,只听到流水丁冬,伴以一两声清婉的鸟鸣,静静地,一朵朵棉花似的云朵缓缓升向蓝天。又是一个在云雾飘移中忽隐忽现的人影,并且歌声也从对面山上应答了。这次是个男声:“哟嗦咪呀……”我听出开始的这句是相同的,显然是对歌时用以打招呼的衬辞。后面的旋律更好听,可惜那非常复杂的装饰音我没有水平即时地用简谱把它记下来,时间久了便忘了。只记得我当时快步追上那唱山歌的爱尼姑娘,只见她背上背着一个沉重的竹箩筐,左手拿一团棉花,右手拿一个纺锤,利用爬山时的姿势,不时地在膝盖上方搓一下纺锤,随着纺锤的转动,左手的棉花便捻成线了。我从没见过如此勤劳而又潇洒的姑娘。她悠悠地爬着坡,悠悠地捻着线,还悠悠地唱着歌。劳动和歌唱对她似乎同样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需了。<br/>  小溪边,两个对歌的年轻人走在一起。他们没说什么,互赠了一撮槟榔,又各走各的路了。<br/>  当歌声再度响起时,已经从那山顶传来:<br/>  356|6—|16653261|66·|—6|<br/>  哟嗦咪呀悠远、缥缈的歌声似乎和那飘升的白云升向蓝天。一曲歌罢,山野里留下了刹那的寂静。陡然间,我觉得天、云、树、山溪……整个大自然和我的内心一下子变得那么安详和纯净,这曲山歌开始的一句也就从此永远留在我的心里。<br/>  我没料到,那晚到达这个叫“贺南东”的爱尼山寨时,我又一次听到或许可以称为《爱尼山小夜曲》的歌声。那情景,那歌声也是我永生难忘的,今天只要一闭上眼睛,仍然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br/>  午夜,我听到一支略带忧伤的竖笛在吹奏。走出竹楼,只见一轮又大又亮的月亮挂在凤尾竹梢上,好像只要轻轻一碰,那白玉盘似的满月就要坠落下来。空气毫无污染,那种透明度、那种光洁度是我一辈子再没见过的。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月亮照到的一片白,像是北方大雪覆盖的原野;照不到的又是一片黑,那树影、竹楼、远山有如一幅绝妙的黑白剪纸。我随着那竖笛声来到寨中心的小广场上,那里站着一排爱尼姑娘,她们互相搂搭着肩膀,左右轻轻地摇晃着,静夜里,又是一曲缠绵的、有点淡淡的哀愁的歌唱起来了:<br/>  335|336|656|332|236|<br/>  661|113|232|—2|2—|<br/>  姑娘们的歌声和银饰发出的丁当碰撞声已使齐唱非常好听,我虽不懂爱尼话,相信歌词和歌曲同样会是非凡的美丽。在皎洁的月光下我飞快地用简谱记下以上的旋律。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很快,这主旋律加进了两个声部,其声调之和谐、丰厚,使这月光下的小夜曲更加悦耳动听,那效果和感受简直难以名状!几十年后听巴赫和亨德尔的一些作品,我便马上联想到这支无名的爱尼山夜曲,我以为它的自然和声与大师们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到今天我仍抱憾自己水平有限,当时无法记录下别的声部,那个时候怎么就没有今天处处都见得到的小录音机呢!<br/>  那一晚,那三个声部的民歌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特别是最后一个音拖得很长很长,久久地在夜的山谷里弥散,像是融到温柔的月光里,如水般流淌向朦胧的远方……<br/>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音乐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所谓“五音不全”指的就是这五音。就是说,没有半音。更无所谓“和声”。爱尼山听歌后才使我觉得自己无知。在爱尼人的歌曲里,不仅有半音、装饰音,还有多声部的自然和声。甚至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发声法,你完全听不清用的是舌头还是鼻腔或喉部的共鸣,或兼而有之。那特殊的听觉效果我从未听到过,相信一流的歌唱家怕也难以学会。上个世纪6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有个爱尼族女歌手叫匹松,她就会这种发声法。我听过她唱地道的爱尼民歌,怎么形容呢?改用一句成语:叹为“闻”止。因为我再也没在别的地方欣赏过这独特的歌声了。<br/>  现在,听说匹松老了,很潦倒。在满街的卡拉OK厅里响彻着的都是“天王”们的喊叫时,有谁还会欣赏爱尼山那如山泉般纯净的歌声呢?<br/>  人们总喜欢追求转瞬即逝的时髦而从不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愚蠢而不知觉,就成一种悲哀了。

原上金风(图片)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原上金风(中国画)<br/> 陈永锵

樱花树下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br/><br/> 樱花树下<br/> 郭同文<br/>  环山面海的青岛海洋大学校园里,鳞次栉比的学院楼前,有许多樱花树。每年4月,樱花相继开放,一片片密密层层,灿烂绯红,如云似霞。<br/>  1924年,这里是私立青岛大学校址,罗荣桓元帅1924年至1926年曾在这里读书,那时这里已有大片的樱花树,罗荣桓曾在樱花树下留了影。<br/>  长在湖南衡山的罗荣桓,是由北京考入这所大学、成为这里首届大学生的。当时学校设有工商两科,罗荣桓是学工科的,他资质颖异、文思敏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人沉静庄重、待人诚恳,说话简洁而启迪人心,深受同学尊重,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他喜爱这依山傍海、林木葱郁、花香扑鼻的校园,常常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樱花树下展卷晨读……<br/>  1930年5月,这里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起成立国立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搬迁到济南,这里便是青岛海洋大学校址了。<br/>  1953年秋我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时,校园就是一个绿的世界、花的海洋,雪松蓊蓊郁郁,法国梧桐树冠如盖,那蔚然成林、一眼望不到边的樱花,把校园打扮得格外旖旎。老校长华岗曾在樱花树下对我们讲:“在这儿读书的学生,一代又一代,都喜樱花,最早要数罗荣桓同志了。”作为历史学家的华校长还给我们讲述了罗荣桓的大学生活,罗荣桓的革命生涯由此起步,在这里组织学生支持青岛纺纱工人和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毕业后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成为共产党员。1938年冬,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向山东敌后进军,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华校长告诫我们:“吃水不忘打井人”,作为山东大学的学生,更应不忘罗荣桓同志,他在我们的校园,在樱花树下,留下了脚印。而且,他也未忘我们的校园,1951年曾又一次来这里探望当年他上课和晨读的地方。<br/>  在华岗倡导下,山东大学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形成保护和开发绿荫环绕、花团锦簇的环境的优良传统。对1924年之前的树木——特别是樱花树更视为瑰宝,这样的樱花树到1954年时已长成巨樱,引领着一茬又一茬的新樱花树茁壮成长。这些巨樱伴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度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润物无声的活教材。<br/>  1957年我于山东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曾在1958年4月下旬,与导师黄公渚教授一起徜徉在校园樱花树下。他1932年起便在山大任教,非常熟悉校园环境。他指着操场旁一棵粗壮高大的樱花树说:这是一棵珍贵的早樱树,树龄已超过六十岁。初开是粉红色,花将落时变得洁白,满枝繁花如冬日凝雪,花瓣大片飘落,但仍然艳丽如初。<br/>  现在,“青岛海洋大学”的校牌是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11月12日书写的。操场旁那株百年早樱像巨大的花伞向高空豁然张开,紫红色的树皮也格外厚实。樱花树叶沙沙,似润物无声的细雨声,讲述着岁月的沧桑,激励代代学子荣耀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