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草原,如何留住这片绿
本报记者 刘毅
  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的观后感,他们用的是汉语、蒙古语、英语、日语等不同文字,发出的却是一个共同的声音:珍惜并留住内蒙古大草原这片绿色,保护北方生态屏障。3月底,一个名为“曾经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的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如何让污染远离美丽的大草原?这是展览留给人们的思索之一。
  被纸厂污水浸泡的“绿色宝石”
  展览现场有十来位牧民,他们来自位于北京正北800公里处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东乌旗拥有4万平方公里的优质草原,是目前锡林郭勒盟最好的草甸草原,有“绿色宝石”之称,动植物资源丰富。2001年大雪灾,锡盟范围内只有满都宝力格乡能提供救灾牧草,曾每天用20辆4吨卡车拉了3个月,草原上谁都知道“满都宝力格是个有草的地方”。
  然而,东乌旗的草原生态正面临工业污染的威胁,牧民们正是为了呼吁“救救草原”而来。
  东乌旗是全国最大的牧业旗,在绿色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方面极具优势与潜力,近年来却提出了“工业强旗”的口号,于是,伴随着“招商引资”的步伐,造纸厂、铁锌矿、银矿等先后在草原上出现了。
  达木林扎布是东乌旗一户普通的牧民,他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家门口有一口井,但是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每次打水都要到好几公里以外。他说,井里的水有毒,用井水泡出的茶都没有茶叶本身的颜色。原因就在于离他家不到400米的那片污水塘,这片污水塘占地近4000亩,里面全是黑褐色的造纸废水。不仅是他,所有附近的牧民都要长年累月地忍受着造纸废水的恶臭,以至于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白天头晕恶心,晚上睡不好觉。
  曾在去年夏天到东乌旗实地调查的北方交大化学与环境研究所尹承龙博士在一份名为《好可怕的污水排放》报告中讲道,东乌旗淀花浆板厂仅仅是一个中型造纸企业,但其污水排放量却惊人,达到280立方米/(吨纸),远远高于《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60立方米/(吨纸)。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厂排放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设施的处理就随意排出,污染物超标几十倍,连距池塘约400米处的井水水质都被恶化。
  达木林扎布说,为这事协商了两三年也没有解决,他们下决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走上了诉讼的道路,2002年8月,达木林扎布等7户牧民一纸诉状递至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造纸厂停止污染、恢复原状等诉讼请求。
  不止一个到过东乌旗考察的专家告诉记者,东乌旗造纸厂是打着“西部大开发”的名义从河北转移到内蒙古的,这个造纸厂曾因造成白洋淀的严重污染而被明令取缔,然而,如今却在东乌旗扎下了根。
  可怕的是,不独是造纸厂看中了东乌旗草原,还有那些打着各种旗号的矿厂。
  两年前,一家铁锌矿厂在东乌旗满都宝力格苏木(乡)朝布楞草原圈地开矿,因明显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而被勒令停产,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专门就此事做出过批示。但两年过去,这个矿厂不仅依然如故,而且还扩大了矿区面积。眼下在方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建设了9口矿井,更严重的是,他们还计划在草原上挖水渠引水洗矿。一旦洗矿,日耗水量会在5000吨以上,洗矿废水将直接排放到草原上,污染草原和地下潜水层。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对于东乌旗这样的向西部转移污染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曾列为重大污染案件进行查处。之所以久拖不决,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经济利益牺牲环境资源,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钱没了,可以赚,草原没了不再来
  关注草原命运的,不仅是祖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牧民们。为了留住草原上的美丽绿色,很多人都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那里。
  “那里是世界上最美的草原!”30多年前曾在东乌旗插过队的陈继群一直这样告诉别人。如今他是一个职业画家,人回来了,心好像还留在草原上,草原是他画作永恒的主题之一。
  可是,近年来陈继群痛心地发现,东乌旗草原上的污染事件愈演愈烈,大自然天成的杰作正在日益失去颜色。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为牧民、草原、生灵的命运而奔走呼吁;他把知青们捐资翻译的蒙语环境法律文本汇编带回草原,发给牧民,支持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我们总是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边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过故乡。”几十年光阴流转,很多陈继群这样的知青依然用满腔热血,关注着曾经滋养过自己青春梦想的第二故乡。
  来北京的牧民中,有些不懂汉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乌云巴图成了他们的“传声筒”。长期致力于生态文化研究的乌云巴图说,内蒙古地区的生态保护,不仅直接关系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展览引起广泛关注是一件好事,受益的将不只是内蒙古人民。
  为了解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状况,去年夏天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景爱等一批学者,曾驰骋5000公里深入内蒙古草原考察。这次他们在展览上的所有发言都建筑在这千里行程基础上。他们的研究有内蒙古金戈铁马的昔日图景,也有草原碧野黄沙的今日现状。一群关注草原的人走到了一起,有了这个展览。
  郝冰这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成员,是这次展览几乎所有文字资料的执笔者。面对热情参与的观众,郝冰的耳边总会响起在内蒙古一个孩子的淳朴话语:老师,钱没了,还可以挣。草原没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草原何处去,折射出人类何处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内蒙古草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壮观景象。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早已向人们敲响警钟。前不久结束的“两会”再次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草原本是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同家园,这次展览充分展示了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草原向何处去,折射出了人类向何处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又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太值得深思。”国家林业局专家沈孝辉说。
  专家认为,内蒙古应把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发挥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与畜牧业加工相关连的具备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加工工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实际上,对于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西部的生态环境,国家都有明确的政策。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七大生态建设工程都把内蒙古列为实施重点,项目覆盖全区90%的旗县,投入近40亿元。政府以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进行生态建设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这些保护环境的大手笔,必须有具体实施人的正确理解和执行。否则总会有人在利益的驱动下钻政策的空子,甚至不惜违法,求一时之利而给草原带来千古之灾。因此,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特别提出,对基层干部进行普法教育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放牧的只见牛羊饲料、种地的只见荒地一片、办厂的只见地下矿产、当官的只见几年政绩,那被“凌迟”后的草原终将赤地千里。
  东乌旗草原能重现水丰草茂的景象吗?这个美好的梦想已出现了实现的曙光。修订后的《草原法》把“保护和建设草原”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利用,而且是“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而另外一个让人期待的消息从草原传来——达木林扎布等牧民起诉造纸厂污染一案已于4月2日开庭。
  相关链接:
  内蒙古草原作为华北最大的生态屏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昔日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广袤的草原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阿拉善草原基本被沙漠吞噬,达拉特和鄂尔多斯草原几成荒漠,科尔沁草原所剩无几,只有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两大草原还能依稀可见昔日的宏伟英姿。
  在整个内蒙古草原,2000年全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42.0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0%以上,区内沙漠化速度已达每年3145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沙尘暴次数已由50年代的每年5次升至23次。(附图片)
  压题图片:东乌旗草原一瞥。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朱代清:拄着拐杖走林海
张宪富 陆兴斌 胥佑良
  “我要努力去拯救珍稀植物。哪怕危险再多,我都要坚持下去……”莽莽的原始森林里,拄着拐杖采集珍稀植物标本的朱代清说。
  云南西畴县的残疾人、共产党员朱代清,用28年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数量极为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华盖木800多株,香木莲、滇桐等16种珍稀植物7万多株,使它们免遭灭顶之灾。其中,华盖木还被成功移植到了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南宁树木园等地。
  西畴县法斗乡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水丰富,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在云南西畴法斗的原始森林里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史前植物华盖木和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植物桫椤等国家保护植物40多种。其中,植物王国里的始祖王华盖木,仅在中国云南西畴有发现,并且只有5棵。
  自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朱代清一直风餐露宿在大森林,渴了就在小溪边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吃几块随身带的饼干,累了就在森林中休息一会儿,足迹踏遍3万多亩原始森林,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知识,成了名副其实的珍稀植物研究专家。
  许多中外学者来这里调研珍稀植物,都要找他了解情况。他每年接待的专家、教授30人次以上。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的尹艾萍说:“拯救珍稀植物的工作,是在大山、在原始森林里的工作,危险和困难很多,朱代清以惊人的毅力,成功拯救了华盖木等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来云南研究珍稀植物的外国学者,一说到华盖木,便提到了朱代清。”
  常年奔波在潮湿的大森林,衣裤经常被雨露打湿,朱代清得了风湿病,股骨头坏死,勉强能走路。为了繁育这些快要灭绝的珍稀植物,朱代清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拄着拐杖爬山进森林,采集标本,研究珍稀植物的生长特点。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还建成了三块珍稀植物繁育基地。
  古林苍郁,幽兰芳香。绕过桫椤地,踏着遍地的苔藓,一瘸一拐地,朱代清又走进了莽莽森林……(附图片)
朱代清在仔细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四川省苍溪县的“生态庭园经济”渐成规模,使这个中国雪梨之乡成为蜀中闻名遐迩的美丽花园。图为云丰镇狮岭村樊朝兵(右)在为爷爷传授梨花授粉技术。 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警惕室内氡污染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宋广生
  不久前,由国内著名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家王作元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课题表明,室内氡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已经等于甚至超过了矿工患肺癌,即使居室达到低浓度氡水平,也会引起肺癌发病率的增加,氡平均浓度每增加100贝克/立方米,肺癌发病率可增高19%—31%。
  氡是从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而来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释放出α、β、γ等射线,易溶于脂肪,可通过呼吸过程进入人体。由于氡与人体的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氡能在脂肪组织、神经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和血液中广泛分布,对细胞造成损伤,最终诱发癌变。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室内主要致癌物。氡不仅会增加患癌尤其是肺癌、败血症等疾病的可能,而且会因为对人体细胞的机质性损伤带来对子女甚至第三代的潜在伤害。
  室内环境中的氡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是来自于地下地基土壤。地基土壤的扩散,通过地表和墙体裂缝而进入室内;
  二是来自于地下水。研究证明,水中氡浓度达到104贝克/立方米时,便是室内的重要氡源;
  三是来自于室外大气。室外大气中的氡会随着室外空气进入室内;
  四是天然气的燃烧。在烧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时,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其中的氡全部释放到室内;
  五是来自于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特别是一些矿渣砖、炉渣砖等建筑材料(通常都含有不同程度的镭)和那些含铀高的室内装饰材料,如花岗岩和瓷砖、洁具等。
  2002年1月1日实施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民用建筑工程不能交工。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

  不能再走“人造沙漠”的老路
景爱
我国有12大沙漠,其中有8个是“人造沙漠”。
内蒙古自秦汉到1958年“大跃进”不断开垦草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人造沙漠”。
千万不要失掉内蒙古草原这块绿色屏障。
景爱: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1973年始,在从事考古研究的同时涉足沙漠研究,多次深入北方沙漠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沙漠考古》、《警报:北京沙尘暴》等。
沙漠是地质时期自然形成,主要出现于第四纪更新世。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原先没有沙漠的地方,也出现了大范围的流沙堆积,这个过程被称作土地沙漠化。沙漠化的最终结果,便是“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竺可桢提出来的,已被科学界所广泛采用。
我国有12大沙漠,其中“人造沙漠”有8个。内蒙古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8大沙漠。内蒙古的8大沙漠中,只有巴丹吉林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其它的都是“人造沙漠”。因此,内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区。
内蒙古“人造沙漠”特别多,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沙漠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从地质构造来说,内蒙古地下多第四代湖相沉积物,有丰富的沙源,地表土层比较薄;从气候条件来说,内蒙古干旱少雨,大部分属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冬春季节多大风。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适于放牧,不适于农耕。在草场上开荒耕种,不仅造成了草场的破坏,也造成了地表土层的破坏,使地下的伏沙出露,在大风的作用下会出现流沙扩散,形成流动沙丘。
内蒙古的草原垦荒出现很早,自秦汉时代就不断在北方草原地区驻军戍边,让士兵就地垦种,自给口粮。从秦汉以来到清代,一直没有间断。草原垦荒虽曾取得了一定的粮食,巩固了边防,但是垦后都变成了“人造沙漠”。
黑河下游的居延绿洲,是从西汉时代开始垦荒的,中经唐代、西夏、元代,绿洲的垦荒一直在扩大,被称作居延垦区。自明朝初年居延垦区被废弃以后,整个居延垦区都沦为沙漠戈壁,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类似的现象,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也可以看到。
到了20世纪后半叶,内蒙古草原沙漠化进一步加剧,这是由两次草原大开荒造成的。1958年“大跃进”中,内蒙古提出了要实现饲料、粮食、蔬菜三自给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粮食、蔬菜的自给,就必须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在“文化大革命”中更片面搞“以粮为纲”。这两次草原大开荒所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加剧了草原沙漠化。呼伦贝尔草原曾经是我国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零星的耕种。1958年—1962年共开荒20万公顷,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8.6%。垦荒地区原是最肥沃的草场,然而两三年以后,最肥沃的草场却伏沙出露,形成流动沙丘,并将附近的草场掩埋。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过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沙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备加爱护草原。应当坚决地“退耕还林还草”,杜绝一切草原开荒,减少危害草原的生产活动。然而从一些情况来看,保护草原并非一帆风顺,在有些地方破坏草原的现象屡有发生。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东乌珠穆沁旗东部的乌拉盖河流域,水草丰美,在历史上是蒙古马的原产地。然而在这最肥美的草场上,却出现了一个以开荒垦种为重点的“经济开发区”。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交上一笔租金,便可以租到一片草场去开荒种地。于是,乌拉盖草场一天比一天在减少,而耕地却一天比一天在增多。
凡此种种,都表明保护内蒙古草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草场开荒,与“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相违背,开办有污染的小厂矿,更应值得注意。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是草场和牲畜,如果要引资办厂,最好兴办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内蒙古草原本是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如果它从北方的大地上消失了,那么,沙尘暴就会加剧,整个华北平原都会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因此,保护内蒙古草原,就是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大树进城怎么进

明确“大树”的概念
  大树进城,应当明确一下大树的概念,提到大树不能只想到参天古树、大树。据林业部门规定,绿化城市的大树指的是:1.大苗,即从苗圃中培育几年移植出来的苗木。2.在土地里种植出来的树,高度不能超过10—20米,树身直径不能超过20厘米。
  这样的大树进城,不仅管理简单,树容易成活,无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让城市快速绿起来。
江西金溪 苏草禾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大树进城怎么进

把好六个关口
  大树进城必须慎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选树时要选壮实的适宜本地生长的大树;二是刨树时要尽量使根须不过多地受伤;三是运输时一定要保持根部湿度和树冠完好;四是上下货时要轻上轻下,不使“母土”震动掉;五是栽树要及时,塘口要大而深,基肥要足,压土要实,灌水要多;
  六是栽后管理要跟上,莫把“假活”当真活。
  唯如此,才能将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忽视上述六条中任何一条,都能使这件好事变成坏事。
江苏阜宁 张万富 陆中娟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大树进城怎么进

掌握四个原则
  大树进城需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避免挖掘珍稀树种。例如水杉、银杏、红豆杉、竹柏等树种,它们只在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下生长,且数量稀少,需要重点保护;
  二是不要破坏采挖地的生态环境。挖掘大树后应及时回土补种树苗,千万不能为了美化城市环境而破坏乡村环境;
  三是必须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科学移植,确保移一棵成活一棵;
  四是移植大树要符合整个城市的园林设计规划。什么地方种灌木,什么地方种乔木,都有一定的设计原理。假如盲目乱种大树,会对和谐自然的绿地风景造成破坏。
江西大余 彭承礼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大树进城怎么进

“堵”“疏”并举
  大树该不该进城,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应该做到“堵与疏”并举。
  首先应该“堵”。对生态条件非常脆弱、移植容易破坏当地自然环境,恢复起来又非常困难的地方,有关部门要管住管好,本地适不适合挖树要经过严格审批,同时对农民朋友做好思想工作,教育他们不能“杀鸡取卵”。总之,应把住源头,绝不能以破坏农村、山区的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绿化、美化。
  同时更该“疏”。在移植大树前,首先应该考虑到是否是同样的气候条件,是否是同样的土壤性质,生态环境是否适宜,移栽后养护措施是否有保证等,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只要是大树统统买来移栽。
浙江安吉 陈毛应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大树进城怎么进

古树名木进城当禁止
  古树名木应禁止挖掘、移植、进城。因为古树名木往往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孕育着悠久深厚的风土文化。
  古树移植将使文化含量消失,根系变化也容易导致古树死亡,古树除特殊条件如修建国家重点大型工程不移植将被毁坏,其它时候不宜移植,更不能进城。 江西金溪 戴竹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绿手印论坛

绿手印论坛
下期话题预告:
  近年来,生态旅游渐成时尚。但在不少地方,生态旅游却破坏了生态环境。“绿手印论坛”的下期话题是“生态旅游怎样游”,欢迎朋友们发表见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