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山之母
车吉心
  当你恋恋地走出西藏,瞥过告别的最后一眼时,你会深深地赞叹:西藏太壮美、太壮观、太神奇、太漂亮了,简直是天国仙境!她,给你冲击力最强烈的是那里的山,留下最深印记的还是那里的山。自飞机上俯视见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山尖,漫步大地看到的是一望无垠的山脚,那真是上看是山,下看是山,横看是山,侧看是山。大山,小山,神山,圣山,雪山,青山,灰色的山,紫色的山,山牵着山,山抱着山,满眼的山,满脑的山。
  西藏,山之母。她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喀喇昆仑山,北有昆仑山,东有横断山脉。在这里,海拔五千米的山并不高,海拔六千米的山并不奇,海拔七千米的五十多座,海拔八千米以上的也有十一座之多。西藏,实实在在的山之母,山的海洋。
  西藏,水之源。当你乘车行进在西藏蜿蜒曲折的公路上,伴着公路总有一条清清奔走的河流。有的在默不作声地悄悄流淌着,有的在一路高歌咆哮直前。无论大河小河,无论是喧闹的还是静谧的,无论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无论是挂着白花的还是泛着绿光的,也无论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只要流淌的是水,就统统是清澈的,清得见底,清得透影,清得水底的大鱼小虾举手动足一览无余。特别是高山上的大小“措”(湖),数不清,望不尽,似珍珠,如明镜,长长圆圆,赤橙黄绿,七彩斑斓,静如淑女,美如洁玉,陪衬着蓝天白云,绿草肥羊,那简直是一幅鬼斧神工自天而降的彩色画图。水特清,天特蓝,气特透,天蓝得耀眼,气透得吓人,水多得令人难以相信。水之源哟,雪山雪水,永不枯竭,内陆多少大江大河源于斯呢!
  山之母,水之源,她养育了多少伟大、勤朴、正直的大山之子!今天,一代代大山之子,继承弘扬着山的胸怀,水的情操,为大山的事业前赴后继奋斗着。陪我同行的司机洛桑是一位典型藏族山之子,也是我交往的司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他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紫黑色的脸膛透着纯朴、正直和忠厚。他言语不多,但言而有据,读书不多,但知识面不窄,人特敬业,路陡难行,但车开得又快又稳,一连几天的山路,每天行程五六百公里,坐车的我们累得已是难以承受,但开车的他却一身的轻松。当我们过意不去递上一句感谢的话时,他一笑了之,“我们习惯了。”路颠了,他会转头示以歉意;天凉了,他会叮咛披上衣服;口渴了,他已给你准备了开水……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杨传堂是山东老乡,他自豪地告诉我,他进藏工作已近十年了,家属已迁到了拉萨。数年的风雨,他深切地感到,西藏的人民太好了,这里没有哀怨,只有奋斗,唯有奉献,他这个山东农民的苦孩子,今天已成为率领大山儿女奋斗的康巴汉子!
  自藏北草原回到拉萨,在旺堆局长的热情周到的安排下,我特地来到了久慕的圣地大昭寺。
  大昭寺,原名“惹萨”,据传是由山羊运土填湖建造而成的。寺庙的大殿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等身镀金佛像,而这尊镇寺之宝却是当年文成公主自长安带来的。当我缓缓来到配殿,望着她那仪态端庄的塑像时,一股特别的感情油然而生。当年的路程是何等的艰难,你是忍受了怎样的风雪颠沛之苦,含笑走进大山的呢?你是忍受了怎样母子离别的亲情之苦,承担起汉藏和亲民族和睦之重任,义无反顾地走进大山的呢?我深深地思索着,缓缓地走向前去,虔诚地向公主塑像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
  走出大昭寺,一座座大山又急速地飞到眼前,青山、雪山、圣山……这时,我突然地明白了,传堂同志何以像昔日年轻时一样一身朝气,满脸春光地苦苦奋斗在大山之中,文成公主为何甘愿撇开富贵的皇宫扎根于雪域大山之中?奥妙就是,大山养育的儿女们的伟大精神、胸怀、情操感染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是人民的重托使他们一往情深地甘愿为大山而奋斗,为大山儿女的事业而献身!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

心系泥河湾
李如志
  郭洪岐是一名省级领导,担任过河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如今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然而他仍然矢志不渝,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泥河湾这一古老的人类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建设上。起因是那年他率团到东非考察,那里的领导人带他到博物馆参观,人家骄傲地宣称,东非黑人是全人类的祖先,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二百七十万年前原始人的脚印。站立行走是猿变化成人的重要标志。因此,古人类学家得出一个结论:人类起源于东非,是从澳杜维峡谷走出来的。这对他刺激很大,知识丰富的他立即想到了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和蔚县境内的泥河湾。他要向这个结论挑战。
  这里因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各时期旧石器文化而闻名于世。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泥河湾的名字被刻在中华世纪坛第一级阶梯上,现有的挖掘已将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二百万年前。郭洪岐想,中国也应该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人类不仅从东非的澳杜维峡谷走来,也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开发、利用泥河湾中去。
  郭洪岐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驱车前往泥河湾。11月的关外,北风凛冽,天上飘起鹅毛大雪,阳原的领导劝他,天气这么不好,道路又不好走,还是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再去吧。郭洪岐斩钉截铁地说:“事关重大,这件事办不好,我于心不安,一刻钟也不能耽搁。”他们顶风冒雪来到了泥河湾。
  泥河湾不愧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从1942年发现以来,先后有二十多个国家,五百多名专家学者来此进行考察研究,先后发现旧石器遗址八十余处。郭洪岐一处一处地看下去,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也引起他无限的思考。
  回到省里,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食不甘味,夜难成眠,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建议稿写了出来。他一口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泥河湾遗址群的十二条建议”:一、有组织地继续对泥河湾遗址群进行发掘研究;二、制定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泥河湾遗址群的开发利用价值;三、采取措施,切实搞好对泥河湾的保护;四、当务之急是建设泥河湾博物馆;五、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六、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七、做好泥河湾遗址早日列入国家、世界级地质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八、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泥河湾遗址群研究、开发、利用的必要资金支持……他的建议首先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全力支持,在河北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作为提案,与会的七百多名委员一致通过。后来省里成立保护泥河湾领导小组,将泥河湾定位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并确定了急办的几件事:同意建设泥河湾博物馆,选址由张家口市研究提出意见,选址要靠近景点,交通方便,经费由省财政为主解决;解决好防洪、交通和绿化美化问题,并拨付文物挖掘经费三十万元。
  前不久,以郭洪岐为名誉主席,由众多专家、教授、学者和专门人才组成的泥河湾文化研究会成立,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季允石联名发来贺信。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使致力于泥河湾保护、开发、利用的郭洪岐深受鼓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努力,泥河湾遗址群的防洪堤坝已经筑起;道路建设和绿化美化已有突破性进展;二百万年前文物的挖掘工作正在进行;博物馆在完成选址、设计前期到位资金六百多万元之后,施工正在繁忙进行当中。郭洪岐虽年近古稀,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断定,随着泥河湾的开发不断深入,必将对河北乃至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他决心为此奉献一切。(作者单位:河北武安市委)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少见多怪
徐勤
  长年生活于小城一隅,近日外出旅行了几天,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外面的世界竟然这么精彩,也就有那么点少见多怪。
  一常听说老虎濒临灭绝,现在世界上只剩下××只了;常听说熊啊什么的多么多么值得保护,窃以为老虎啊熊啊真的有多么珍贵。
  到了野生动物园才知道老虎不少,到了动物表演场才知道熊的可怜、老虎的无奈。“10块钱和老虎照相了,可以骑在老虎背上、靠在老虎身上各拍一张,绝对安全。快快快,抓紧时间了!”在一个原始森林公园中,吆喝声声声入耳。一个个“打虎英雄”花上10元钱骑上了虎背,靠上了虎身。有的动物园中,让一个个“英雄”都能上前“摸摸老虎屁股”。真乃是虎落公园任人欺。
  在一个公园内,看到人与动物的“亲密无间”:一个不知是否驯兽员的小伙子在铁笼外的水泥地上与一只黑熊摔跤,很英雄地狠狠把黑熊摔在地上,黑熊一次次站起来,又被一次次狠狠地摔在地上。
  谁说老虎啊、熊啊之类的野生动物珍贵了?在野生动物园中,你只要花上几块钱,对它们爱怎么折腾就可以怎么折腾。
  二烦透了那大大小小的假古董,不由得惊叹于丽江古城的货真价实,惊叹于丽江那种凝固的历史韵味,惊叹于丽江那沧桑烟尘的积淀。然而,一条条古老的街巷,一个个深情的院落,却有着太多太多的新皮鞋的印痕,不知这安详的古城,是否堪受那摩肩接踵的游人的骚扰?
  不由得记起了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话:有些世界遗产“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逼着乔装打扮出去赚钱”。但愿美丽的丽江不会。
  历史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当无数锃亮的皮鞋毫无顾忌地踏着那些古老的木地板、踏着那些有点飘摇的木楼时,不知道我们还能把原汁原味的古董留给子孙吗?
  三连续乘了几次飞机,每次起飞前,空姐都要用汉语与英语广播注意事项,其中就有“请带手机的旅客关掉手机,以免干扰飞机的电子系统”。但在飞行的途中却总能听到手机声响起。
  有游人到达的地方,就会留下空易拉罐、食品袋,还有烟头、果皮。有雕塑,就有在乎自己形象者攀爬留影。有鲜花,就有“爱花者”采摘。
  富起来的同胞确实多了,乘飞机、旅游早已是寻常百姓的寻常事。然而,口袋富起来毕竟容易,而公德、规则、风度、修养等等的“富起来”却要难得多。
  四东西南北中,有风景区,往往就有“茶道表演”,就有“本地特产”的“名茶”。一样的工序,一样的表演,一样的“为各位游客准备了一点茶叶,如果各位游客感兴趣,价格可以优惠”。
  凡旅游景点,就有玉器、“古玩”、“文物”可买。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园”,就可以在那里当一回“新郎”。
  在花了不菲的门票之后,在一个民俗风情园中看民族风情表演,看到那报幕员已经连微笑都不会了,那少女的舞蹈已成机械的动作。是啊,每天得表演多少次?姑娘已经变成了“机器人”。
  只有问自己,真的看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了吗?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薪火相传,文字收功
——读《薪火四代》
徐迅雷
  很快就要迎来人间的四月天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又一次读到了这温暖的诗句,是在一个新的版本里——《薪火四代》。
  《薪火四代》是梁启超、梁思成、林徽音、梁从诫、梁帆的家族文学聚会,是梁家四代人作品的精选,由梁从诫先生精心编选。正如印在书的封底的这段话所说的:“梁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将其四代人的作品精选于一个集子中出版,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出一个优秀的家族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对于认识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教育后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熔一家四代的作品于一炉,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这是家族的视角,这是历史的视角,这是文化的视角,这是知识分子精神传承演化的视角,这也是中国近代至现当代发展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是其他家族传人所无法取代的。
  二十世纪初,中国于危殆之秋,梁启超倡言开民智、启新学,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变革,“戊戌维新”,功败垂成,但影响遍及千万知识分子。这位“饮冰室主人”著作等身,逾一千万字,是一位真正的大学问家。书中梁启超篇除了收有他的《致汪康年书》、《戊戌政变记》、《少年中国说》、《新民说》、《欧游心影录》等二十余篇熠熠发光的大作,还收入了他给梁思成等孩子们的书信十一封。
  梁家后代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为世人所仰所慕。一家中走出三位国家级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他们都是梁启超的后代。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大师,是中国研究古代建筑的先驱,也是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本书梁思成篇收入的主要是他的建筑学著作,专业的内容以非常好的散文化语言来表达,那种深入浅出中的平和优美,早已有口皆碑。
  子媳林徽音是建筑学家,更是著名诗人、文学家。书中收入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悼志摩》,都是令人心碎的诗篇。
  长孙梁从诫,如今也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梁从诫几经波折,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致力于中国环保教育及行动至今。本书梁从诫篇所收的除了怀念先人的文字之外,主要是有关环保的篇章。那真是绿色的文字,长青的文字,洋溢着良知和责任感的文字。
  第四代传人是梁帆,她是梁从诫的女儿,现在纽约市立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梁帆篇里读到她的“一滴水的责任”,你就明白她为什么每次回国总是坚持穿着从箱底翻出的当年旧衣,为什么遇到北京干旱就拒用机器洗衣。凝目少年梁帆,梁启超先生一个世纪前在《少年中国说》中饱含深情和激情的话语于是回荡在我耳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29年梁启超病逝时,胡适挽以联曰:“文字收功,神州革命;生平自许,中国新民”。读了《薪火四代》,我们知道了“文字收功”以“立言”的重要,而且这种文字天赋延续四代,还真少见。不过,梁从诫说得好:“我一贯不赞同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这是不一定的,每个人都会有他独立的思想,客观条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应该是决定于一个人的主观的条件。”那么,梁家真正一脉相承的那种社会责任感,该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主观的条件”吧!
  (《薪火四代》,梁从诫编选,上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多味斋

玉版竹笋
郭松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赣菜悄悄地在北京红了起来。我住的地方,还是比较偏僻的,小区外面也开了两家专卖赣菜的酒家。一家名曰“赣江红”——老板说,意境取自毛泽东的词“赣水那边红一角”;另一家则直书“土鸡土鸭”。
  赣菜之中,我最爱吃的便是竹笋,觉得清、嫩、鲜,莫过于此,真个是菜中尤物。有时忽然想到孕育它们的母土——一片萧萧的竹林;进而联想到爱竹的名士——竹林七贤一类曾在那里徜徉笑傲,仿佛连笋都沾上书卷的清香了。
  苏东坡和笋结下了不解缘,除了传诵甚广的爱竹也爱肉之句,这位仁兄还爱吃苦笋,且不觉其苦,正如有人偏爱食苦瓜,喝苦茶,委实“其甘如荠”。据说苏东坡邀刘器之谒见玉版禅师,到庙里,禅师招待他们一顿烧笋,味道太好了,东坡赞道:“这笋应该名为‘玉版’”,并作偈云:“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聊凭锦珠子,与问箨龙儿。”从此,笋就别名“玉版”了。
  用玉版作笋的别号是很形象的。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竹笋的别名还有:“南路、白象牙、哺鸡、猫儿头、黄莺、晚篁,皆即凉笋。”“又有紫笋、边笋。”南方食笋,分苦笋、淡笋两种。淡笋即淡竹,所以竹也分淡竹、苦竹。古代形容妇女纤手为春笋。春笋上市时有棕色的笋壳,剥洗后便如同玉版象牙纤指一般了。
  有人说卖笋声如蝉鸣似的不出长城以北,不过前些年在北京还能听到。深巷叫卖的,大多是苏杭的小贩,声音悠长柔美。记得有一次,居然见到了浙江的天目笋。袁枚的《随园食单》说,浙江的天目山产笋著名,“其篓中盖面者最佳,下二寸便搀入老根硬节矣。须出重价,专买其盖面者数十条,如集狐成腋之义”,所以再好的笋也不能吃老根。
  读大学时,有一位江西的上铺,自家竹园素产鲜笋,每年吃不掉便用来制作“笋脯”,盐渍煮熟再上篮烘制,再加清酱,色微黑,味胜火腿,故又名“素火腿”。此法古已有之,在明清笔记中均有记载。我吃得上瘾,假期一结束总要巧取豪夺来大快朵颐。
  我是一个纯粹的北方人,平时连竹林都很少见到,吃新鲜竹笋更是一种奢望。北京的赣菜馆虽如“雨后春笋”,但竹笋的味道,还是有点儿陈旧。去年早春到赣州,每每见到包蓝头帕的妇女担着两篓新砍的尖笋送到街边的小饭店。我发现新鲜竹笋即使仅用白水煮煮,蘸清酱麻油也很好吃,用它做的荠菜豆腐羹,田野风味十足,今年以来久疏此味,竟然酿成一种类似思乡的蛊惑出来了。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黄羡水墨画》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收入画家近年来赴西部秘境采风所创作的藏族、傣族等风情系列画四十余幅,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美及宗教信仰。画家发挥了水墨画技法特点,笔墨酣畅,人物造型生动,别具诗情画意。图为黄羡水墨画《童心》。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访非记事并志感
陈昊苏
  正月出行跨海山,寻亲访友趁春早。
  航程北过迦太基,终点南临好望角。
  尼日利亚第一站,人口过亿非洲少。
  独立经年求发展,振兴大计在探讨。
  继访南非第二站,经济领先是主导。
  海路要冲开普敦,黄金胜地约翰堡。
  种族团结献青春,南非新史都说好。
  桌山顶上望南洋,体验天荒与地老。
  爱恨情仇欧亚非,东南西北多纷扰。
  归来诗说舰与岛,人民友谊宝中宝。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让“批评”复位
大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起过很大的作用的。那时讲究批评完自己,再去批评别人。让人服气呀!老同志大多经历过。不管好话、赖话,让人说出来。甚至大嗓门儿,脸红脖子粗吵一通儿,都不介意。回头一琢磨,真按人家批评的去办,去改正。虽说挨批评,谁心里也会不痛快,但还能接受。那时就兴这个。有的后来一调动工作,分手了,想找人批评还没有了。
  古人说过:道义相砥,过则相规,畏友也。往大了说,利国、利党、利民。有了苗头,犯了小错,别积成大错。有人批评,及时改了,别等到出了事,甚至犯法判刑,那损失可就大了。一个地方、一段时期,只有颂扬,没有不同声音——批评,那准会出问题。
  现在看来,大家应该想些办法,营造一种批评的氛围,开创一种乐于批评的环境。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南越王宴”吃的是文化?
  据报道,广州一酒家日前推出两千多年前“南越王宴”。该宴共有九道主菜,分别出自史料记载的九个典故。以该酒家的满汉宫为例,用餐时,宫门前有两名手持长矛的“士兵”站岗,穿着“深衣”(秦时的服饰)的“宫女”负责接客,满汉宫里摆着很多的青铜器,一排编钟摆在一旁,每上一道菜便敲一次钟,还会听到一段相关的南越国典故和饮食掌故介绍的录音和秦汉编钟音乐,仿效古时大户人家“钟鸣鼎食”的进餐风俗。据悉,该宴席价格初定为每人三百元,这个价格除包括饭菜的营养价值外,还包括顾客可以通过餐饮,了解南越国上百年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接受古老饮食文化的熏陶。
  其实,饮食就是饮食,只要色香味俱全,营养价值齐备,就完全可以判定为上佳之作;若为糊弄顾客,强行将之与文化杂交,那么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周瑜打黄盖?
  一条马路隔开两所小学,甲小学的师资、设施一直一流,乙小学则差强人意。小丁的孩子就近只能上乙小学,若要跨过马路到甲小学上学去,对不起,得缴四万元择校费。如果报名的择校生大大超过学校的承载能力,那么像小丁这样的家长还得为能争取到缴钱的资格而各显神通,托关系找门路。
  有人说,学校向家长收取择校费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看未必。问题的症结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太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像贫富分化一样,也会走向恶性循环,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快缩小这个剪刀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