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举国上下抗击非典,奏响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奉献、科学求实、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壮歌。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围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发展、时代价值等问题,本版曾在今年1月7日的《专家议专题》专栏开展过讨论。今天刊登的3篇文章,作了进一步阐述。——编者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周安伯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论断,精辟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源远流长。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取得了如黑格尔所说的“活泼生动的进步”。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民族精神,如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那样,冲破重重障碍,奔腾向前,变得越来越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被全世界的有识之士赞誉为一个“奇迹”。
  其实,“奇迹”不奇。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中华儿女长期实践的结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们就在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在世界上较早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史记》等典籍关于神农尝百草、黄帝统一中原部落和发展原始农业、仓颉发明文字的记载,到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再到以吃苦耐劳精神著称的广大农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同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并将它们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
  在统一的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起“兼容并包”、“中华一体”、“协和万邦”的理想,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个民族之间和区域文化之间加速碰撞和融合统一,使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和主线。无数志士仁人倡导并践行着这种民族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上下而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以死报国的感人事迹,至今仍为中华儿女所传颂。廉颇、蔺相如以社稷为重,捐弃个人恩怨,“将相和”以报效国家,成为千古佳话。司马迁将这些事迹忠实地记录下来,并突出强调将“国”放在首位的重要性,盛赞“先国家之急”的气节和操守,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加广泛流传,发扬光大。
  自秦汉至隋唐,随着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的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换来了民族大团结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谱写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曲曲凯歌。至今在内蒙古仍有十多处昭君墓,西藏人民还在以各种方式对文成公主表达崇敬之情。同时,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恢宏气度,开辟丝绸之路,发展与西域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后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既大量吸取了国外的物质文明成果,又广泛吸收和融合了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中华民族精神始终“大化流行”。这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凝聚民族成员。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界限,将中华儿女凝聚到一起,使之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从而使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国家的统一。而一旦有外敌入侵,中华民族便能万众一心抵御外侮,并涌现出无数国而忘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特别是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奋起抗争,救亡图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西方列强才无法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二是激励人们斗志。它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英勇奋斗,多作贡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贤代不绝人,无数普通劳动者和能工巧匠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创造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并以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四大发明”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皆源于此。三是整合文化价值。它把存在于不同民族、地域及外来的有价值的文化要素不断地整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系统之中,使之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吴潜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种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能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聚起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就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能使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考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根本上说,党性党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共产党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坚持艰苦奋斗,不断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不断开拓创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始终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前列。
  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武国友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同中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在今天,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凝聚所有中华儿女的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这种蕴含着无穷魅力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并日益得以完善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十分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和发扬。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都闪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要保持革命的民族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一再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等五种革命精神,并对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论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2001年,他又提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和全社会应当具有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它既继承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都以此为主线来延伸和展开。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已同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三者统一起来;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时代要求就是要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56个民族亲密无间、同心同德、精诚团结,以此构筑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平统一祖国的强大精神支柱;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当今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范。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未来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不仅表现在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上,同时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长期奋斗中所具有的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上。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升华和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撑,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在新的世纪,我们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就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而共同奋斗。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王铁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全局观念,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一精神,对于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全局利益。从总的看,全局利益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全局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全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盘大棋局。中央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奋斗目标、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促进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直接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属于全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全局利益之所在。
  强调全局利益的重要,并不是对局部利益的否定。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区、各部门都需要加快发展,都有自己的利益。这些局部利益的总和,就是全局利益,局部利益包含在全局利益之中。全局与局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没有全局就没有局部。现代社会是高度联系的社会。局部对全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必须服从全局。离开了全局,任何局部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全局发展快了,更强大了,对局部的支持才会更多更有力,才能带动各个局部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等,不仅妨碍全局利益,最终也会损害地方和部门的利益。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每一个领导干部所管辖的地区或部门以及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全局的一部分。只有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主动推动全局的发展;才能在看待问题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全局联系起来,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作为实现党和国家总目标的必要步骤和环节努力完成好;才能提高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明确本地区、本部门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及前进方向,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地抓好工作,使各种努力和行动符合客观实际,与社会发展大势相一致,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正确对待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首先要处理好贯彻中央精神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在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与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在这个前提下,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本部门优势的发展道路。其次,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对中央负责与对所在地方和部门负责的统一,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处理和兼顾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加强锻炼,提高领导艺术和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坚持“三个统一”,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第三,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是党和国家的政治纪律,也是每个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切实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检查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放在工作的首位,坚决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等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确保中央的政令畅通。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走进实际才能解决问题
  王英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认识的规律,也是办事的准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获得真知、提高本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同样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这是实践党的宗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推动事业发展、实现预定目标的途径。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安达市委、市政府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走进群众,走进问题,走进矛盾”的要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城乡各项事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努力造福一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这一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必须走进群众,用真挚的感情关心百姓疾苦,用实际的行动赢得群众拥护。我们提出,党员干部要树立勤政为乐、廉政为福的从政理念。勤政为乐,就是要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专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廉政为福,就是要把政治安全视为最大的安全。坚持做到勤政廉政,确保政治安全,这是自己的福分,也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为此,必须用“三个代表”的尺子衡量自己,用“走进群众”的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两年来,我们加大改革力度,各项工作全面提速。把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城市居民吃水难、排水难、行路难的状况;把资金投向困难群体,使城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把资金投向孩子,新建和改造了城乡17所中小学校的危房,对城乡初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为百姓办的这些实事,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走进问题,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逐步呈现,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走进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历史,正视现实,下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的新问题,理顺群众情绪,营造良好环境。两年来,我们先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余件。在市乡财政分级核算的前提下,市财政从节省下来的资金中拿出1000多万元,将10个乡镇所有历史遗留的拖欠教师、机关干部工资一次性补发完毕。努力解决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走进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必须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就必须走进矛盾,深入研究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为加快发展,我们确定了“努力改变生存环境,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安达与21世纪同行,与世界同步”的奋斗目标,树立“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理念,强化“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的工作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全面整合、统筹运营城乡各类资本,组建四大公司,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两年翻了一番。为加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们积极探索农村公司化、企业化管理的新机制,本着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组建了农民股份公司,促进了农民增收,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消化问题,成立了安达市人力资本运营总公司,把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吸纳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万人。为了解决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严重的问题,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目前纳入资本运营公司的国有资产已达10亿元。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组建了安达市文化资源开发总公司,把文化和城市无形资产当作产业来经营,挖掘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灵魂,打造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收到了明显成效。
  (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安达市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领导工作规律的潜心探寻
  ——《来自实践的领导艺术》评介
  卢冀宁
  改进领导作风,把握领导工作规律,不断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推动部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张文台根据自己在部队多年担任领导工作的经验而撰写的《来自实践的领导艺术》一书(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对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来自实践,针对性强。该书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和领导艺术,是作者长期以来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层思考的结果,有的是某方面工作的思路,有的是调查研究的成果,有的是学习研究的心得,有的是为人处世的体会,因此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如在学习问题上,针对不少领导干部能“学起来”但“深不下去”的问题,强调必须把学风问题作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出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化”,即把理论学习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转化为思想觉悟、转化为领导能力。针对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瞄着位置干工作、不靠实力靠关系、跑官要官甚至腐化堕落等问题,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问题,带头保持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人品官德。
  辩证思考,富于哲理。作者提出,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最高层次的领导科学,领导干部应该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实施领导,开展工作。唯物辩证法也是作者思考问题时所坚持的基本方法,这使该书的有关论述富于哲理。如,作者认为,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策就正确,工作就落实,部队建设就发展;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赶浪头、争彩头、出风头的倾向,就要吃苦头、跌跟头。领导干部应正确处理务实与务虚、给钱给物与给思想、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革命热情与科学方法、原则性与灵活性、连续性与创造性等关系。要善于统揽不包揽,集中精力抓大事;果断不武断,集思广益搞好民主决策;放手不撒手,跟踪督导抓好工作落实;大度不失度,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努力做到观察问题看本质,分析问题抓本质,解决问题讲成效,总结经验看规律,等等。
  这些论述,都充满辩证性,富有哲理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