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军事大扫描

  探营中国海军国防动员舰
  曹金平 郭义
  ●“世昌”舰是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名字命名。
  ●“世昌”舰以其六大功能,成为海上流动基地。
  ●“世昌”舰是海军大型军舰中在航率最高的舰船。
  ●“世昌”舰几乎停泊过国内沿海所有的港口。
  在世界海军舰艇大家族里,凡是“舰”字号的军舰都有武器装备,即便没有装导弹,也至少配备有火炮或深水炸弹什么的。不过,这种“传统”随着一个新成员的诞生而成为历史了。它,就是上个世纪末才出现的新舰种——国防动员舰。
  阳春三月,笔者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和好奇,登上了我国军舰序列里的“独生子”——“世昌”号国防动员舰。
  建造国防动员舰,是我军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尝试;我国第一艘国防动员舰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名字命名,寓意深刻
  北方某军港内,A码头。要不是有人引导,要不是看到穿水兵服的战士在舷梯口站岗,我们还以为自己找错了“门”。抬眼看去,这“家伙”块头真够大的,偌大的码头由于它的存在而显得有些“小气”。
  舰会议室。年轻的舰长告诉笔者:该舰以甲午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名字命名,是我国目前唯一一艘具有平战结合功能的万吨级国防动员舰,舷号“82”。现归素有“海军军官摇篮”之称的大连舰艇学院管辖。舰长120余米,宽约18米,最大排水量9000多吨,经济航速16节,能抗12级大风,续航力8000海里,可以满载250余人在海上连续航行30个昼夜,是我国舰字号中名副其实的“大哥大”。
  “世昌”舰通过标准集装箱功能模块的设计,探索战时总动员状态下,组建海军舰队的后勤支援船队的途径。它既有利于提高我军国防训练水平,控制军费,又为战时国防总动员状态下,快速实现商船转为军用提供有效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
  “世昌”号国防动员舰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加装相应集装箱模块,随时改变自己的使用功能,就像川剧中的“变脸”
  在舰长的“导游”下,笔者参观了“世昌”舰,也知道了关于这艘舰的不少“秘密”:
  我们印象中的军舰,驱逐舰就是驱逐舰,巡洋舰就是巡洋舰,它们的作战用途都是“天生”的。“世昌”舰就不一样了,它不仅吨位大,而且还可以随时“改头换面”呢。舰长介绍说,该舰可以根据执行任务的需要,通过加装各种集装箱模块,随时改变使用功能。它仅目前就有六大功能:
  ——航海训练功能。舰上有先进的教学系统和10余个实习训练舱室。舰上的生活设施能一次性保障200余名学员和30多名教官进行中、远航训练,可供不少于60名学员同时进行航海作业。
  ——直升机训练功能。在加装直升机舰载系统模块后,该舰的飞行甲板可供2架直升机同时起降,舰尾部设有直升机使用的起降定位格栅。此外,还设有模块式直升机库,可作为战时直升机群中转站。
  ——医疗救护训练功能。在加装集装箱医疗模块和病房模块后,“世昌”舰则变成了一家名副其实的“海上流动医院”,其规模相当于陆地上的一个市级中心医院,有上百种先进设备的手术室,可进行各种手术,并可供1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海上医疗救护演练。
  ——集装箱运输功能。它可装运总数量不少于300个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舱内可装4层138个20英尺集装箱,甲板上可装7列2层174个20英尺集装箱。
  ——国防动员演练功能。“世昌”舰具有在平时参加预备役人员演练的基本功能,如作战物资和车辆人员的输送,以及航海、气象等科目的综合演练。
  ——综合使用功能。将“世昌”舰的基本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可组成多种综合使用功能,如:部分直升机编队和部分医疗救护人员上舰组成直升机医疗救护训练等。
  除此之外,“世昌”舰上的各种功能模块还可用于平常减灾救灾活动。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救灾中,“世昌”舰医疗模块在嫩江抗洪前线就立了大功,先后为救灾官兵治病、体检1万余人次。
  国防动员舰上人少任务多,每年至少有200天航行在海上;生活枯燥,舰上“锅底灰”模特队名扬海军
  近万吨的“世昌”号国防动员舰是个海上“巨无霸”,船上共有108个房间,餐厅、空调、淋浴室等这些对战斗舰艇来说还是“奢侈”的场所应有尽有,其条件可称得上是海上的“五星级宾馆”,按说舰员应该享福才对,但事实却正好相反。
  让我们做一个比较。一般吨位少于“世昌”舰一半的战斗舰艇,舰员也在200—300人,而“世昌”舰仅有60多人,这就好比一个大宾馆里只有2名服务员,光打扫卫生一项也会累得你疲惫不堪。据舰长介绍,就舰艇的保养工作量看,他们一名舰员的工作量是其它舰艇的12倍。
  我们用眼睛印证了舰长的说法,在舰上我们看到每个舰员的蓝色作训服都变成了迷彩服,那是油漆惹得祸。因为“世昌”舰每年有200多天航行在海上,海水对于舰体来讲也是一个极厉害的杀手,因此,除漆刷漆就成了舰员比吃饭还要重要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由于工作量大,上至舰领导,下到战士,每人一个漆桶,一个除漆铲。有的战士说,每年闻到的漆味比吃的饭还要多。
  海洋是躁动的,而海上生活却是寂寞的。“世昌”号服役6年来,每年海上航行时间都在200天以上,航程已达13万余海里,几乎停泊过国内沿海所有的港口。“海上为家,岸上做客”,舰员们常年吃住在舰上,陆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向往,文体活动自然成了海上生活的调味剂。
  每次出航,舰员们还必带上一件特殊装备——足球球门。一旦军舰进港,他们便将球门往码头上一放,不踢个昏天黑地绝不罢休。
  两年前,舰员们还别出心裁地组建了一支名为“锅底灰”的模特队(因为他们用锅底灰化妆,名称由此而来)。他们就地取材,拖把头成了假发,毛毯、窗帘、防火衣成了时装,结果一出场就引起了轰动,如今的“锅底灰”模特队在海军范围内已是小有名气。
  海洋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中国人不能不为之抗争。“世昌”号国防动员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关链接
  国防动员:主要指国家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战争动员通常包括人力动员、经济动员、科技动员、民防动员和政治动员等。按规模可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按方式可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遭敌人突然袭击时所进行的动员,称为应急动员。动员的全过程则可分为平时动员准备和战时动员实施。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说句心里话

  我自豪,我是军校教员
  乔松楼
  我1963年8月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入伍后,下连当兵,当技师,当参谋,当到40周岁半,改行当了教员,一当就是24个年头。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教员,20多年来,围绕着怎么看待教员这种职业,曾经经历了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而促成转变的动因,则是在教员这个岗位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受人尊重这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在国防大学当教员,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上课的时候,你往讲坛上一站,台下哗哗一大片上校、大校、少将、中将,想想看,多光荣、多自豪!所以我说,“中小学教员当不好是误人子弟,国防大学教员当不好,那叫误人首长!”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下功夫把课讲好了,一大批中高级干部,眼睛盯着你看,情绪跟着你转。作为一个教员,精神上的那种欣慰感,没当过教员的人是绝对体验不到的。
  不光在校内,在校外乃至社会上碰到的一些事情,也常常令我感动:我穿便装从天安门前坐特1路公共汽车,一上车,女售票员一边让座,一边说,“您是国防大学教授,我们全家看过您在电视上的讲课。”我从科技会堂坐出租车回学校,司机同志说,他在电视里看过我讲课,并且边走边说我讲的什么,到了营门口,说啥也不收我的车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没上过大学,但特别敬重你们教授,我不收您的钱。”虽然我最后把钱交了,但这件小事在我思想上引起不小的触动。还有一件让我难忘的事情,那是去年5月中旬,我和国防大学将军班的同志一起到芜湖参观考察,临别的时候,南京军区空军曹玉臣副司令员去送行,他和各位将军学员互相敬礼、握手,临到我跟前,曹副司令员突然张开双臂,和我热烈地拥抱,当时我感动得差点流出眼泪。
  眨眼间我已经64岁了。过去读毛主席诗词,读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觉得不好理解,今天才知道,何止是38年,64年不也是“弹指一挥间吗?”古人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这一代人,少壮并非不努力,老大也没有什么伤悲,我们不仅物质上不贫困,精神上也不贫困。现在,国防大学的同志正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一流名牌大学。面对大好形势,作为该校年龄最大的教员,作为被学校表彰的首批杰出教授之一,我深知责任的重大。我虽然年过花甲,但没有资格倚老卖老,更没有理由消极颓废,我不能愧对生我养我的妈妈,更不能愧对知我爱我的党,我要把64岁当作46岁,刻苦学习,奋发上进,做好自己该做和能做的每一件事情。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点击高科技

  “战斧”式巡航导弹
  顾德伟
  “战斧”式巡航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从敌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可以从水面作战舰艇或潜艇上发射,攻击舰艇或陆上目标,主要用于对严密设防区域的目标实施精确攻击。该导弹于1972年开始研制,1976年首次试飞,1983年开始服役。该导弹飞行速度快,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和速度进行高速攻击。导弹表层有吸收雷达波的涂层,具有隐身飞行性能,是美国军械库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区外发射”导弹。
  “战斧”式巡航导弹长6.25米、直径0.52米、翼展2.62米,最大时速891公里,最大高度30公里,巡航高度海上为7—15米,陆上平坦地区为60米以下,山地为150米,具有很强的低空突防能力。弹头命中精确度10米(后经改进精确度为1米)。因发射的母体不同,发射方式也有所区别。
  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战斧”式巡航导弹,这次对伊作战共投放了800多枚该型导弹。(附图片)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
  柳军
  AGM—88“哈姆”(HARM)反辐射导弹,是一种空对地反雷达导弹,通过探测并跟踪敌雷达波束,毁坏敌方装备有雷达的综合防空系统。1974年4月开始研制,1975年8月开始飞行试验,1980年11月投产,1983年5月开始服役。主要供美国空军和海军飞机使用。
  该导弹弹长4.19米,弹径0.25米,翼展1.14米。弹重366千克。战斗部为66千克高爆破杀伤弹,碎片飞散方向适宜攻击雷达目标,并采用激光近炸引信,可以在目标上空最佳高度引爆战斗部。最大速度3.5马赫,发射高度范围从海平面至12192米,最大射程25千米。采用被动雷达寻的制导系统,使用自动跟踪敌雷达波的导引头。雷达导引头的天线阵的频带很宽,可覆盖现役各种雷达的频谱,数字处理机的软件适应性强,易于根据雷达目标的频谱进行修改,故能探测并锁定各种雷达目标。飞行控制舱装有数字式自动驾驶仪、捷联式惯导系统和机电式控制舱机,即使目标雷达关机,通过该惯导系统仍可以继续对其跟踪,采用比例导引律使导弹飞向目标。该导弹抗干扰性能好、不受载机发射速度和机动性限制,敌方雷达停机时仍能攻击。(附图片)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上图:南京军区某部在东南沿海武装泅渡现场。
  (张军荣摄)
  下图:武警海南一支队特训一角。
  (包勇峰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演兵场

  海军 航潜无踪影 隐身轻骑兵
 舰船防护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报讯 一个编制仅8人的海军舰船防护研究室,凭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一个舰船配套的论证研究室发展为舰艇隐身技术领域的权威,先后创下了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的好成绩。
  建设配套的隐身实验室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基础性工程。这个研究室自力更生、土法上马,通过多年努力,完成了海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新型舰艇隐身设计研究。在第一代隐身测量系统研制初期,课题组潜心钻研基础理论,积极创新求变,研制成国内第一套,也是目前唯一一套舰艇内外场测量系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他们没有就此止步,继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紧盯国外在紧缩场、毫米波等隐身技术上取得的进展,积极进行开拓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隐身新概念,在登上一个个高峰之后,继续开垦无限广阔的隐身新天地。
  多年来,防护室坚持以重大的科研任务摔打人,以“一帮一”的方式传带人,一批善于创新、敢于争先、乐于奉献的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
  (郭伟 张建方 展华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演兵场

  空军 装备更新快 保障跟得紧
航空修理能力实现大跨越
  本报讯 近日,又一批在蓝天征战数年、歇翅大修的某新型战机通过了70多小时的安全飞行,这标志着空军某航修厂大修的某新型飞机修理质量性能已经过关。至此,空军航修系统已具备了修理所有现役飞机的能力,实现了由修理第一、二代战机向第三代战机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战略转变,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武器装备陆续装备空军部队。为适应这一变化,空军装备系统积极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布局,着力构建自主建线、自主修理、自主保障的技术创新体系,扩展和提高修理能力,努力建设与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装备修理体系。
  空军装备修理系统认真落实“宁肯人才等装备,也不让装备等人才”的要求,先后引进千余名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开办培训班300多期,开设修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本科生班6个,培养各类专业人员数百名,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队伍梯次衔接的修理人才队伍。空军装备修理系统还在自动检测、智能诊断、计算机辅助修理及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大大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被誉为新装备部队的技术支持基地。
(李志红 蔡绍伟)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专家提醒 轻微训练伤病不宜卧床休息
  本报讯 3月下旬以来,武警河北总队邯郸支队13名分别患有疲劳性骨折、骨膜炎的新战士都愉快地走上了训练场。该支队从驻地医学专科学校请来3位骨科康复医疗专家,向官兵传授预防训练伤病知识后,出现了喜人景象。
  年度开训后,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这个支队先后有10多名新战士程度不同地患上疲劳性骨折、骨膜炎、韧带拉伤及其他训练伤病,个别战士不能正确养护,影响了训练质量的提高和参训率。为此,支队请来了张洪鹏等3位邯郸市医学专科学校的专家教授给官兵解疑释惑。他们特别提醒官兵,如果患有疲劳性骨折或骨膜炎,应在患病部位用弹力胶带固定,适当减少训练量,但不能卧床休息,这样才有利于伤病康复,因为卧床休息容易造成骨膜粘连,延长病痛时间。(张天良 李玉红)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戍边人

  忠魂永驻风雪高原
  ——小记新疆军区什布奇边防连连长刘长峰
  范青 梁永利 牟国云
  迎着满天飞舞的风雪,新疆军区什布奇边防连连长刘长峰带领巡逻小分队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山上氧气稀薄,他们每往前一步,都要停下喘一大口气。刘长峰鼓励战士们说:“大家一定要坚持!”话刚说完,他就倒在了雪地上。任凭战士们怎么呼唤,他再也没有睁开双眼。战士们谁也不会忘记这一天——2002年3月1日。
  刚过而立之年的刘长峰,因突发心源性心脏病,永远地躺在了世界屋脊的巡逻路上,匆匆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用年轻的生命表达了一名边防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不久前,南疆军区为刘长峰追记了一等功。
  刘长峰1990年一入伍就来到了帕米尔高原,在雪线上奋斗了8个春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提拔为干部。1998年,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和生活,把他调到山下的英吉沙县人武部工作,他的妻子也从河北老家随军到部队,一家人结束了天各一方的生活。
  在山下工作一年后,刘长峰心里割舍不下对高原和边防的深情,再三向组织申请,要求到条件更艰苦的世界屋脊——阿里高原守防。妻子李淑霞知道后说:“长峰,咱们一家刚团聚,你就要离开我们娘俩。在哪里都是为部队工作,你又何必这样折腾呢?”看着泪流满面的妻子,刘长峰沉默了好一阵说:“我在边防高原工作时间长,我知道那里最需要干部,也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在阿里的两年多时间里,刘长峰带队巡逻40多次,无论是遇上什么险情,他总是第一个爬达坂、攀铁索、走栈道、涉冰河、踏雪探路……他曾多次滑下山坡、落入雪坑、陷入冰河、掉下山崖……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刘长峰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带领全连出色地完成守卫边防的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