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
 动员北京等地高校学生农民工就地学习务工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动员北京等地高等学校学生、农民工就地学习务工的紧急通知》,要求动员北京等发病人数较多地区的高等学校学生、农民工就地学习、务工,以切断非典型肺炎传播途径。
  通知指出,近期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非典型肺炎疫情存在扩散趋势。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规定,应动员北京等发病人数较多地区的高等学校学生、农民工就地学习、务工。
  通知要求,北京等发病人数较多地区的高等学校要调整教学和学习方式,加强对疫情的监控和防治,避免疫情扩散。
  要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作用,依靠教师和学生干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动员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对准备离校的学生要予以劝阻,保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持学校稳定。北京等发病人数较多地区的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要对当地务工人员负起责任,一旦发现非典患者,必须及时就地收治,不得推回原籍或推向社会,更不得大范围疏散民工。对个别因故返乡的民工,要事先进行健康检查,并及时通知原籍地有关部门;对已返乡的农民工,原籍地政府要跟踪了解其健康状况。
  通知强调,有关方面要切实做好对人员流动过程中重点部位和环节的检疫、防治工作。对飞机、火车、轮船、长途客运汽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机场、车站、码头、口岸等重点部位要进行消毒、检疫;在始发地、中转站和目的地等环节,要对流动人员进行检疫、监测,发现患者要就地隔离、治疗。


第2版(要闻)
专栏:奋战在抗非典第一线

  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
  ——记在抗击非典中以身殉职的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
  新华社记者 车晓蕙 本报记者 鞠青 南方日报记者 段功伟
  连日来,南粤大地广为传扬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的动人事迹。4月21日17时,又一位抗击非典英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邓练贤,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
  在他生前战斗工作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4月的羊城,人们含泪送别这位仁慈的医者、无畏的勇士,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哀思和敬意。邓练贤是人民的功臣,他树起了一座“抗非典精神”的丰碑。
  除夕夜,不明原因肺炎突然袭来,传染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冲在了最前面
  羊年春节特别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期待,因为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要他回院准备抢救……
  第一名病人是个11岁小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了这种病的危险性。他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忙而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名女病人被送来。传染科的医护人员在灯火通明的传染科,度过了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是传染科的医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先后传染了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的“毒王”被送到了他们医院。当时该病人处于高热状态,烦躁不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处于生死一线之间。
  情况危急。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开始抢救。抗炎、吸氧、镇静、激素都用上了,但病人病情仍在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体重足有80公斤的病人因为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做气管插管时不断挣扎。随着病人剧烈咳嗽,含有大量病毒的痰液从插管处喷出。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同事们正处在危险中。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病人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
  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就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他染上了病毒,住进了自己工作的医院。
  在邓练贤之后,中山三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病情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人,面对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斯人已逝,在同事亲人们带泪的述说中,在一件件琐事中,一个具有高尚奉献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栩栩如生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因为他是支部书记,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从1977年担任传染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邓练贤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带领下,传染科党支部连续13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称号。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传染科冲在前面的大部分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用自己无私无畏的表现,再一次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姚集鲁教授说起邓练贤痛哭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和他在同一个病区工作的崇雨田副教授对邓书记充满敬重。在他的心中,邓练贤是一位工作中不掺和任何私人感情的领导,是那种说不出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人们一遇到困难就会去找他的那种领导。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纠纷时,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儿,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说“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都能说到别人心里,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消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是一个领导、专家必须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邓练贤留给医生护士最深的印象。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养成了这种助人为乐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逃账的较多,有的同志收病人时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句“先抢救”。
  邓练贤对人好,也很讲原则,讲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平常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一通好训,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成了医生的“医生”。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室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症患者病房,“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
  无私的奉献中,邓练贤快乐而达观,从来没有觉得失去了什么。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情流露,是一个博爱医者善意的升华,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自然弘扬。在奉献中,他收获了一个充实、愉悦、高尚的人生。
  邓练贤倒下了,然而他所展现的“抗非典精神”深深地扎进了人们的心里写下《护士日记》、让无数读者流下热泪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积慧,在一个座谈会上说出了全体白衣战士的心声:抗击非典中早期倒下的医务人员,是“冲锋连”的战士,他们率先踩雷,用生命给后面的战友树起指路牌。
  和邓练贤站在一起的,还有一幅长长的抗非典英雄画卷:英勇献身的叶欣、事迹广为流传的钟南山等专家以及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共同构筑了伟大的“抗非典精神”。秉持这种精神,邓练贤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躺在病床上的他从未停止与非典病毒的顽强搏斗。
  还在中山三院住院的时候,他经常和战友们互相打电话询问病情,强忍病痛,互相鼓励,有时还自己对自己的病情做些诊疗。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们只能隔着玻璃互相看着对方,伸出大拇指,互致敬意。
  随着病情加重,邓练贤在2月18日转入了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ICU。这里由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牵头,专门收治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尽管此时他几乎躺着不能动,声音沙哑无法说话,但他还是积极配合治疗,经常主动用笔把自己的情况写给主管医生看。
  妻子来看他,他总是报喜不报忧。有一次他突然感觉特别好,半夜3点了他还坚持一定让护士打电话告诉妻子,为的是让她高兴。
  千言万语说不尽邓练贤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和牵挂。过世前一天,妻子照常给他送来亲手煲好的靓汤,并一口口喂他吃下。然而,当妻子准备离开时,邓练贤突然反常地拉着她的手不要她走……第二天,邓练贤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邓练贤离开了,他的同事们用同样的精神,接过了他手中的“火炬”。
  邓练贤病倒不久,中山三院内科娄探奇主任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接任治疗小组组长。难道他不怕成为第二个邓练贤吗?他说:“我是一名医生,倒下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绝不能退缩。”
  传染科主任姚集鲁是一位年过六十的老教授。作为专家,他最清楚,年纪大、体质差的人群最容易受感染,而且感染后康复的难度也较大,但他还是经常到一线会诊。
  在邓练贤所在的支部,第一批病倒的护士长、党员王乔凤,身体一恢复就强烈要求重新“归队”;共产党员谢奇锋辗转兄弟省市,支援抗击非典。支部里的党员们都说,在这场“战争”中,传染科支部是排除灾难、迎接光明的群体,是一面旗帜……
  邓练贤的牺牲,换来后来战友的安全。专家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不断加深,救治方案越来越成熟。目前,广东省新发病例逐步减少,治愈率明显提高,死亡率逐步降低。特别可喜的是,医务人员感染发病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邓练贤的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广东省委、省政府时刻关心着邓练贤等抗非典勇士的安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各级领导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邓练贤等患病医务人员。钟南山、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爱霞等一大批知名专家都亲自为他会诊。省里还专门拿出3亿元设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其中一个用途就是给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发健康补助和慰问金。
  邓练贤逝世后,省委领导赶到邓练贤家里慰问。4月23日,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卫生界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救治病人,探索出一套治疗、预防非典的有效办法,为广东、为全国、为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人民的功臣,代表了经历了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新的精神风貌。说话至此,他起立鞠躬。
  这深深的一躬,表达了许多人心中对抗非典英雄的无限敬意。人们深深知道,有抗非典英雄的大智大勇,有他们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有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众志成城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最终战胜疫病,为人类作出我们民族的贡献。


第2版(要闻)
专栏:

  众志成城 战胜疫病
  本报评论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邓练贤,这位在早期抗击非典中遭遇非典病魔的专家,在与病魔顽强拼杀后,英勇地倒下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23日作出重要批示:“请转达我对邓练贤同志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对邓练贤同志亲属的亲切慰问。我坚信,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病。”
  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牵动了总书记的心,也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邓练贤,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一个具有崇高医德的白衣战士,一个直面病魔、救死扶伤的新时代的白求恩大夫。正当全国人民勇抗非典的关键时刻,邓练贤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以他为榜样,我们众志成城;发扬他的精神,我们定能战胜疫病。
  邓练贤是资深医生,有着高超的医术。他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在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邓练贤一听到紧急非典疫情,立即告别家人赶到第一线,直到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考验着每一个人。在广州,在北京,在全国许多医院里,当非典病魔突然降临时,“共产党员先上”成为无声的动员令。广州一家医院的老护士,真诚地对年轻同事说:“你们还年轻,是家庭的顶梁柱。我年龄大了,家里已经没有后顾之忧,还是我先上。”这朴素的话语,体现了极其高尚的境界。
  就在这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再一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家医院的呼吸科,全部医护人员都被感染。当院领导呼吁其他科室的同志们前来支援时,报名者竟然超过所需人员一倍多。
  面对突发的病魔,不仅医护人员要学习邓练贤,而且每一个公民也要以他为榜样。战胜疫病当然要靠医术,同时也要靠坚强的精神意志品格。坚强,谣言就会止步;坚强,恐慌不再蔓延;坚强,心理就趋于稳定,增强战胜非典的信心。反之,不仅于事无补,随着疫病的传染,还会向社会传播惊恐、焦躁等等非理性情绪,甚至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邓练贤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伟大的中华民族越是在危难的时刻越具有坚强、团结、奋勇的品格。抗击非典是一次考验,我们的民族必将在新的考验中历练得更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彻底战胜非典疫病。


第2版(要闻)
专栏:

  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们面临一场严峻考验。举国上下在灾害中经受考验,在危难中众志成城。
  压力和灾难能够催生伟大的品格,能够使全民族在凝聚中焕发出空前的力量。中华民族曾无数次经历过种种巨大的灾难,然而,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没能让我们屈服,反而铸就了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九八抗洪斗争中,我们就诞生了彪炳至今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同样,在全国上下与非典病魔斗争中,我们从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从披荆斩棘、奋力攻关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从临危不惧、抗击病魔的全国人民身上看到一个民族不屈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强大的凝聚力。
  面对危难,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护士长叶欣挺身而出,倒在自己的岗位上;军队医学专家姜素椿教授在救治病人时身染恶疾,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勇斗病魔……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随处可见。他们是我们战胜灾难的楷模,是鲜活凸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最好范例,这也是传承至今的伟大民族精神又一次迸放出绚烂的光彩。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将会十分艰巨和复杂,我们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要准备应对各种从未遇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曾战胜过无数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中央关于防治非典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树立起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威信;要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气氛,表现出当代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要维护好良好的社会秩序,相信科学,处变不惊,以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全局利益至上。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自全社会的向心力,来自每个人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出带头作用,在危急关头体现出勇挑重担、敢负责任的作风;要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同德,不计得失,让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决策、扎实的工作和坚定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有能力有办法,战胜和克服任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史证明,越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关头,全国人民就越是能充分显示出这种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调动人力物力,投入抗击非典的斗争。在这一危难关头,我们必须做到众志成城,团结奉献,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我们将用事实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第2版(要闻)
专栏:每日疫情通报

  卫生部公布非典型肺炎疫情
至4月24日我国内地累积报告2601例
  本报北京4月25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今天通报了全国内地非典型肺炎疫情。
  截至4月24日20时,除港澳台地区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180例,治愈出院23例,死亡5例。其中北京报告103例,治愈出院9例,死亡3例;天津报告13例;河北报告12例;山西报告11例,死亡1例;内蒙古报告23例;河南报告1例;广东报告15例,治愈出院14例,死亡1例;广西报告1例;四川报告1例。
  截至4月24日20时,全国内地共累计报告病例2601例(医务人员578例),治愈出院1277例,死亡115例。其中,北京877例(医务人员160例),治愈出院73例,死亡42例;天津21例(医务人员10例),死亡2例;河北18例(医务人员5例。原诊断病例中1人经核实不是医务人员,新增5例,故总数为5例);山西173例(医务人员46例),治愈出院14例,死亡8例;内蒙古70例(医务人员11例),死亡6例;辽宁1例;吉林7例(医务人员2例);上海2例;浙江3例;安徽1例;福建3例,治愈出院1例;山东1例;河南9例(医务人员1例);湖北1例(医务人员1例);湖南6例,治愈出院5例,死亡1例;广东1374例(医务人员342例),治愈出院1173例,死亡50例;广西16例(今天报告排除1例诊断病例,总数为16例),治愈出院8例,死亡3例;四川9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2例;陕西2例;甘肃2例;宁夏5例,死亡1例。
  截至4月24日20时,各地还报告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330例,全国内地共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482例。其中北京954例;天津26例;河北22例;山西135例;内蒙古128例;吉林7例;上海18例;江苏2例;浙江5例;江西2例;山东1例;河南4例;湖北10例;湖南2例;广东127例;广西2例;重庆2例;四川15例;陕西15例;甘肃2例;宁夏2例;新疆1例。


第2版(要闻)
专栏:

  世卫组织专家结束在沪考察
 对上海防范非典工作表示满意
  本报上海4月25日电 记者田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今天结束了对上海为期5天的考察。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对上海防范非典的工作表示满意。
  世卫组织专家考察团由6名从事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专家组成,成员包括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专家詹姆斯·马圭尔博士,世卫组织专家钱秉中博士、福田博士,德国病毒学专家普赖泽尔博士,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爱兰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许锐恒。
  专家组听取了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海防范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汇报,并随机检查了10所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部分区疾病控制中心。
  专家认为,上海市政府为防范非典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防范体系基本到位,病例报告系统没有明显漏洞,目前所报数字可信。


第2版(要闻)
专栏:

  澄清传闻 解疑释惑
 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非典防治情况
  本报北京4月25日讯 记者阎晓明、王建新报道:今天上午,北京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就当前社会上关于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一些传闻,集中进行了澄清与说明。据了解,北京将每周两次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
  货源完全能够满足市民需求
  蔡赴朝表示,北京货源丝毫没有问题,完全能够满足市民需求。消毒液、口罩等出现暂时脱销,是因为这些商品是按照正常状态准备的库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时间不能及时供应也是正常的。
  他说,市商业系统等正增强运力,保证市场供应,并将进一步改进服务和供应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蔬菜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京城。北京市已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生产消毒液、口罩的企业也在日夜加班生产。
  转院诊治有利于有效治疗
  蔡赴朝说,当前,有个别人说北京市转移病人是为了隐瞒疫情,这是一种不了解情况并且很不负责的说法。对收治病人实行转院诊治,是对病人实行有效的治疗,同时也是切断传染链的重要措施。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介绍说,北京定点医院已由原来的3所扩大到6所,并且还在进一步增加。
  绝大部分市民对政府措施满意
  不久前,中央调整了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有人因此对公众与政府的信任关系产生揣测。蔡赴朝说,中央是从全国和首都大局做出的决策,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坚决拥护。目前,大家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介绍说,几天以前,北京市统计局对1500户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8%的人认为政府的措施得当,74%的人认为政府的措施令人满意。北京1300万市民不存在对政府缺乏信任的问题。
  当前北京集中精力抗击非典
  蔡赴朝表示,当前北京市集中精力考虑的是抗击非典,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的基本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如果与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相比,就要退居次要位置。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给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北京已宣布“科博会”推迟举办。北京其他一些重要会议、展览、旅游文化交流活动都被推迟或者取消。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必须正视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