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
闵维方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影响到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大学。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哪一个大学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出号召:“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吹响了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加速改革与发展的号角,给北京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北大这所秉承着百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革命传统,有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名扬中外的著名学府推入了驶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快车道。5年过去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北京大学大大加快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启动并全面实施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跨越式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跨越式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自己前进的同时别人也在前进,要赶上他们就一定要前进得更快。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要更新,要跨越。在管理体制上也要不断创新。一般来说,激烈的国际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所以要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竞争,就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竞争。大学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知识、人才,是在不断流动的,要流动到最有利于它们发挥最大效益的环境中去。我们现在努力从世界各地吸引人才,一定要创造出相应的体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在跨越式发展中,应该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的跨越。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它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须认识学习的力量。蔡元培先生能够在北大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原因之一是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杜威在北大当了两年多的教授,后来他回到美国,在文章中把北大的蔡元培和牛津剑桥的校长作比较。他说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蔡元培比不上牛津剑桥大学的校长;从教育上讲,牛津剑桥的校长比不上蔡元培,因为他改造了一个大学,使得北大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改造。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办大学的国际视野更加重要,而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解放思想。十六大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竖起我们中国大学的旗帜,需要有这样的眼光、视野和魄力。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数代北大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北京大学曾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中曾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使之成为新时期我国先进文化的标志之一,这是北大人的光荣使命。
  5年来,全体北大人始终保持一种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一种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闯劲,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了“985”工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各方面工作始终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5年来,学校始终把学科建设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置于突出的地位。北大实施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学科建设投资项目,对改善科研条件及学术环境、提高学术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及新兴学科实验室。近期北大学科建设的目标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形成学科门类更加综合、特色鲜明、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体系”。
  过去的5年,是我校科研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表现在理科的科研经费迅速增长,1996年为8900万元,到2000年达到3.17亿元。承担的国家重点以上科研项目1996年为151项,2000年为248项,增加了64%;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思想库”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大还在钻攻世界数学难题BSD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青鸟III型系统软件研发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还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1996年校办企业产值44.3亿元,5年间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增长了30倍。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要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带动下,学校推出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步伐。
  一流的生源应当有一流的培养。几年来,学校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举措,改变长期以来教学计划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专业划分过窄与社会相脱节的弊端,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学校将按照“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整体思路,稳定学生规模,继续做好内部结构调整,注意提高培养质量。到2005年北大学生规模将控制在313人;成人和继续教育将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此外,5年来我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显著,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有针对性地为一批重点建设学科配置了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所必须的、水平先进的设备。
  最近,北大又确立了“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宏伟蓝图,将目标更加明确地指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成学科整合,努力构建新世纪学科发展平台,使北京大学成为学科更综合、结构更合理的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科学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取得若干标志性的成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立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办学条件有更大改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到2005年,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全面的坚实基础。从2005年到2015年,再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随着“985工程”二期规划的完成和重点建设方案的制定,北大必将实现新的突破,以更快的步伐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别将“罚款”当“教育”
  我侄女上高中一年级,吃住在我家,我们整天和她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为了早上六点半准时叫她,我买了两个闹钟,一个放在她的床头,一个放在我的卧室,以防迟到。因为迟到一次学校要罚5元。为了完成繁重的作业,她有时夜里12点钟还不能睡觉。因为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又得罚5元。类似的罚款项目很多(如迟到、早退、卫生、作业、纪律等),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学生的老师不少,而深受惩罚之苦的学生及家长则怨声载道。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认真落实“减负”精神,禁止任何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但是学校我行我素,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或所犯错误不分青红皂白,张口便“罚”。这种“以罚代教”的不良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形象。四川省江油市华丰新村场 马国田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板子莫都打到学校身上
  我是一名家长,曾经也是一名农村教师。一提到教育乱收费,许多人便把账算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这是不公平的。表面上看只有学校向学生收取费用,但是学校所收取的费用真正完全归学校支配和使用的钱并不多,80%的收费是代收转手而已。家长和社会上的许多人只看表面现象,于是把教育乱收费的责任只算到学校一家头上,让学校不但替人家收钱,还替人家背了黑锅。
  在我们农村基层的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本地人,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愿为多收几个钱而遭乡亲们的唾骂,学校非但不敢乱收费,每年还对那些家境贫寒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减收或免收学费。我说这些并不是想为学校开脱,只是想说明教育乱收费是由多方面原因和多个部门造成的,要想治理教育乱收费,必须对症下药。江西省资溪县委宣传部章晖宇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各自为“服”的现象应改变
  如今,各地学生都要穿校服。学生穿校服,费用当然得家长出,然而由于各个学校校服的面料、布质、款式都各不相同,因而收费也各不相同,更有少数人借做校服的名义,故意抬高价格,从中牟取私利,造成变相乱收费。
  这种各自为“服”的现象应改变。各地校服制作须公开招标,选取有知名度、有实力、有独立品牌服装的生产企业,保质保量进行生产。同时设立有关专门机构,负责征订、监制、设计校服工作,使校服有一个统一的价格和统一的商标。江西于都县委宣传部 康育生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制止乱收费要治本
  教育乱收费为何屡禁不止?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经费不足造成的。我所认识的一个校长说,学校也不愿过多收费,但实在没有办法。上级部门拨的经费实在太少,水费、电费、桌椅维修费、取暖费等都需自己筹集,可学校哪来这么多钱?!
  看来,老百姓有老百姓的不满,学校有学校的实情。我想,真要彻底制止学校的乱收费行为,还需从根本入手。首先,作为政府部门每年为学校作经费预算时,要考虑细一些,想得全面些,给学校拨足经费。其次,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强行政监管职能,制定相应措施,改以往学生念书由学校收费为政府职能部门代收,完全禁止学校直接收费。这样,既可以完全杜绝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又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纯洁性! 吉林省蛟河市铁中 王洪波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下期话题
  孩子犯了错误要不要惩戒?怎样把握惩戒的度?提倡赏识教育与教育惩戒矛盾吗?下期“家长会”栏目中,我们与您探讨教育惩戒这一话题。
  来信请寄: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教育组“家长会”栏目收;邮政编码:100733;电子信箱:shifang@peoplemail.com.cn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白发少先队员
  72岁的俞明德老人是浙江省温岭市终身少先队辅导员。1949年11月,当时18岁的俞明德开始投身于红领巾事业。1991年11月,俞老退休时,惟一的要求是“继续干少先队工作。”
  54年来,俞老先后8次系着红领巾上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如今,他白发苍苍但童心依旧,整天忙于太阳底下最灿烂的事业。
  在主题队会上,俞爷爷和少先队员们一起放声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图1)少先队员潘佳婵亲热地在俞爷爷耳边说:我也想一辈子当少先队员。(图2)江勇兵摄影报道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不只是激情
——北师大教育学社关心流动儿童记事
张钦
  好多大学都有关心那些随父母打工在外、人称“流动儿童”的社团,北师大教育学社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个学社并不是单纯地为此办活动;他们令人感动的,也不只是激情。
  针对打工子弟学校师资短缺等问题,教育学社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北京新兴学校、德才学校等数所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他们开展支教的时间很长了,以至连社长荣黎霞都没法准确地告诉笔者。“历史”之长、活动之丰使学社“名声大噪”,一批来自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外籍人士”慕名而来,其中还有一位博士生。他们分组上课,竭尽全力提高支教质量。为使支教专业化,年初教育学社还特地办了两期有关教案写法诸方面的专题培训。他们的授课内容也不限于课本,还有“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等兴趣课……
  实践也引起社员开始思索。他们想为流动儿童的教育处境找到理性答案。
  有的社员在思索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处境。今年3月初,学社在北京德才学校为家长们办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为此,他们特地请来本校一位博士。此前,该社的荣黎霞就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如何针对流动家庭的特点,切实提高其家庭教育质量?”现在她申报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她认为,现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集中于学校教育,“而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却少有研究。”荣黎霞准备从家长教育观念、态度、行为和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两方面得出结论。
  去年11月到今年3月,老社员陆枰和赵子俊对北京辛庄实验学校做了个案研究,以此反映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状况。他们研究了打工子弟学校招转生以及收费体制、师资构成、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最后总结了打工子弟学校的优势和不足。采访陆枰时,她谈道,打工子弟学校已经和正在完成一个淘汰的过程,胜出的砝码在于教学质量。
  他们知道,单靠志愿者行动是改变不了流动儿童的现状的。但他们也说改变多少是多少,重在参与。相信他们用激情和思考关心的孩子,明天会更好。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香港科大:
世界高校之林后起之秀
赵致真
  没有芳泽绵长的历史,没有积淀丰厚的传统,然而,香港科技大学却以喷薄的活力和凌厉的锐气,在建校10年间一举“蹿升”为世界名校。这不仅是中国高教界绝无仅有的孤例,也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罕有其匹的创举。
  当科大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接踵鸣世,所研制的当今最小的纳米碳管被485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选为2000年全球十大科技突破之一,低频噪声全反射材料被美国科学界列进2000年十大物理及天文新发明;当科大工商管理学院作为亚洲唯一入选者被权威的《金融时报》排进世界前50名,并认定其学生的国际经验全球第一,而美国评价机构又宣布这里的会计学研究世界第一……人们不能不对这所年轻的大学刮目相看了。科大在世界高校之林中后来居上的地位,是靠着不争的实力和过硬的成果赢得的。
  “得尽天时,占尽地利,享尽人和”;“没有老本,没有包袱,没有束缚”。不少论者都试图诠释“科大现象”的奥秘。而“以人为本,因人成事,事在人为”,则更被科大创校者视为诸多成功因素的核心与主线。
  这是一座由100%“海归派”博士留学生开办的英语授课大学。首任校长、理论物理学家吴家玮便是第一个入主美国重点大学的华人———前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现任校长朱经武则是世界超导物理的开拓者、当年和诺贝尔奖擦身而过的美国休斯敦超导研究中心主任。至于副校长和各院、系主任也全是英名灌耳、魁群冠伦的大师级人物:华人中的首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王佑曾;拥有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和香港科学院“五料院士”头衔的张立纲……他们的联翩而至印证了一流之善吸引一流之善的“雪球效应”,形成了科大人才的群体优势和共生关系。这些卓然成家的领军人物又用各自多年的显赫声望和丰富经验,使科大一起步便“高唱入云”,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认的学术地位,并由此补救了建校历史的短暂和文化积累的不足。
  为了网罗世界级的人才,科大发生了太多动人的故事:校长亲自万里翱翔,6天飞到9处礼聘高贤;副校长“三顾茅庐”,务求请来的教授个个胜过自己。学校上下皆知的座右铭是:“延聘第一流的人才并使他们愉快。”这和剑桥大学桑格斯所说的“把最好的人才请来,随他们做什么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选对了,一切就都对了。所有成果都是正确选人的“副产品”。
  当然,科大创校正值香港回归大局已定。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并看准了这个报效祖国、一展所学的难得机遇,则是大批海外华人学者成群结队、相率来归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创建一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这是科大10年间始终清晰无误、宗奉不渝的办学理念。
  “世界级”意味着处处用世界眼光、世界标准自我定位,志在和世界名校平起平坐,绝不以“本地化”、“区域化”作茧自缚。“研究型”则意味着讲授知识以外,还要让自己的实验室成为人类新知识的重要产地。实践证明,研究是提高教学的基础,也是服务社会的源泉。陈介中教授作为中国86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持了珠江口岸的南海水域环境监测系统;顾钧教授作为中国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领导了计算理论及基础算法研究……都是将“研究、教学和应用”一炉共冶的成功范例。它独领风骚,为香港带来了世界主流的大学理念,也提高了香港高等教育整体的研究实力、竞争意识和学术地位。
  一所好大学对于一个城市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当香港这座国际性商业都会正在摘掉“文化沙漠”帽子时,科大的崛起无疑从整体上提高了香港的文化品相,成为四海瞩目的香港城市之光。在时变局新、充满挑战的今天,香港最根本的短缺仍然是知识的短缺,香港面临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知识解决。而大学作为科学的“大本营”和“人才库”,又将成为香港向知识型社会转化的重要支点和有力杠杆。香港怎能不对地位非凡的科大寄予更多的厚望!
  中国内地的大学喊出“创建世界第一流大学”。而教育改革不能先在试管烧杯里进行后再来推广。现在很好,我们自己正有一所按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则和主流理念建立起来的香港科大,并且已经办了十年。它并没有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地缘和文化结合部“越淮为枳”,而是挂满累累硕果。难怪孔宪铎副校长新作《我的科大十年》一问世便不胫而走,让内地不少校长们都掩卷感慨说“新一时耳目,开多年茅塞”了。
  看到香港科大和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共同兴办的深港产学研基地和医学中心蓬勃发展,看到内地报考香港科大的学生逐年激增,的确让人欣慰和鼓舞。这也暗示了香港科大下一个10年发展的端倪。不管从什么意义上说,香港科大作为一块“天造地设”的“试验田”,值得我们共同呵护和备加珍惜!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发扬民办教育的优良传统
徐立勋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办“私学”的是孔子,他是我国民办教育的鼻祖。孔子一生办“私学”,培养了3000名学生,其中有名的人才就有72人。自孔子开创“私学”之后,民办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部分。从孔子起,我国历史上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直到近代的陈嘉庚、黄炎培、陶行知等,都是民间办学者。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创造、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民办教育有优良的办学传统,体现了办学者的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第一,“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使不能进“官学”的广大平民子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第二,“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历代“太学”和州、郡、府、县的“官学”难以做到的,今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追求的基本原则;第三,“学以致用”,重视实践,与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官学”有很大的不同;第四,办学灵活,“教学相长”,思想活跃,体现了教育民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优良传统,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所有学校,不论民办、公办,都应当继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政府举办了完整的全民教育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民办教育又崛起了。今天绝大多数的民间办学者是为了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教育主张。今天民办教育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公办教育供给短缺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变,从社会的教育需求看,现在短缺的主要是优质教育供给。因此,民办教育必须提供优质的教育才能生存。实践证明,民办教育必须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同时厉行改革,方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宁波华茂集团是民营企业,华茂集团一向重视教育事业。独自投资5亿元,创办了现代化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现有从小学到高中学生3600多名,包括55名韩国留学生,另外又出资在浙江龙游和衢州各办一所中学,有学生3000多名。在继承发扬我国民办教育的优良传统方面,华茂集团也做了很多探索。我们的学生来自宁波市和浙江省各地,也有来自外省、外国的,家庭情况各异,学业基础不齐,但我们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使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是尽心尽力。民办学校投入大,培养成本高,因此学生要负担较高的培养成本。我们在保证优质教育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培养成本,采取减免家庭困难学生学费、奖励优秀学生等措施,尽量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这些都是发扬“有教无类”优良传统的努力。我们聘请高素质的教师任教,实行“小班额”和“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这些都是发扬“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和重视实践、思想活跃的优良传统的探索。
  今天继承和发扬我国民办教育的优良传统,仅靠民办学校自己是不够的,政府要有鼓励和促进的具体政策。例如,对民办学校的学生,政府财政能否给予一定的补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享受民办教育的优质资源?
  (作者为宁波华茂集团总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