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泰国外长素拉革说
 中国参加东盟特别峰会作用重大
  新华社曼谷4月24日电(记者黄恒、袁原)泰国外长素拉革说,中国参加定于29日在曼谷召开的东盟关于非典型肺炎的特别首脑会议,将对控制“非典”在本地区的传播、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和恢复人们的信心发挥重要作用。
  素拉革在这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与会可以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理解,增加双方人员往来,减少‘非典’对旅游业的影响。”
  他说,中国与会还可以使中国与东盟在许多具体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医疗措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机场出入境检疫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会将向世界传递这样一种政治信号,即本地区的国家正全力以赴解决“非典”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控制这一疾病的蔓延。这对于恢复本地区及其他地区人民战胜“非典”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第3版(国际)
专栏:

  各国加强检测预防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世界一些国家近两天出台新的举措,以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侵袭。
  加强机场检测和预防措施:新加坡23日开始在机场和陆路口岸用红外线体温自动测试仪检测出入境旅客的体温。红外线体温自动测试仪安置在出入境大厅,如果通关旅客体温高出37.5摄氏度,测试仪的电子荧光屏上旅客脸部影像就会呈现红色,执勤的医务人员就会把通关旅客留下做进一步检查。新加坡卫生部自3月31日开始先后检查了4.5万名出入境乘客的体温,目前有4人继续留院观察。
  葡萄牙卫生部门要求,在葡萄牙机场降落的各国航班都必须在抵达机场前提醒乘客预防“非典”,在葡机场放有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宣传小册子,请乘客及时阅读并注意预防,同时在机场设置了检测“非典”的相关设备,对疑似患者进行检查。
  强调隔离检疫的必要:新加坡政府24日授权卫生部门和警察可以采取“任何必要措施”对市民隔离检疫,违抗者将监禁6个月并罚款;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一旦发现疑似“非典”病人,各都、道、府、县不必经过批准就可以强制将其送入隔离医院;韩国和芬兰政府也决定对疑似病人采取强行隔离检疫;菲律宾政府还宣布,将控告和制裁故意逃避“非典”隔离检疫者。
  德国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23日指出,鉴于“非典”病情的特殊性,加强隔离、包括对病人以及病人可能的接触者进行隔离,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方法。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呼吁民众理解政府防止“非典”蔓延的措施。
  加强科技抗“非典”: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等几十家检疫机构紧急进口了检测变异冠状病毒的新设备,它用40分钟就可以从患者痰里发现病毒,预备运送“非典”病人的救护车装备有防止病毒扩散的空气过滤装置,全国的医院也为“非典”病人预留了488个负压室隔离床位。
  为进一步研究引发“非典”的变异冠状病毒,澳大利亚动物医学实验室准备从国外引进分离出的病毒,并和加拿大同行一起做动物实验,试图找到动物和人类非典型肺炎之间的关系。为此,澳大利亚已经在维多利亚州准备好一个安全级别最高的危险生物样品实验室。


第3版(国际)
专栏:

  二十三日,在法国巴黎华人社区内的一个店铺里,一名当地居民选购中国食品。据统计,截至四月二十二日,法国共有五人被怀疑感染非典。目前非典型肺炎并未影响巴黎的华人社区,出售中国产品的店铺生意仍然兴旺。
  新华社记者 陈立群摄


第3版(国际)
专栏:关注非典

俄提出防治新方法
  据新华社莫斯科4月24日电(记者魏忠杰)俄罗斯专家最近提出,有可能通过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达到预防并治疗“非典”的目的。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拉希姆·海托夫介绍说,当病毒侵入机体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就开始制造细胞因子,促使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当抗体数量足够多时,就能将病毒包围并将其杀死。
  俄专家不久前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机体产生抗体并杀死病毒的过程。海托夫说,这种方法能使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上百倍。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从稳定非郎看非洲经济
朱梦魁
  非洲法郎(以下简称非郎)区15个成员国财长日前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开会,讨论维护非洲法郎稳定问题。会议强调非郎不会因科特迪瓦危机而贬值,也不存在非郎与欧元脱钩的可能性。与会各国一致表示,要通过稳定非郎的途径加强非郎区的互惠合作,进而推动整个非洲经济的发展。
  非郎区包括西非经济货币联盟8个成员国、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6个成员国以及印度洋岛国科摩罗。这两个区域性经济组织自1994年和1999年先后启动以来,以加强成员国间的团结合作为宗旨,推动西非和中非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带动整个非洲大陆的复苏步伐,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捍卫共同体的经济利益,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实现该地区和全非洲的进步与发展。多年来,两大非洲经济组织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非郎区的经济增长和促进内外商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科特迪瓦在西非经货联盟中举足轻重,其生产总值占该共同体的40%,因此该国的稳定对于非郎区的经济和货币稳定都至关重要。
  去年9月科特迪瓦军人叛变酿成内战,给西非经货联盟的经济形势和非郎的稳定造成了影响,并引发了非郎贬值和非郎与欧元脱钩等种种说法。非郎首次贬值50%事件发生在1994年初,原因是非郎区经济持续低迷,导致财政赤字猛增和外汇储备锐减。此后,非郎区经济调整举措逐步见效,国际收支、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外汇储备等项均呈现好转趋势。在2002财政年度,作为非郎区的两大支柱,西非经货联盟8国和中非经货共同体6国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和4%强。在金融领域,西非经货联盟和中非经货共同体的外汇储备也稳步回升。加之科特迪瓦危机已趋缓和,地区局势也相对平稳,有关方面对非郎近期不会再度贬值抱有信心。
  就周边地区和国际范围的诸多不利因素而言,非郎区今后的发展道路仍然坎坷多艰。首先是科特迪瓦的危机影响并未彻底消除,牵连西非地区的增长率难以摆脱低水平的羁绊;其次是近期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强势,削弱了非郎区初级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加之国际间一些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以及非郎区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和出口种类有限,极易受国际原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由此可见,日趋严峻的地区和国际竞争环境,不仅是非郎区面对的难题,也是整个非洲大陆振兴经济必须应对的挑战。
  非郎区的经济形势是非洲大陆谋求和平、致力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非郎区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的努力,可见非洲国家对非洲经济日趋边缘化的担忧,以及对消除战乱和加快发展的渴望。应当看到,非洲大陆的相对贫困与落后是各种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结束殖民统治和铲除战乱的前提下,非洲实现消除贫困的发展目标,不仅要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来自发达国家的足够外援,更要靠非洲国家团结自强和不断扩大区域合作的共同努力。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局势进一步稳定
  美拒绝法建议联合国暂停对伊制裁
美军方又抓获4名伊拉克高级官员
  据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伊拉克局势在美军进占半个月后进一步趋于稳定,社会正常秩序已开始恢复,但当地人们的反美情绪依然存在。
  一份名为《联合报》的阿拉伯文报纸24日出现在伊拉克北部城市苏莱曼尼亚的街头。这是萨达姆政府倒台后出现的首份伊拉克报纸。这份报纸由塔拉巴尼领导的库尔德斯坦民族联盟发行。
  同一天,数千名伊拉克人到巴格达市行政委员会在该市设立的各个登记站登记。这是市行政委员会为向伊拉克国家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发放工资进行的准备工作。伊拉克国家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将根据暂定的工资级别和工龄获得相应工资及退休金。
  负责伊拉克重建工作的美国退役将军杰伊·加纳23日称,伊拉克形势好转的速度比预想的还要快。但他同时也承认,由于战后伊拉克全国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伊拉克人的不满情绪十分强烈。“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领导人塔拉巴尼也指出,安全依然是伊拉克当前的首要问题。他还呼吁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解决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之间的争端。
  新华社华盛顿4月23日电美国政府23日正式拒绝了法国提出的一项有关暂停联合国对伊拉克经济制裁的建议,并强调联合国安理会应当解除对伊制裁,而不是暂停制裁。
  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当天对此间新闻界说,鉴于萨达姆政权已不复存在,美国的立场是继续维持有关经济制裁已经没有必要。
  新华社华盛顿4月23日电(记者严锋、谭卫兵)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23日在这里举行的记者吹风会上透露,美国务卿鲍威尔当天在与正在约旦访问的法国外长德维尔潘进行电话交谈时表示,法国将因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而承担“后果”。
  鲍彻说,鲍威尔与德维尔潘的电话交谈“反映了两国关系的现状”。他承认,美法双方近来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这些分歧显然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影响。因此,现在需要考虑如何消除这些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对双边合作可能产生的影响。鲍彻拒绝说明美国将针对法国采取什么行动。
  鲍威尔22日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采访时曾对法国发出类似警告。他说,法国将因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而承担后果,美国需要因此全面重新审视美法关系。当采访者问到法国是否将因此遭到惩罚时,鲍威尔明确回答“是”。当地媒体指出,鲍威尔是迄今为止明确表示要“惩罚”法国的最高级别的美国官员。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美国军方23日称,美军当日抓获4名伊拉克官员,他们是伊拉克防空部队司令提克里蒂、军事情报部门负责人奈吉卜、贸易部长萨拉赫和对美情报工作负责人朱马伊利。提克里蒂、奈吉卜、萨拉赫分别在美国通缉的55名伊拉克高官名单上排名第10、第21和第48。朱马伊利虽未上名单,但他可能掌握着在美国的伊拉克间谍名单。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23日电 5名涉嫌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盗窃美元的美军士兵23日被立案调查。与此同时,美国海关在一名回国美国记者的行李中发现了12幅画。
  据新华社巴格达4月24日电(特约记者贾迈勒)驻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美军一官员24日说,由福克斯上校率领的美国特种部队的一个军事小组近日在巴格达找回了大量被盗的文物,并将其归还了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23日电(记者严锋、谭卫兵)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23日就伊朗可能向伊拉克境内派遣间谍发出严厉警告,称美国不会容忍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伊拉克事务。
  弗莱舍说,美国对伊拉克境内出现伊朗间谍表示关注,并已通过双方的沟通渠道向伊朗方面明确表明,在伊拉克向“民主”过渡过程中,美国反对任何“外部干涉”。他说,派遣间谍对伊拉克渗透并在伊什叶派穆斯林中制造动荡就属于这种情况。
  据新华社德黑兰4月24日电(记者张胜平)伊朗外长哈拉齐24日在同到访的法国外长德维尔潘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警告美军不要越过伊朗—伊拉克边界的“警戒线”。
  针对媒体关于驻伊拉克美军已开始在两伊边界地区巡逻的报道,哈拉齐警告美军不要越过两伊边界的“警戒线”。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贸易发展署宣布
 2002年为中国年
  本报华盛顿4月23日电 记者王如君报道:美国贸易发展署署长阿斯奇女士今天在这里举行仪式,正式宣布2002年为中国年。阿斯奇高度赞扬美中双方去年在促进双边投资贸易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并对发展署对华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及美贸易发展署助理署长杰克逊、美中贸委会及企业界代表等出席仪式。
  阿斯奇说,自2001年美国贸易发展署恢复对华项目以来,在两国政府大力支持和企业积极参与下,双方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迄今已签署了48个项目,累计金额达1400万美元。
  仅2002年,双方项目合作金额就超过了1000万美元,重点涉及环保、能源和航空等中国三大优先发展领域。她说,发展署今年还将加大对华合作力度,资助项目扩展至医疗卫生、机械设备、电信和信息技术等领域。
  阿斯奇表示,双方通过高层互访和交流有利于增进共识,推进合作。她希望今年双方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并表示她期待着再次访华,与中方就发展署对华合作项目进行深入探讨。


第3版(国际)
专栏:

  4月23日,一名伊拉克石油工人在南部城市巴士拉的炼油厂调整阀门,为恢复生产做准备。当天,巴士拉附近的鲁迈拉油田开始恢复产油,成为伊拉克战争后第一个恢复生产的油田。预计原油可于26日起被输送到炼油厂。
  新华社发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巴勒斯坦
 组阁危机化解
本报驻埃及记者 徐平
  4月23日,距巴勒斯坦新政府组成法定期限仅几个小时,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终于在人选问题上达成妥协:巴新政府内政部长将由阿巴斯兼任,阿拉法特和阿巴斯争执中的焦点人物达赫兰则负责巴安全事务,但其级别略降至国务部长。
  “法塔赫”19日会议之后,阿拉法特和阿巴斯就没有说过话,表面上看两人态度似乎没有缓和的余地。据巴官员透露,阿拉法特甚至准备让阿巴斯辞职,另选总理。阿拉法特最终没走这一步,显然顾虑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担心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曾表示要辞职的阿巴斯态度更为强硬,他认为假如不能独立行事,宁可不当总理;如要他与以色列谈判巴以和平,他必须有实权。
  在关键时刻,埃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阿盟秘书长穆萨分别打电话给阿拉法特进行调解,埃及情报局局长奥马尔·苏莱曼23日还亲赴拉马拉斡旋。此外,国际社会也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据报道,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阿拉法特化解分歧,组成新政府,完成立法委员会的审议,以使美国公布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能顺利出台。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22日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人需要追求政治改革。美国要求他们尽快成立一个新政府,以恢复和平进程。他宣布美国务卿不久将访问中东,与巴以双方商谈“路线图”计划的细节。英国首相布莱尔22日与阿拉法特通了电话,明确表示支持阿巴斯的组阁工作。欧盟的国际政策负责人穆拉提努斯21日也告诉阿拉法特,阿巴斯是欧盟唯一认可的巴总理人选。次日欧盟中东问题特使在和阿拉法特通电话时甚至表示,如果阿巴斯组阁失败,他们今后将不再对阿拉法特提供安全保证。此间分析人士认为,阿拉法特虽然对阿巴斯行动过于独立、自己权力失控、甚至真的被以色列和美国抛弃存有顾虑,但强大的国际压力最终迫使他做出让步。
  当天,美国和欧盟对阿拉法特和阿巴斯达成妥协表示欢迎,以色列总理沙龙对此没有发表具体评论,但表示他领导下的以政府愿尽一切努力与巴新政府达成和平协议。此间舆论认为,作为温和派人物的阿巴斯,届时很可能会解除巴一些极端组织的武装,以此来完成与以色列的和谈。
  而阿拉法特对于达赫兰入阁主管安全事务及解除巴各派系武装的主张显然不能认同。有报道说,“哈马斯”武装组织的一位负责人已警告阿巴斯,不要在此问题上和激进组织发生冲突。(本报开罗4月2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日华侨华人纪念“汪辜会谈”10周年
  本报华盛顿4月23日电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今天举行座谈会,纪念“汪辜会谈”10周年。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汪辜会谈”作为两岸关系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篪说,台湾当局应该拿出实际行动,尽快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使两会对话早日恢复。华盛顿地区知名侨领、华侨华人代表、和平统一促进会人士以及台胞朋友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他们在发言中纷纷呼吁台湾当局尽快拿出诚意,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早日得到改善和发展。
  本报东京4月24日电 记者孙东民、管克江报道:旅日部分华侨华人代表今天在东京举行座谈会,纪念“汪辜会谈”10周年。与会侨胞指出,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发源地之一,广大旅日华侨华人应当加强团结,扩大反独促统战线,为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日本关西地区4个侨团的代表也齐聚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举行纪念“汪辜会谈”10周年座谈会。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核查之争见分歧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安理会日前举行闭门会议,听取了联合国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关于战后伊拉克继续开展武器核查工作的意见。从会议前后各国代表向记者发表的谈话中可以明显看出,安理会各成员国在是否恢复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尽管各国的表态有所不同,但对立仍然以战前反战和主战两大阵营为基本分界。以俄、法为代表的国家主张,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应重返伊拉克,恢复武器核查工作。对此,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拉夫罗夫强调,只有联合国核查人员在核实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具有法定的权威;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布利耶尔则希望美国和联合国的武器核查人员能够合作,以便国际社会能证实伊拉克是否真正消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此相反,美英两国则坚决反对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斯托克表示,在目前伊拉克不安全的环境下,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内格罗蓬特则毫不客气地说,美国及其盟国已承担起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责任。
  尽管联合国监核会并不介入这场争论,但主席布利克斯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他不怀疑美国核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但区别在于,联合国核查人员是在联合国的规定下开展工作的。它要求核查人员不接受任何政府的指示。因此,他们的证词在国际社会看来有更大的可信性。安南秘书长也对恢复核查问题明确表示了支持的立场。
  美国排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美国对布利克斯已经缺乏信任。在过去几个月的核查工作中,布利克斯竭力保持客观、中立、科学的立场,对核查的阶段性结果仅向安理会提出报告,自己并不提出结论性意见。美国从其提供的“灰色的报告”中得不到有利的证据。另外,在将伊拉克科学家带到境外询问等一些问题上,美国也认为他做得并不积极,并指责他“与萨达姆政权过分配合”,对美英提供的情报“过分苛刻”。布利克斯的任期将于今年6月底结束,他已表示不会再谋求连任。美英届时是否同意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伊还有待观察,即便美英同意,用美国政府官员的话说,也只是“认证美军可能发现的生化武器”,其地位和作用可想而知。其次,美国需要在武器核查问题上掌握完全的控制权。尽管美国派了1000多人到伊拉克专门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雇用了十几位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但徒劳无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掌握全部的核查结果,以便提出对其最有利的说法。有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参与,就很难做到这一点。目前,美国也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它需要找出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证明其对伊拉克动武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它要尽快解除对伊制裁,但那又要证明伊拉克境内已经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较而言,它更需要前一种证据”。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已经控制伊拉克多日,至今没有找到有关证据,看来,今后要找到也难。
  美英对伊战争已经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此时再提联合国武器核查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无法回避。美英发动对伊战争的主要借口,就是一口咬定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战前,美国并不掌握确凿的证据,对伊战争也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因此,在绝大多数国家看来,这场战争没有合法性。如果战后仍没有证据来追认,这场战争就既不合法又不合理,这对美国的外交将非常不利。此外,美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解除对伊制裁,以便利用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伊重建提供资金。但取消制裁的前提是查明伊拉克确实已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一结论最终需要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确认。因为目前伊拉克石油的出口权掌握在安理会手中,没有安理会的决议,其他国家不会听从于美国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尽管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力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许多事情上,它并不具备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也无法使所有的国家都服从它的指挥。
  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问题只是伊拉克重建问题中的诸多分歧之一。与之有关的还有伊拉克新政府的组建及其合法性问题、解除对伊制裁问题、对已经抓获的伊拉克前领导人的处置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美国与大多数安理会成员国的分歧都相当深刻。从表面上看,这只是由谁来主导伊拉克重建的问题,实质上是由谁来主导未来世界格局的问题,简言之,这是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分歧,是单极与多极的斗争。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多边力量的象征,也是国际社会民主化的象征。在美国政府大力推行单边主义的时候,其他国家将会更多地以联合国为旗帜,与之对抗。这正是这次核查问题之争折射出的更深的分歧所在。如果说,在军事问题上,美国还能绕过联合国,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伊战争,但在其他非军事问题上,美国就无法完全绕过联合国为所欲为。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安理会在关于伊拉克重建的各种问题,以及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安全和相关问题上,还将会有许多斗争。(本报纽约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