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影频道
 “五一”让你有个好心情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春天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对安宁与和平格外珍惜。“五一”在即,央视电影频道再次推出“五一”特别节目,以期让人们在精彩影片中暂停一下忙乱的脚步,放松心情,度过一个美好的节日。
  生活和爱情是“五一”央视电影频道安排的国产影片中突出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每晚黄金时段,电影频道将推出一系列首播新片:
  5月1日首播的《天下无双》,王菲、梁朝伟、赵薇一起演绎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5月2日首播的《我爱你》,是曾轰动一时的电视剧《过把瘾》的电影版。当年江珊、王志文欲罢不能、欲爱还休的爱情阐释曾倾倒无数观众,如今徐静蕾、佟大为的全新演绎则另有一番深意。5月4日首播的《别惹我》中,陈慧琳扮演的女作家与郭富城扮演的电台主持人从一对死缠烂打的冤家成为了恋人。田壮壮重新演绎中国电影史经典名著《小城之春》将在5月6日首播,影片细腻刻画了小城少妇克制对丈夫好友感情的心路历程。
  人气正旺的吕丽萍、孙海英主演的《假装没感觉》将在5月7日首播,影片生动讲述了再婚后面对生活琐事,如何处理生活冲突的故事。
  5月3日晚,央视电影频道将隆重推出由何群执导的讲述我敌后武工队奋勇抗击日寇的影片《平原枪声》。影坛新秀出演革命历史题材是影片的一大看点,青年演员胡军扮演的敌后武工队队长,率领影坛新秀组成的神奇武工队,上演了一出神出鬼没、以弱抗强、保卫家园的慷慨悲歌。此片可以说是华北人民抗击日寇持久战法的大汇总,观众将在片中看到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锄奸战、攻心战、离间战、村巷战、铁道战、袭扰战等种种或熟悉或陌生的抗日游击战法,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倾力奉献的特别节目《角儿》,也将在“五一”期间再次与观众见面。除此之外,“流金岁月”还将与广大喜爱老影片的影迷一起重温郭凯敏主演的故事片《邮缘》,该片以邮票为媒介,展示了一群80年代青年人的强烈求知欲。另外,“音乐之声”栏目也将推出特别节目《银幕流韵——中外经典电影音乐专辑》。《红高粱》、《江湖八面风》、《双旗镇刀客》、《红灯停,绿灯行》、《有话好好说》等影片也将在“五一”期间重播。
  如果有一天,人可以被克隆,那么世界将会怎样?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无法回答,而能够为想象赋予形象的电影却提供了多种答案:由动作明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第六日》就讲述了一个直升机驾驶员为夺回妻子、孩子与克隆人生死决斗的故事。李连杰主演的《宇宙追击令》也在遥远的未来的背景下,演绎了一名干警与自己的复制品发生的一系列矛盾纠葛。“五一”期间,电影频道还安排了一批引进的影片。在这些进口影片中,还有讲述登山好手彼得挑战极限,深入“垂直洞穴”——雪山山体边缘的大裂缝中,营救妹妹的动作片《垂直极限》;荣获法国电影最高奖“凯撒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接、最佳音乐及最佳音响五项提名的《暗流》,该片导演曾执导了《这个杀手不太冷》,《暗流》的主角也由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扮演杀手的让·雷诺出演;第一部在卢浮宫内拍摄的故事片《卢浮魅影》影片由法国玉女明星苏菲·玛索主演。
  印度历史上首次获得奥斯卡青睐的影片《印度往事》,也将在“五一”期间播出,影片讲述了1893年,印度中部一个小村庄的农民与英国殖民军队斗争的历史故事。
  卡通片和现实生活里的故事其实如出一辄,只不过天真的孩子们更欣赏他们日常看不到的形象,因为那里有他们梦想的天堂。改编自30年代童话故事的《精灵鼠小弟》自从走上银幕便大受人们的欢迎:一个人类家庭从孤儿院认养了一只白老鼠“小史都华”,当作小儿子的弟弟。这只白老鼠可爱、聪明、热情、充满勇气,它学习人类的生活方式——刷牙、洗脸、做家务,样样精通;它还参加帆船大赛,甚至勇夺冠军。它学习人类的创意,为逃开家人及邻居大猫的追击而频出妙计。“小史都华”最终赢得了众人的欢心,变成小儿子喜欢的弟弟,更成为家猫最好的朋友。“五一”期间,该片也将在电影频道再次与观众见面。(敬阳)(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娱乐新闻》别变味
王涛
  我订阅了一份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晚报,以往我看过以后,都要拿回家,想让正处于求知阶段的孩子多学点课外知识。可是,最近以来我渐渐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是这张晚报的《娱乐新闻》专版办得实在有些“出格”,简直应该注明“少儿不宜”了。除了三天两头见诸报端的袒胸露背的明星、名模以及男女影星接吻的镜头外,明星绯闻在报道中也占了很大比重。如近期某日该版头条竟用了很大篇幅记述了演员秦某与陈某在某剧中如何“激吻”,秦大赞陈的嘴唇“很软很舒服,吻得很棒”,以及秦某自进入影坛以来拍“超过90次”接吻戏的“印象”和“趣闻轶事”,无聊至极。像“谁谁暗恋某某了”、“谁谁离婚了”、“谁谁发生婚外情了”、“某某患了‘气管炎’了”……如此新闻几乎每天都有,似乎人们只关注娱乐界人的性事、婚事,热衷于男女间的关系,除此之外,皆无新闻可言,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像这类追求低级趣味的新闻已充斥许多报纸的版面,被称为“色迷迷的新闻眼”,成为一大公害。
  变了味的娱乐新闻之所以出现,根子在于办报人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一味迎合一些读者中不健康的阅读倾向,只注重报纸能否好卖,如何创收。而忘记了自己“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娱乐界有很多爱岗敬业、德艺双馨的人士,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不少可供宣传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数读者也是通过新闻媒介汲取健康向上的养分。该专版为什么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反而千方百计去挖掘那些所谓的“隐私”,津津乐道男女性事呢?
  愿我们的娱乐记者们尽早走出误区,多为广大读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报刊的老总们也要严格把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关部门也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对格调不高的新闻版面应大声说“不”,以保证广大读者不受“病毒”的侵害,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肌体。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品味《伯乐相马》
原因
  这是一匹年轻的马,它直竖的双耳,动感十足的鬃毛,鼓突的胸腱和欲扬未扬的尾巴,均透露出一种非凡的气度。它志在千里,英姿勃勃,却又蓄势未发,无比感念地依偎着身旁的老人。
  一个“爱才”、“惜才”的千古佳话,就这样由一件高达1.5米的青铜雕塑《伯乐相马》耐人寻味地凸现于人们面前。这件雕塑的作者是袁晓岑,年近九旬的艺术家。
  前不久,袁晓岑把《伯乐相马》送到云南美术馆参展。由于功力深厚、技艺精湛、感情饱满、韵味悠长,这件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人们或击节赞叹,或品赏再三,不舍离去。
  如果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大树,那么,生活的祝福就是这棵树赖以根深叶茂的土壤。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到袁晓岑的童年,说到他的故乡贵州普定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在那神奇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一个经常放马、饮马、骑马去赶场的孩子,对于马的形与神,性格和表情早就谙熟于心了。那时候,在袁晓岑家的农家小院,墙壁上被当时才七八岁的他用火塘里的木炭画满了马和其他禽畜,院子的大簸箕里晾着一批批他用邻村瓦窑的泥捏的小马小牛。以后,他刻苦学习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学习岭南画派的画风,师法自然,真诚地面对生活,使得艺术造诣不断精进。因此,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以画马著称于世的徐悲鸿就对当时年仅22岁的袁晓岑所画的马赞赏有加。他说,“你画的马是中国马,我画的马是西洋马,各具风格。”
  重视研读中国古典诗词文赋的青年袁晓岑也曾把当时所作之雕塑请教于徐悲鸿,颇蒙赞许。同时,徐悲鸿也把西方的一些艺术理论和作品推介给袁晓岑。他一生钟情于国画、雕塑两种造型艺术,而又植根于古典诗文和中国绘画“六法”中讲求“气韵生动”的理论。他把国画和雕塑的技法交相融会,使之相辅相成。因此,著名美术评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来云南时,曾为当时即将出版的《袁晓岑国画雕塑集》题写了如下精当中肯的评语:“画家、雕塑家袁晓岑的作品不只创造性地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与联系,更可贵的是诗意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先生的这件雕塑《伯乐相马》不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或者《大卫》,散发出一种强悍的美,也不像罗丹的《思想者》或者《巴尔扎克》,张扬着力度和燃烧着激情。这件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它细腻含蓄,优美抒情,意境深邃,诗意盎然,是典型的洋溢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
  89岁高龄的袁晓岑宝刀不老。面对他的《伯乐相马》,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美的力量。(附图片)
  伯乐相马(青铜雕塑)袁晓岑作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新作快递

用生活播撒笑声
彭小华
  这或许是一部迟到的关于艺术家如何忍受生命的苦涩和痛楚,给千家万户送去笑声的独特的纪实作品。夏雨田,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曲艺作家兼表演艺术家,通过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领头人。近20年来,身患多种严重疾病,却一如既往坚持创作,以艺术家特有的睿智、幽默和豁达,为百姓的生活酿造了质朴而真诚的情愫。他在病榻上写下了近300万字的相声、小品等曲艺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曲艺界众多人士的称道,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读了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永不谢幕的笑声——记人民艺术家夏雨田》这部融和着笑与泪、感动与沉思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着。
  在近半年的跟踪采访和近距离的接触后,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唐湘岳等展现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人生舞台上一个已近谢幕的独特个体的传奇,同时,它也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代艺术家以心灵贴近大地,以生命感悟时代,并把对人民的炽热情怀升华为诗情,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提炼温厚、质朴的幽默元素的创作经历,以及对艺术、理想和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书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幕后故事:北京天桥濡染传统曲艺艺术;率先在本科毕业后战胜世俗的某些偏见,毅然投身相声界;与侯宝林大师共同开创新型的师生关系;带头倡导、探索歌颂型的新相声等,使我们怀着一颗钦敬而温暖的心,走近一位艺术家40余年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一生带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已变成了一种贴标签、作秀或贵族式的施舍;过度商业化的运作往往模糊了艺术的真谛,淡漠了文艺更好地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与某些时尚相悖,作者和出版者没有选择一些走红明星、大腕作为传主,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位长年默默耕耘,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甚至监狱、殡仪馆等,从中采集素材,又把笑声带回到那些地方的老一代文艺工作者。正如作者所说的:“文艺界不缺明星,但缺典型!”从整部作品来看,作者对于主人公精神层面的发掘,确实达到了深入灵魂的程度,这灵魂是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历史形象的真实存照。
  作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本书结构别具一格,引进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故事安排得错落有致,叙述过程跌宕起伏。写作手法上,巧妙地运用了纪实与白描的方法,许多地方采用了当事人的原话,使作品的现场感极强;行文富哲理和幽默给人以遐想和乐趣。
  掩卷沉思,仍觉余味悠长。不禁想起重病中的夏雨田同志不无达观和幽默的话语:“也许我该谢幕了……我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后人,能留下的就是一长串朗朗的笑声……”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与古兽同行》再现恐龙之后的地球
  一套名为《与恐龙同行》的科教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科教界和青少年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从4月下旬开始,成功播出了《与恐龙同行》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人与自然”栏目,再度推出六集系列片《与古兽同行》。每周一晚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与观众见面。
  《与古兽同行》是《与恐龙同行》的续集,这套投入巨资摄制成的电视片将神奇的电视特技与世界上顶级科学家的分析相结合,在观众眼前展现出一幅远古的洪荒景象。一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动物、植物在影片中栩栩如生,跟随着它们的脚步,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类进化过程中历尽的艰辛,以及人类独具的聪明智慧。
  恐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远古地球的统治者。
  但在恐龙灭绝后,是谁接替它的统治?没有恐龙的地球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与古兽同行》讲述了哺乳动物是如何取代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凶猛的动物——恐龙这一伟大的进化过程。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流星撞击了地球,导致70%的陆地动物灭绝。这个灾难性的事件敲响了已经延续1.6亿年的恐龙王朝的丧钟,然而却有一些哺乳动物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了。
  地球成了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哺乳动物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适应,要么灭亡。哺乳动物属于温血动物,它们还有体积很大的大脑,这使它们容易学会去适应自然的变化。它们还会分泌乳汁,这意味着它们的孩子有一个比祖先更好的生命的开始。
  哺乳动物们另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牙齿,它们也因此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能力,在各种不同的栖息地上生存下来。在那个时期,哺乳动物呈现出可怕的外形,开始以强悍的力量统治地球。《与古兽同行》中的主角有凶猛的巨猪、凶兽、剑齿虎、猛犸象等几十种远古动物,观众在这个节目里将看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35种奇异的物种。(文一)(图为剧照)(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明星“殒落”不宜热炒
  最近,一位香港明星突然自杀身亡,对此一些媒体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连篇累牍、长时间地对此事进行报道。如果只是对明星殒落表示惋惜,报道或回放其过去的一些闪光点以示怀念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其过去的种种绯闻大肆渲染,对其突然自杀的原因进行种种猜测,对其遗产的归属进行种种分析,那就大可不必。这无论如何让人都觉得带有“铜臭”的味道,使人难以接受。明星殒落对其亲人以及关注他的人都是一件不幸的事,反而将其炒得热热闹闹,难免有幸灾乐祸之嫌。同时,还有些媒体在炒作中用了大量的溢美之辞,对这种轻视生命的行为大肆进行诗化、美化,此风更不可长。
  陕西省千阳县东大街 阎军贤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电视广告莫误导孩子
  打开电视机,便见儿童零食广告轮番“登场”。有的把吃零食与智力发展扯在一起,还有的设立所谓悬念式大奖,宣称只要集齐“鼠牛龙蛇等十二生肖”之类的字或者图画,便可获得几千至上万元的奖金,许多孩子争相购买,却始终没听说有哪个孩子中了大奖。因广告误导而使孩子步入消费误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孩子学会了大手大脚花钱;有的吃零食成癖,吃饭成了负担,长此下去,势必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有的甚至因吃零食而走上了小偷小摸的道路……凡此种种,令人担忧。
  商家应有爱护少年儿童的良知和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能见利忘义,把孩子导入歧途。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管理,把好关口,让那些误导孩子消费的零食广告没有立足之地。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检察院 梁德荣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究竟谁是谁的父母?
  前不久,在观看某电视台推出的《新任省长、市长访谈录》节目时,惊讶地听到女主持人称某位新上任的省长为“父母官”。众所周知,各级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国家财政支出。执政为民是其践行“三个代表”的最基本要求,纳税人不强求他们做公仆,但也不希望纳税养“父母”!在我们逐渐走向政治文明的今天,希望这类极富封建色彩的词汇不要在大众传媒上复活。在此,建议主持人多些知识涵养,不要再在荧屏上让人贻笑大方;也希望我们的各级官员,多想想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的含义,早日从“父母官”的陶醉中清醒过来!
  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 王昌伟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体育报道少点“杀气”
  看有些媒体体育报道,频频出现杀气甚重的词句。今年足球甲A联赛开始,一些媒体就报道“烽火再起”;在各种联赛中,同城球队比赛媒体报道为“自相残杀”,排名靠前的球队比赛称为“互相厮杀”,而一方踢进对方3个球,则报道为“连捅3刀”。至于“报一箭之仇”、“一剑封喉”、“斩于马下”、“杀入对方禁区”之类的词句更是屡见不鲜。
  使用此类语言报道体育赛况,固然显得很痛快,很有激情,但用得太多太滥就会给人以体育竞赛你死我活之感。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宗旨是和平、友谊和团结,体育竞赛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而不是暴力行为,没有必要渲染得那样杀气腾腾。上海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 沈顺南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抓住喷“动感地带”的那个家伙
  国内某移动通讯公司近日在电视上推出名为“动感地带”的网络服务广告。我没有手机,这种服务效果如何我不清楚,可它的广告却做得有些出格。请看:在城市某处的左右两面墙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中间那面墙上什么也没有,只见一个小伙子快速地在中间的墙上喷下“动感地带”服务标志。不久,两面的墙都被推倒了,只留下中间喷有“动感地带”的那面墙;另一则广告,一个穿着体面的人去参加活动,镜头一闪,这个人的全身被喷满了“动感地带”的服务标志。
  两则广告我都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可给我的感觉,这“动感地带”的宣传手法怎么就像人人喊打的喷写、张贴办文凭、办证件等小广告造成“城市牛皮癣”的行径,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到处乱写乱喷。当前,全国各地均对“城市牛皮癣”说“不”,而“动感地带”却背道而驰,做出如此低俗的广告,不是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防汛办公室 樊海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