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储波
  内容提要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需要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坚持党的先进性,需要集中精力抓好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坚持执政为民,需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大势,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广大干部群众冲破“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和平均主义的旧观念,较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牧区的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十四大的召开,再次带来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学习、大讨论,对于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改革和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五大的召开,又一次带来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我们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围绕“建设内蒙古,振兴内蒙古”这个中心任务,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深化了对区情的认识,确立和完善了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十六大以创新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必将促成全党思想的新飞跃,带来各族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中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键看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能不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能否有大作为,取决于能否抓住和利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稍纵即逝的,谁善于发现和认识机遇,谁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谁就能够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机遇面前,我们必须鼓励各族干部群众敢做勇者,善做智者,争做强者,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坚持党的先进性,集中精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归根结底要看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当前,坚持党的先进性,关键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内蒙古自治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两个高于、一个达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一个追赶型的目标,也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吻合。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大机遇,坚持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狠抓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五个重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重要标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完善思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正确处理提高质量与扩张总量、搞活国有企业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大企业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56%左右。没有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现实的途径是以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带动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使农牧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增效、发展,使农牧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致富。要把调整农牧区生产力布局、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牧区服务业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城镇化。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首先应紧紧围绕十六大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把保持长期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来抓,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其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应认真落实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按照十六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必须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内蒙古自治区资金、技术、人才缺乏,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义尤为重大。应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俄、蒙,横跨“三北”的地缘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口岸建设,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开发内部资源与利用外部资源、开拓国内市场与开辟国际市场的关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基地。
  坚持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内蒙古自治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牧民和城镇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较多。因此,应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增加就业。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帮助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牧民尽快脱贫。大力推进“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抓住农牧区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第9版(理论)
专栏:

妇女儿童发展与建设全面小康
顾秀莲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也符合广大妇女儿童发展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将为我国妇女儿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的长足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
  从经济上看,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这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将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将为加大对妇女儿童事业的资金投入提供条件,夯实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给妇女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保障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同时也将为妇女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将使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妇女儿童的发展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从文化上看,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水平,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妇女儿童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妇女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力量,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妇女儿童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始终将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作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高度重视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我国妇女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工作业务体系;初步建立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组织机构体系;提高了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基本保障了妇女劳动就业和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大力发展妇女儿童教育;提高了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水平;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及卖淫嫖娼活动,保护了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广大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看,我国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妇女在50年里达到了西方国家妇女用上百年时间实现的参政程度;经济高速发展使妇女儿童生存状况得到迅速改善和提高;统一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了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
  但也应看到,由于受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还不能为妇女儿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在一些地区,妇女就业和再就业比较困难,学龄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仍较为严重;有些地方和企业还存在着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教育、人身权利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有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认真加以解决。妇女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2/3。妇女儿童的问题解决好了,2/3人的问题也就解决好了。反之,妇女儿童的问题解决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受到极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妇女儿童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确保我国妇女儿童的持续发展,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坚持妇女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涵盖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主要目标,反映了我国妇女儿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持续发展的趋势。妇女发展纲要涉及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6个方面;儿童发展纲要涉及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方面。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的时限,正处于十六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顺利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突出的重点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的发展问题,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把完善立法、调整政策作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重要保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是一致的,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因此,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实际步骤,妇女儿童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动员和协调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妇女儿童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妇女儿童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保证妇女儿童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说尊重
张黎洲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问题时,强调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弄清“尊重”二字的含义和意义。
  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对象和事物采取尊重或相反的态度,并非单凭个人的是非好恶,而是反映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一个政党主张和提倡尊重什么,同样反映了它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所不同的在于它不是依照一般人际关系原则来权衡价值和抉择利益,而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立场、观点、利益、需要为依据,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而是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利益,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追求。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提出来,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基础性的体力劳动要受到尊重,具有高知识积累和高科技含量的创造性、管理性的脑力劳动更要受到尊重。提倡“四个尊重”,对于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服务于人民和造福于社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善莫大焉,利莫大焉。因此,对“四个尊重”,应从政治的高度领悟其蕴含的新意和深意。
  “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人。劳动的主体是人,知识为人所掌握,创造是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人才是勤于劳动和勇于创造的人群。讲尊重,就必须尊重人;尊重人,就必须尊重劳动者和建设者,尊重各类人才,尊重人们运用知识、技术、经验进行劳动、管理、创造的实践活动及其获得的一切有益成果。应当指出,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不仅仅限于尊重那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层次的各类人才,而是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应得到尊重。对他们的尊重,是对他们作用的重视和价值的承认,也是对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的肯定。尊重所有建设者,可以进一步团结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共同目标下聚集起更宏大的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通过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方针,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至关紧要。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既体现于物质上,又体现于精神上;既需要党政部门的努力,又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既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尊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政策措施上。建功立业,大有作为,是人才的不懈追求。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给予适当的荣誉或安排固然是需要的,但更多的应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上、业务上、待遇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善管理,注重服务,着力建立催人奋进、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才尽其用的机制,尽最大可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为各类人才实现价值与施展抱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才是最好最实际的尊重。同时,人们所期望的尊重,是其价值得到承认,业绩得到肯定,贡献得到褒奖,权益得到保障。做到这些,除了依靠政策措施,亟需运用各种载体、形式和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劳动最光荣,创造最可敬”,使之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观,使“四个尊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多用“来去悄悄”的调研方式
  到基层进行调研,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推动和改进工作。但一些领导干部下去调研,往往提前通知,人马未动,电话就打得呜呜响了。这种调研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把调研的信息提前通知基层,容易给那些作风不实的人提供造假的机会。因此,是“静悄悄”地下基层,还是“热热闹闹”地下基层,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轻车简从、来去悄悄地进行调研,不搞迎来送往,不打扰百姓,既有利于基层日常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也有利于推动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对于调研者而言,也可以集中精力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使调研收到实效。——高永祥(湖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下乡调研切莫“嫌贫爱富”
  有的领导干部下乡调研,喜欢到先进富裕的地方去总结经验、确立模式,而不愿到落后贫困的地方去查找原因、摸索出路。的确,到贫困的地方去调研,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但是,这些地方更需要领导干部去解剖麻雀,化解疑难。去贫困地区调研,往往能为这些地区开出致富良方,同时能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避免片面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希望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时切莫“嫌贫爱富”。
  ——崔伟群(江西)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调查研究贵在务实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但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研时,往往只参加下属单位事先安排好的座谈会。出机关门,进会议室,听完与会者的发言,整理一下记录,就算完成了任务;弄份报告,打印若干份,也就有了“成果”。这样的调研含有多少水分,的确值得研究。其实,调研应该是多层面的,应提倡多种方法,关键在于把真实情况抓实摸透。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会议室,去车间工地,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成果。——孙理(北京)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调查研究“六忌六要”
  调查研究如何进行,可以折射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可以体现领导干部的工作艺术。态度不同,手段和方式不同,调研效果就有差别。总结实践经验,调研有“六忌六要”:一忌依赖他人,要亲历亲为;二忌随意操作,要实事求是;三忌只看现象,要深入本质;四忌走马观花,要深入群众;五忌盛气凌人,要不耻下问;六忌前呼后拥,要轻车简从。——张勇(湖南)


第9版(理论)
专栏:

筑牢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
郭国庆 刘尔铎
  所谓营销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自觉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和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努力推进营销观念、营销组织、营销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推进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结构变迁的必然选择。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取决于产品的市场形象,取决于营销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的根本性变革,需要企业在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营销体系的建立、营销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稳定客户群、稳定中间商等方面下功夫。企业只有大力加强营销管理创新,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推进营销管理创新,应注重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战略决策,在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产品创新战略、价格战略和促销战略,尤其要在营销观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
  创新营销观念。从国际上看,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观念已经经历了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观念主张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以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产品观念主张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以产品优势扩展市场。推销观念主张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取得短期利润最大化。市场营销观念则主张通过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需要来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补充完善,主张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要统筹兼顾企业、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利益。我国企业进行营销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品牌营销、绿色营销、生态营销、全球营销等新观念,以适应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的需要。
  创新营销组织。从全球范围看,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正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趋势。联合化是指随着跨国经营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为减少风险,增强竞争实力和节约成本,纷纷采取联盟战略,与自己的合作者或竞争者开展交叉销售或追加销售,以求优势互补。扁平化是指营销组织逐渐减少层级,使营销决策更加直接、迅速、灵活,尤其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努力使营销渠道缩短、人员减少、效率提高。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国际互联网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营销组织由实体化走向虚拟化。从我国企业的营销组织看,目前不少企业只设有销售部门,其职能只限于现有产品的销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以及营销力量的协调整合。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营销部门,其职能大多也仅限于收集信息、售后服务等。面对国际市场形势的新变化,企业必须着手建立战略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
  创新营销技术。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企业要更有效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必须重视营销技术的创新,借助代理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分销方式,运用柔性营销、知识营销、零库存营销、无缺陷营销等新的营销方法,提高市场营销的技术含量和创新力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