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德国
常备不懈 防范严密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欧洲大陆在中世纪曾经遭受鼠疫的大规模袭击,至今在欧洲许多城市的中心广场上都立有这场被称为“黑死病”的大瘟疫的柱状纪念碑,提醒着人们要提高警惕,戒备新的疾病袭击。自从19世纪医学获得飞速发展以来,对世界各地新的疾病的观察和防范就成为德国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19世纪著名医学家,以发现结核、炭疽和霍乱病菌而知名的罗伯特·科赫创立的研究所一直从事着传染病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罕见的热带疾病,如黄热病、拉沙热、登革热等。德国作为地处欧洲中部、与世界各地交往密切的国家,深知全球化时代疾病的传播十分迅速,因此,监控系统完备。几年之前,一个女大学生从非洲旅行归来之后,患上罕见的拉沙热病。虽只有一例,立即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成功地把疾病控制在这惟一一个病人的范围之内,没有第二个人被感染。
  非典型肺炎已经被输入德国,但由于防范严密,没有一个新传染的病例。第一例是一对新加坡医生夫妇,他们在从美国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在法兰克福转机时被发现有相应的症状,立即被留下紧急隔离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在德国记录了总共5例的嫌疑者,但最后被确认为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只有2例,除上述的新加坡医生之外,还有一名从越南归来的德国旅游者。幸运的是,他们都在康复中,无一例死亡。
  非典型肺炎能被堵在大门口,没有造成新的传染,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治疗手段完备;二是社会各界配合,普及防范知识。从电视画面看,在治疗第一例患者时,隔离措施十分严密,医护人员都身着类似宇航员穿的防护服。显然,如果是仓促上阵,不可能一下子准备得如此周密。这里显然有如同消防队一样常备不懈的制度和设施。其次,在借助信息时代发达而迅速的传播手段,把全世界范围的病情发展、对病毒的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向全社会通报。非典型肺炎最近一直是新闻媒体上仅次于伊拉克战争的重点报道题目。德国外交部紧跟世界卫生组织,向公民发出外出旅行应避免前往地区的警告,诸如中国的广东省、香港,越南的河内,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同时,提出预防的具体建议,如从上述地区的归来者应自我观察10天,特别是要留意发烧、咳嗽等症状。医学界人士则在电视、报纸上介绍各种有关知识。在这些工作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同时告诫大家不必惊慌。由于这些工作做得及时、主动,效果显著,既引起公民的高度重视,又没有惊慌失措。据统计,仅3月份一个月,就有16万人通过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网页询问非典型肺炎问题。目前,德国社会仍在密切注视病情的发展,但社会生活一如往常。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认为,过去二三十年中全世界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病原体,如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等,今后还会出。医药卫生界乃至全社会都要不断地保持警惕,一旦有新的疫情出现,要及时作出必要的反应。(附图片)
  4月21日,德国病毒学专家普赖泽尔博士参观上海市疾病救治中心。当日,应上海市人民政府邀请,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派的6名从事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研究的专家抵达上海,开始考察上海地区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新华社记者 季明摄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英国
积极应对 稳定人心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英国是与亚洲国家交往较多的欧洲国家之一,对“非典”在亚洲地区发生与蔓延非常关注。在伊拉克战争最紧张的时刻,电视新闻24小时滚动报道战事,“非典”成为最早插播的非战争新闻。英国政府的卫生部门随即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启动紧急疫情预警。3月14日,英国首席卫生执行官向全国卫生医疗系统发出紧急通知,说亚洲某些地区发生了“非典”疫情,要求急救部门和各医院内科、儿科及医护人员立即进入状态,机场检疫部门、社区保健体系要关注从疫区进入英国的人员健康状况。紧急通知提供了“非典”的症状,要求发现疑似病例须立即与传染病监控中心联系,并将实验室数据和专家诊断提交数据库。通知还公布了监控中心值班医生的电话、网址与责任。4月2日,卫生部的官方网站开设了“非典”知识问答专栏,介绍了“非典”的流行地区、发病症状、潜伏期、危险性、病毒传播方式、治疗方法等,并提出了旅行建议。该栏目的内容根据疫情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随时更新。4月7日,首席卫生执行官再次发出紧急通知,向公民报告了最新疫情,进一步提高了监控要求,要求传染病监控中心和公共健康实验室必须保证随时有专业人员值班,随时提供数据分析和指导,并公布了英国“非典”数据库每日疫情数据的网址和更多相关网址与联系电话,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看到。
  及时发布疫情和最新防治动向。英国卫生部门最新公布的信息立即见诸媒体。如,全英目前确诊的“非典”患者已有7例,其中5人经治疗已康复出院,第六名患者仍在北曼彻斯特医院治疗,第七例患者已送进伦敦的医院接受治疗。卫生保护局同时说明患者来自何方,已派人到患者逗留过的地方进行调查。对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信息,媒体也及时进行报道。比如,4月17日英国主要媒体都报道了对“非典”病毒研究取得突破的消息。报道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们的话说,有了这个发现,科学家将能够专注研究对付“非典”的方法和药物。这些报道对防止造成恐慌起了一定作用。
  警方积极参与对付谣言。由于“非典”疫情目前多发于中国的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英国各地的唐人街成了敏感地区。自4月7日以来,多次发现有人通过因特网和发送传真谣传伦敦唐人街和东方城以及伯明翰的中餐馆有员工感染“非典”,造成这些餐馆一度生意清淡。英国警方接到华人社区的报案后,积极调查发布谣言的网站,要求网站负责人提交张贴谣言者的资料。
  向学校发出预防指南。4月的复活节假期过后,全英约有7000多名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学生将从“非典”疫区度假后返回英国。英国学校医护人员协会向各校发出预防指南,提醒各校:一、准备一份自受“非典”影响地区返英的学生名单;二、学生抵英后的10天内,须接受每天两次的病症观察,包括量体温,但不需隔离没有症状的学生;三、任何被“怀疑”染上该疾病的学生必须接受隔离,避免与其他学生接触,学校负责人须保持与医生的联络。
  随着疫情发展,强化隔离措施。政府有关部门18日宣布,包括伊顿公学在内的32所寄宿学校,将对从香港结束假期返回英国的学生隔离10天。这将涉及约155名学生。当他们返英后,将由教师带往多塞特和怀特岛参加野外学习和营地活动,密切观察他们的健康状况。
  《星期日电讯报》本月20日报道说,英国医疗专家呼吁,所有从“非典”疫区返回英国的大学生,还有中小学生,都要在住地被隔离10天。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降服非典会有时
罗春华
  伊拉克战场的浓烟刚刚开始消散,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旋即浮出水面,严重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止到4月22日,全世界共有25个国家发现了3947例“非典”患者,228人因此失去了性命,目前,疫情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时间“非典”成了世界性的话题。
  实际上,相对于艾滋病和各种癌症来说,“非典”并不比它们更可怕。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官员所说:“非典”患者在总人数中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而死亡的比例就更小了。它之所以让全世界感到不安,关键在于它的突发性、传染性和现阶段仍存在的未知性。一个多月以前,大多数人对“非典”还一无所知。直到今天,人类也仍然未能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普遍感到惴惴不安。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疾病和灾难从来就不是陌生的词汇。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如何发达,人类总会面临一些未知的新问题。所有的疾病在初次爆发的时候都是未知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不安。远的不说,仅近100年来,肺结核曾作为不治之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鼠疫、霍乱、麻风、天花等疾病和瘟疫不知拆散了多少个家庭……当这些成为过去的时候,人类又遭遇到各种癌症、艾滋病等前所未闻的疾病。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许多人可能都读过“堤坝决口”的故事。一声谎言“堤坝决口啦”,令满城的人争相逃命,事实上,追赶人们的不是洪水,而是人们心里的本能恐惧。当然,眼下的“非典”并非虚妄,而且,作为人类尚未认识的一种新传染病,其传染性又很强,公众产生心理不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各方严密监控疫情的发展更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谈“非典”而色变,搞得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则大可不必。在目前形势下,我们需要科学地、理性地对待“非典”,做好自身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免疫力,为尽早消灭这一传染病而尽力。
  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在“非典”大范围爆发的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竭尽全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我们还看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正携手奋战,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目前,科学家们正着手研制相应的药品和疫苗,相信要不了太长的时间,人类就会彻底降服“非典”这一病魔。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法国
 动员各方 预防为先
本报驻法国记者心 王芳
  法国政府在3月13日发出警惕非典型肺炎通知后,立即动员各方力量,层层把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整套防范、警报和救护机制,对“非典”的预防和控制进行了严密管理。
  在这场防治行动中,法国卫生部作为“总指挥”,积极组织调研,确保及时通报最新信息和制定相关政策。从通知发布之日起,卫生部就在其网站上开辟了“非典”专栏,除政府公报外,几乎每天都要根据网上调查,筛选部分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它还设立“电话热线”,由专家每天从8时至21时提供咨询服务和处理紧急呼叫。3月17日,法国卫生部就“非典”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之后便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告知疫情的进展情况和必要的预防知识。除此之外,它还与医院、急救中心、药房和有国际业务的公司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随时通过文传等方式向它们提供有关情报和建议。
  遵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法国在“非典”的诊断、隔离、临床治疗、预防、疫情跟踪乃至消毒、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卫生部下属的卫生总局临时建立了一个应急办公室,设几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在“非典”预防和急救方面与国际组织的联系、部际间的合作以及同地方科研机构和医护部门的协调等。
  在卫生部的委托下,法国公共卫生监控中心通过与医院合作,系统地对“非典”展开了全国性监测。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迅速投入国际科研行列,全力探索“非典”疫苗。法国另一家研究机构——健康产品卫生安全中心正在加紧研究血液感染的可能性,以证实“非典”病毒能否通过输血渠道得以传播。自3月14日起,法国先后选派两个医疗救护小组,前往越南河内爆发“非典”病例的法国医院,实施治疗与预防双管齐下的方针,基本控制了当地疫情的蔓延,堵住了来自越南的感染源。在法国本土,迄今已通过放射、生化、流行病学等检测手段,对350名怀疑对象做了重点跟踪调查,现仅剩下13人还处于观察阶段,1人仍在住院治疗。
  除上述措施外,法国卫生部还编辑出版了旅游须知、医疗救护须知等小册子,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和更新内容,分发全国各地。在各大机场和出入境口岸,实行专门的登记卡制度,同时张贴布告,用英、法两种文字,向旅游者普及防病知识,介绍“非典”的传染方式、潜伏期和易感染人群、临床症状、检测和诊治手段、紧急处理办法、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科研动态等。凡是从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非典”发病区回国的人,一般都需经过10天的观察期。万一出现“非典”症状,不能找私人医生,而要同医疗急救部门联系。航空公司对机务人员也进行了专业培训,例如:如何对疑似病人紧急救护与隔离,如何保证飞机一降落患者就能及时得到救护,等等。对于准备到这些地区旅游或出差的人,则劝其推迟行程,通过减少旅行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对于医疗救护人员,法国卫生部也确定了一系列行为规范,从口罩的尺寸到一次性手套的销毁,从医疗器械和公共场所的消毒到病人物品的处理和手的清洗方式,都有非常明确的严格要求。
  由于受前几年“疯牛病”、“口蹄疫”感染风波的影响,欧洲人在心理上对流行病显得比较脆弱。自“非典”发生以来,法国舆论中出现种种传闻。但法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平息社会恐慌心理,不仅法国总理拉法兰坚持如期进行他于本月底对中国的访问,卫生部长马太还亲自踏访巴黎华人社区,平静地告诫人们“不要害怕”。法国一些大公司也没有中断在中国的业务,而是在预防上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在中国有38家分店的家乐福,在它的巴黎总部特设了应急办公室,每天上午开会汇集“非典”信息,并在当天通报给下属各个部门。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非典警报发出之后
  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非典型肺炎”警报。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13个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科学家开始昼夜奋战,查找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4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的科研人员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世界上首次证实“非典”病人器官内存在变异极大的新型冠状病毒。
  4月13日—15日,加拿大的麦克尔·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于13日宣布破译了怀疑与“非典”有关的冠状病毒基因。当天晚上,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将破解的冠状病毒基因密码部分排列,交给国际卫生组织。14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该中心对“非典”病人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胞培养,排列出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这一结果与加拿大破译的基因序列基本相同,差别仅为15个核苷酸。15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这一病毒的长度约为3万个碱基对,与加拿大、美国报告的序列基本一致,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世界重要的科研机构相继完成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工作,为追踪冠状病毒的来源,研制非典诊断制剂、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16日,来自13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上,一致认定变种冠状病毒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
  4月16日,德国阿图斯生物科技公司的科学家与汉堡热带病学研究所合作,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开发出快速诊断“非典”方法。同天,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也研制出免疫荧光法“非典”快速检测技术。运用这种技术,只需2个小时就可对“非典”病人得出检测结果,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表示,引发“非典”的新病毒来自动物。这一发现对治疗“非典”及开发疫苗有帮助,已交给各国的医疗卫生机构研究。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通力合作,研制出诊断“非典”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这种试剂成本低、所需样品量少,整个检测过程只需1个小时就可确诊。
  4月21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科研人员表示,该院在研制抗“非典”新药上取得进展。这种名为“基金工程人ω干扰素”基因药物,对SARS病毒有显著的抵抗作用。
  4月22日,中国深圳的罗湖口岸开始采用全新的红外快速测温仪。这种测温仪可在一秒钟的时间内测出人体的温度,可以迅速有效地对进出口岸的所有旅客测量体温。(周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
 澄清事实 加强免疫
本报驻美国记者存 刘爱成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4月16日公布的数据,全美被“怀疑”染上并正在接受调查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为208例,分布在美国的34个州,其中最多的是加州、纽约和华盛顿,分别为42、25和20例。在这些病人中,大多数去过有“非典”的国家、地区,接触过此类病人或疑似病人。
  美国疾病控防中心主任朱莉·格伯丁17日透露,他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非典型肺炎的定义进行调查诊断后发现,在208个病例中,实际上只有35例与此定义相似。与此同时,《纽约时报》17日发表文章指出,虽然目前美国没有一人死于“非典”,而且根据美国卫生机构新修订的标准,怀疑对象比原来减少了许多,但关于“非典”的谣言已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亚裔较集中的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尤其是华人社区,关于“非典”的谣言已到了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地步。在洛杉矶华人社区,有人造谣说,某某超市的售货员已染上“非典”,吓得客户不敢去购物,急得老板出来做广告辟谣;又传某某餐馆大厨最近因染“非典”而死,实际上这个大厨死于癌症,与“非典”毫不相干。还有电子邮件说,由于“非典”的蔓延,洛杉矶地区的圣盖博市已有超市和餐馆被警方勒令关闭。在旧金山、西雅图、檀香山等城市,也都有类似的谣传,使那里的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损失惨重。
  为此,洛杉矶、纽约等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纷纷出来辟谣。洛杉矶市卫生局和圣盖博市警察局于4月9日在一家中餐馆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对一些人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散布谣言,扰乱人心,干扰人们正常生活表示强烈不满。卫生局负责人费尔汀在澄清“非典”在该市的实际情况后强调,卫生局从没查封任何商店和餐馆,更没有像谣传的那样对某些企业采取所谓的“隔离措施”。圣盖博警察局局长劳顿则严正表示,警方正在对那些不负责任、恶意中伤和对民众造成恐慌的电子邮件和谣传进行调查,同时希望民众如发现造谣者,及时向警方报案,抓到元凶将依法制裁。
  为了戳穿“非典”谣言,防止谣言带来的不利影响,纽约、费城、波士顿等一些城市的市长们纷纷亲临唐人街和华人区,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在那里用餐。官员们表示,他们希望民众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非典”,相信政府和卫生部门对“非典”的控制能力,抵制和谴责谣言,让人们恢复正常生活。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他们已对“非典”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人们不要过度紧张和恐慌。这些措施包括已在机场、港口码头对旅行者印发提示警告,提醒他们注意“非典”病毒,建议旅客在抵达美国后,至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观察7天或暂时留守家中,如发现伴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就医,医院根据情况进行隔离。目前全美已在8个机场设了隔离中心,并要求相关人员配合该中心及各地医疗机构对“非典”的诊断和调查。对于那些从有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返美的人,在入境后14天内不能献血。该中心还提醒人们在加强预防传染的同时,注意个人卫生,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这位官员说,除了预防,他们还积极参与国际间对“非典”进行医学研究的合作。她说:我们很高兴世界卫生组织已在“非典”病原体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目前,中心有两家实验室参与了“非典”研究。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配合,相信对这一疾病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更大进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