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汝城农民接受科技培训
  本报讯 湖南省汝城县把送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科普活动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科教中心、农民夜校和县委党校等阵地,重点培训党员、村组干部、种养加工专业户和青年农民。去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培训班380期,田间地头现场培训410多次,培训各地农民20多万人次。(刘小林 杨锦芳)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中央党校函院招生实行远程监考
  本报讯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2003年本科班招生考试首次实行远程监考。4月21日上午,监考人员通过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对浙江、山东、辽宁、青海4个分院和广东深圳、福建厦门2个学区的考点进行远程监控。据悉,这是继该院研究生考试实行远程监考后的又一重要举措。(钟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4月22日,福州四中两位宏志班学生分享新华书店为她们捐赠的新书。这是福州市教育局、市新华书店、海峡文艺出版社为纪念4月23日“世界图书日”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国家环保总局发出紧急通知
 加大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监管力度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在非典防治期间采取果断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的监管工作,切断疫病传播途径,防止出现二次污染。
  通知指出,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医院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无害化处置。特别是非典专诊医院排放的医疗废水、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情况要跟踪监管。加大对医院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处理设施排放的监测力度,加密监测频次。严禁未经处理的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排放。建立污染报告制度,对非典防治期间出现的医疗环境问题,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解决,并报上级环保部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气象专家提醒
 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感冒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气象部门最近加强了对降温等高影响天气的监测和分析。4月21日,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等来到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会商室,慰问坚守岗位的天气预报员们,并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力度,使“感冒指数”等天气预报内容更精确。
  气象专家提醒说,春季天气多变,冷暖无常,正是感冒多发季节。感冒后身体免疫力下降,会加大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危险,预防感冒千万不可忽视。
  专家认为,感冒的发生与外界天气条件的变化和人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引起感冒的常见原因一是天气突变,冷热失常,即“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二是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贪凉露宿、冒风淋雨等。三是过度劳累,耗伤体力,鼻、咽、气管、支气管防御功能减弱。预防感冒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与生活作息的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平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身体的免疫力。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中韩合建沙尘暴监测网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最近,中国和韩国沙尘暴联合监测网络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和韩国国际协力团共同实施。韩国政府将通过韩国国际协力团向中国政府提供资金援助,中国政府提供相应匹配资金,在内蒙古朱日和、通辽、山西榆社、山东惠民、大连市五地的气象台站建立沙尘暴联合监测站。
  这五个地方将布设气溶胶质量浓度仪、太阳光度计、激光雷达等设备,探测当地大气中沙尘浓度、强度、能见度等数据,通过气象部门的国际通信线路传送至韩国气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凡人英才谱

刘继台:让毒蜘蛛为人造福
本报记者 武卫政
  如今,农民搞养殖,养什么的都有。河北农民刘继台则养了4万多只毒蜘蛛。这种毒蜘蛛是一种野生于我国南方原始森林中的捕鸟蜘蛛,个头大,毒性强,被称为世界蛛王,其毒素对癌症、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有独特疗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这种蛛毒每克可卖到1.2万元。
  刘继台是何许人也?他今年38岁,出生于太行山革命老区顺平县神南乡刘家营村,4岁上得了一场大病,致使半身肌肉萎缩,落下终身残疾。刘继台从小就有一股子压不垮、不服输、敢闯敢干的劲头。高中毕业后,他当上了村里的团支书,发动青年种蓖麻、捉蝎子、挖药材,一年下来挣了800多元,用这些钱买回锣、鼓、笛、球、棋,订了科技图书,在两间旧平房里建起了农村青年文化站。
  刘继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先是办起福利地毯厂,地毯厂生意红火之时,他把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厂子无偿捐给县残疾人联合会,投资25万元建起了顺兴养殖场,从北京购进獭兔进行饲养繁育,并与养殖户签订了收购合同,给困难户特惠扶持,短短几年带动了上千户农民脱贫致富。
  刘继台酷爱学习。1997年,他对科技报刊上有关蜘蛛养殖的文章产生了兴趣。养蜘蛛到底行不行?他特地请教了中国蛛毒研究所的专家于夫教授。于教授给他介绍了捕鸟蜘蛛,并说蛛毒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当时人工养殖还是个难题。百闻不如一见,刘继台马上南下,一头扎到广西玉林地区考察捕鸟蜘蛛。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原始森林里生活了近两个月,饿了吃口干粮,干粮没了就摘野果充饥,困了把吊床一拴睡上一觉,终于对捕鸟蜘蛛有了初步了解。最后,他找到几位捕蛛能手,以11万元的高价收购了145只捕鸟蜘蛛带回家乡。
  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刘继台就用一个个小塑料桶,仿照捕鸟蜘蛛的野生环境,用土在里边做成蛛巢,自己吃住在蛛房,仔细观察摸索,并3次用自己的身体做蛛毒实验。经过一年的潜心观察,他掌握了捕鸟蜘蛛生活习性的第一手材料,写下了5万字的笔记和2万字的《捕鸟蜘蛛的饲养技术资料》。他创造了室内养殖、大棚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饲养成的捕鸟蜘蛛最大身长达11厘米以上。
  解决了人工饲养捕鸟蜘蛛的难题,刘继台不仅自己大量养殖,还大力推广这个项目。只要有人上门请教,都无偿提供技术资料,现在这个项目的养殖户在全国已发展到2000多家,养殖总量达到300万只。光是在顺平县,刘继台就给700余名下岗职工和残疾人提供了捕鸟蛛,扶持资金总额达50多万元。
  现在,刘继台在他的养殖场内建起了一座集饲养、繁殖、回收、加工、应用为一体的大楼,引进了提取毒素的设备,并与北京、天津等地的大药厂和医药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共同开发蛛毒。他说:“我不仅要让乡亲们通过养毒蛛致富,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养毒蛛的科技含量,让它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融科普于郊游中
——北京安利隆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见闻
本报记者 蒋建科
  春日里,记者随同一批农业专家到京郊采访,沿着著名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再往东南行进约6公里,就来到北京安利隆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这个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山里辛庄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四面环山,新修的马路两旁,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紧相连,温室里,游人正在兴致勃勃地采摘这里常年种植着的草莓、西红柿等各种水果和蔬菜,一些性急的游人顾不上清洗就吃了起来,旁边的技术人员鼓励说:“放心吃吧,这些都是通过生态农业原理生产的无污染安全食品,一点农药也没使用过,出了虫子就让鸡来吃掉它,这样既给散养的鸡提供了优质的食物,保证了鸡肉的品质,又防治了害虫。”游人们听后连连点头。
  在果园里,成群的鸡正在草里觅食。您也许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锄掉果园里的草,以免影响果树生长?其实,这也是生态农业的科学原理在起作用。原来,树下种的都是一些有固氮功能的牧草,它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氮元素作为果树的肥料,可以减少甚至不用给果树施化肥,这样果子的品质就会很好。鸡吃了这些牧草和虫子后,也把它们变成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大大改善了果品的品质。难怪这里的水果味道就是不一样。
  如今,这里已拥有80多个果树品种,联栋大棚16000多平方米,占地5000平方米的菊花园和牡丹观赏园各一个,以及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工湖一个,生态环境比以前大为改观。荒山变绿了,鸡鸭变肥了,随处可见野兔奔跑,山鸡起舞,随手可以摘到各种水果。许多前来参观的游客高兴地说:“来这里休闲,既吃到了绿色食品,又学习了生态知识,值!”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占地600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前有5000亩曾是荒山。1998年,北京安利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选定这块地,决定在这里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和示范,吸引游人前来参观,让市民们在休闲的过程中体会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乐趣,让市民们在采摘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作用。
  安利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经北京市科委批准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公司董事长齐兰州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在长期与粮食打交道的工作中,他逐渐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感到忐忑不安。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他毫不犹豫地瞄准了见效慢、回报期较长的农业。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全社会都提高重视农业的意识,把重视农业落到实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加快实现。为此,他想方设法,多次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农业高校招聘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聘请专家做顾问,大大提高了示范园区的科技含量。
  与此同时,他们还相继开设了飞碟打靶、狩猎、坦克驾驶、军事对抗、爬山比赛、野外烧烤等特色旅游项目,大大增强了示范园区的吸引力。
  经过5年努力,他们不仅在农业科普旅游方面形成特色,还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大力引进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并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果,受到附近农民和当地政府的欢迎。示范园区现已成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农业部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北京市安全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实习基地等,成为京郊一处颇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名家特递(14)

人类有能力征服各种传染病
胡永华
●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
●旧的可能复发,新的仍会出现,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无止境的
●防治传染病,要从控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
  胡永华,汉族,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卫生系,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筑波大学进修慢性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出版多部有关流行病学的著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人类对于传染病的病因、病原、预防、诊断、治疗,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直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中国,上了岁数的人对天花这种疾病并不陌生。1万年前天花病毒就出现在地球上,在天花流行的地区,每4个病人中就有1人死亡,幸存者也要留下丑陋的麻脸。人类为了战胜天花这个凶险的敌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6世纪时,中国的医生就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一旦病好,以后就不得此病,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1798年,英国医生詹纳经过研究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并劝说英国王室率先种了牛痘,最终在欧洲得到推广,天花的发病率直线下降。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天花被列为应该控制的第一个世界性疾病;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各国普遍进行牛痘接种;经过20年的努力,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利用人工免疫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取得的伟大胜利。
  在医学发展史上,微生物学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微生物在作怪,从而指明了治疗疾病的正确途径。而从预防天花开始,人类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从细菌学到免疫学,人类将与流行性疾病的斗争真正地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在消除疾病、增进健康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1885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征服了狂犬病,震惊了整个欧洲。1890年治疗白喉抗毒素的问世,为人类迎来了20世纪大规模战胜疾病的曙光。结核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我国古代称其为“痨病”。欧洲医学家称结核病为“消耗病”,这种病能够“传之旁人,乃至灭门”,传染性和危害性极大。1882年,德国医生科赫运用先进的细菌学技术分离出了结核杆菌,1884年又分离出了霍乱杆菌,并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1944年,美国人发明了链霉素,此后科学家相继发明雷米封、利福平、卡那霉素等药物,使结核病的疗效大为提高。
  疟疾曾经让人束手无策,我国民间俗称之为打摆子、冷热病、疟子等,我国疟疾病例数曾经位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在欧洲,疟疾也曾十分流行。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夫伦用显微镜找到了疟原虫。1898年英国科学家罗纳德·罗斯发现疟疾是由特定的蚊虫传染给人的,两人也因此分别于1902和1907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现在,治疗疟疾已有特效药。
  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重大成果。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培育成功,不少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1949年以前,我国人群的第一死因是传染病与寄生虫病。1951年,全国仅天花病人就有6万例,1952年,麻疹和疟疾的发病数分别为104万例和293万例,血吸虫病人估计有1200万,麻风病人也有50多万。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传染病发病水平大大下降,传染病在人群死因顺位中已经下降到第九位。尤其是我国的免疫预防工作成绩卓著。20世纪50年代初即在全国免费普种牛痘疫苗,同时开展了卡介苗的接种工作。我们应用本国生产的疫苗成功消灭了天花,比全球实现消灭天花早了16年。我国先后研制成功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脑炎、脑膜炎双菌球、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疫苗,基本满足了我国预防儿童主要传染病的需要,使我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传染病依旧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大敌
  然而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是无止境的。一种传染病消灭了、控制了,另一种新的传染病又会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核、鼠疫、白喉等古老传染病复苏,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裂谷热、疯牛病、军团菌、莱姆病等新发传染性疾病开始流行。埃博拉病毒最先于1976年在刚果(金)被发现,此后在加蓬、苏丹、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也先后发现过。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迄今全世界的感染者达1500多例,其中1000多人死亡。1992年10月,印度、孟加拉国发生了大范围的O139型霍乱,先后有20万人发病;在日本大阪地区的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仅仅24天,发病者达6529例。目前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0多种,在中国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来感染动物的微生物,由于某种原因,转移了它们攻击的目标,开始感染人类了。这是新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例如科学家在考证艾滋病起源时发现,艾滋病很可能起源于非洲丛林地区生活着的一种长尾绿猴。艾滋病病毒来到了人间,可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有捕捉绿猴,然后将其血液注射体内滋补身体这一习惯有关。还有,埃博拉出血热来自猴子,莱姆病的病原来自鼠、鹿、兔、狐、狼等3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和多种家畜间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一系列新的来源于动物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表明动物传染病库是人类新传染病潜在的原因。
  二是一些细菌或病毒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基因发生了变化,原来不致病的病原体增加了可以致病的毒力基因,或是原来的病毒基因改头换面成为一种新的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如1992年10月至12月,在印度的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和孟加拉国南部发生的大范围的霍乱流行,先后有20万人发病。结果检测到的霍乱弧菌是以前根本没有见到过的一种新的类型,按照各型霍乱弧菌发现的顺序,被定名为O139型霍乱弧菌。现在的研究认为,它可能为O1型霍乱弧菌突变的结果。
  控制传染病从三个环节入手
  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染途径,三是易感人群。这也决定了要防治传染病,必须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就是要管理和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狗,国家对养犬的管理就是为了控制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老鼠,消灭老鼠也是为了消灭传染源。对非典型肺炎的隔离治疗,对病人家属的严密监控和检疫,以及对疑似病人的严格诊治和管理,就是控制非典型肺炎流行的传染源。
  第二个要切断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需经一定的途径才会传染,如蚊虫叮咬、水源污染、输血等,消灭蚊子可以预防疟疾;搞好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病。专家提倡的接触病人应戴口罩,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外出回家后更衣、洗手,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就是要切断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
  第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传染病的易感者。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疾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而一种新的传染病刚刚侵入,从来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的人群都是易感者。那么,在疾病流行期间注意改善饮食,增加营养,避免过度疲劳,注意锻炼身体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人类与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从发现到消灭需要一定的时间,科学的进步已经使这一过程大幅缩短。今天出现的非典型肺炎不是一地、一人面对的麻烦,而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危机,没有一国一地可以独善其身,全球科学家的合作也成为必然。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研人员仅用十几天时间,就确定和破译了SARS病毒的基因图谱,并开发出检测仪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新的传染病面前决不会束手就擒,我们完全有能力最终战胜疾病。(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服务桥

孕妇儿童慎用防非典中药
  新华社西安4月22日电(记者王利、梁娟)针对群众纷纷购买中草药熬成汤药预防非典的情形,一些专家提醒,孕妇和儿童不要盲目服用和使用预防非典中草药及消毒剂。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科邓勇主任介绍,目前预防非典的中药药方大多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而中药中的清热成分对胎儿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会有影响,建议孕妇和儿童尽量不要服用预防非典中药。
  另外,大多数消毒剂都含有氯或过氧乙酸等化学物质,对人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在家庭或公共场所使用消毒剂时,孕妇和儿童应尽早离开。消毒的正确方法是使用消毒剂后人离开,房间密闭1小时,然后再开窗通风。
  邓勇建议,预防非典的必要措施是注意卫生,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增强体质。一般人群不必盲目服用预防非典中药,居住在疫区的群众和高危人群,在医嘱下可适当服用一些预防非典中药。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罕见腱鞘巨细胞瘤被成功切除
  据新华社石家庄4月22日电(吕国庆、刘兴武)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近日为一位患者成功地切除了罕见的腱鞘巨细胞瘤。今年45岁的男性患者总感局部不适,尤其在张闭口时更为明显,经检查发现其颜面左侧耳屏前有3.0×2.5厘米大小的肿物。手术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实施左半侧头皮冠状切口,对瘤体进行切除。最后病理诊断为腱鞘巨细胞瘤。这种病例在国内口腔颌面外科尚属首例。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生物菌肥技术研制成功
  本报讯 一种生物菌肥技术日前在山西汾南研制成功。
  在山西省科技厅和运城市科技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山西汾南有机复合肥厂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致力于科技开发。经过几年努力,研究出以天然油泊为原料的生物菌肥技术。用这种技术生产的复合肥料高效、抗病、防腐且无公害,在山西省7种小麦专用肥对比试验中,增产效果名列前茅。这一技术先后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刘承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