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环境保护:别忘了九亿农民
  ——访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
  本报记者 卢新宁
  说到环境保护,这些年来,总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热点:不断改善的城市空气质量,积极倡导的“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不断开发有机食品,渐入人心的环境意识等等。但仔细想想,人们的兴奋点似乎总离不开城市,对于农村却少予提及。
  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占3/4的农业大国而言,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应引起关注。在农村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不仅关乎9亿农民的生活、生产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当一个名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在全国乡村开展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球日”前夕,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
  ●为什么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小康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改善生态环境”
  在全国推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的背景,是我国农村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化肥、农药以及农膜污染危害加剧,农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污染严重。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环境保护,特别是生态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正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化肥、农药、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等引起的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离开乡镇党政领导的组织和亿万农民的参与,单靠环保、农业部门来抓是很困难的。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就是要通过发动乡镇的党政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以点带面,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地区率先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合力,以尽快形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还是深化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的生态建设主要分几个层次: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示范区。其中生态示范区建设主要在县域一级开展工作,“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第一次将范围拓展到乡镇和农村。通过创建活动,系统地提出乡镇一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交给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寻找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抓手。
  更为重要的是,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它所提出的“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村容镇貌建设”等创建内容,不仅对目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有哪些成效?“经济持续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带动了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
  不久前评选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这14个乡镇各有特点的实践表明,创建活动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这些乡镇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环境执法监督特别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突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注重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环境整治,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创建活动带动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前,绝大部分乡镇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乡镇一级普遍没有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创建活动促进了基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通过在人员、机构等方面的创新,拓展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范围。通过对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指标的考核,促使各乡镇把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到议事日程。
  创建活动提升了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当地沿袭的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剖析,促进农民更新观念。山东省东营市仙河镇开展的“环境知识进家庭”、“美在农家”等活动,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先后创建“生态村”和“绿色学校”,均收到良好效果。
  解振华局长最后说,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提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把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办实事放在工作首位。“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目的正是要为亿万农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今后,我们将更广泛地发动广大农民参与,进行更多形式的创新,让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这项全新的工作为亿万农民造福,为生态建设立功。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
  ●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
  ●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
  ●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农村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
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玉潭镇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
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
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沟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金边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打造山海龙岗
  龙岗区面积约占深圳市的一半,区内有130多公里海岸线。
  在首批1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龙岗区独占3席。
  这样的成绩源于龙岗打造“山海龙岗、生态家园”的明确目标。
  近年来,龙岗的经济“排山倒海”持续发展,龙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也“海阔山青”渐入佳境。伴随着经济发展这根主线,龙岗区委、区政府始终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区域发展的“灵魂”,利用“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载体,在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架起了桥梁。
  以加大投入保证“硬件”(环境基础设施)的质量,以树立典型带动“软件”(人们环保观念)的提升。多年来,龙岗区委、区政府不懈地以这两手,向“山海龙岗,生态家园”的目标逼近。龙岗区先后投入资金约9亿元,建成平湖、横岗等6大污水处理工程,以及龙岗中心城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8.22%,使得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横岗镇西坑村成为深圳市第一个生态示范村,投资者纷至沓来。自此,龙岗区各村镇参与创建生态示范区活动的积极性大增。短短4年内,龙岗区的大鹏镇、横岗镇、葵涌镇和横岗镇西坑村、坪山镇江岭村先后成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广东省生态示范村”,葵涌镇为深圳市第一个“绿色村镇”。龙岗区还乘势编制了《龙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县区级生态保护规划。
  善于创新的龙岗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夺了许多第一,成为广东省内生态示范区最密集的行政区域。这应当也是龙岗区能在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中崭露头角的注脚。在区委、区政府看来,“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它能让龙岗区环境保护的步伐向更远的乡镇延伸,让更多的村民受益。于是,以龙岗区环保局为牵头主管单位,简单的“创建”变成了丰富的“创新”,根据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对较发达乡镇和正加速发展的乡镇,按“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两种模式开展创建活动,横岗、龙岗、葵涌3镇跃入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之列。
  龙岗区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各有特色。葵涌镇党政领导班子提出并严格遵循“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的理念,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态走廊”的过程中,葵涌镇提出不推山、不填海、不破坏自然地貌的崭新开发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龙岗镇是发展较早、开发强度较大的乡镇,在创建过程中,大力开展旧城改造,按照“工业进园、农民上楼、商业上档”的原则,将龙岗镇划分为生态农业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休闲发展区、生态廊道区等五大环境功能区,突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推动城镇建设向“生态化”和“景观化”发展。
  横岗镇在积极创建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过程中,发生了可喜的“三个转变”:一是发展观念转变。原先是以加工工业起家,“圈地经济”发家,而今则要让经济发展由“消耗型”向“生态型”转变;二是竞争优势转变。通过科学规划提升环境效应,通过环境竞争力提升经济竞争力;三是人居环境转变。实现了从历史上的“马路经济”、“亦城亦乡”向“卫星中心城”和“生态城”的转变。
  龙岗3镇创建成功后,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生动地诠释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含义。(余远帆 陈红)(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重写竹林意境
  竹林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部,面积7.5平方公里。
  很难想到这样的小山村还有如此美景。
  “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闹市就在密林藏”。竹林人充满自豪的描述让人不由得神往。竹林是“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全球百佳”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者,是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得主,还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改革12家试点之一。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竹林人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一以贯之的积极态度和创造热情。
  历史上的竹林曾经“两山相夹,泉甘土肥,竹翠林茂”,故而得名。但清嘉庆年间由于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水源枯竭,竹林渐失,成为山高石厚土薄、严重缺水、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贫困山村。深受环境磨难的竹林人痛感生态建设之重要,近年来便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恢复生态环境当作竹林镇发展的战略目标。他们不仅及时制定了《竹林镇环境保护规划》,还充分利用“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这一载体,在竹林镇的经济建设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的音符。
  为再现绿水青山,竹林镇逐步将所有耕地都退耕还林,并栽种120亩竹子,让竹林有其名得其实。竹林镇政府对新上企业坚持“三不”原则: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内、省内空白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全镇所有企业均达到环保治理标准,先后对化工厂、磨料厂等6个企业的噪声、粉尘等进行治理,最终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与此同时,“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活动,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乡镇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昔日干旱荒凉的小山村,变成了空气清新、四季花香的观光游览区。
  “解放前住窑洞,老鼠跳蚤加臭虫;80年代盖砖房,二层砖混加走廊;90年代盖洋房,小区连片气势旺;世纪之初盖楼房,节约土地造草场”。流传于竹林镇的这段顺口溜形象地展现了小镇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是现实中的。竹林镇人口不过1万多,可绿化覆盖率达53%,人均绿化面积1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人均荒山绿化面积200平方米。在投资2700万元建成万吨供水厂,从根本上解决小镇缺水的问题之后,又建成2300米长的排洪渠,城市排洪、排污实现了分流,保证了清洁的生活环境。
  这种变化也是观念上的。不再缺水的竹林比任何时候都懂得水资源的重要,他们将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后资源化利用于农田灌溉。竹翠林茂的竹林比任何时候都知道绿色的可贵,他们将更多的空间用于恢复草场,用于维护自然生态。
  刚刚摘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奖牌的竹林将目标定得更远:禁烧木材,推广清洁能源;保护饮用水源,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广种林木,让竹林成为生态旅游风景区……(杜景华)(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营建绿色海虞
  海虞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北部长江之滨,面积91平方公里。
  海虞的生态环境建设都与“绿色”有关。
  “环境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能对内产生凝聚力、鼓舞力、驱动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海虞镇党政领导的这些认识,让海虞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环境立镇、生态立镇”的目标,创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的措施,使得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变化迅速,绿色城镇、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海虞在一片绿色掩映中。
  为把海虞建成森林城镇、绿色城镇,近两年海虞共投入2000万元,全面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工程。10公里长的绿色通道,林木葱郁的长江江堤生态防护林,海虞的绿色与日俱增。拆房补绿、治脏变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租地种绿,各种富有创造的绿化措施,新增绿地面积10.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8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绿色净化了城镇空气,美化了镇容镇貌,海虞成为苏州市“绿化先进镇”。
  在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过程中,海虞逐步形成了“清洁生产,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绿色教育”等一批示范工程。实现了烟尘、噪声达标化,生活污水净化、集镇环境卫生化、村镇建设中心化。全镇建成各级文明村、卫生村25个,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家住长江之滨,但海虞人曾饱尝水污染的痛苦。城镇里一些企业排放的污水,不仅污染了周边的河道,也影响了生活用水的质量。为让长江水清澈,海虞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近两年累计投资500万元,疏浚、整治村镇河道200多条,清淤土方300多万立方米;去年还进行河道漂浮物专项整治,打捞漂浮物10万吨。
  与此同时,海虞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了日处理量为1万吨的集镇污水处理厂,将镇区所有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大部分生活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确保了达标排放。实施了区域联网供水,近10万海虞人从此吃上了洁净优质的长江水,过上了真正的“绿色生活”。
  作为苏南乡镇,海虞的乡镇企业发展势头一直不错,但也因为产业结构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后,海虞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改投入进行“清洁生产”。不仅对集镇区主干道两侧60多台锅炉烟尘进行集中治理,还先后取缔关停10家污染企业,拒批重污染项目20多个。目前,海虞全镇68家企业全部建立了环境管理档案,实施远程监控,以保证“绿色生产”。
  海虞还将“绿色生产”的概念拓展到农村。这两年,海虞加强了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通过科学施肥,推行低毒高效农药,提高氮肥利用率,较好地减轻了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5%。他们还引进实用技术建设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装置,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和含磷洗涤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海虞在获得国家级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称号后,又摘取了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桂冠。
  (陈邵文)(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呵护大研古城
  大研镇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部,下辖15个村(居)民委员会,大研古城面积为3.8平方公里。
  大研有名,是因为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头衔给大研镇带来八方游客,带来了旅游经济的丰厚收入,可也带来了环境保护的种种难题。
  自1994年以来,丽江古城的游客数量平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每年接待游客250多万以上。纷至沓来的游客和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光是每天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就得牵扯大量精力。可是大研镇不仅顶住了这些压力,还在自己本就声名赫赫的古城名片上新增了一个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
  守着这样出名的一座古城,大研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颇有章法。因为镇领导认识到,大研镇是丽江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面镜子和窗口,村民的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不仅直接关系着丽江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水平。于是,借创建活动的东风,大研镇成立了由镇长挂帅,镇4套班子领导参加的“大研镇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在所有镇属村(居)委会成立了环保工作机构。
  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特殊景区,几乎所有的投资都要靠政府进行,而且看不到直接的回报。但大研镇近年来在环境基础建设上却舍得大量投入,投资近2000万元对古城基础设施进行了高质量的修复改造,实施了道路、排污、供排水、消防、绿化等改造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4万多平方米,新植树木3000多棵。
  为营造清洁、优美、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大研镇将“保水”、“护城”、“绿村”作为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三大重点。
  大研镇内沟河纵横,碧水晶莹,青山如黛,尤其是“条条街道见流水,家家门前有水流”构成了古城特有的水乡景色,也是古城的魅力所在。为保护好这一方碧水,大研镇把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头戏,实施“碧水工程”。他们新建了玉河排污截流系统,将古城与黑龙潭两大景区进行有机连接,并筹划投资3.8亿元建设玉河生态走廊项目。
  为保护古城的生态环境,大研镇关停并转了所有污染源企业,禁绝了燃煤锅炉,提高了古城的除尘效率和清洁度,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拆迁古城内两个常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农贸市场,取缔了130多个流动商贩及摊点、200多个烧烤点,实现了农贸归市、车辆归场、夜市归区、垃圾归点,各种“护城”措施让丽江古城达到了“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的标准。
  曾有段时间,古城周边的村庄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不仅破坏古城形象,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创建活动开始后,全镇50个村有45个建起了水泥路,村道干净平整,脏乱现象得到彻底整治。发展庭院经济与优化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高了农村生活生态质量。丽江被中外游客称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所到过的最洁净的地方。”(何文之)(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