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特写

  针对一些部门要求扩大编制、机构升格的现象,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要求——
“把精力用到发展上”
  本报记者 何勇
  “同志们,别再要编制了!别再要升格了!别再找人说情了!停下来吧!替山东的老百姓想想,替政府的腰包想想,把精力用到发展山东上吧!”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政府全体(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新当选的山东省省长韩寓群严厉批评一些部门要求扩大编制、机构升格的不良风气,他明确表示:所有省长不准替任何一个部门要编制、提规格。
  在分析一些政府部门见了利益抢着上、碰到责任到处推、互相扯皮的现象时,韩寓群感触很深。他以一起牛肉注水事件为例说,一个屠宰场,涉及到9个管理部门,收费时,这些部门人人都是一道难过的“关”,追究责任的时候,都说和自己没关系。
  说到这里,韩寓群联系到最近有些部门伸手要编制、要升格之风。他用手比量着说:“最近申请扩编、要求机构升格的报告有这么一大摞。”稍作停顿后,他提高嗓门说道:“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山东多1/10,但人家的财政收入差不多比咱们多一倍。我们山东有257万财政供养人口,是全国最多的!人家的工作人员少,难道一些工作就没开展起来吗?!”
  面对省政府全体组成人员,面对受邀与会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群众代表,面对通过电视收看会议的17个市的政府领导同志,韩寓群表示:“本届政府要对9000万山东人民负责。我们几位省长都表态了,我们不替任何一个部门要编制、要升格。各级政府也要坚决刹住这股风!”


第4版(要闻)
专栏:

  精神领域搞建设
  ——长沙文明城市创建纪实(中)
  本报记者 张强 周立耘
  走进湖南长沙这座现代文明都市,仿佛置身一座文明的花园,在这里,文明之花朵朵绽放,处处洋溢着文明现代的芬芳。长沙的文明究竟怎样得来?
  重在建设
  经过采访,记者找到了长沙文明之源:长沙今天的文明是靠在精神领域中点点滴滴的建设而营造出来的。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精神文明建设,重在精神领域搞建设。长沙文明城市创建就是把精神和道德内核的能量辐射到城市的各个领域。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说:“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纳入到长沙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贯穿始终,是长沙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精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湘江大地孕育了长沙精神,在今天该怎样重新认识长沙精神?这是长沙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1996年,长沙市委、市政府以“我是长沙人”为主题,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长沙精神”大讨论,经过讨论,吸收、升华湖湘文化重视实践、经世致用,不泥于古、顺时而动的深刻内涵,经省市主要领导和10万长沙市民讨论投票,最终确定“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并写入长沙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长沙精神突出表现了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开放意识、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争第一的精神。“长沙精神”酝酿、讨论、确定的过程是一次全市人民自我教育的过程。
  梅克保对记者说:“祖先给我们这座城市留下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自强的传统,成为今天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光荣和赖以开拓奋进的基石。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培育新时期的长沙精神,整个过程突出渗透和培育,以润物无声之方式,达到建设精神之目的,最终使市民的素质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得到升华。”
  长沙市望城县是雷锋的故乡,“雷锋故乡学雷锋”是长沙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一个名牌。英雄的故乡人学习英雄时更注重结合、注重经常、注重引导。40年来始终如一地学雷锋,是长沙的特色。
  长沙对英雄雷锋的崇敬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征地80亩,投资3000万元,完成雷锋纪念馆的改扩建,以便有更好的条件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对雷锋的敬意。40年来,雷锋纪念馆共接待参观人员2400万人次。
  今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全市又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的新高潮。3月2日,长沙市委同湖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共同主办“省会开展学雷锋活动4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随后又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教育活动,邀请龙梅、玉荣、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班等英雄和英雄集体在长沙举行“相约雷锋故乡——全国学习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并组织“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征文活动和“雷锋家乡学雷锋精神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目前,全市有3000多个学雷锋服务网站,志愿者服务队1112支、近30多万人,自1994年以来,已为社区提供600多万小时义务服务。
  经营城市
  1938年,一场“文夕大火”将古城长沙化作一片废墟,解放后长沙被列为“维护城市”,国家没有对长沙进行重点投资。长沙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城市,曾几何时,设施落后,资金短缺,街道狭窄,房屋拥挤,欠账甚多,就是长沙城市建设的状况。在如此基础上搞大规模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
  经过全市论证得出结论:钱要不来,更等不来,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长沙积极创新思路,提出了“经营城市”的新思路,把城市作为国有资产来整体经营,通过“经营城市”来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小明说,经营城市,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土地、公路、桥梁等的冠名权进行积聚、重组和营运。在具体操作中,长沙做好了经营城市的三篇文章。
  一是经营好城市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就是财富”意识,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将土地的增值效应注入城市经营理念之中,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土地实行滚动开发,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在价值,通过先“养”后卖和规范政府对土地的收购储备制度等形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来源。近3年共筹资金100多亿元。
  二是经营好城市基础设施。运用市场手段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模式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平等竞争的发展格局。长大集团投资2亿元兴建日产50万吨的长沙八水厂,新大新集团投资2000万元兴建五一广场地下停车场,这些都是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的成功范例。
  三是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对城市道路、广场、桥梁、公园、建筑等设施的“冠名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城市广告发布权,出租车牌号使用权等,进行转让、招商、拍卖,实行资本化经营,从而提高城市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改变城市无形资产“有投入无产出”的状况。通过对城市建设体系资本的科学运营,长沙走出了一条城市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良性循环、有序运作的新路子。近3年,长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00多亿元。
  走活城市建设这盘棋,就为长沙文明城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两手都硬
  长沙文明城市的创建让长沙人真切感受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深刻内涵。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必须立足现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唯有如此,精神文明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对此,长沙人的理解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仅靠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是远远不够的。一座肤浅的城市,不是一座发达的城市;一座浮躁的城市,不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一座不重信誉的城市,更不是一座文明的城市。因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支撑。作为长沙城市发展的设计者、领导者,其使命在于要为广大创业者、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使长沙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居住者的家园,从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长沙创建文明城市的整个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建辉向记者回顾了长沙文明城市创建的光辉历程:
  1992年,当长沙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如何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理解文明城市创建?当时我们的理解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任务就是要让市民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沙经济开始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就是要让长沙更快富裕起来,缩短同发达地区的差距。1996年以后,文明创建工作就是要使长沙城市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让市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现在,长沙的经济条件和以前比有了较好的基础,这时就要对文明城市创建有更多的投入,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长沙文明城市的创建再次证明:两个文明绝非两张皮,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呼唤高度的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4版(要闻)
专栏:友好往来

  贺国强会见日本客人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以党首菅直人为团长的日本民主党代表团。双方就发展和深化两党两国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第4版(要闻)
专栏:友好往来

  外国驻华武官团赴西南、华中地区参观
  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16日从国防部外事办公室获悉,4月8日至15日,国防部邀请外国驻华武官团赴西南、华中地区参观。
  来自46个国家的100位驻华武官、副武官和夫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武官们访问了成都、重庆、武汉,参观了陆海空军部队、院校和陆军预备役部队及工农业项目。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双赢的发展
  陈家兴
  3月31日,“人民论坛”刊登《为了过去的未来》一文,就我国一座江南古城在世界文化遗产评选中落选,引发对一些城市滥拆旧建筑、古街道的批评。读后深以为然,又觉意犹未尽。
  实际上,有人气的地方,必然有经济发展的潜力。如果把一个文化遗产相对集中地作为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城市管理者出于对眼前利益和部门利益的片面追求,“繁荣城市以毁坏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局面有时就会出现。曾有人指出,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另辟新区。然而,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另辟新区并不现实。
  应该说,要求一个城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遗产,却不能在文化遗产本身上做点文章,会令那些急于搞活经济的城市管理者感到为难。且不说在有的城市,处在黄金地段的文化遗产制约城市发展的新布局,光每年维护管理这些文化遗产的不菲开支就令人头痛。那么,又该怎样尽量降低因发展经济而造成文化遗产的毁损,或者说,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赢呢?
  办法是有的。
  充分挖掘那些旧建筑、古街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对本埠内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或不充分,文化遗产往往会被看成古老破旧的代名词,人们也就不会意识到文化遗产本身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对域内的文化遗产,要从历史的、现实的,乃至塑造城市形象等角度,予以深入发掘,使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保护文化遗产也就从根本上有了积极性,不用上级三令五申作要求。
  使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所在。应该说,不少城市都在努力在这一点上做文章。问题是,有的城市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还没开发、包装好,就急于让文化遗产走向市场,结果导致文化遗产不堪重负,使其不断积累“劳伤”而毁损,或难以有效制止诸多破坏行为的发生。有的城市则把文化遗产当成一块可任意宰割的“唐僧肉”,搞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诸如在风景区拉索道、建宾馆,在古建筑旁搞新景观,把文化遗产的特有风韵“改妆”成现代风味,等等,直接破坏了文化遗产。因此,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要本着保护、适度、长远的原则,不单是做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文章,更要从吸引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形成一个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经济文化圈。这样,文化遗产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并被永续利用。
  在文化遗产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投入,是实现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双赢的保证。既要马儿跑得好,又不让马儿吃好草,马必然难以跑得久远。一些城市抽走文化遗产创造的大量财富,却舍不得花钱对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维护管理。一朝醒来,意识到要维护修缮时,文化遗产已落下“病根”,难以复原。当前,各地纷纷传出大规模整修一些文化遗产的消息,这是好事,但亡羊补牢式的整修值得警惕与反思。
  文化遗产不应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拆除旧建筑、古街道,丢弃的是发掘经济增长点的机会,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而城市在这种既发展经济又充分保护文化遗产的和谐中,将不断地传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城市魅力愈久愈浓。后人也必将为前辈的深谋远虑而备感欣慰和自豪!


返回顶部